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道理在于学习,你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因为你没有时间去体会所有的过失。
一个人的一生里,就读书的影响来说,我觉得自己好像活了几十次。这并不是我自以为优越,而是感觉自己更能有效地使用时间。读书的意义在于,我们虽然生活在闭塞的小社会里,却依然可以借着书本让自己更有智慧,体验外面宽广的世界。为那些无缘读书的人感到难过吧!
摩根喜爱读书到了极点,他自己兴建了一所图书馆,收藏了包括罕见书籍的各种书籍和名人手稿,此外,还有埃及艺术品、文艺复兴绘画和中国瓷器,这所图书馆目前已经成为纽约市的一个著名景点。摩根后来在图书馆旁边又加建房屋,成为他在纽约的住所。摩根每天早上起来必会坐在自己的书房里,博览群书。
他告诉杰克,读书的道理在于学习,因为你没有时间去体会所有的过失,必须在前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世界时时刻刻在前进和发展,但是关于企业如何去经营的诀窍,却几乎是没有改变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新的事情并不多,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一本名为《巴德雷特的常用引句集》,就足以囊括古今所有智慧。
通过读书,我们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前人的智慧,也会拓宽自己的视野。过去也好,现在也罢,所有的人类都在历史的某一点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方式生活着,但书籍却让我们得以打破时空的局限,畅游于过去和现在之间,感受到智者们曾经感受到的一切。思想逡巡于如此浩瀚的人类文化大背景里,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变得微不足道,借助智者的视角,自己的问题也就有了接近之法。
看看书籍带来的好处吧。摩根向儿子讲到亚伯拉罕·林肯的故事。林肯竞选总统的时候,很多人批评他缺乏经验,不适合做总统。但林肯看起来却一点儿都不在乎这种看法,他不但登上了总统的位子,还成为世上最卓越的总统之一。摩根分析,努力是林肯制胜的一个原因,不过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林肯在年仅14岁的时候,就把图书馆里的藏书全部读完了。他通过书本阅尽人生,磨炼了洞达世事的智慧,因而虽然缺乏实践经验,却同样可以熟稔地面对从未经历过的种种世界性问题。
书籍将历史的智慧齐齐收罗,无论是富兰克林、华盛顿、《圣经》里的人物,还是中国的孔子,他们都无不是历经苦难,才走向成功收获智慧的。和他们想比,我们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我们若想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就要先跨出第一步,然后步步为营,而每读一本有价值的书,就能够指引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步。如果没有书本,我们将只能通过凭空想象,来了解别人是如何为了解决问题而绞尽脑汁,但书本却记录了一切,使我们如同亲身经历一般去深入别人的思维。
书籍增长了我们的智慧,拓宽了我们的心胸,鼓励我们超脱生活的平庸,去思考存在的理由,从而促使我们能够为更理想更美好的人生而奋斗,它时时刻刻地在提醒我们,时不待我,切莫浪费时间。
摩根再次提到,企业家需要追求与众不同,因为这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点。一个不敢尝试和他人不同的人,只能是跟随者,不可能成为领导者。可是,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企业家的不同呢?又是什么使企业家敢于坚持自己的不同呢?书籍!
企业家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建立了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又依凭书里历练出来的眼光和智慧,发现一般人忽略的真理,从而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异于常人的道路,并且勇敢执著地坚持下去。
摩根回忆,自己当初花了十年的时间,获得了会计师资格证,却没有受聘进大公司当会计,而是进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当时同事们都嘲讽摩根的选择简直是发疯,但摩根一生事业的根基却正是奠定于那个小小的公司。在小公司合伙人、头脑过人的约翰的耳濡目染下,摩根将自己的脑力极大地开发出来,掌握了身为杰出企业家必备的素质。在众人眼里,一个是可以从事会计本行工作的大公司,一个是工作内容偏离会计本行的小公司。而在摩根眼里,一条是终生给别人打工的路,甭管这路有多么辉煌,这辉煌不属于自己,一条是自己历练领导本事的小路,可这路上的每一步都将导向属于自己的未来。数年之后,当摩根的同事还在大公司打工的时候,摩根却独力办了一个更大的公司。
是什么赋予摩根智慧以及他坚持的勇气?摩根归功于他多年的读书所得。他告诉杰克,要磨炼经营手腕,最重要的是博览群书。历史是人创造的,以人为主体的,体现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医学,到投资、饮食疗法,以至运动等,领域相隔甚远的书籍里的知识其实都是相通的。多多地读书,就能培养融会贯通的智慧,这种智慧无论在哪个领域都具有指导意义,经营也不例外。
摩根建议,在经营方面要读哪些书,杰克可以请教大学教授,因为他们在知识一线,掌握着最新的情报,第一时间得知谁出了好书,谁写了好文章,他们是最好的阅读顾问。
此外,摩根谈到了小说。有的人阅读量很大,可惜全是小说,小说可以作为闲暇时间的消遣,但与花去的时间相比,小说的帮助实在不大。很多人都会去阅读有用和专业的书,摩根本人感到奇怪的是,他在阅读这两类书的时候,也一样感觉到了快乐和轻松。这个世界上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他不希望杰克把自己的时间浪费在读小说,浪费在欣赏别人的白日梦上。
摩根的话,杰克都听在心里,他也很爱读书,他不久也像父亲一样,养成了每天早上博览群书的习惯。摩根在介绍《巴德雷特的常用引句集》的时候,曾引用了霍美罗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说到的一句话:“儿子很少和父亲一样,几乎都比父亲差,青胜于蓝者是少数。”但事实上,论起守业来说,杰克做得非常优秀。此外,由于父亲在他的心智上施加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关心和影响,杰克一生以父亲为荣,潜意识里模仿父亲,后来连着装上都和父亲没有二致。单看他们在同样的年龄拍的照片,人们往往分不清楚哪个是老摩根,哪个是小摩根。
说起读书,它在我们这个时代具备了更加不寻常的意义。20世纪以来考古学的飞速发展,使当今的人们知道了最多历史上的事情,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比前人更加了解他们的前人;而全球化进程又使得世界各地走出各自为阵的局面,在以地球为背景的整体画面中凸显出其作为一个部分的意义和发展走向。
世界历史第一次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贯通起来,我们可以通过一部洋洋大观的《世界通史》,一路畅通地回溯到人类文化的起点;也可以凭借一本内容广博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毫无障碍地逡巡于世界各地。历史的走向从未如此清晰过,人类的智慧也从未如此通达过,我们所想要的一切技能、知识、真理,都可以在书中找到。
书籍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单单从实际的角度来说,日本作家胜间和代曾提到过她在旅行中的发现:凡是打商务舱的人士,不是在读纸质书,就是通过笔记本电脑学习、工作,不停致力于知识的吸收和生产,而反观搭经济舱的人,则多半在打电玩、看电影、睡觉。
至于如何读书,摩根要儿子记住阿奎纳斯的名言:小心只看一本书的人。摩根认为这样的人思想狭隘。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读书人都崇尚泛读。
在历史上,因为泛读而成为大学问家的例子俯拾皆是。鲁迅曾提过青年应该博览群书,他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之外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无关的,也要泛读。比如学理科的,偏要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要看看理科书。“看看别个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在博的基础上,要渐择而入于己所爱的一门或几门”。
康熙也是一个读书颇杂的人,词章、声韵、历算、律吕、自然科学等领域,他均有涉猎。他晚年谈到治理天下50余年,尚无大过,均为书籍之赐。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赞赏博览群书。他对此有独到的领悟,他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在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的时候,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向邻近的知识领域伸去,很可能会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不妨读一读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暂时读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往往正产生于半通不通之中。渗透性的学习方法,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当代作家秦牧把泛读比作“鲸吞”,把精读比作“牛嚼”。“鲸吞”指的是巨鲸进食,把整吨整吨的小鱼小虾吞入口中。人们应该以鲸的吃法来博览群书,一个人若想学点知识,如果只有精读,没有泛读,知识是强壮不起来的。
“牛嚼”是指老牛白天吃草,晚上深夜的时候,还动着嘴巴,把白天吃的东西再次反刍,嚼烂嚼细。我们对需要精读的东西,也应该这样反复多次地阅读、思考,以最大化地吸收知识的精髓。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则喜欢“厚薄”读书法。他认为,读书的第一步是把薄书读厚。就是说,要扎扎实实地细读,对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寻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被读厚了。第二步,也是更为重要一步,就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把真正需要领悟的精髓记住,而这些东西通常并不多,这就把厚书读薄了。经过这样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书里的知识就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作者手记
每个人都在借鉴前人心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习惯养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读书法,其目的都不是为读书而读书,而是让书本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走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实现理想、实现美好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