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鹩哥的繁殖期为每年的2~5月份,巢营在树洞或一些缝隙中,一年可繁殖1~2次。其蛋为亮蓝色,并有淡紫色和红褐色的斑点。鹩哥每窝产蛋2~4枚,一般1天1枚,也有隔日或数日产1枚的,等蛋产齐后才开始孵化。这期间雌雄鸟都较安静,活动量减少。雌鸟除取食和排便外,昼夜孵蛋。雄鸟有明显的护巢现象,当人靠近时用嘴啄人。孵化期为15~18天。雏鸟出壳后,雌雄亲鸟均进行育雏,不过初期以雌鸟为主,半个月后雄鸟喂食的次数多于雌鸟。育雏期以黄粉虫和其他昆虫为主,并补充一定数量的钙质饲料。雏鸟到26日龄时就能出窝和回巢,30日龄后就可独立生活。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鹩哥从幼鸟饲养较易,可驯熟,并可放养。一般用八哥笼饲养,亦可自制直径38厘米、高45厘米的亮底铁丝笼,下有托粪板。笼内设8×6厘米的大型水罐、食罐各1个。
食物种类
嗜吃野果和植物种子,兼吃昆虫。
饲养方法
饲养鹩哥的饲料有两种,一是粒料,通常为鸡蛋大米;二是软料,由肉末、熟鸡蛋、米饭、水果或浆果拌和而成。每天喂一次(夏季)或两次,有条件的可在软料中放几条昆虫幼虫或蛹。鹩哥食量大,粪便多而稀软,笼底几天就堆积大量粪便而发酵,需每周冲刷笼底2~3次。每天洗刷水罐和换新鲜饮水。鹩哥喜欢水浴,夏季每天应供给浴水,其他季节视气温而定。在北方饲养,冬季移室内过冬,室温10℃以上为宜。
每天教以简单、音节少的话语。教的话音节应先少后多,由易而难,能学会十句话就相当优秀了。一般鸟只会三五句。调教鹩哥学人语需要耐心、细心,不能急躁和体罚鸟。选择驯养比较好,胆子较大,容易接近人的幼鸟,学得快,尤其是羽衣换至成羽这一时期的幼鸟最好。若家里有会说话的成年鸟,还可以让幼鸟对着镜子跟成鸟学说话。比起八哥来,鹩哥的学语更胜一筹。鹩哥具有学舌、模仿人语的本领,这与它们的发声器官有关。其鸣管位于气管下端的支气管分支处,鸣管比较完善,且有四五对鸣肌,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管中的半月膜收缩或放松,回旋振动,发出鸣声。另外,鹩哥的舌头特别软,前端呈现圆形,就像人的舌头,非常灵活,因此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语。
在市场上选购,要选繁殖季节第一批孵出的幼鸟。鹩哥和八哥一样,一年要繁殖2次,而5~6月份的幼鸟,大多是繁殖期第一次孵出的头窝鸟。另外,幼鸟也有胆大、胆小之分,胆大的幼鸟不怕人,接受驯化的能力较强,容易调教。选胆大的鹩哥幼鸟也和选胆大的八哥幼鸟一样,可以先惊扰它们,然后看它们的表现。如果惊慌乱撞的,那就是胆小的幼鸟;反之,如果仍然眼睛大睁,昂首挺胸,那一定是胆大的上品鸟,可以选择。选择鹩哥肯定要选健康体壮的。体壮的鹩哥必然羽毛平整有纹,毛色黑亮有光,双眼神采奕奕,体形较大,姿态优美。食欲旺盛。而羽毛不整、没有光泽、眼睛半闭、无精打采的,一定是不健康的鸟,千万不能选择。
要驯好鸟,必须先养好鸟。调教鹩哥这类学舌的鸟,不但要了解掌握这类鸟的习性,更要把握自家所养鸟的“脾气秉性”,以便因材施教。要和鸟交朋友,使鸟对人亲近或逐渐亲近,建立起对人的信任感和对主人的依赖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调教其学技艺和模仿人语。除此之外,训练要得法,在鸟适应主人提供的生活环境后再进行,幼鸟可以在其3月龄后进行调教。驯养时间选在清晨喂食前,把鸟放在安静、无嘈杂声音的环境中,要严格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要在保证鸟健康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其饮食,使训练在其半饥半饱的情况下进行,让其为求食而听话,这样就可以采用奖励食物的办法来建立鸟的条件反射,这是最佳驯鸟手段。还要注意的是,语言要文明。你教鹩哥什么,它就学什么,甚至你用什么语调,它就学什么语调。
丝光椋鸟
身体特征
丝光椋鸟体长18~22厘米,体重68~88克。雄鸟体羽光泽闪亮,雌鸟光泽较差。头顶和后颈均白而沾棕灰色,羽长而尖细。丝光椋鸟上体灰色,飞羽黑褐色,尾羽黑色带有蓝绿和紫色光泽,颏部、喉部和腹部白色,胸部灰色。它的虹膜呈黑色,嘴红色,脚为黄色。
生活习性
丝光椋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主要栖息于平原、农田和丛林地带,以昆虫、植物果实和种子为主要食物。它们的繁殖期大多在5~7月,巢由枯草茎叶构成,营巢于树洞或屋顶洞穴中。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以用八哥笼或画眉笼饲养,也可用较大的半露天笼舍与其他观赏鸟混群饲养。
食物种类
植物果实、种子、昆虫。
饲养方法
丝光椋鸟容易饲养,管理与饲料均可以放宽要求。每天要再喂1~2条面包虫,并提供新鲜叶菜、水果等任鸟自由啄食。饲料以小米为主,也可用蛋米或从市场上购买小鸡用全价混合饲料饲喂。采用小米或小鸡料作为主食时还要添加少量肉末和蛋黄,这样才能使它更健康。每日更换饲料和饮水,每周清洗一次鸟笼。
雀形目·雀科
草鹀
身体特征
体长约15~18厘米,体重19~28克。该鸟身上羽毛的颜色以冷色调居多:头顶、后颈、耳羽和背部均为栗色,而且背部还带有黑色的斑点;眼先及颧纹为黑色;额基、眉纹、颊、眼下方至嘴基部呈灰白色;喉部、颈侧还有上胸部为浅灰色,并有栗红色横带贯穿其胸部;腹部与尾下覆羽为淡淡的沙黄色。雌鸟与雄鸟的区别就在于,在雌鸟的头顶和前胸等部位并不像雄鸟那样是栗色,而且一般雌鸟的羽色较雄鸟的都浅一些。
生活习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不排斥杂草种子之类的植物性食物。草鹀主要栖息于山地地区,在海拔2800米的高山上还都能见到它们。秋冬季节,草鹀会成群结队地来到乡村、城镇等平原地区生活,而且一般是在农田、草丛、不高的树上活动。在冬季,雄鸟会发出一种轻微却又有些尖锐的叫声。就是它们的这种鸣叫声,在繁殖期里却会变得婉转动听,只是音调不高罢了。草鹀的繁殖期大约在4~6月之间,到了这个时候,未来的草鹀爸爸和草鹀妈妈们便会在离地不高的矮树丛中营造起它们温馨的“小家”来迎接它们宝宝的降临(草鹀是筑巢的好手,它们筑的巢都十分的精巧)。草鹀一般每窝能产卵3~6枚,而且草鹀的卵在颜色上有很多变化,常常有灰白、浅蓝、青蓝等多种颜色。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以用金丝雀笼或者是点颏笼养。
食物种类
主要吃植物的种子,夏季兼吃昆虫。
草鹀饲养方法
草鹀饲养起来很容易。刚开始饲养时,可以用细线把翅膀上的几根初级飞羽扎在一起,这样它就不能到处乱飞乱撞了,也能绐它节省点体力;另外还可以给它的笼子用布遮住阳光,只在喂食的时候透出一些光线,给它营造一个幽暗的环境,让它逐步适应新的环境。等这个过程过去以后,就可以用金丝雀笼或者是点颏笼来关养它了。
草鹀的饲料一般选金丝雀食就可以,到了秋冬季节,再加喂少量的金丝雀粉。最好四季都能保证青菜的供应;除夏季外,在春秋冬三季里,可以隔天喂些小虫子给它。草鹀不需每天洗澡,一个星期洗1~2次就足够了。为了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草鹀的饲料一定要保持新鲜和卫生,千万不能喂给它们发霉变质的饲料。夏季则更要注意鸟笼的清洁卫生,最好能做到:食罐、水罐每天洗刷干净,粪便每天清理。
黄雀
身体特征
黄雀的体形纤小,体长11~12厘米,如同麻雀一般,体重11~16克。全身以黄绿色为主,且具有褐黑色羽干纹;翅膀黑褐色,并有鲜黄色花斑。雄鸟的体形修长,身体呈黄绿色,羽干纹少。头较小,略带椭圆形。有黄色眉纹。前额、贯眼纹以及颏部大都为黑色,头顶和喉部中央各有一黑色斑块;胸部至上腹部为亮黄色,下腹部为灰白色,腹侧有褐黑纹。腰部绿黄色,背部暗绿色。下体前半部分为黄色,后半部分为米白色。尾羽褐色,虹膜黑色,嘴和脚都为暗黑褐色。雌鸟体形短胖,全身满布羽干纹。头形较大,略带三角形。头顶暗绿色,杂以褐色条纹。头顶、喉部、颏部羽毛无黑色块斑,胸部黄色不显着。上体发灰,下体发白、羽毛为淡黄色。雄鸟的羽毛比雌鸟更为漂亮。
成年黄雀的雌雄鉴别方法还有以下两种:
雄性鸟比雌性鸟的鸣叫声好听,雄鸟鸣叫声为双音,雌鸟鸣叫为单音;而且,雄性鸟在接受能力和体力等方面都比雌鸟强得多。因而雄性鸟比雌性鸟的杂技表演能力强,而且动作也干净敏捷得多。
生活习性
黄雀是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的一种小型鸣禽,在我国常见于东北、内蒙古等地。
黄雀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的树林中,山区多见于松、杉等针叶树上,在平原则多栖于大柳树、榆树、白杨等树冠上。另外在灌木丛及草丛中也常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黄雀属于候鸟,每年春季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及内蒙古等地区繁殖、生活,秋末季节则会经河北、山东以及江苏等沿海地区,迁到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去越冬。
黄雀性情温顺,巢区占领性并不明显,所以它们多选择群居的生活方式,而且常常会结成10~100只的群体,集体外出活动、觅食。黄雀性格活泼好动,在整个群队之中,大家都能很融洽地相处。它们整天和和气气、热热闹闹、嬉戏游玩,生活中充满了快乐。黄雀喜欢鸣叫,并也善于鸣叫。它们除换羽期外,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长达8个月)里都会鸣唱,尤其是在繁殖期里,它们几乎整天都叫个不停,而且声音有很多变化,悠扬动听,令人陶醉。黄雀在鸣叫时昂头挺立,姿态十分优美。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大群黄雀,同时昂头挺立、高声鸣唱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
黄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飞翔能力强。它们不仅飞行速度快,而且善于沿着直线飞行。黄雀还常常是边飞边昂着头连续鸣叫几声,其叫声柔和动听、并略带些许颤音。另外,它们还是“长行军”中的好手,黄雀善于进行长途的旅行。长途跋涉对于它们来说,绝对不是问题。毫不夸张地说,黄雀在越冬迁徙时,能横穿半个地球!除了这强劲的飞行能力之外,黄雀还有一项足以令其他的观赏鸟都羡慕不已、令人类赞叹不已的本事。那就是,它们在空中,依然能够准确无误的辨别方向,而且从来不会出错,即使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
黄雀的繁殖期为5~7月份。雌雄黄雀在5月上旬便开始筑巢,它们一般会把巢址选择在松树或是赤杨等树上。选用苔藓、羽毛、兽毛、蜘蛛网、各种蚕茧的纤维以及一些嫩草茎、草根之类的柔软物质等做巢材。筑成的巢呈深杯状。黄雀每窝产卵4~6枚。卵呈浅蓝白色,并缀有少量的褐色及紫色斑点,这些斑点大多集中在卵的钝端。孵化期1l~14天。一般都是由雌鸟孵化,雄鸟担任外出觅食和喂养雌鸟的工作。雏鸟出壳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不过还是以雌鸟为“主力”。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黄雀小巧、轻盈,属小型食谷鸟类,在黄雀笼(也称为山雀笼)中进行饲养就可以。当然,如果计划在以后要对黄雀进行相关技艺的教导,那就可以直接选用直架来饲养。黄雀笼多种多样,一般是竹制的平顶小方笼或小圆笼,笼高20~22厘米,直径30厘米,笼条粗0.2厘米,条间距为1.2厘米;如果比较讲究的话,还可以用漆竹圆笼饲养黄雀,高21厘米、直径28厘米、笼条粗0.2厘米,这种规格的就可以了。笼底最好为木板或是塑料板,而且要用大约3厘米高的底圈将笼底封闭起来,一来可以预防鸟儿糟蹋食物;二来也能防止它们吃完饲料后剩在食罐里的饲料外壳到处乱飞乱跑,弄脏周围的环境。黄雀主食颗粒状饲料,其粪便少而干燥,不易污染笼底,所以笼底不用铺沙子,可以铺上一层软软的垫布,只要能起到保护黄雀趾爪的作用就足够了。在笼子内部,距笼底5~6厘米高的地方设上两根栖木,并在栖木两端各放2个精制小巧的食罐和水罐。做完上面的这些工作,黄雀笼的所有制作工序也就结束了。
食物种类
黄雀属杂食性鸟类,主要吃赤杨、桦木、榆树、松树、枞树以及裸子植物等的果实、种子还有嫩芽,也吃谷物和杂草的种子以及少量的蚜虫和小甲虫等昆虫。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饲料以谷子、黍子、稗子、苏子、花生、核桃、葵花籽等为主。
饲养方法
饲养及管理
黄雀饲养简单、管理容易、性情温顺、容易驯熟;而且它们喜欢鸣唱,并善于模仿其他鸟儿的叫声;只要稍加训练,黄雀还能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艺,能给养鸟者带来无穷的乐趣。因而,它们深受养鸟爱好者的青睐,尤其受到初学养鸟者的喜爱。
大家选择黄雀,一般都会选择嘴巴尖细、腰身长、尾长、羽毛紧贴、羽色鲜艳、无断羽缺羽现象、动作敏捷、善于鸣叫的来饲养。至于羽色方面,则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可根据个人爱好随意进行选择。有人习惯根据黄雀下体羽色选择,青色、白色、黄色三种颜色中,一般认为青色的(青雀)叫得“冲”,白色的稀少、珍贵;还有人们喜欢红脚(俗称“红爪”)黄雀,或者头、颈、胸部的羽毛都为红色的。科学地讲,这些红色实际上都与黄雀的食物有关。一般野生黄雀的爪子都是黑色的,但人工饲养一段时间后,黑色就会变成肉色。同样的,春季迁移过的黄雀,其羽毛常染有红色,但一经换羽,这红色就会消失了。
总的来说,根据不同的饲养目的,在黄雀的性别和饲养工具的选用上,都会有所不同。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观赏,那么饲养雄黄雀,并在专门精制的黄雀笼中饲养为最好;如果有以后对黄雀进行技艺上的教导的想法,那么用直架或弯架来饲养雌黄雀为好;如果是为了进行人工繁育黄雀的试验,那么雌雄黄雀可能都要养,可选用小笼来群养。
在笼养鸟中,虽说黄雀是最好养的,但要真正的养好它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很少有人能将黄雀养到10年以上的时间。所以说,即使容易的事情也都有它的难点所在,养黄雀虽然简单,但在其日常的管理中,许多有需要留心和注意的地方。
黄雀食性比较广泛,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强,饲养起来并不用费太多的心。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黄雀的饲料主要为谷子、黍子等谷物以及苏子、稗子、花生、核桃、葵花子等油料作物。油料作物对黄雀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脂肪,饲喂量要严加控制。不能因为它们爱吃,就喂得过多。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毫无节制地以油料作物饲喂黄雀,就有可能造成体内脂肪堆积,鸟儿过于肥胖的问题。人太胖了,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黄雀鸟也是一样。如果身体太胖,就会影响到它们鸣叫和繁殖的能力,甚至会出现脱换羽毛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