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钱学森
10312700000016

第16章

刚刚讲完第一课,钱学森就被同学们围住了。这些二十出头的大学生被神秘的航天技术和学富五车的钱学森迷住了。扫盲班里掀起了一阵学习的热潮。

经历了几个月的突击短训之后,156名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航天技术,加上钱学森的细心指导和具体指挥,他们已经能各显神通了。

航天技术人员的考试就是要造出一个导弹。

造出一个在天空中飞翔、可以炸掉任何一样东西的导弹,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每一个航天工作者都有过这样一个梦,现在,这个梦就要实现了!

1957年9月,钱学森跟随聂荣臻元帅赴苏联谈判,那是一次愉快的谈判,苏联答应在中国制造导弹的时候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1957年12月,苏联的导弹样品运到了北京,同时还来了他们的专家。

导弹研究院里像过年一样热闹起来,大家纷纷跑去看那稀奇古怪的玩意儿。那庞大的弹体,复杂的机器,同志们又好奇又紧张。这么复杂的东西,咱们能造得出来吗?

“能!”钱学森看到大家的脸色,鼓励道:“我们先仿制,后改进,再自行设计,他们能造,我们能造得比他们更好!”

说着容易,做着可就难了,那么多的零件,那么多的工序,各种各样的技术工作,谁来做?总不能让他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再去工厂当工人吧?

怎么办?

钱学森把电话打到了邓小平的家里。第二天,全国各大媒体就报道了邓小平的一个批示:把发展国防尖端技术视为“天字第一号任务”,技术干部的调配应以此为重点,其他项目所需与此矛盾,应该让路!

这真是给钱学森开了一个绿灯,几千名技术干部拥向导弹研究院,有干车工的,有干设计的,有工程师,有技术员,导弹研究院成了知识分子的集聚地。钱学森忙着给这些人分工,忙着给他们补课,大家攒足了劲,就等着大干一场呢。

但是,不幸的事情来了,正当导弹研究院里加紧工作,仿制零件,信心百倍地制造导弹的时候,苏联却单方面撕毁了合同,他们不支持中国了,要把他们的专家撤回去!

导弹研究院惊呆了,钱学森惊呆了!那一年是1960年!黑云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看着正在制造的导弹零件,还在机房没有完工的机器部件,怎么办?庞大的工程,数以百万计的财产,难道就这样付之东流吗?

钱学森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当晚,钱学森敲开了聂荣臻元帅家的房门。聂帅关切地询问院里的情况,询问同志们的情绪,那种真诚的担忧和无限的期盼让钱学森欲言又止。他想,为什么遇到一点挫折就想退却?为什么自己的意志这样不坚定?难道让别的国家帮助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吗?

钱学森不住地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们能成功!”从聂帅家回来,钱学森便一头钻进他的办公室,他把几个月来从苏联专家那里学到的技术笔记从书柜里搬出来,然后,通知林爽、屠守锷等几位专家:“同志们,现在,我们没有了依靠,我们要自己干!”

钱学森拍着那一摞笔记,激动地说:

“他们说我们只会做治无病之人的医生,说我们离了他们到头来连裤子也穿不上。我看不会,我们离了他们,会走得更好!”

朔风劲草的戈壁滩上,一个个帐篷搭起来了,寒风呼啸的隆冬,这群“铁一样的人”从北京搬到了这里,他们要大干一场了,每个人都憋足了劲,谁说中国人笨?我们要让全世界看看,你们撤走专家想看我们的笑话,哼,没门儿!

几千个技术人员如同奔向战场的战士,他们个个拿出看家本领,实验基地就像在进行着一场攻坚战,人人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整个戈壁滩上不断传出隆隆的机器声。

在美国时,钱学森就是学习火箭发动机的,而且在帕萨迪那,也曾研究过发动机,但那只不过是实验而已,从来没有动过真格。

这次却不同了,历史使命推着钱学森必须研究出一台可以使几百吨的导弹飞上太空的导弹心脏。

这是多么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啊!

自从来戈壁滩以后,钱学森便开始了疯狂的工作,他的帐篷里堆满了发动机的图纸,使用过的铅笔头丢了一抽屉,他趴在桌上精描细画的影子经常印在深夜里的帐篷上,他的书籍笔记放得到处都是,不管他踱到哪儿,都可以随手拿起来看。

在那些日子里,钱学森一天的睡眠时间只有三个多小时,每天他都奔忙在基地里,哪里有困难,他就会跑到哪里,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他因长期睡眠不足而引起的“红眼病”,让每一个技术人员都为他担心。

“钱院长,您休息一下吧,您实在太累了!”

“累?你们不累吗?我是一院之长,理应比大家累一些,我的工资比大家多嘛!”

基地的同志谁不知道,钱院长把他的工资都贴进了大家的伙食里,他说:“在这大戈壁上,要钱干什么?还是让大家吃好吃饱,我这个院长才安心啊,大家太辛苦了!”

戈壁滩的草儿青了又黄,大家的辛苦劳作唯有这里的草儿最知道,在这“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地方,这群“钢铁战士”用他们的生命创造着奇迹。

1960年11月5日,寂静的戈壁滩还在沉睡,钱学森和他的部下就已经整装待发了,他们一年多的工作成绩将在今天得到验收,看着已经装上发射架的那枚熟悉的导弹,所有人的心都快要蹦了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技术人员个个都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发射控制台上的指示灯不停地明灭着,控制室里静得能听见每个人的心跳,钱学森和聂帅并排坐在一起,他的眼睛始终没离开那明灭不定的指示灯。

警报拉响了,各种车辆纷纷撤离了发射阵地,导弹发射就要开始了。

这时聂帅偷偷看了一眼钱学森,钱学森的双眼仍停留在不断变化的指示灯上,他宽大的额上青筋暴露,似有汗珠沁出,他的嘴紧紧地抿着,似乎屏住了呼吸。

聂帅理解地拍了拍钱学森的手,他也担心啊,这枚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超人的智慧造出的导弹,会成功吗?

上午9点2分28秒,随着一声春雷般的巨响,一股橘红色的火焰从发射架下端喷射而出,四周立刻被笼罩上了一层浓雾,拖着橘红色尾巴的火箭,就像一只受了惊吓的金凤凰,又像一个施了魔法的小精灵,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冉冉上升。它越飞越快,忽然拐了个弯,向远处飞去,蓝天上留下了一道乳白色的痕迹。

发射控制室里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刚才的一幕仿佛像做梦一样,现在,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一分、两分、三分,时间在人们的耳鼓上敲打着,人们的脸上出现了惊愕的表情,有的人紧张得已经快要哭了。

钱学森仍严肃地坐在位子上,两眼盯着火箭消失的地方。

他在等。四分、五分、六分,他仿佛是在世纪隧道中穿行。“火箭命中目标!”

终于,在7分37秒的时刻,弹着区传来了这期盼已久的喜讯!

钱学森只感到自己紧缩的心脏猛地放松了下来,巨大的热流涌向了全身,一股酸涩的液体涌向他的鼻翼,涌向他的双眼。

成功了!

全基地的人都欢呼起来!山坡上,帐篷里,发射控制室里,火箭发射塔下,到处是欢腾的人群,大家笑着,哭着,互相拥抱着。他们拥向钱学森,紧紧地拥抱这位给他们智慧与信心、快乐和成功的科学巨擘!泪水飞溅在人们的脸上,也飞溅在钱学森的脸上。

20多年的心愿终于完成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为祖国升起了第一枚火箭,终于为我们的祖国争得了一口气!钱学森激动极了。

这枚代号“东风1号”的火箭载着钱学森的名字,飞向了全世界!

美国人民从电台广播中获知了这个消息,加州理工学院的师生们为此欢呼了一阵。他们从古根罕姆实验室的楼顶,垂下了一条长长的字幅,上面写着:“为我们的老师、朋友———钱学森,干杯!”

连美国的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深感后悔地说:“我早说过,钱学森回国不是去种苹果树!”

古稀之年的冯·卡门在听说自己的得意弟子为他的红色中国研制了第一枚导弹的时候,高兴极了,在他给钱学森的信中写道:“我为你而骄傲,你已超过了你的老师……”所有的赞美并没有使钱学森飘飘然,他心里最明白,这第一枚导弹并不是中国独立造出来的,那是比葫芦画瓢画出来的。要想真正掌握火箭发射技术,还得自己干!

1962年3月2日,一枚军绿色的火箭,赫然屹立在茫茫大漠中。

这支写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字样的“争气弹”,是全体航天技术人员只用1年零4个月造出来的,苏联和美国不是很厉害吗?但苏联研究出导弹用了4年多,美国用了7年多,我们中国却只用了两年多。现在,我们又研制出了一枚中程导弹,用的时间更短。

1961年,中国大地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还有人饿死在田间地头。为了造出能够扬国威的导弹,这几千个导弹技术专家在朔风肆虐的大漠里默默地工作着,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使每一个人几乎忘记了疲劳和饥饿。

对于这支独立制造的火箭,钱学森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完全不靠国外技术独立完成这项任务还是第一次,钱学森真有些放心不下。

“牵动!”“开拍!”

“点火!”

每一个口令都牵动着钱学森的神经,他聚精会神地看着伫立于大漠的“东风2号”,神情专注极了。

“轰……”导弹像一只美丽的金凤凰,从烈焰中冉冉飞升……“成功了!”激动得顾不得掩蔽的人们从战壕中跑出来,在导弹的轰鸣声中又是扔帽子,又是扔围巾,大家开始纵情欢呼着。

然而,导弹这时却拐了一个弯儿,从预定轨道上偏离了出来,“嘭”的一声坠落在600米远的荒漠里……

这突如其来的情景把大家吓傻了,个个木头人一样呆呆地站着,扔出去的帽子、围巾无声地跌落在沙地上。

“卧倒!”

导弹坠地已好久了,一位部队指挥员才从噩梦中醒来,想起了这个他应该喊出的口令。

大家默默地围向那个仍然尘埃飞扬的大深坑,这是直径足有28米的土坑,他们心爱的导弹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一个身负重伤的老兵。同志们哭了,人们围在大深坑旁,沮丧的情绪使他们几乎承受不住了。

钱学森心里也难过极了,强烈的责任心咬噬着他,他真想狠狠地骂自己,或是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但是,作为一院之长,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能那么做。

“同志们,我在美国的时候,曾写了一篇论文,一篇很重要的论文。写成时只有几页,可是我写的底稿,却装了满满一柜子……科技实验嘛,如果次次成功,那又何必实验呢?失败了,不要怕,只要总结经验,我们会变得更聪明!”

忍着巨大的伤心,钱学森开导着大家。他嘴上说着这些让别人开心的话,但心里,却没有原谅自己半分。他为自己难过,为祖国难过;祖国在最困难的时候,出巨资支持自己搞研究,而自己却没有交给祖国一份完满的答卷!

回到家中,钱学森几天都没有出门,他一遍一遍看着他的图纸、方案,一点一点排除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他要搞个水落石出。

研究院里掀起了技术和思想的讨论热潮,人们不再急于求成。深刻的教训使大家学会了认真。

大家找准了思想上的问题是浮躁,那么技术上的问题是什么呢?

“怎么像林黛玉一样,有些弱不禁风嘛!”有人想起了火箭发射前五院副院长王诤中将的话。对,可能是太长的问题。钱学森围绕这个疑问和大家展开了讨论。他整日奔走于各个研究小组之间,由于要加强地面试验,他参加建设地面试车台,飞扬的尘土扑打着他的脸,他要和工人们一起抢时间,使“东风2号”早日投入飞行试验!

1963年9月,导弹试车台完工!

1964年初,改进后的“东风2号”通过了导弹试车。

1964年6月29日上午7时,“东风2号”又一次矗立在了酒泉发射台!

“‘东风2号’中程导弹,经与钱学森同志共商,于今晨7时5分正式发射。发射很成功,很顺利!”

喜悦的电波又一次载着钱学森的名字飞进了千家万户。钱学森听着周围同志们的欢呼声,他微微笑着悄悄地离开了欢腾的人们。他要回家好好睡上一觉,他已经有好多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