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10080500000040

第40章 文化的自觉(4)

艺术团还有一位创作者便是75岁的林正明,大家尊称他“林伯”。林伯戴着眼镜,脊背有些弯曲,但精神很好。他童年时家境贫穷,放牛娃出身,没上过学,只读了一本“来,来,来,来上学,大家来上学”。新中国成立后当过儿童团队长,扫了盲,曾被保送到大学农学系读书,但他当时认为“上了大学农学系还不是当农民”,因此只读了十几天便自动卷起铺盖卷回了家,对这件事他至今一直很后悔,认为这也许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失误。他喜欢创作民歌,许多字虽然认识但不会写,每遇到这种情况,便只有找来一个发音相同的字勉强代替。艺术团的老大爷和老大娘们向我介绍,林伯会耍“牛儿灯”(当地民间歌舞的一种),善于即兴创作“脱口秀”,曾创作了《幸福春风扑面来》《年年来赶麻羊节》(黄甲镇盛产麻羊,每年都要举办麻羊节)等等在当地脍炙人口的节目,是社区里的名人。

团员们热情地找出了一大批自编自演的节目原稿送给我,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外,还有《空港新居温暖的家》《尊老爱幼代代传》等,这些节目朴实而亲切,充满了泥土气息,让人想起了延安时代的《兄妹开荒》《南泥湾》等作品。节目的形式除歌曲外,还有舞蹈、快板、车灯、小品、相声……

整个艺术团共有40多位演员,全是40多岁到70多岁的中老年人,和别的地方一样,除节目创作者外,表演者以女性为主。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她们都穿着色彩鲜亮的服装,许多人都烫过发。一般演出时自己化妆,但遇到大型演出时,就要请专业人员帮助化妆了。

团员们还主动为我表演了舞蹈,虽然都是中老年人,但动作整齐,看得出是训练有素的。教大家跳舞并担任领舞的是55岁、身材苗条的王继芬,她既喜欢唱歌也喜欢跳舞,曾参加过腰鼓队,还在老年大学学习过。

在全镇的“一村一台戏”的观摩活动中,镇文化站规定,每台演出的时间是60至90分钟,节目不能少于12个,节目的类型不得少于4种,外串节目不得超过四分之一。

新农民艺术团除了参加全县和全镇的活动外,最重要的任务是送戏到村、到户、到田间,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每逢村民们操办红白喜事时,艺术团都要上门表演节目,《来世再相会》《祝寿》《尊老爱幼代代传》等节目就是特地为这些场合准备的,很受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通过表演,艺术团也有了一些收入,而到县里表演,每次便可以收入几千元了。几千元对城市里的演出团体说来,可能不屑一顾,但对新农民艺术团的业余演员们说来,已经让他们很欢喜了。

当然,他们并不是为了挣钱而参加艺术团的。团员们说:“我们是为了自娱自乐,锻炼身体。”“共产党、人民政府给了我们这么多幸福,对农民这么好,我们就要开开心心地过日子,让自己多活几年。娃娃、老公都支持我们,他们说,只要我开心就好,演节目总比打牌强,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输钱。”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演员全都没有脱离农业劳动,他们告诉我,这段时间正值抢种抢收的双抢季节,农活很多,今天趁上午菜子有些潮湿,不太好打,大家就抓紧时间排练节目,午饭后还要赶紧去打菜子、插秧,包括75岁的林伯都是如此,林伯说:“两个孙子马上要考大学,用钱的地方多得很,不干活不行。”

大家还说,今年的菜子长势不错,一亩地可以打150多公斤。

告别时,演员们纷纷热情地嘱咐我:“下次来耍!”“麻羊节又来看我们的节目!”

◆客栈里的“孝道文化”

在温江区永宁镇美丽的芙蓉古城内有家“安安客栈”,这里的12个服务员清一色是失去土地的农村妇女,曾获得过“区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文明窗口”等称号,张艺谋在拍摄《成都印象》时曾到这里选取过镜头。

安安客栈的名字来自东汉时期的孝子“安安”。“安安”是四川德阳人,7岁时就长期省吃攒米,历经艰辛寻找被迫害的母亲,给她送米,又奋发读书,高中状元后终于让母亲的沉冤得以昭雪,客栈的企业文化便是彰扬安安的孝道文化。《寻找东方伊甸园》的编导比尔读了安安的故事后,曾激动地说:“这是全世界共有的文化。”于是便对安安客栈进行了拍摄。

安安客栈规模不大,但纤尘不染,环境十分整齐清洁,门口的迎宾墙上写着这样两行字:“世界很小,是个家庭”;“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最有特色的是墙上绘有《二十四孝图》,而且客人一进门服务员就会含笑送上吉祥结和《安安送米》的故事资料以及宣传孝道的诗歌。服务员都穿着中国红的中式上衣,不施脂粉,但表情却很温暖亲切,对客人像家人一样温馨和关切。在消费方面,安安客栈也动了许多心思,不是想方设法地“宰客”、诱导客人高消费,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是宣传“养生文化”,推出了价廉物美的“五行菜”(包括萝卜、茄子等素菜)等特色菜品,荤素搭配,尽量让客人既能吃饱吃好又不浪费,晚上还有免费宵夜,而客人们有什么要求服务员们总是随喊随到……

对于终夜沉迷于麻将的客人,服务员曾想了很多办法,不着痕迹地加以规劝,让他们在游乐时注意身体,有所节制,终于让不少人有了改变。

客人离开客栈时,服务员总是会提着行李亲切地一直送到大门外,客人们(包括外国客人)给的小费,都被服务员们婉拒了。

许多曾到过安安客栈的人都和这里的服务员交上了朋友,他们说,住四星、五星级酒店感觉很冷、很硬,而安安客栈却让人感到温馨,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安安客栈年轻干练的女经理张静曾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温江纵横》杂志上,名为《城乡一体化给我带来的自信》,文中谈到了“失地”后她怎样寻找到了新的生活道路、新的舞台、新的生长土地,实现了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蜕变”,文中还谈到了自己对企业文化的一些理解:

我家住温江区永宁镇新庄村,被征地后我成为一个失地农民,先后打过零工、摆过地摊,但都不太理想,我迷茫过、失落过、消沉过。

2003年的一天,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接到了镇劳动保障所的通知,让我到镇上去接受技能培训,合格后要推荐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不得了,一大早便带上笔和本子,来到培训教室。我们这个班是服务类技能培训,老师先对服务技艺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论讲解,再对实际操作进行培训,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求专业化……整个教室气氛非常活跃。一个星期的培训很快结束了,我们班全部拿到了毕业证书。

以后不到半个月,我便接到了劳动保障所领导的通知,让我第二天早上8点30分到芙蓉古城安安客栈报到。我兴奋得一夜没睡着觉,第二天刚8点就到了安安客栈,老板让我写了份简历,给我讲了下工作情况和安安客栈的企业文化——孝道文化,讲完后给我发了工作服和工号牌。

穿上工作服后,我一下子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像演员穿上了表演服一样。在工作中,我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干好每一件事情,并且在实践中慢慢领会安安的企业文化。老板还组织我们学习“四书”,领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学《增广》,了解“在家不知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真正做到将客人视为我们的衣食父母,将企业文化贯穿到对客人的全方位服务中。从内心深处和孝道文化达成共鸣,不仅是对父母尽孝、尽责,而且还包括了如何对你的企业尽责,作为一名公民如何对社会尽责,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工作、对待客人、对待身边的每一位朋友。

我渐渐感到在这里不仅仅是挣工资,而是像在干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在很多方面我都走在前面,老板和同伴也对我的工作、态度、思想有了肯定,很快我被提拔为主管。让我既惊喜又感到压力很大,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角色的转变,如何让自己的工作更上一层楼呢?老板叫我多看书、多积累,做事要用心,做人要用情,管理也是一样的,要用心用情,用情感温暖人心,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工作氛围。

通过我们团队的不断努力进取,安安客栈渐渐步入正轨。一传十、十传百,社会各界朋友纷纷慕名前来感受安安的孝道文化。

在安安工作的短短时间里,我渐渐感到自己找到了一块生长的土地。不仅仅能照顾家庭、孩子,又能安安心心地投入工作。我是一名农民,我知道什么样的种子需要播种在什么样的土地里,就好比我们温江的特产——大蒜,它只有在温江这块土地上才能长得最好,卖上好价钱。所以我坚信安安就是我成长的那块土地,我要在这块土地、这个新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表演会越来越精彩,相信会有更多的观众来欣赏我们的表演。

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已经被提拔为客栈经理,又被温江区就业局、成都市就业局评为就业明星。作为一名农村妇女,能同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一起,登上中央电视台《小崔会客厅》,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回忆起自己的成长过程,既艰辛又曲折,同时又充满乐趣。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有这些经历,它让我那颗柔弱的心逐渐坚强起来,不仅生活上有了质的变化,还使我的思想有个质的转变——做一个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一切荣誉都对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会将压力变为动力,去迎接明天新的挑战。

无独有偶,温江永宁镇的安安客栈在提倡孝道文化,双流金桥镇的永和村也在提倡孝道文化。2011年5月,一个特殊的老年茶馆在这里开门迎客,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孝心茶馆”。

茶馆墙上绿色的、大大的“孝”字,似乎在提醒和警示着人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要关心和尊敬老年人。茶馆里有一些特别的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茶水免费,60岁以下的喝茶客人要将茶水钱全部投入茶馆里特制的“爱心箱”。爱心箱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只有村民监事会负责人、组长和社员代表才有钥匙,而且要同时使用三把钥匙才能打开。箱里的收入用于在重阳节或其他重大节日时给当地的老人们购买日用品,或购买茶馆需要的物品。茶馆里没有麻将牌,但有电视、风扇、常用药品和书籍。

这个“孝心茶馆”是由一些爱心人士和永和村7组村民共同捐助建立的,总共花了8万来元。据活动室负责人、永和村7组组长程万云介绍,茶馆建成后,在招收管理和服务人员时,最重要的标准是一个“孝”字,“因为懂得孝顺父母,才会懂得咋样去关心老人们。”

◆采访札记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关系着民生的幸福指标。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传统的泱泱大国,然而在二元体制下,享受文化生活对于许多农民说来,无异于“天方夜谭”,对于为生存权利终日奔忙和挣扎的他们,和城里人“享受均等的文化权利”不但遥不可及,而且匪夷所思。但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在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同时,新的文化也悄然进入农家。

为了实现“文化惠民”,成都市积极开展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以人为本”,在努力满足城乡人民物质生活要求的同时,也努力满足他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向前发展。

建设图书馆、文化站、活动中心都需要大量的投入,成都市把文化投入纳入了财政预算,各区(市)县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6至10元的标准,设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并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市财政按常住人口每人每年2元的标准转移支付,开全国先河。实现了“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阵地全覆盖,基本构建了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温江区等地还实现了“10分钟文化服务圈”),即使最偏远的乡镇,也有配套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成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领先于全国,到2010年,全市3341个村(社区)都建设有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全市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已达100%。

成都平原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地方,古蜀文化、民族民歌、蜀人蜀艺、当代艺术异彩纷呈。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许多地方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出现了郫县的“望丛赛歌会”“蜀人蜀艺擂台赛”,温江的“社区文化节”“光祈音乐节”,金牛区的“农民摄影艺术作品展”、龙泉驿区的“中国民乐之乡”等,有的在全国已有一定影响。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成都的农民不仅在物质上有了极大改善,而且在思想上、观念上、文化上有了巨变,随着这个巨变,他们重新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和做人的自信,能够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新的困难和新的挑战,也许这才是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后最深刻、最有意义的变化。8亿多农民的这种变化,将对共和国的未来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这也许是我们难以估计的……

2011年8月初,在“2011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文化名城”评选中,成都高票当选为10个“最中国文化名城”之一,票数居选票榜第二,仅次于首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