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外文化交流史
10318500000007

第7章 中朝文化交流(3)

义天号大觉国师,本是高丽朝王子,俗名王煦(xu)。他11岁出家,13岁时即成为僧统。成年后,他上表请求允许人宋求法,但因航海有风险,再加上有人反对,结果未能成行。义天不得已,于1085年初夏,率弟子寿介等二人微服乘宋商船离开高丽,先到达中国山东密州板桥镇,然后人汴(bian)京(宋朝都城,即今开封)。得到哲宗皇帝诏敕,义天开始在中国游方,向各地著名高僧问法。1086年,义天回到高丽,担任兴王寺住持。其间,他培养弟子,并在寺内设教藏都监,刊印从宋、辽和日本购进的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经的章疏,以及在国内搜集到的各种佛经古籍,计有4740余卷。

义天自宋回国后,仍与杭州的慧因教院保持着联系。义天曾“以青纸金书晋译《华严经》三百部”和筹建经阁的资金,托商船带给慧因教院。因此,慧因教院又称“高丽院”。1089年,慧因教院行者颜显到高丽,讣告晋水法师人寂,井带去法师的真影及舍利。义天特派其弟子寿介等前往杭州祭奠,并携带黄金宝塔二座,借以祈愿宋朝皇帝及太皇太后康宁。遗憾的是,由于排佛论在中国抬头,此举遭到阻挠,黄金宝塔被退回高丽,义天派来的弟子被驱逐出宋境。

(第四节)明清之际:中国与李朝

明初,中国便与高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开展了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曾遣使到高丽,颁布科举程式。诏书说:“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如有经明行修之士,各就本国乡试,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语见《恭愍王世《家》)1372年,高丽朝上表,请允准派遣子弟赴明留学。次年,明太祖下旨,表示凡愿来华留学的,只要父母同意,均可来华学习。

1392年,高丽王朝灭亡,李氏朝鲜王朝取而代之。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深人地向前发展。李朝(公元1392~1910年)是朝鲜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史家为与古朝鲜相区别,称李成桂所建的朝鲜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今天,在韩国,人们多称之为“朝鲜王朝”。

在李成桂夺得王位的过程中,曾得力于居留朝鲜的中国文士、畏吾儿族人楔长寿(楔:xie)的参与谋划,因此楔长寿得赐“中兴功臣”铁券(铁制的凭证),后又受赐“定乱功臣”称号,官至判三司事。长寿所撰著的《直解小学》(小学,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因解说得当受到中国儒者的称赞。

中国河问(府名,在今河北省一带)人李敏道,也是李朝开国功臣之一。元朝末年,贩盐出身的割据称雄者张士诚占据东南,曾与高丽朝有过交往。乘高丽使节自张士诚处返国之机,敏道请与使节同行。在高丽,敏道以其医术见称。李成桂登上王位之前,敏道多次表示拥戴他的意思,并向他陈说历代兴替的道理。李成桂登基,敏道被视为功臣,赐号“推忠协赞开国功臣”,官至商议中枢院事。

15世纪,李朝在文化方面的一项重大成就,是创造了“谚文”拼音文字)。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召用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均为李朝王室学术研究机构集贤殿学士)等制定谚文。他们研究朝鲜语音,参考中国韵书,制成包括母音和子音的28个字母,于1443年公布,定名为《训民正音》,沿用至今。这种拼音文字的优点,主要在于它能完满地表记所有的朝鲜语固有词汇和所有的汉字词汇。

朝鲜自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期起,逐步形成了利用汉字的音或意来表达意思的“吏读”文字。人们曾用它创作、记录过一些诗歌,并用以夹注于汉文字句之间,表示朝语的语法关系。但“吏读”文字标记法并不完善,只可作为辅助文字加以利用。从古代至李朝末年,朝(Chao)野正式通用的文字一直是汉文。

《训民正音》制定后,文人们曾用它记录过《龙飞御天歌》等诗歌,翻译过儒家经典、佛经、韵书等。但由于朝野保守势力强大,(训民正音》并未得到全面推广。不容置疑的是:《训民正音》的制定,在朝鲜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特别是在文学方面,由于有了这种拼音文字,才有了从形式到内容都名符其实的朝鲜文学作品。

为制定出优异的朝鲜语拼音文字,成三问、申叔舟等集贤殿学士曾奉命13次来到中国辽东,访问滴居(zheju,被贬谪后住在某个地方)其地的明朝翰林(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学士黄瓒(zan),同他讨论音韵和发音表记法。所以可以说,《训民正音》的制定,也是中朝文化交流的结晶之一。

明朝与李朝之间,同前朝相比,有着更为频繁的书籍交流。1426年,明朝赠给朝鲜四书、五经以及《性理大全》(哲学文献汇编。明代胡广等奉敕编。性理,指理学。所采宋儒之说共120家)和《通鉴纲目》(即《资治通鉴纲目》。纲目体通史,南宋朱熹撰)各一部。国王世宗曾为此欢宴百官。1454年,明朝又赠朝鲜《宋史》(纪传体史书,元代脱脱等撰)。此前,世宗曾多次令赴明使节寻购此书,始终未得,于是才向明廷求赠。除在中国采购或向中国朝廷求赠外,李朝有时也自行刊印图书。1421年,世宗曾诏令刊印《资治通鉴纲目》,并命集贤殿正其谬误。国王世宗认为,文章正宗是《楚辞》(总集名。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17篇,以屈原作品为主),学者不可不读,1428年,他下令铸字排印。1438年,世宗又命集贤殿撰写《韩柳文注释》(韩即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即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二人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世以韩、柳并称),书成后,还命人为该书作跋。“跋”中写道:“唐韩柳氏所著文章,雄伟雅健,杰立宇宙,实万世作者之轨范也。”

《东文选》是李朝成宗、中宗在位时期15世纪中后期至16世纪中期)先后由学者徐居正、申用溉编选的朝鲜诗文集,内中诗文都是用汉文写作的。该书分正续两篇,正篇由徐居正编选,包括新罗朝至成宗时的诗文;续篇由申用溉编选,包括正篇之后约40年问的诗文。此书后来也流传于中国,不少藏书机构都有收藏。

一直以词章和训诂为主的学风,在程朱理学传入之后转变为以经史为主。这一转变开始于高丽朝末年,进入李朝时期后则更趋明显。理学传人之前,佛教已在朝鲜盛行多年,理学传入后,佛教逐渐受到排斥。从攻击佛教的世俗权开始,进而发展到把佛教视为异端邪说,完全地予以否定。这一转变也是开始于高丽朝末年,进人李朝以后则日见激烈。李朝时期,程朱理学的发展构成了中朝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

16世纪前期,李朝哲学家徐敬德(公元1489~1546年)对朱熹的理气二元论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批判论点,即“气一元论”,主张“气外无理”,并用阴阳的相互作用来说明“气”的作用,成为朝鲜主气论者的先驱。哲学上,徐敬德持唯物主义的观点,首创“气不灭”之说;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气”是世界的起源,一切事物,包括人和精神在内,都不过是“气”的不同的凝聚状态……他的主张和学说,对朝鲜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哲学家李彦迪(公元1491—1553年)做过官,后遭权臣嫉恨被流放。政治上,李彦迪提出“中和”的理论,哲学上则主张“太极”乃“道之本体”、“万化之领要”;他立足于朱熹的理气二元论,认为“理”与“气”虽不可分,但“有理而后有气”,精神先于物质。他是朝鲜主理论者的先驱。

诗人、哲学家、朱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混混(公元1501~1570年),既反对徐敬德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也反对主观唯心主义,他尊崇的是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但“理在事先”、“理为气之帅,气为理之卒”。他还认为人有两重人性,即“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由于气质不同,人才有“上智”、“中人”、“下愚”之分。除诗歌散文外,李混还著有《朱子书节要》、《朱子书节要记疑》等,成为朝鲜主理论的集大成者,被后世誉为“朝鲜的朱子”。

哲学家李珥(公元1536~1584年)也是诗人。哲学上,他持“理气兼发”之说,认为世界乃由“气”和“理”所构成。他同时主张“有血气之身,然后有知觉之心”,强调感觉器官在认识事物中的作用。李混、李珥的出现,说明朝鲜的性理学(或称“性理之学”,指程朱派理学,本于程颐“性即理也”一语,别于陆九渊、守仁“心即理也”之说)迎来了它的全盛期,在理学理论上已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