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实用教程
10379100000002

第2章 绪论(2)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的标志是:一、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二、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五、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六、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八、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九、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应该说,这十条健康标准里,是包含有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内的。这里对于心理健康的要求并不神秘,也不难达到,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人人都可以"达标"。因为,所谓健康,并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状态。比如说,心理疾病的患者,病好了叫做恢复健康,而没有心理疾病的人,若是努力锻炼,就可以更加健康。因此,所谓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不生病,更不是一点病也没有,而有病的人,也决非不可复原。

这样,就可以把心理健康的出发点规定为,看一个人是否属于"不健康的失常"。所谓心理健康的人,只不过是他表现为不是病态的、不是失常的,而是和常态的人一样具有正常的心态;而所谓心理不健康的人,就是相对地表现为病态的、失常的,和常态的人心理不一样的人。于有些表现为"超常"的人,例如,有很多学者、伟人等等,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百折不挠的巨大毅力等等心理品质,的确和一般常人、普通人不同。但是,却不能把他们归类到"不健康的失常"行列中,因为他们属于"健康的失常"。

国外有些心理健康专家,根据他们多年的临床观察经验,把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粗略地划分为三个等级。一、一般常态心理者。他们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比较强,能够善于和别人相处,能够比较好地完成同龄人们发展水平所应做的活动,或者说,他们能够做到圆满的适应。比如,这类人虽然也会因为困难而产生忧愁和苦闷;在特定的场合下,也会过度兴奋,或者表现为神经质的倾向等等,但这些表现很快便会消失。二、一般病态心理者。表现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和他人相处略感困难,在生活自理上有些吃力。例如,他们当中有的人,由于过度的自卑感,会形成不适应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不过,依靠他们个人的努力,能够正当处理,恢复常态,不至于酿成长期性的心理病症。三、较重病态心理者。严重的适应失调,无力维持正常生活;从现在的表现,可以推断出他们迟早要在适应性上发生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向恶化方面发展,成为精神全面崩溃的精神病。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1951年出版了一本合著的《变态心理学》。在此书中,列举了十条正常人的健康心理标准。这十条心理健康标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引用,被公认为是"标准"的"标准"。一、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价;三、生活理想切合实际;四、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能保持良好的人关系,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国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还有很多,不过,和上面讲的大同小异。有的青年朋友也许会提问;咱们能不能确定几条比较具体明确,而又易于理解,适宜于当代青年的心理健康标准呢?我觉得可以大体上归纳为以下这样五项条件:

(一)、能保持开朗的心境。心理健康的青年,能排除心理障碍,甩掉精神包袱,持续、稳定地保持愉快、满意和自信的心境。他热爱生活,充满生命活力的自我感觉;对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有足够的自信心;他总是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并在靠勤奋和智慧取得成就时,获得喜悦,他能从工作、生活中寻求乐趣,不见异思迁,对调换工作、选择对象等,持慎重态度;他能连续性地完成建设性的工作,乐观进取,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一级的目标攀登,他能不断地学习,增长智慧,培养情趣;善于休息,从闲暇的时间里,享受陶冶情操的快乐。

(二)、能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心理健康的青年,具有自我反省的自制力,他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他不妄自尊大,自视甚高,做力所不能及的工作,也不妄自菲薄,自轻自贱,甘愿放弃一切可以进取的机遇;他能准确地认识事物,对事物不过分地乐观或悲观,因而他不会陷于适应困难的窘境;他永远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

(三)、能保持统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青年,能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支配下,形成高尚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他有长远打算,不会为了眼前迷人的利益,而放弃远大目标;他能使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相一致,不会因为私欲而背弃信仰;他能使自己的一切需要、愿望、理想、目标,都受完整的人格所制约。

(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青年,乐于和别人交往,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等积极态度与别人相处,分享、给予和接受爱与友谊;他归属于一定的集体中,有志同道合的友伴,能和集体与他人休戚相关、安危与共、同心协力地合作共事;他乐于牺牲个人的欲念,去为集体和他人谋求幸福。

(五)、能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青年,对周围社会能密切接触、正确认识、良好适应;他勇于探索,头脑灵活,思想行动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为社会接纳;他凭理智办事,能适当听从一切合理建议;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推卸责任,不诿过于人。

二、三种衡量心理的"常态标准"

如果你问一位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专家,怎样区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正常的,还是失常的?我想他也许会沉吟良久,一时回答不出来。这是因为什么缘故呢?

主要是因为正常与失常、常态与病态(以至"变态")是很难绝对地划分清楚的。你要想确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属于失常状态,就得首先要确定一个"常态标准"。可是迄今还没有这样一个公认为最标准的衡量"标准"。

目前,确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属于常态,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推断方法。这是一种根据自己主观上的认识、经验,确定与判断常态或病态的标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很不可靠。

比如,一般人认为,青年人每天睡眠应该不少于八小时。可是有些青年人,长期来养成睡眠七小时的习惯,对他的身心健康并无不良的影响。你能说每天睡七个小时的人是反常吗?我曾经听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位男青年对他的妻子说:"我看咱们班上的同学(他俩上大学时是同班一同学),除了你我,其他人脾气都有些古怪,有时候,我发现你也有些古怪。"其实,说这句话的这位男青年,倒是恐怕多少有些"古怪"了,怪就怪在他以自己的脾气、性格等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过去同班同学的心理品质。他把凡是和他的心理特性不同的人,都看成是"古怪"或"病态"。

在科学发展史上,欧洲很多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理论和学说,被当时的统治者和社会上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遭到压制取缔,有的人甚至被处极刑。例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思想家乔尔丹诺.鲁诺,反对中世纪的宗教封建统治,反对经院哲学,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说,坚持战斗的唯物主义哲学。由于他始终不肯放弃为之奋斗的科学真理,被意大利的"宗教裁判所"(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又称"异端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你能说,布鲁诺的心理是失常、变态吗?又如,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西班牙学者和医生塞尔维特,在研究血液循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却被对新兴的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思想抱敌对态度的著名宗教改革活动家加尔文烧死,并且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你能说塞尔维特的心理是变态、失常吗?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愚昧、迷信、落后、偏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过去曾经被世俗眼光看作心理"不正常"的塞尔维特和布鲁诺,现在不仅被认为是心理正常的人,而且还是闪耀着天才思想火花的伟人。

由此可见,仅仅凭信一个人、一个团体,以至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观推断,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失常是不可靠的,不足为据的。

(二)常态分配方法。很多所谓的"心理失常",在失去常态的人当中,固然显示得特别强烈,但是,在常态人当中,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比如,由于工作不顺利,考试成绩不理想,人人都会感到沮丧、难过,而心理失常的人的悲伤、痛苦则过分强烈,甚至往往没完没了,以至引起心理疾病。

常态分配曲线图是两头小、中间大。在这张曲线图里,大多数人是属于"中间型"的,他们的常态特性和常态趋向,从理论上讲不多不少、不大不小,居适宜的中位,但实际上则是偏多一些、偏大一些。而处在常态分配曲线两端的人,则比较少。他们或者是不健康的心理失常,或者是健康的心理失常,也就是说,他们的常态特性或趋向,不是特别多就是特别少。但是,属于两端的所谓的失常、病态,也只是相对而言,在程度上可以分为轻微失常的、较重失常的和严重失常的等等。因为在中间和两端之间,又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级差。

(三)病因检验方法。这种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是着眼于心理失常的原因。心理失常的原因,通常认为有两种:生理上的原因和心理上的原因。

生理上的原因查找起来,相对地比较容易。例如,由于脑震荡等外伤,而造成记忆力丧失或减退,等等。但是,由心理上的原因所形成的心理失常,查找起来却比较困难,甚至往往查不出病因。由于心因性的心理失常,比较难于判断、确定,所以医治起来比较困难、棘手。

心因性病因的检验方法,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可以预期,随着现代精神病学和医学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必将会有新的突破,给由心理上的原因造成心理失常的人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