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曾国藩修身经
10374800000006

第6章 省身——修身之门(1)

孟子讲人性本善,不修就会变恶;荀子讲人性本恶,修性就会变善;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看来性善与性恶并没有根本矛盾,关键还是一个“习”字。这习,既是“学而时习”的习,即学了道理就要践行的习用;又是“习性相染”的习,即“入芝兰之室,即与之化;入鲍鱼之肆,亦与之化”的习染。说白了,这习就是“修”,本性的性善性恶并不决定什么,重要的是修,将学到的道理付诸实践,对环境的习染进行选择吸收,从而使自己的德性归于端正。

当然,如何修,必须找到可靠的门路。这就要按照儒家的正宗传人曾参的办法。曾参拜师孔子不久就悟出了修身要诀,发表了“吾日三省吾身”这一惊世骇俗的卓见,后来又提出了“慎独”的主张,使修身理念达到了极致的程度。曾国藩正是按照他的圣祖的教导,成功地实践了修身这一人生工程的。他说:“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德之门。”曾国藩是位智者,他在自修的过程中,比较顺利地找到了这扇门。可以说,就是在今天,任何人要修身致圣,也是非先入省身之门不可的;惧怕省身会削弱自信,担心省身会修成苦行僧,势利场中控制不住私欲,独处之时战胜不了自我,就只能永远伫侯在修身的门外。

细看一下,省身是否真会削弱自信?所谓自信,首先要相信自己能战胜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战胜自我。所谓省身,所省的内容只限于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两条是个前提,如果不能甚至根本不敢战胜自我,如果误以为身上的缺点优点都要省掉,那自然愈省自信心就愈削弱。一个敢于战胜自我、善于针对自身不足而坚持反省的人,其道德水准必会与日俱增,其战胜客观世界的内动力必会最大化调动起来,因

而自信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更加增强。曾国藩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老是自省,会不会变成苦行僧呢?在训练自省之初,这种感觉可能会有一点,但每自省都推动了自己德行的进步,不断取得的修身成果就会起到鼓舞作用,从中享受到许多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愉悦;而且,在检讨自己错在哪儿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己的思考水平与辨别能力,人的思想境界高了,渐渐进入了一个自由王国,人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也是其乐无穷的事。历来君子之乐与小人之乐就不一

样,孟子就曾认为,“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就是人生一乐。因此,坚持修身自省,只会不断增加快乐,哪会变成苦行僧呢?曾国藩自己就有“内省不疚,故心泰”的快感,也是一证。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自己与自己周旋的一生,从一个山区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圣贤,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修身,最成功的作为就是立德,这是今人都公认的事。想来,毛泽东在评价曾国藩时所言“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的话,不就正是曾国藩以修身而动天下之心的最好写照吗?

在修身过程中,最难能可贵的是独处时保持谨慎。修身的诚伪和深浅,慎独与否是最重要的标志。大凡修身不诚不深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会私欲膨胀或旧病复发,许多不光彩的事都是独处时放松了戒惧忘掉了自省而干出来的。然而独处时审慎还是放肆唯有自己知道,待他人知道之时,已经是在你做出不当行为之后,而此时一切悔悟和补救都嫌其晚了。如果真要补救的话,或许在你的面前又有一个诚伪

的再次考验和艰苦的反复磨砺过程。在这方面,曾国藩最有体会,他说:“所谓独也者,君子与小人共焉者也。小人以其为独而生一念之妄,积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为独而生一念之诚,积诚为慎,而自慊之功密。”所以,慎独是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要练成君子,非“功密”不可。

省己修身

盖君子之立身,在其所处。诚内度方寸,靡所于疚,则仰对昭昭,俯视伦物,宽不怍。

【译文】一般说来,君子讲求立身的道理,在于他所处环境地位的和谐。如果他确实做到反省内心时,毫无愧疚之处,那么他仰望日月青天,俯视大地万物时,就会心胸广阔。不会感到羞惭。

【简析】立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求得自身与环境的和谐。怎样才算是这种和谐?仰俯无愧就算是这种和谐。怎样才能做到仰俯无愧?这就要不断省己修身了。

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日忿,阴恶日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日暴,柔恶日慢。治口之道,二者交惕!日惕言语,日节饮食。

【译文】治心的方法,应该先除去心中的毒瘤,外在的毒瘤是忿怨,内在的毒瘤是贪欲。治身的方法,一定要防备身上的恶习,刚烈的恶习是暴躁,柔懦的恶习是散漫。治口的方法,两者要交互警惕,一是谨慎说话,二是节俭饮食。

【简析】心中有忿怨,身必有暴躁,口必不谨言语;心中有贪欲,身必有惰慢,口必不节饮食。心、身、口紧相联系,方寸是内主,身、口是外显。自觉惩忿节欲,是克已修身的关键。

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

【译文】凡是眼睛能看见千里之物而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说话和表情给别人排斥感的,自己都苦于看不见,不知道。

【简析】克己就须知己,而知己又极不易。有时脸色拒人,别人看得清清楚楚,自己却茫然无知,因而很容易陷入人我不和谐之境,格外值得自警。

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余气象未稍进,岂嗜欲有未淡邪?机心未消邪?当猛省于寸衷,而取验于颜面。

【译文】内心修炼诚笃会表现到外面,内心扎了根会生出颜色到脸上。古来有道的人,他的淡雅和润没有不表现在外貌上。我的气色没有一点进步,难道是欲望没有淡薄吗?机心没有消除吗?应当在心中努力反省,并在颜面上表现出来呀。

【简析】忿与欲,其根本还是欲。嗜欲未淡,机心未消,由颜面未稍进可以取验。曾国藩由外而内自我解剖,寻到了源,抓住了根,淡欲消机就取得了主动权。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译文】临事谨慎,战战兢兢,即使生意盎然,也不能忘记可怕的地狱;心胸开阔,坦坦荡荡,即便身处逆境,也能心情舒畅。

【简析】战战兢兢与坦坦荡荡似乎是绝然不同的两种心理现象。但战战兢兢是对修养对过失,要求自己常有警戒之惧;坦坦荡荡是对前景对困难,要求自己常怀必胜之乐。二者是君子情操必具的两个方面,并不矛盾。

多言,不知戒,绝无所谓省察者。志安在邪?耻安在邪?

【译文】话多,不知自我警戒,绝对没有所谓的反省督察的意识。那么远大的志向在哪里呢?羞愧的心意又在哪里呢?

【简析】孔子说:“仁者,其言也仞。”(《论语·颜渊》)这“仞”指的是迟缓,木讷。看来,他老人家是不喜欢多言的。曾国藩也不喜欢多言。多言必然

失戒失省,甚至失志失耻。在今天主张交际的时代,也应言之有物且有分寸,一味多言仍是一种恶习。

如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天待我太啬,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译文】如果觉得自己已对什么都无愧,只觉得别入待我太刻薄,老天待我太吝啬,这样会处处都有不顺的运气相伴随。

【简析】一个不知省己的人,处处都认为自己无愧无怍,一味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怎么不会常遇乖戾之气呢?常堕入这种怪圈的人,十之八九是不知自省的人。

吾日三省

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集,自顾竞无湔①除改徙之时,忧愧曷已。

【注释】①湔:(jian)洗涤,洗刷。

【译文】日月如同流水,瞬间已是秋分,学业一无所成,德行又不曾修炼,怨尤悔十艮交集,自觉竟然连消除改变的时候都没有了,忧伤惭愧不已。

【简析】自我忧伤不一定就是消极厌世,相反,忧伤自己德业无成,进步不显,改过不力,反倒是自我鞭鞑,是可贵的推动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余年来出处之间,多可愧者,为之蹋踏不安,如负重疚。

【译文】我近年来在出与处这些事情上有不少惭愧的地方,因而常常局促不安,如同负有深深的歉疚。

【简析】感觉良好,是一种盲目自信的心理反应。老是感觉良好,总是问心无愧,只能说明你没有自省精神。圣人自省都会发现自己有许多缺点,何况是凡人呢?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须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译文】凡是遇到想发牢骚的时候,必须自我反思:我当真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吗,为何要在胸中堆积这股愤愤不平的怨气呢?应该在心里反省,然后断然除去这股怨气。

【简析】人发牢骚,往往_个劲地发泄下去,直到甩盆丢钵,甚至肠断。这种人似乎很有个性。其实,他至少不是一个智者。曾国藩的医方是:反躬自省。这是惩忿的一剂良药,忿病一发,立即服用,效果甚显,不妨一试。

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箴规,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译文】我身边必须有一个襟怀恬淡的,人,时时注意我的言行,发现我短缺的地方,立即规劝,不让我的自满之心在不知不觉中产生。

【简析】古代君王、大夫身边都有谏臣,能使君王、大夫免于不义。曾国藩身边正缺这样的人。他需要这样的人纯属自觉,没有丝毫走形式、做样子的虚伪,可见其思想多么成熟。

所以须日课册者,以时时省过,立即克去耳。今五日一记,则所谓省察者安在?所谓自新者安在?吾谁欺乎?真甘为小人而绝无羞恶之心者矣。

【译文】要建一个日课册,目的就在借助它时时反省改过,并且立即克服。现在却是五日一记,那么所谓反省督察的意义在哪里呢?所谓改过自新的意义在哪里呢?我这是欺骗谁呀?真是甘心做小人而完全没有羞耻感啊!

【简析】曾国藩写日记,由一日一记改为五日一记,又由五日一记改为一日一记,终于认识到必须日日省过,天天改过。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省已自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转引自《大学·第三章》)在省己的问题上,容不得半点松懈。

凡事须终日检点者,一时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况进德修业之事乎?

【译文】任何事情都应该每天审视检点,只要有一天松懈了,以后要想补救就难了。何况是进德修业的事情呢!

【简析】“吾日三省吾身”,要旨在于“须终日检点”不可“一时姑待”。可以看出,曾国藩在修身的问题上,是不敢让自己有丝毫惰怠之心的。

谋事省忠

守之以一,以不贰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维惧,斯终身无不顺焉。此圣人尽性立命之极,亦即中人复性知命之功也夫!

【译文】以忠诚专一自守,以不生二心自警,以永不停止的态度自觉遵循正道,战战栗栗,谨谨慎慎,这样终身都没有不顺利的。这是圣人发挥本性安身立命的最高境界,也是一般人恢复天性、认识自己的有效法则。

【简析】守之以一的忠诚品质,是最宝贵的品质。省身应从省二守一开始,才能自觉遵循正道,不偏不倚。

革薄从忠,鄙意亦夙怀此志,特有天质本来之薄,有外物激之使薄。本来之薄,革之已极不易;激之使薄,尤觉旋革旋萌,毫无长进,深以为愧。

【译文】革除刻薄培植忠厚,我的心中也早就怀有这个志向,只是这种刻薄中既包含着天生就有的部分,也有受外界刺激而生发的部分。天生的刻薄,革除已感觉到极为不易;外界刺激而生的刻薄,尤其觉得随时革除随时发生,丝毫没有长进,因而深深地感到惭愧。

【简析】“薄”直接与“厚”相对,刻薄的人就不宽厚。“厚”与“忠”相依,忠者必厚,刻薄的人既然不厚,自然也就不忠。曾国藩自查,觉得天质本来就薄,因此革薄从忠的任务异常艰巨。

凡办公事,须视如己事,将来为国为民,亦宜处处视一家一身之图,方能亲切。予今日愧无此见,致用费稍浮。又办事有要誉的意思。此两者,皆他日大病根,当时时猛省。

【译文】凡是办理公事,都必须将它看作是自己的事,将来为国为民,也应该处处都看作在为一家一身做事,才能感到亲切。我现在正惭愧没有这种认识,致使一办起事来就开支较大。而且办事时常有博取奖誉的念头。这两点,都是今后的大祸根,应当时刻猛省。

【简析】忠国就应表现在办公事时的心态,既不能浮,又不能博誉。而自己正有此疵。曾国藩知道,今日之浮就是他日之奢,今日之博誉就是他日之骄横,到时骄奢缠身,就难以自拔了,还谈得上什么忠国?

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

【译文】敬与恒这两点,是贯穿一个人始终的过硬工夫。我平生在这两个字上都有欠缺,到现在老了还没有长进,深深地感到悔恨和遗憾。

【简析】修炼忠德,要练敬、恒二字。曾国藩反省自己,正缺此二字。但他并不因此哀叹此生休矣、而是深自悔憾,努力练敬练恒不止,终于大有进步。

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①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注释】①宣勤王事:为王事辛劳,即“勤王”。

【译文】每天临睡的时候,默默地在心中数着今天劳心的事做了几件,劳力的事做了几件,就知道勤王公事做得不多,更加要竭诚谋事。这就是劳字上的工夫。

【简析】曾国藩认为自己吃了朝廷俸禄,就应日日宣勤王事,若省出宣勤之处无多,就应更加竭诚以图。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若都有他这种忠诚的品格,其执行力该有多强!

忠之积于平日者,则自不妄语始;勤之积于平日者,则自不晏起始。

【译文】忠诚在平常日子中的积累,就从说话不随便开始;勤劳在平常日子中的积累,就从不睡懒觉开始。

【简析】妄语是仁的大害,也是忠的大害。少说话多做事,才可能忠。不妄语、不晏起,似区区小事,但曾国藩极为重视,小事中有大品质啊。

恭读朱批①余之“师心自用”。余昔已亥年②进京,临别请祖父教训,祖父③以一傲字戒我,今上又以“师心”戒我。当刻图章一方,记此二端。

【注释】①朱批:用朱笔写的批语,指咸丰帝的批语。②已亥年:指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③祖父:指曾星冈,原名玉屏,1774-1849年。

【译文】我恭敬地阅读着咸丰朱批上说我“师心自用”的话。先前在道光十九年进京,临与家人告别时,我请祖父教训,祖父以一个“傲”字儆戒我,现在皇上又以“师心”来责备我。应该刻图章一方,记载这两件事。

【简析】当年祖父曾以一傲字相诫,现在咸丰皇帝又以“师心自用”相批,曾国藩孝亲忠君,不仅无怨无悔,反而刻图章一方,记此二端,不仅可以看出其胸怀之宽广,更可知其改过意志之坚定。皇帝褒奖之语刻图章自慰者有之,训斥之辞刻图章自策者,实在难觅。

有耕而即期大有,是贪天也,然绝不施耕耨①之功,不已弃天乎?我则身为惰农,而翻笑穮蓑②为多事,慎③孰甚焉!

【注释】①耨:(nou)古锄一类农具,引申为锄草。②穮蓑:锄草培土,指农事管理。穮:(biao)锄草。蓑:(gun)培土。③镇:(dian)颠倒错乱。

【译文】有了耕种便期盼大获取,是一种贪天的欲望,然而完全不耕不耨,不就是抛弃了老天吗?我简直是一个懒惰的农夫,反而讥笑耕田除草培植禾苗是多事,这种颠倒错乱还有比它更厉害的吗?

【简析】别人兢兢业业,忠心耿耿,自己反而讥笑,其镇甚矣。但曾国藩有自省的金箍棒,自己错了,当头一棒就醒悟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