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优美的青春散文集(散文书系)
10380100000088

第88章 秦淮河

浩灵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许多唐诗宋词所表现的意境成了我们儿时的梦幻,当初,余先生正是因为那首脍炙人口的《渭城曲》而顶风冒雪去访阳关的,而我到了南京便不能不想起那首儿时经常背诵的《泊秦淮》了。杜牧那一晚的伤感,和那个深秋的秦淮河上缭绕着的妓女的歌声,常常让我觉得我也正在不知哪一条船上夜宿。虽不曾谋面,但透过诗句,秦淮河的河水早已在梦中流淌了。

现实的秦淮河早已经改变了形貌。

惟有那沓沓的河水将我的思绪带回那遥遥的往昔。

六朝金粉的南京城,繁华得更具人文色彩。它不似北京、西安等作为政治中心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庄严,而是更多的带有文化性和书卷气。秦淮河尤为如此。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皇帝都太文气了的缘故罢。

中国人历来对南京的一些皇帝深不为满,认为他们只会吟诗作画,胸无大志,以至于最终亡国。这些皇帝有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陈后主陈叔宝、南唐的中主李景和后主李昱等。他们性情大多温和,崇尚文艺,偏安一隅,不喜征战。不似北方的那些皇帝性情刚猛,好战喜功,且野心勃勃。中国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以成败论英雄。所以,那些北方强悍的皇帝们尽管常常把国家搞得血淋淋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最终或完成统一大业,或建立奇功,所以常常为后人称道。后人是不会记得那些淋漓的鲜血和满地的尸骸的。所以那些温厚柔弱如李昱等皇帝就落得个如此下场。人们不会去怨恨侵略者的贪婪,反倒只会怪罪被侵略者不够强悍。这是什么样的逻辑?

但是,就是这些软弱的皇帝曾经创造了经济的兴旺和文化的繁荣。在他们统治下的这片国土,充满了人情味。与此相比,北京和西安那样的都城是另人生畏的,它们更多的砖墙上曾沾染过鲜血。当然南京城的鲜血也并不少,作为弱者被侵犯的对象,其哀亡的情状会更加可怖,如南京大屠杀等。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反证出只有崇尚武力才是正确的。人们的目光不应该总是如此狭隘。

与背负着千古骂名的秦淮河畔的皇帝们相比,另有一些人的名声却好得多,她们就是这秦淮河边的妓女。

我在河边沿路走去,远远的看见一所宅院,近前一看竟是李香君故居。我并没有进去参观,想也能想得到里面无非是些古代才女的日常所用。在征得守门人同意后,我在门前照了一张相。想必李香君不会想到,几百年后有些人依然在靠她来赚钱,妓女做到这个份上,倒是职业化延伸到身后了。

中国人历来就有“笑贫不笑娼”的说法,说明妓女在人们心中形象还说得过去,更何况又是那些才情兼备的高级妓女呢。也许是秦淮河畔的妓女确有些与众不同吧,要不为什么那么多青史留名者都出于此。除了李香君之外,还有赫赫有名的董小宛、柳如是、陈圆圆等人,她们与另外四个女子即马湘兰、卞玉京、顾横波和寇白门一同被称作秦淮八艳。她们的轶事被编成了小册子在纪念品专卖店里销售。从书中了解到,她们所表现的的确比许多男儿还要值得称道。才艺出众只是她们的基本素养,聪慧睿智,深明大义,才是她们高于一般男儿的地方。因为她们饱读诗书,所以其见识和气节绝不亚于普通的书生,甚至比那些当时的一些才子、学者都更胜一筹。这就和那些玩世不恭的风尘女子有了较大的不同,令许多男士产生刮目相看。假如杜牧活到明末清初,他绝不会再听到秦淮河上还有人再唱《后庭花》了,他的诗句也不会如此伤感了。唐宋时期的秦淮河与清末-明初一样,都是浸透着脂粉气的烟花之所,但是气象却有所不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是王维笔下的秦淮河,虽然国家已露出颓败之相,但卖笑的妓女是不会考虑这些的,她们仍旧唱着那首亡国之音。那是一幅有些凄凉的画面,尽管有歌声,但对于诗人来讲,他的心情并不好,所以也不会有心去寻欢。“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那是宋朝韦庄的词,表现出一种脂粉气很浓的繁华。那种青楼艳影曾经令诗人迷醉过,它暗示着一个王朝开端时的气象。而到了明末清初,秦淮河已经是人们反抗异族的阵地了。同仇敌忾的人们已经开始感受到了国家败亡的味道了。只是她们不会了解改朝换代的历史必然,只会依照凭生所学在做着无谓的抗争。她们虽然比前朝的妓女有见识,但她们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而且,这种悲惨的命运又恰恰缘于这份多出的见识。假如她们也像其他妓女一样的游戏人生,一样的对世事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那么,无论到什么时候,她们都会很好的保全自己。可是,她们竟然不以自己身份卑微,竟然大胆的背负起许多男儿都不敢承受的国家兴亡之事,这是怎样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相比之下,不仅令当时的男子们汗颜,就连今日之青年都无法望其项背。我想,这也正是这些高贵的妓女为人所称道和敬重的原因吧。

秦淮河畔的皇帝和妓女们,竟然都是如此的富有特色,这使得这条奔流不息的河水也有了不同的意味。我透过已然污浊了许多的河水,向前翻阅着一页页的历史档案。南京城的历史是丰富的,其意味是深厚而复杂的。仅仅是几个皇帝和几个妓女就已经反映出如此令人值得玩味和思考的内容,那么其他呢?这河边繁衍生息的人民呢?可惜历史并未对其有何记载,生民到什么时候都只是默默无闻,除非有朝一日他们揭竿而起了,史书上才会有了他们的位置。可是封建时代的普通民众又会有何作为呢?即使拥有了一切又会怎样呢?还不是最终涌现出一个最杰出或是运气最好的登上那座企慕已久的前朝的金孪殿。一座城市只不过是权力斗争的载体,一条河也只不过是目睹一切变迁的见证人。一切的有意义或是无意义对它来讲都只是虚无的。它只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静静的流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秦淮河与其它所有的河流都并无二致,它们都只会用水流来承载一切事物,然后默默地将其带走,带向那包容一切的深不可测的茫茫大海。那河边曾有过的青楼,以及显赫一时的王谢堂,还有那众多的百姓人家,在这条永远奔流的河边全都幻化成了一抹旧时的尘烟,伴着氤氲的河水全都飘散了,飘散了,一直飘到那无法企及的外太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