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修身经
10374800000010

第10章 友人——修身之径(1)

修身入了门,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才能到达圣贤的殿堂。在你的周围,不是家人,便是同事,不是上司,便是下属,不是朋友,便是过客,如何对待他们,如何知之、择之,如何仁之、恕之,都要贯彻一个大原则,这个大原则就是事事以德为本,时时以省为先,处处以友为体。德是标准,省是前提,友是“德”、“省”的一种载体。人活在世界上,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就是一名战士独自守在哨所里,他

也是受了上司的派遣而来的,必须按照上司的要求或全体战士共同制定的规矩放好这个哨,如果不按时来,上一班哨兵就要推迟时间下岗,他放哨时如果出了重大事故,就会危害很多人的安全甚至国家的利益,这不都是要与人打交道吗?

与人打交道,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态度,是道德。有时候,过分的技巧反而使人生厌。孔子就讲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说的是,巧言令色者,往往是伪君子,是待人没有诚意的人,自然这种人没有什么仁,没有什么道德。曾国藩一生主张以诚待人,尤其是交友贵诚。他崇尚孟子的性善说,认为人的善性,即使暂时泯没,也是可以通过诚来拨动启开。他说:“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以

诚愚应之,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勾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在他的幕僚中,这样的成功例子是不少的,对待门生李鸿章就是如此。李鸿章在曾门算是三进三出,但曾国藩不去计较,而是本着立人达人的态度,既成就了李鸿章,转过来李鸿章才华横溢,也为成就曾国藩起了重大的作用。这就在于,曾国藩有这种境界和胸襟,才将曾、李之交导演成一出历史喜剧。曾、左之交也是如此,左宗

棠的,脾气之大、性格之骄是很出名的,但在曾国藩眼里,左宗棠才学之高、情义之重也是无可非议,尽管如外人所传,左宗棠眼里没有曾国藩,但曾国藩心中却有左宗棠。因此,在祁门之难中,左宗棠毅然相救,更令曾国藩加深了对左宗棠的敬佩,而左宗棠也因曾国藩的多重帮助与推崇,步步高升,职位亦不在曾国藩之下。可想而知,在世风日下的那个混乱时代,曾国藩能让万人皆服甚至后人亦服,是多

么不容易!

孔子的思想,归根结底是一个“仁”字,而仁又体现在“忠恕”二字上,《论语·里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子日: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就是这么一件事,孔子对曾子欣赏有加,认为在颜回之后,唯有曾参最能理解他的思想,因此,随即授孝经,传王道,托付孙子孔饭(即子思)于曾参的大动作接踵而至,深信曾参能在他离世后传承他的学说。果然,曾参而子思,子思而孟子,一支思孟学派挺然而立于战国,让孔孟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曾国藩自然是孔孟思想的最大受益者和最忠实的继承者,他紧紧握住孔孟思想的精髓——忠恕,不折不扣地领悟,不声不响地践行。他之所以能做到“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也是为了贯彻一个忠恕的大原则,而他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他的“责己以严,待人以宽”,则正是忠恕的重要表现。忠恕的为人原则实行起来,最难的在于“一贯”二字。要做到一贯,曾国藩支了两招:一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样就能有气不气,想怒不怒。曾国藩说:“大抵接人处事,于见得他人不是、极怒之际,能设身易地以处,则意气顿平。”在京城之初,曾国藩年轻气盛,自恃有学问,常常不顾他人感受,指责朋友,训斥下人,立志修身之后,才渐渐学会了谦逊交友、宽恕待人。二是训练强恕。曾国藩性格刚毅,在阅历尚浅之时,这刚性就成了争心,一旦争了起来,互不相让,就极易伤害感情。修身要求他除去争心,增加弹性柔性,因而就向自己提出了“强恕”。他说:“一日强恕,日日强恕;一事强恕,事事强恕,久之则渐近自然。”可以想见,曾国藩训练强恕的过程,就是他战胜自我的过程。看来,学习曾国藩如何修身友人,把“忠恕”二字领悟透,实行好,就学到了家。

仁者爱人

孔门教子,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户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译文】孔子学派教育人,最重要的课程是求仁,而它最切身的教导,主要在“自己想成立也要让人成立,自己想畅达也要让人畅达”几句话上。所谓立,即自己成立就不害怕外界不帮助,好比富人什么东西都有多,不需要向外求取。所谓达,四面八方都畅通无阻,好比贵人站在高处一呼,到处都会响应。哪一个不想自己成立自己畅达?倘若能将此心推到让别人也成立别人也畅达,就能与万物共享美好了。

【简析】孔子的仁学精髓是“与物同春”,友人的立足点是立人达人,立人达人的最终结果就是“与物同春”。没有这种大眼界、大胸怀,行仁只是一句空话。

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译文】我与他人以及万物,根本之处是同一的。倘若只知道爱惜一己,而不知道仁爱他人及万物,这就与根本之处是同一的这个大道理相违背。

【简析】曾国藩不仅认为“与物同春”是终点,也认为是起点。细想一下,何曾不是如此?与民与物,同在一个地球上,共一个太阳,共一个月亮,共生共荣才生态平衡,无休止地自相残杀,或一类甚至一人独霸世界,最终只会导致地球毁灭,连霸者一起化为灰烬。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而极其和,而万物育。

【译文】自己将谨慎独处做得精到,以至于接人待物时,不出稍许差错,这样就无往而不通,就极为和谐,就能感受万物繁育的佳境。

【简析】“与物同春”既是终点,又是起点,那末人物之间必处和谐。和日、和风、和雨,才万物繁育,万类共荣。所以当自谨独而精之。谁人可慢?何事可弛?弛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汝,天罚昭昭。

【译文】哪一个人是可以怠慢的?哪一件事是可以马虎的?对事马虎事就不成,对人怠慢,人家也会这种对你。纵然别人不这样待你,也会助长我自己的骄傲,那么别人就会看低你,天理惩罚是明明白白的。

【简析】人不可慢,事不可弛,否则,人必反,事无成,效应极显。所以和的氛围每个人都要精心营造。

民宜爱而刁民不必爱,绅宜敬而劣绅不必敬。

【译文】民众要爱惜而刁民不用爱惜,士绅要敬重而劣绅不用敬重。

【简析】民就是老百姓。就整体而言,民宜爱,就个别而言,刁民不必爱。泛爱众是终级目标,有阶级社会,自有不必爱者,绅士中的劣绅,百姓中的刁民,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这就是儒家仁爱观中的原则性。

余以老年吃斋,风中行路,殊非所堪。又念百姓麦稼已失,稷梁不能下种,将成非常之灾。

【译文】我因为老年吃斋,在风中行远路,很觉得不能承受。又想起百姓麦子的收成已受损失,小米、高梁等作物不能下种,很可能酿成非常之灾。

【简析】以下三则是曾国藩爱民的几件具体事例。身为高官,必系民众,恻隐之心骤起,不失有良心的清官。

是日在途中,见麦稼为旱所伤,高不过二三寸,节气已届收割,而吐穗极少。间有用人力施水灌溉者,高或六七寸,色青而穗亦可观。嵇康所云:“一溉者后亡”,信人力足以补天事之穷,然百分中不过二三分,余则立见黄槁,纵三日之内大雨,亦无救矣。目击心伤,不忍细看。

【译文】今天在途中见麦苗被旱灾伤害,高不过二三寸,节气已到收割时期,但吐穗极少。间或有人工施水灌溉的,高或六七寸,颜色青而且穗子也可观。嵇康说“受过一次灌溉的后死亡”,的确是人力足以弥补天事的不足,但不过百分之二三而已,其余的立即就会枯槁,纵使三天之内下雨,也不可挽救了。目击这一切心里无限伤痛,不忍细看下去。

【简析】曾国藩晚年生活在北方。北方多旱,见华北大平原上已到收割季节的麦子还不吐穗,心里忧伤,目不忍视,其言恳切,其情笃诚。若朝中高官都能如此,清廷哪会亡得那么快?

老洲头登大舟。舟系吴城船厂为余新造者,极坚实,极华丽,因慨然日:诵韦公①“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之句,为之愧悚而已。

【注释】①韦公:指韦应物,737- 79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见长。

【译文】到老洲头登上大船。船是吴城船厂为我新造的,极为坚实,极为华丽,于是感慨说:“吟诵韦应物‘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的诗句,令我悚然惭愧不已。”

【简析】百姓水深火热,自己独享华丽的大舟,想到唐代诗人韦应物都能自惭,自己怎么不愧呢?曾国藩既愧且悚,应该说其自责的程度更加高出一筹。

以民为本

苟善治民,必见其所居民悦,所去民思。

【译文】假若是很会治理民事的,必然能看见他所治下的百姓喜悦,离开后百姓思念。

【简析】以民为本的检验标准是民悦民思。不顾这个上帝的悦与思,便是为所欲为了。

吾唯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

【译文】我唯有以一个勤字来报答我的君王,以爱民二个字来报答我的双亲。

【简析】曾氏先祖自孟学公以来向有爱民之德,祖父星冈公周济民众誉及远近。先人所积之德,曾国藩一人不敢损毁,所以处处以爱民作为一种孝行来践履。

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日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译文】众人的趋向,是形势的所指,虽有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不顺从,故而说干扰万物的没有比风还厉害的。风俗对于人心而言,从微小开始,而到后来就不可抵御了。

【简析】爱民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民意。众人所趋就形成风,风来了,就不可御。认识到这点,爱民就从情感上升到理性了。

天之生斯人也,上智者不常,下愚者亦不常,扰扰万众,大率皆中材耳。中材者,导之东而东,导之西而西,习于善而善,习于恶而恶。

【译文】上天所孕育的人类,特别智慧的不常见,特别愚蠢的也不常见,芸芸众生,大致都只是中等才智罢了。中等才智的,引导向东则向东,引导向西则向西,学习为善则为善,学习为恶则为恶。

【简析】民众中上智者,下愚者并不常见,大致都是中材。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如何给他们创造习善的环境,多办一些学校当然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社会上一批领袖人物的努力也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曾国藩当然属于后者。

方今民穷财困,吾辈势不能别有噢咻①生息之术,计惟力去害民之人,以听吾民之自孳自活而已。

【注释】①噢咻:(oxiu)这里是抚慰的意思。

【译文】现在百姓穷苦财政困难,我们不能另外有抚慰民生的办法,惟有竭力除掉害民之人,好让老百姓自行休养生息罢了。

【简析】拯救百姓于水火,最好的方法就是力去害民之人。大言之,就应该彻底推翻以民为敌的反动统治。但曾国藩以当时的境界还不敢言及,在他所管辖的范围内,能除掉害民之人,让民众休生养息,也是值得赞扬的。

凡养兵以为民,设官亦为民也。官不爱民,余所痛恨。

【译文】凡养兵是为了民众,设置官府也是为了民众。官员不爱民众,这是我所深为痛恨的事。

【简析】养兵为民,设官为民,这种见解在那个时代已够先进了。而且他不只是口头喊喊,而是心里痛恨不爱民的官,这种情感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

为疆吏者,全仗年丰民乐,此心乃可以自恬。若事事棘手,则竟日如在桎梏中矣。

【译文】身为疆吏的,全仗年咸丰收百姓快乐,自己这颗心才可恬适。倘若事事棘手,则每天好比生活在囚禁中一样。

【简析】本来官与民犹鱼与水,水阔鱼跃,水枯鱼烂,彼此悉悉相关。认识到了这一层,以民为本就有了道的支撑。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译文】为天下众生考虑,则必定是宁愿自己受饥饿受淹没,哪怕有一个普通百姓未得到他的好处,也引为自己的责任未尽。

【简析】曾国藩晚年,思想境界极高,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人生观在他的身上扎下了根。所以他宁愿己饥己溺,勇于自我责备。他自己如此,写给两个儿子的这段话,表达了希望子侄们也这样做的真诚愿望。

与人为善

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身,忧以终身。

【译文】从别人那里获取善意,怀着善意与别人相处;以快乐心情享受人生,以忧患意识磨练终身。

【简析】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曾国藩学习经典,尤其敬重孟子的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思辩,孟子的为善观就成了他的座右铭,终身忧也为这两句话,乐也为这两句话,到了五体投地的程度了。

仲尼之学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译文】孔子的学问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就是获取别人的善为善;随便到哪儿都给予别人,也就是与人为善。向人学习不厌烦,即取人之善为善;训诲人不知疲倦,即与人为善。

【简析】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的闪光思想多源自于孔子的思想宝库。曾国藩两相对照,原来孔孟一家。

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熏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取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彼此挹①注,故善源不竭。

【注释】①挹:(yi)舀,把液体盛出来。

【译文】古时圣人处世的原则,莫大过与人为善。以言语训诲人,就是用善心来教育人;以道德熏陶人,就是用善心来培养人,这都是与人为善的事。然而只是给予人,那么我的善有限,故而又贵在从别人那里获取善。别人有善,则取过来增益于我,我有善则增益于别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穷无尽,彼此灌注,故善源永不枯竭。

【简析】通览古圣人之道,原来一根主线贯彻始终。难怪曾子悟出孔子一贯之道,即忠恕而已,就成了孔子的真传,就被后人谥之为“宗圣”。所以学经悟道,抓住根本最重要。

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之道,如大河水盛,足以浸灌小河,小河水盛,亦足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以善相浸灌,即日见其益而不自知矣。

【译文】与人为善取人为善中的道理,好比大河水满,足以浸灌支流小河,支流小河水满,也同样可以浸灌大河,无论为上为下,为师为弟,为长为幼,彼此之间用善来互相浸灌,便可以一天天看到收益而不自知了。

【简析】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的根本就是一个“善”字,人与人,不论是取是与,都以善相浸灌,即日见其益。

孔子日:“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近年书生,多好攻人之短,轻诋古贤,苛责时彦,此亦大言也。

【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丑恶的东西,但不要攻击有丑恶的那个人。”近年书生喜好攻击别人的短处,轻易诋毁古代的贤者,苛责时下的才俊,这也是一种“大言”。

【简析】世界上,不与人为善的大有人在。近年书生好攻人之短而不乐取人之善,就是一例。曾国藩深恐这种时弊泛滥开来,毒害人心,所以他要与绅士相约:禁大言,不道人之短。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

【译文】喜好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自修必定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