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名人(学无涯丛书)
10384400000015

第15章 雨果

中国人民的朋友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生于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个天主教徒。雨果很早就显露文学才华,早年的诗歌受到过法兰西学士院褒奖并获得过路易十八的奖金。雨果的第一部诗集《颂歌与民谣集》问世于19世纪20年代初。

1827年,他发表剧本《克伦威尔》,该剧不合舞台表演要求而无法上演,但剧本的《序言》因批判古典主义,提出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被公认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雨果也因此被推举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1830年,他的剧本《爱尔那尼》演出成功,使法国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同年,他目睹了七月革命斗争,思想受到巨大震动。第二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赢得广泛读者,使得浪漫主义文学不仅在诗歌、剧本,同时在小说领域里也取得辉煌成就。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雨果的主要作品还有:诗集《东方集》(1829年)、《秋叶集》(1831年)、《晨夕集》(1835年)和《心声集》(1837年),剧本《玛丽蓉·德洛麦》(1833年)、《安日洛》(1835年)和《吕意·布拉斯》(1838年),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和《穷汉克洛德》等。这些作品大多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和浪漫主义文学特色。

1848年的革命,促使雨果确立了共和立场。拿破仑三世时期,他遭到迫害,逃亡国外达19年之久,但仍坚持斗争。期间,他写了《一件罪行的始末》《小拿破仑》《惩罚集》(1854年)《静观集》(1856年),以及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年)和《海上劳工》(1866年)等重要作品。普法战争期间,他从国外回来,积极号召法国人民保卫祖国。雨果虽然不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意义,但当公社失败,遭受镇压时,他却能挺身而出,为公社社员进行辩护。在创作上,现实主义因素有明显增强,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也体现得更为明显。主要作品有:诗集《凶年集》(1872年)、长篇小说《九三年》(1874年)和《笑面人》(1896年)等。这些作品为雨果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晚年的雨果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1885年,雨果去世时,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

雨果谴责火烧圆明园

有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个奇迹名叫圆明园。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与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惊人杰作。然而这个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对圆明园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洗劫,赃物由两个战胜者平分——我们使用教堂的宝库加起来也比不上这座光辉奇异的东方博物馆。

我们有些欧洲人一向自认为是文明人,把中国人当成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的所作所为。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我要对此提出抗议,而且要感谢您给了我抗议的机会……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希望法国有朝一日能摆脱重负、洗清罪恶,把这些赃物归还被劫掠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