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绪的"位置性",是指对于情绪说来,你就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别的什么人,你的情绪态度、体验或评价,总是属于你自己的,而不能代替、代表别人的情绪体验、态度或评价。当然,同样的,别人的情绪也不能代替、代表你本人的情绪。比如说,你也许会觉得,今晚"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多么幽静的晚上"。那是因为,你正处在"我心上人坐在我身旁,两眼望着我不声响,我想告诉她,却又不敢讲,多少话留在心上"的情境缘故。(引号中的两段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说来,同样"静悄悄的深夜"、"幽静的晚上",他们也许因为这一夜过去之后,明天清晨起来,就将面临关系重大的一场严峻考试,正十分急、烦躁不安;也许有的人,亲人今晚正在手术台上作危险性很大的复杂的大手术,因而使他焦虑、恐惧、忧郁。你想,这些人能够像上面讲的那位正在谈情说爱者那样,会感到"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吗?!
四、造成不愉快情绪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的原因。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作用。比如说,西方广大青年,由于国内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的动荡不定,以及接受颓废没落的文化思潮侵蚀等原因,心情苦闷、忧虑不安,对未来失去信心。如若他们本身再遭到贫困、失业等的打击,就会感到前途不可预测、惶惶不可终日。1980年5月28日的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刊载了一篇精神病学专家撰写的文章,其中讲道:"经济困难往往使人的意志消沉,心情极为颓丧和愤怒。在一些极端的事例中,它甚至可以导致发生家庭暴力、酗酒和自杀。"这篇文章的结论是:"由于通货膨胀,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患精神忧郁症。"你看,这不就清楚地说明不愉快的情绪,是有它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原因吗?
个体机能状态的影响作用。有些人因为患有生理疾病,也可以引起苦痛的不愉快的情绪。例如,有很多肝病患者,常常会因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而引起忧伤情绪;也有很多心脏病患者,常常会因为心脏剧跳、心慌,而产生恐惧情绪;有很多妇女在月经前期往往会因为头痛、腰酸、水肿等不适,而带来易怒、忧郁,乃至狂暴行为等等。
这些事例,都说明一个人的生理状态发生障碍,患有某种疾病后,就会相应地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种种情绪上的不愉快。
(二)、是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
主观状态起重要作用。上面讲的引起不愉快的客观因素,由于主观状态不同,不愉快的程度和性质也大为不同。比如说,生理上的疲倦本身,固然能引起人们的种种不愉快的情绪,但是,有些人因疲倦而引起的精神烦恼和心理压力,比起一般人来,可能要更强烈些、持久些,因而也就更容易把精力大量地消耗掉。例如,幼儿的哭闹声干扰你的学习,固然会使你心烦意乱;但如果你不去努力地克制自己,反而对幼儿大叫大嚷、痛加申斥,这样,你就会更加激起不愉快的情绪;如果幼儿由于你的大叫大嚷的干涉,而变得更加哭闹不休,这样一来,你能不更加烦躁吗?这就清楚地说明,有很多你本来应该克制的、也是可以克制的不愉快情绪,由于你自己的暴躁发火,也就像"火上浇油"似的越来越激化起来了。
人应该要学会主动排除不愉快情绪,根据上面的论述,人们应该尽量排除不愉快的情绪,保持愉快的情绪。很多心理学上对情绪的测验证实: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往往会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思想敏捷、效率提高;反之,当一个人情结坏的时候,就常常会无精打采、思路堵塞、懒洋洋地、效率下降。
五、不愉快情绪的应对方法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不愉快情绪的危害性,努力保持心情愉快,因为精神舒畅可以使人身体健康,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状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点着手去做:
(一)、是用理智调节情绪。一个人能否永远地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用理智来主动自如地控制、支配自己的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而做情绪的主人,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青年人何以能够头脑敏捷地善于适应周围环境?为什么能够具有改造社会的革命进取精神?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意识有能动的作用。列宁说过,"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毛泽东也阐述过同样地深刻道理:"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特点。"
这两位革命领袖讲的是,人的心理是有意识的心理,而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动物虽然也有心理活动,但它却是没有意识的心理,它们不能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任何来自身体内部或外部的情绪性刺激,人们通过大脑这个自我调节系统,都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表现为有调节的行为活动。可以说,任何一种引起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因素,作为一种刺激,都要经过每个人大脑的筛选、调节、加工、处理后,方能产生反应。所以,要想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就得用理智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二)、是树立远大志向。从心理健康学的观点看,人们很多不愉快的情绪,是"自寻烦恼"的结果。
如果一个心理健康的青年人,永远正视现实,不管现实对他讲来,是否感到愉快;一个胸怀开阔、乐观开朗的人,不愉快的情绪总是比较少。这是因为他们往往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把名利看得淡薄些,因而,容易避开种种不愉快情绪的侵扰。
心理健康的青年人,有高尚的志向理想、有远大的奋斗目标。他们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个人生命的整体认识和根本态度,因而不会因为今天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就悲观失望,甚至想轻生自杀,也不会因为明天可能碰到一桩称心如意的事,而快乐得意到要发狂。他们能让自己的情绪,按照正常的轨道前进、发展。
(三)、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不要太激动了,你有心脏病!"这是人们的通常见解。其实,没有心脏病的,情绪也不要过于激动。否则,有可能会导致猝死。医学心理学家经常叮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情绪过于激动。当发生人际关系冲突的时候,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亲人死亡或者事业失败等等意外的心理打击的时候,更需要分外留意克制自己的情绪。甚至夜里经常做噩梦的人也要设法改善睡眠状况,因为在医学史上有过由于极端恐怖的噩梦而大吼一声致死的病例。
至于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诱发一些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的事例,也并不鲜见。一些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尤其不可过于激动。比如,80年代中国足球队对科威特足球队的比赛结束后,一位观众心脏病发作,歪坐在看台上死去;同年11月,中日女排赛后,有九名心脏病人病情加重,其中二人抢救无效死亡--他们发病的诱因都是情绪过分激动。
"大怒可以使人昏厥",这是中国古医书《内经》提出的警告。一个人如若过度地气愤、发怒时,往往会昏倒过去,这也就涉及到情绪激动的生理基础问题了。
情绪过于紧张,比如暴怒、恐惧、沮丧等等强烈的刺激,可以使人产生一系列神经上的和内分泌方面的改变。例如,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激素分泌加快、胰岛素逸出减少等等,从而促使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器官缺血、组织损伤。这样就会最终形成各种危害机体的生理疾病,甚至死亡。
中医强调"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指出,情绪过于激动,将会影响内脏的活动,从而产生病理变化。《黄帝内经》里写道:"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则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禅而不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暴怒会引起面色发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倒;一般不太厉害的发怒,也会使人不进食。同样地,高兴过度、大笑不已也会觉得全身软瘫无力。
现在医学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情绪在高度紧张状态下,会触发肾上腺大量分泌出肾上腺素,出现呼吸加速、加深,心搏加快,血压增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的情况。这是经过现代化科学技术探查的结论,它进一步论证了我国古代医学讲的情绪过于激动的生理机制。
可以说,情绪几乎参与人们的一切活动,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励着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对客观刺激的主观反应,由于周围环境中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是形形色色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和连绵不断的,所以,一个正常的人经常有欢乐、悲哀、愤怒、恐惧等等。这些都属于正常情绪的范围。
六、情绪正常与否的区分
(一)、正常情绪。一般来说,正常情绪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事出有因。人们通常都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正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欢乐那样,人世间的七情六欲都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
2、表现恰当。一定的刺激会引起一定的情绪反应。反应和刺激应当相互符合,情绪的发生应当和生活环境及其产生的刺激相符合,正如成功会带来喜悦,失败会带来痛苦那样,该高兴的就高兴,该悲哀的就悲哀。而且,该大笑的时候就大笑而不是微笑,该大哭的时候就大哭而不是小泣。
3、适可而止。情绪表现的持续时间和强烈程度都应恰当,不能无休止地没完没了,也不能过分强烈或者过于淡漠。尽管每个人的情绪反应的长短和大小强度不会相同,但是情绪反应持续时间,是由刺激的性质和对本人的重要程度如何而定的。强烈程度虽然决定于诱发情绪表现时的当时情景,但是每个人总会有理智地加以调整,能够收发自如、主动控制。如果象《儒林外史》里面范进那样,得知金榜题名而纵声大笑不已,情绪反应时间过长、强度过于激烈的话,那就是病态心理的反映。当然,如果象有些人那样压抑情绪,过短地戛然而止或过于微弱地表现情绪,也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二)、非正常情绪。如果一个人总是情绪过于激动,而又任其发展下去的话,那就会形成心理学上所说的易兴奋性,或者叫做易激动性。这种激动性是一种个人对现实刺激作出超逾其分的、不适当的病态性反应。
从临床诊断上看,情绪激动性患者的发作程度和发作性质,有极大的差别,往往表现为两极现象。一种类型是,大部分患者终日唠叨,对日常发生的细微琐事,也深感不耐烦,时时口出怨言,表示不满。另一种类型是;有少部分患者,往往对于无关紧要的事情,产生过分强烈的激动的反应,容易惹是生非,这些患者大部分是属躁狂型的人。
在日常生活里,如果仔细留心观察,你也许会发现有些人有下面这样四种不同的情绪表现形式,这些都是情绪失常的表现。
1、不当型。在和别人谈论悲惨事件时,会纵声大笑,对很平常的事情,会极度兴奋、激动,或者是惊慌失措等等。
2、欠缺型。虽然置身于极端悲惨的情境,竟然无动于衷,对外界的情绪刺激,一律保持淡漠浑噩,缺乏相应的情绪反应。
3、矛盾型。在同一个时间、地点和条件下,接受同样的情绪刺激,忽而哭,忽而笑。
4、僵化型。和矛盾型的情绪反应相反,情绪刺激虽然变化不同了,但情绪反应却固定不变。
以上这四种情绪异常反应比较少见。一般常见的情况是这样:情绪失常的人往往对于一些能够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表现得无动于衷、冷漠无情;可是一旦他们的情绪真的发生反应的时候,就会走向极端,表现反常,往往会对一些很平常的事情,表现得狂喜狂忧、极端兴奋或者是惊慌失措,而且又常常是难于自我控制,以致行为失常。
为了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情绪的稳定。积极的情绪是激励人们进取向上的动力;而消极不当的情绪,比如过分的激怒、忧伤和恐惧等比较强烈的情绪,假若经常发作,那就会和积极情绪相反,会使人们的情绪激荡、紊乱,甚至会引起身体发抖、语无伦次、动作失调,以及身体内部消化停滞、血压增高等等有害的生理变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情绪。当然,控制情绪,使情绪稳定,并不意味着生硬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该哭的时候还是要哭,该笑的时候还是要笑。但是,切切不可过喜、过忧和过怒。过于兴奋、过于忧伤和过于激怒都可能变成疾病,甚至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这不是"危言耸听"。让我们看一些历史事例:《岳飞传》里的武将牛皋,几次和侵略中原的主帅金兀术交战失败,最后一次交锋时,把金兀术打落马下,牛皋骑在他身上处死金兀术后,仰面狂笑不止,当即乐死在战场上。这不就是过喜可以致人于死命的典型事例吗?《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父母双亡、家道中衰,寄人篱下,终日里忧愁郁闷,后来又因为得不到知音者贾宝玉的爱情,忧郁成疾、饮恨而死。这不就是过忧可以致人于死命的典型事例吗?《三国演义》里的周瑜,自恃才高,和诸葛亮进行过三次智力较量。在最后一次较量时,周瑜不顾客观条件,骄横跋扈地围攻荆州,因战略失利,惨遭失败。周瑜明知自己的才智不如诸葛亮,但却又不肯认输,在盛怒之下,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吐血数斗而亡。这不就是过怒可以致人于死命的典型事例吗?
心理疾病的疗法
(一)、"调整呼吸节奏法"
1984年10月,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的"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出现了一幅激动人心的场面:我国选手曾朝学在一路遥遥领先于大多数选手的时候,突然一年前扭伤的左腿开始疼痛起来,接着呼吸也乱了起来,跑的速度跟着降了下来,慢慢地落后了二百米。当时,他汗流浃背,精疲力竭,心理上不由地产生了能不能勉力追赶,甚至能不能跑完全程的忧虑。越是这样想,他就越发觉得疲惫不堪,难以坚持,气喘吁吁,心慌神乱。后来,他不断地提醒自己、"有希望,要专心",在努力减轻身心的紧张、压抑的同时,注意调整一颠一簸的步伐带来的呼吸不均,调整呼吸节奏,强迫自己振奋精神。终于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度过了困苦的"极限",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步伐节奏,最后转败为胜,取得了比赛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曾朝学的取胜,固然要靠他平日锻炼出来的坚强体力。但更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他善于调整自己的呼吸节奏。所以说,我们要想保持心理健康,那就需要学习善于控制自己的呼吸。因为有节奏地呼吸会改善你的大脑的供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