书城成功励志上班做儒家下班做道家
10068800000020

第20章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自然而然,超然于世俗之外(1)

常言说稳重是克服轻率的根基,宁静是防止浮躁的主宰。所以在生活中,君子待人接物,终日宽厚稳重,虽处富贵荣华,但却能超然于物外。《幽窗小记》中的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说身处顺境而不骄矜,身处逆境而不颓唐。这才是人生所应采取的生活态度,『事修而谤与德高而毁来』,这几乎可以说是社会竞争中的一条不变的定律。

法国的卢梭曾经说过:『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一切理想都应植根于现实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

【道家箴言】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六章》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说自己活得很无奈,原本觉得自己这样已经很漂亮了,却还是听了大家的建议去改变形象;原本对某个课题不感兴趣,却依然选择了这个大家都认为有前途的课时;原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却硬着头皮继续坚持下去;原本就不爱这个男人,却还是顺从了父母的意愿结了婚,试问,这样的人生,我们怎么能够不无奈,又怎么能够不郁闷呢?

古代有一位王子,因按自己的思想去强求事物的发展,结果酿成了大错。

有一位客人在去侯子家访问时,送了他一只獐子。

侯子问:“獐子可以驯化吗?”

客人回答他说:“在太平盛世里,野兽都可以成群地出游,你难道不相信吗?为什么獐子不可以驯养呢?”

侯子说:“对呀,那我试试看吧。”

于是,侯子为獐子造了间房子,开始驯养它。

然而,獐子的情绪很不稳定,它一会儿低声呦呦地叫,叫过之后,就静静地待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在思念什么;一会儿又嗥雌地大叫,显得很是悲凉。到了晚上,獐子不愿被囚禁在房子里,常常会用头去撞门,如果有人走近去看它,它就惊恐万状地在角落里缩成一团,一动不动地盯着来人。虽然,獐子在这些方面,表现得与人很相似,但还是难以将它的野性驯化。

王子听说了这件事,便对侯子说:“你显然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什么你不把它交给我驯养呢?”

侯子回答说:“你的院子里面有两条狗,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狗,小的也是韩之卢的后代,都十分勇猛,如果獐子被两条恶狗吃掉了,那可怎么办呢?”

王子听了后哈哈大笑,说道:“你不但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也不了解我的那两条狗。我将会引着獐子去见那两条狗,然后,逐渐让它们在一起吃食,逐渐让它们晚上同住一个地方,逐渐使它们成为好友,并且,我还要让它们的关系日益亲善。你放心吧,我既然驯养了獐子,当然只会使它的生活更安定,又怎么会去伤害它呢?”

侯子听了这话,觉得有点遭理,但还是嘱咐说:“尽管如此,你还是派小童子看着点,用绳子把獐子拴起来,别让狗太接近它。”

王子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没有说话。就这样,这位王子将獐子带回去了。

过了三天,王子派人过来带话给侯子说:“我已经不让童子看獐子了,我的那两条狗,看上去也很平静、安宁,不像是想侵犯獐子的样子。”

又过了三天,王子又派人告诉侯子说:“现在我已经把绳子解开了,我的那两条狗,也能与獐子和睦相处,很是亲热。虽然獐子还是存有戒心,但我相信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又过了三天,王子再派人送来消息:“獐子已经消除了戒心,已经与我的两条狗亲密无间了。”

又过了三天,西旅氏狗却趁獐子熟睡的时候,咬住了它的喉咙,韩之卢狗也上去咬住它的两肋,可怜的獐子,就这样被它们给咬死了。

很显然,獐子和狗原本就是天敌,这是不争的事实,而硬要强迫它们相亲相爱,最后,自然会造成可怕的结果。也许,我们会讥笑王子的愚蠢,却不懂得反省自己是否也像王子那般,将自己的人生当做獐子来驯养,在世俗的熏陶下,只顾着追求名利,而忽略了对心灵的滋养,最后,我们的人生也变成了一部像獐子被狗残杀一般的悲剧,如果此时我们才懂得醒悟,那唯有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引言中,老子用“谷”来象征“道”的虚状,用“神”来比喻“道”生万物,而且绵延不绝,“道”是在无限的空间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力量,它空虚幽深,因应无穷,永远不会枯竭,永远不会停止运行,这皆因一切都顺其自然了。反之,如果违背了自然,那么,万物势必会枯萎,会立刻停止运行。

自然而然,是天下事物各自进化的最优解。它是事物各自与客观外界方方面面长期磨合的结果,所以,它们就如同遗传基因一样,具有广泛、长期、顽强的适应性。而人们有意而为的行为,在某一方面、某一时期,可能有其明显的效能,但其后,它的副作用、它的负面效应就会不断地涌现出来,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为地去改变它反而只能带来坏的结果。

世间一切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消亡,无不是在时间、空间及环境等外界要素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其发展过程的,这就如同我们的人生,属于我们的东西,它自然跑不了,如果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但我们却强行违背规律而蛮干,那么,后果一定会不堪设想。因此,人生在世,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凡事只要顺其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去做即可,只有这样,我们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才不会有偏差,才不会失去价值,才不会因违背大道的宗旨而受到惩罚。

生活中的我们,凡事都不应强求,顺其自然。用一颗平常去看待一切,那么,人生便会多一些简单的因素,而少一点复杂的累赘;多一些快乐的氛围,而少一些烦恼的困扰;多一些幸福的瞬间,而少一些苦痛的折磨。这就是人生的哲理,也是生活的智慧!

低头,才能看清人生路

【道家箴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劲,自矜者不长。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都说人生充满了不幸,如果我们在人生路上,一味地抬头挺胸,昂首阔步,势必无法看清自己脚下的阻石,于是,继续前进自然会不幸摔跤,倘若我们能低下自己高贵的头,仔细地看清楚脚下的这条路,那么,当我们快要遇到阻碍时,便能轻而易举地避开了。因此,低着头走路,才能远离不幸,而接近幸福。然而,三国时期的祢衡却不明白这一道理,落了个英年早逝的下场。

祢衡,字正平,游历到曹操所在的许都时,他恃才傲物,对人褒贬过分,见到自以为不如自己的人就不搭理,所以大家都很厌恶他。当时,只有做少府的孔融欣赏他的才能,并向曹操力荐,但祢衡却不肯主动拜见曹操,曹操也久闻祢衡轻狂,他还曾评说许都没有“人物”。

原来,祢衡到许都后,有人问他现在许都哪些人还算人才?他说,孔文举(即孔融)、杨德祖(即杨修)还勉强算个人物,其余都是庸碌之辈。有人故意指名道姓让他谈谈对曹操、苟的看法,祢衡认为他们仪容还不错,可以借他们的面孔去吊丧。荡寇将军赵稚长肚子大,能吃肉,祢衡认为他可以做监厨请客之事。

祢衡对曹操不恭反辱及荀与赵稚长的话传到曹操的耳朵里,因祢衡是当代名士,曹操不愿杀他,但不能容忍他诬蔑自己,便想羞辱祢衡。于是,他下令任命祢衡做一个鼓吏,即一个演奏鼓的乐工,这对自命不凡的祢衡来说,的确是难以接受的侮辱。

曹操还想当众羞辱祢衡。在一次大朝会之后,他大宴宾客,并命击鼓为乐,按规矩,鼓吏来击鼓前都要换新衣服,祢衡却只穿平时衣裳,演奏鼓曲叫《渔阳三挝》,音律节拍激越动听,当场听到的人都为之激动振奋。因祢衡没有换新衣服,在场的有关官员呵斥他,祢衡竟当着曹操和宾客的面,一件一件脱下身上的衣服,最后脱得精光,裸体而立,然后才慢慢穿上为他准备的新衣裤,重新击鼓奏《渔阳三挝》,而且面色从容,毫无愧色。

曹操尴尬不已,对众人说道:“本想羞辱祢衡,没料到反被他羞辱了!”

这件事让向曹操推荐祢衡的孔融知道后,便私下责备了祢衡,并要他向曹操道歉。祢衡答应了,但祢衡并没有见曹操,却手持三尺长的手杖,坐在大营前敲着地面,一件事一件事地数落起曹操来。

即使这样,曹操仍不肯杀祢衡,而是让人准备了三匹快马和两个骑手。当时,曹操明白地向孔融表露了自己的想法:“祢衡这个狂徒,太放肆了,我杀他易如反掌,但此人远近闻名,我杀了他,人们就会说我曹操不能容人,这样会毁了我的声誉,我准备把他送给刘表,看他对祢衡如何。”

于是,祢衡被两个骑士押送给刘表。曹操事先派人在许昌城南释亭为祢衡饯行,这些人事先约好,祢衡来了以后,谁也不起身说话,想以此再侮辱一下祢衡。没料到祢衡来到后,看见他们都不说话便大哭了起来,这些人一看全怔住了,便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走出了静得可怕的坟墓,来到了都不会说话的死人堆里,所以悲伤而哭。”然后驰骋而去。

坐守荆州的刘表,以及其手下官员也久仰祢衡大名,他们见祢衡被曹操送来,自然早已识破了曹操借刀杀人之计,于是对祢衡反而更加热情礼遇,但祢衡轻狂之性不改,又冲撞了刘表。刘表知道江夏太守黄祖为人心胸狭窄,脾气暴躁,也学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将祢衡送到黄祖那里。

黄祖起初也因坐中有祢衡这样的名士而自豪,但后来就不这么想了。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黄祖在舰船上大宴宾客,祢衡言语不恭,使黄祖难堪,便当众呵斥祢衡,祢街反唇相讥,黄祖大怒,命人拉下去挞笞,祢衡也不示弱破口大骂,黄祖怒不可遏,便下令将祢衡杀死。事后,黄祖后悔自己替曹操、刘表负上了杀死名士的恶名,便下令厚葬祢衡。那一年,祢衡二十六岁。

老子所讲的“道”,指的就是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也可以称作是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只有认识这些规律,顺从而不违背这些规律,适应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自己。那么,自然都在告诉我们些什么呢?秋季来临时,那一个个饱满的稻谷,都深深地低下了头,而那些“腹中空空”的稻谷,却高傲地仰头望天。

不仅仅是稻谷,雪松亦是如此。留意过青松的人应该知道,当大雪过后,青松的树枝常常会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先人的赞誉难道只是虚构?殊不知,这却蕴涵了另一种智慧,因为其他大树的枝条,都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这就是自然的教导,其实,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种弹性,一种韧性,是对生命更深刻的睿智之举!

生活也一样,谦逊之人总能少一些世俗纷争,而多一些良师益友,每每遇事之时,也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生在世,我们总在寻找通往康庄大道的捷径,殊不知,只要我们低下头,便能走出一条平坦的大路来。因此,生活中的我们,唯有用自己的谦逊之心去对待它,才能少一点泪水,多一点欢笑;少一点烦恼,多一点快乐;少一点不幸,多一点幸福!

也许,生活中的我们都喜欢追求荣誉,的确,荣誉不但非常美好,也是我们完善自我的一种方式,但切记,不要以它为我们人生的目的,一旦我们将其变成了目的,处处卖弄、炫耀,那么,我们的人生就变成了追求虚华,随时都会超出限度和理智,进而渐渐地迷失了自己。

容忍,让快乐不上火

【道家箴言】

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道德经·第十五章》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别人说了或做了一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时,我们的本能反应便是愤怒不已,同时,还会产生反击的心理,如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也让别人生气,似乎唯有如此,我们就能将自己的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而自己的内心才会好受一些。其实,这样不但加强了自己的愤怒情绪,还增加了别人的痛苦,彼此都无法获得快乐!

西汉初年政治家、军事家张良,便是用自己的大度收获了快乐。

张良年轻时,为了给韩国报仇,找了一位使用大铁锥的壮士,去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结果却因一时失误只杀了秦始皇的副车,事发后,张良便受到了搜捕,无奈之下,他逃往了下邳躲避这次的杀身之祸。当时,是张良最落魄也是最郁闷的时期,他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得以实现。

这一天,张良正漫无目的闲逛,当他走到下邳城外的一座桥上时,突然有个身着短衣的老头,走到了自己跟前,并且,老头还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掉落到桥下,这时,老头转身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替我把鞋捡回来。”

张良听后非常生气,甚至想狠狠的揍他一顿,但看在老头年事已高,他强忍住自己心头的怒火,下桥捡回了老头的鞋子。

看着张良回来后,老头又命令道:“把鞋给我穿上。”一听这话,张良已经火冒三丈了,但他却拼命地告诉自己要忍,既然已经替他捡回了鞋子,那再给他穿上鞋子又何妨?于是,他跪下来给那老头穿鞋,而老头也不客气,大模大样地就伸出自己的脚,让他穿好。穿好鞋后,老头只笑了笑,便径自走了。

张良对老头的态度大为惊讶,不禁以目送其远去。只见老头离去约一里路后,又走了回来,并说道:“小子还值得我教导。五天后天亮时刻,到这儿来和我见面。”张良对老头的言行举止感到很奇怪,但他却依然恭敬地跪下同意了。

五日后的天亮之时,张良便前去赴约了。谁曾想,那老头竟然已经先到了,老头生气地对张良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呢?”说完这些,老头便打算转身离去,但走了几步后,老头又说:“五天后早晨再来相会。”

五日后鸡叫时刻,张良又前去赴约了。没想到这一次,那老头又先到了,这一次,老头又生气地对张良说:“你怎么又迟到了?”然后又转身离去了,并留下一句话:“五日后见面,你再早些来吧。”

这一次的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便去了。他等了一会儿,老头才来,此时,老头高兴地对张良说:“应该这样!”说完便拿出一部书递给张良,看着张良惊诧的模样,老头继续说道:“你读了这部书,便可以当皇帝的老师了。十年后保你功成名就,十三年后来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走了。

天亮后,张良看老头送的那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这可是一本好书啊!自从获得这本书以后,张良便开始了自己刻苦研究的旅程,最后,他终于从书中悟出了真理,并辅佐刘邦做了皇帝。

张良的大志得以实施后,幸福自然也随之而来了。

老子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的意思大体来说,就是道永远都是顺任自然的,因而这世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老子认为,万物皆有属性,唯有顺其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不要人为去破坏它,便能够让事情变得更容易,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与丰富多彩。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胸已违反规律,变得越来越狭隘了,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自己痛苦发作的某些时刻,他们都极想痛打别人一顿,让别人也同自己一样受苦,似乎只有这样,自己的痛苦才能有所减轻。其实,如此做法,只会加强彼此的愤怒和痛苦,让情况越来越糟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两个人都变得更加愤怒、更加痛苦,期间谁得到了好处呢?谁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