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特点:诫勉谈话是监管机构与被监管对象之间的一种有针对性的谈话,《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第23条规定,出现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监管部门可以根据需要约见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a】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问题或风险;b】商业银行没有按要求报送整改或纠正计划;c】商业银行报送的整改或纠正计划不能有效管理和控制商业银行风险;d】监管部门认为需要约见的其他情形。
诫勉谈话的形式比较规范,监管机构在约见谈话前发送《约见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谈话通知书》。谈话可以采取集体座谈或个别谈话的方式。谈话过程中,监管机构要针对问题提出质询,并听取商业银行的解释说明。
【3】作用:监管部门通过诫勉谈话可以促使被监管对象及时了解其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以及产生这些问题和风险的原因,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与窗口指导手段相比,这种监管手段更强调与商业银行的联系沟通,更具针对性和强制性,通常效力更强。相同点是,诫勉谈话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是制度化的、非固定频率的监管手段。
3.金融监管报告及监管通报
【1】含义:金融监管报告是对被监管对象的数量、结构、分布、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的概述。它还包括对被监管对象主要风险因素和金融市场动态的分析与预测,对被监管对象风险处置情况的分析和建议,对被监管对象的市场准入、退出以及现场、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等内容。
监管机构在金融监管报告基础上形成金融监管通报,主要指出被监管对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监管意见和要求。
【2】特点:金融监管报告可以是监管机构的一份独立文件,也可以是其工作报告或年报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需要,金融监管报告经监管机构负责人审签,上报国务院,可以部分或全部对外公布。撰写金融监管报告是监管部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监管报告的信息来源主要有:监管机构下属分支机构的金融监管工作报告;非现场监管报表和分析报告;现场检查报告及其他。
金融监管通报要在商业银行股东大会上宣读。各家商业银行要针对金融监管通报中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在规定期限内上报监管机构。金融监管报告和监管通报均有固定频率,比如年度的报告和通报。与前述两种监管手段相比,金融监管报告和监管通报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
【3】作用:金融监管报告是对监管规划执行和金融监管运作情况的系统分析总结,是对金融监管的政策指导性文件,既是对上一报告期工作的全面分析总结,也是制订或调整下一个报告期金融监管规划的基础和依据。金融监管通报是监管机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保持定期交流的重要工具。金融监管机构以监管通报的形式定期评价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指出其不足,责令其在下一报告期及时作出有效调整。金融监管通报是一种制度化、规范化、定期化的监管手段,对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总之,窗口指导、诫勉谈话、金融监管报告与通报是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几种专门监管手段,均具有明确的监管效用。窗口指导属道义劝说,其方式灵活,充分填补了法规约束的不足,但约束力较弱;诫勉谈话比窗口指导更具针对性和强制性;金融监管报告及金融监管通报是固定频率和制度化的监管手段,所涉及的内容最全面,规范性和约束力最高。
【五】金融行业自律性组织
中国金融业行业自律性组织包括:
1.中国银行业协会;2.中国证券业协会;3.中国保险业协会;4.中国信托业协会;5.中国期货业协会;6.中国财务公司协会。
中国金融业行业自律性组织通过会员单位认可的公约有效地约束会员金融机构的行为,并规范会员金融机构的运作,是监管当局实施金融监管的重要补充。
二、财税监管体系
我国财税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MOF】、国家税务总局【SAT】、国家审计署【NAO】三家机构组成。这些机构虽然不像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监管那样对企业的运营进行直接的监督管理,但他们通过制定以及执行企业财政税收等方面的相关法规,来规范和影响企业的财务和资金管理。除此之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等政府机构也会通过其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企业的资金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如财务公司和地区总部的设立、不同类型企业的权限以及产业投资的政策优惠等等。
下面我们对三家主要监管机构的功能和职责分别进行介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财政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是国家主管财政收支、财税政策、国有资本金基础工作的宏观调控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
1.拟定和执行财政、税收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中长期规划、改革方案及其他有关政策;参与制定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运用财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社会财力的建议;拟定和执行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
2.拟定财政、财务、会计管理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和执行财政、财务、会计管理的规章制度;组织涉外财政、债务的国际谈判并草签有关协议、协定。
3.编制年度中央预决算草案并组织执行;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央、地方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决算;管理中央各项财政收入,管理中央预算外资金和财政专户;管理有关政府性基金。
4.提出税收立法计划,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审议上报税法和税收条例草案;根据国家预算安排,确定财政税收收入计划;提出税种增减、科目税率调整、减免税和对中央财政影响较大的临时特案减免税的建议;参加涉外税收和国际关税谈判,签订涉外税收协议、协定草案;制定国际税收协议和协定范本;承办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5.管理中央公共财政支出;拟定和执行政府并购政策;管理财政预算内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非贸易外汇和财政预算内的国际收支;制定需要全国统一规定的开支标准和支出政策;拟定和执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制定基本建设财务制度。
6.拟定和执行国家与企业的分配政策,管理中央财政支持企业的支出;拟订并组织实施《企业财务通则》;负责监管中央直管企业财务,管理国有资本收益;汇总分析全国企业年度财务决算;负责资产评估行业的行政管理。
7.办理和监督中央财政的经济发展支出、中央投资项目的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投入的挖潜改造资金和新产品试制费;负责农业综合开发;拟定并监督执行《企业财务通则》。
8.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拟定社会保障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财政监督。
9.拟订和执行政府国内债务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编制国债发行计划;拟定政府外债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承担外国政府贷款、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和日本输出入银行贷款的对外谈判与磋商业务;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国际财政组织。
10.拟定和监督执行会计规章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和监督执行政府总预算、行政和事业单位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指导和监督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审批外国会计公司驻华代表机构的设置。
11.监督财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检查反映财政收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加强财政管理的政策建议;管理财政监察专员办事机构。
12.制定财政科学研究和教育规划;组织财政人才培训;负责财政信息和财政宣传工作。
在财政部所有的职责当中,与现金管理最为密切的是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和监督管理。企业开展现金管理活动,必须符合财政部制定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以及各项政策规定。
【二】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是国务院主管税收工作的直属机构,其主要职责有:
1.拟定税收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实施细则;提出国家税收政策建议并与财政部共同审议上报、制定贯彻落实的措施。
2.参与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中央与地方的税权划分,提出完善分税制的建议;研究税负总水平,提出运用税收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建议;制定并监督执行税收业务的规章制度;指导地方税收征管业务。
3.组织实施税收征收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监督检查税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4.组织实施中央税、共享税及国家指定的基金【费】的征收管理;编报税收长远规划和年度税收收入计划;对税收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的监管和一般性税政问题进行解释;组织办理工商税收减免等具体事项。
5.开展税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加涉外税收的国际谈判,草签和执行有关的协议、协定。
6.办理进出口商品的税收及出口退税业务。
7.管理国家税务局系统的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和经费;管理省级国家税务局的正副局长及相应级别的干部,对省级地方税务局局长任免提出意见。
8.负责税务队伍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管理直属院校。
9.组织税收宣传和理论研究;组织实施注册税务师的管理;规范税务代理行为。
【三】国家审计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于1983年9月15日正式成立,主管全国审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拟定审计方针政策,参与制定审计、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审计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情况;办理地方性审计法规和规章的备案审查。
2.向国务院报告和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审计情况,提出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宏观调控措施的建议。
3.向国务院总理提交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结果报告;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常委会提出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报告。
4.组织实施对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情况的行业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组织地方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依法受理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审计决定的复议申请。
5.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同领导省级审计机关,协同办理省级审计机关负责人的任免事项;管理派驻地方的审计特派员办事处。
6.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配合稽察特派员对国有重点大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组织对其他国有企业和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
7.组织实施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监督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业务质量;组织审计专业培训。
第二、与现金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
以上金融及其他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与现金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规定共同构成了现金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银行在为企业提供现金管理服务以及企业开展具体的资金管理活动过程中,都需要以不违反现金管理相关政策法规为原则,强调业务操作的合规性。
本节内容将概要地介绍与现金管理职能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下简称“政策法规”】,以及这些政策法规在现金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了解与现金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有利于现金管理人员在进行现金管理过程中,在保证各项操作合法性的同时,规避各种政策法规风险。
一、政策法规概述
现金管理人员在开展日常现金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监管规定。不同内容的现金管理涉及的政策法规主要为:
账户管理受到《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境内外汇账户管理规定》的限制和制约,企业账户管理必须按规定开设,各类账户按性质分开;
收付款管理受到《银行支付结算办法》、《反洗钱法》、《电子签名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政策和法规的管理,这些办法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资金周转和商品流通,同时使企业资金能够安全合规操作;
流动性管理、投融资管理受到《贷款通则》、《企业财务通则》、《委托贷款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以及外汇管理有关的、104号文件《关于跨国公司外汇资金内部运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等各项法律法规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债权债务各方关系和利益;
资金风险管理受到《电子签名法》等各项确保资金安全的法律法规的管理和指导;
财务公司、地区总部的设立受到《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等各种法规的限制。
不难看出,任何现金管理活动都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管理和指导,企业资金管理人员在日常现金管理活动中,只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与现金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才能更好地规范现金管理相关操作,充分合理利用各项政策法规,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利益。
二、与账户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
现金管理中的账户管理受到《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制约。《银行账户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存款账户分为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和专用存款账户”。这些规定区分了企业开立银行账户的类型和性质,企业须按照不同的用途分别开立不同性质的账户;
第4条在明确“基本存款账户是存款人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的同时规定:“存款人的工资、奖金等现金的支取,只能通过基本账户办理”;
第32条规定:“存款人不得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在多家银行机构开立基本存款账户”,限定了企业不得在多家银行开立基本账户,并且“存款人不得在同一家银行的几个分支机构开立一般存款账户”。这些规定影响着企业结算行的选择和银企关系的格局。
同时该办法还指明“外汇存款账户的开立、使用和管理,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发的《外汇账户管理办法》执行”。企业在开立外币账户时除关注我国外币账户管理规定的相关条例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开立时间的选择。需要对企业自身的业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外币账户开立策略。具体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是否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易额。由于开立外币账户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时也可能带来管理上的麻烦,因此如果某种货币的结算量很少,则可以不必开立该币种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