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10396200000032

第32章 让快乐成为一种活法(5)

比方说,当你忙得晕头转向时,还会注意到某某同事心情不好吗?会留意到门口警卫换人了吗?

不会的,因为人类心思在同一时刻里仅能处理一件事情,平常我们之所以注意到生活里有那么可爱的事,是因为我们的心思会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断切换。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情上时,这种切换机制就会自动停止动作。

这值得吗?

也许因为繁忙了这一阵子,好让你得到升迁的机会。但你所得到的,也只是职务上的升迁而已,其余的什么也没得到。而这升迁。是自己人生惟一的目标、惟一的乐趣吗?不会吧!

纵使你是个非常有事业心的人,也会有除了事业以外的乐趣。何不将之拾回,重做调剂呢?否则,当你蓦然回首,才惊觉那惟一的乐趣竟是如此寂寥时,就难怪要孤独神伤了。

因为,在这匆匆过去的日子里,我们竟错过了孩子的笑靥、情人眼中泛着的光芒;也错失了郁金香从土里发芽,错过了树叶每天一寸寸的生长。甚至于都忘了怎么拥抱了。

想让未来没有悔恨吗?那就不要错过了生活里点点滴滴的快乐。

我笑,世界也随之笑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以岁月来计算,还是以心理年龄来计算,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

心理年龄的最基本要素是快乐,快乐的人才会永远年轻。

年轻不只是外表,更是一种心境,一种亮丽、快乐、蒸蒸日上的心境;是一种节奏,像钟表一样从容、自如地不停摆动,具备一定速度和节奏;是一种品味,是在多年的无私追求和志愿服务中历练出来的一种气质。年龄的生物钟,必须用智慧的指针去引领。

衡量生命意义的尺度是快乐。快乐包涵了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喜悦、善行的满足、无债的轻松、对生命的信心及对大自然的回报……

名画家毕加索1966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个人回顾展,所有的作品依照毕加索创作年代的先后依序排列。

从这一次的回顾展中。可以看出毕加索画风的转变与沿革。他初期的画作都是一些风景画以及静物的写生;接下来的作品,可以看到风景画上出现了一些不搭调的新颜色,而静物写生也不是原先那样的风格。

再向后期发展。毕加索的作品开始展现出世人所熟知的画风,抽象而变形的人体、笔下充满活力的线条以及各种用色大胆的方块图形,形成引人徜徉其中的无尽趣味。

有一位画家兼评论家的友人,在看完这次画展之后,对当时85岁高龄的毕加索质疑道:“对于你这次画展的年代排列顺序,真是令我感到不解。你的初期的作品看起来是如此稳重、端庄和严肃,而越往后发展,越是变得不同,显得狂放不羁,没有规则可循。依我看,你的画作如按年代排列,应该要倒过来才对,你对于这一点,有什么看法?”

85岁的毕加索两眼闪着光芒,戏谑地回答道:“我的看法很简单!人一旦开始有了年纪,往往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回归青春!”

大师的看法的确有足够引人省思之处。从孩提阶段开始。我们每天期待着能够尽快成长,随着年纪日渐增加,却又在不经意间,让自己受到一些无谓成见的困惑影响,而将我们设限于原地打转,无法再有任何突破。

经由毕加索这个故事的启发,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停下每目的许多烦恼想法,让自己的思考回归青春,重新变得柔软而具有弹性:让心弦不再那么紧绷,试着放松对自我严苛得过份了的要求,或活在青春轻松的心境中,我们就可以生活得更快乐。

孩子或许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随时会沉醉于当前的嬉戏,享受刹那间的无尽欢乐。这种纯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羡慕不已。但事实上我们也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那种纯真的快乐正是我们人生的本原心态,只是我们在成长中接受了多方面的人文教育,忧患意识也就随之形成,所以我们的忧患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学而时习之”。

因为思虑过多,我们常常把人生复杂化。明明是活在现在,却总是惦记着过去,又忧虑着未来。当我们背负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人生当然只有重负压身而步履维艰。那么就向孩子们学习吧!让我们的心灵自我皈依,回归本原的纯真快乐状态。习惯于用纯真的眼光看待世界,快乐自然随处可得。

失去了童真的人叫老于世故,而不是成熟。成熟也不等于衰老,正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西谚说得好,“同是一件事,想开了是天堂,想不开就是地狱。”人的烦恼多半来自于自私、贪婪,来自于妒忌、攀比,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苛求,陷入“活给别人看,看着别人活”的迷宫。

我们走在一个具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和太多的竞争的人生路上。我们总有几丝忧虑,几多彷徨,还会常常有些无奈。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梦想,希望心态能够轻松一些、快乐一点,环境变得柔和一些、美好一点,对于未来,目标更明确一点,前景更壮观一些。

心病还需用心医

叶天士,明末清初名医。

一天,一病人双目红肿,泪流不止,神情忧虑,前来就医。

叶天士详诊细察,询问了发病经过后,说:

“依我看。你这眼病只需要几贴药便能治好。但眼病医好7天后,你的两只脚会长出恶疮,那倒是关乎性命的。”

病人大惊,恳请治疗。叶天士告诉他:

“惟有一法,你当按法而行,即每天睡前和晨起后,用手搓两脚心各360次,一次不少,如此坚持,方能度过难关。”

病人对大名医叶天士的话深信不疑,便诚心诚意地依法而行。

7天过去了,果然,眼睛好了,脚心也没长出恶疮,精神也显得很清爽。

病人去向叶天士道谢。

叶天士笑着告诉他:

“你的眼病其实是忧虑所致。用些药,你不去想它自然会好。但你这人心事较重,且眼睛疼痛不由你不想。我说你要注意危及你性命的恶疮,你自然就不去注意眼睛了,揉搓脚心只不过是降火定神,补肾强身。这样注意力转移了,心病一去,眼病也就好了。”

“心病还需用心医。”这本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但我们却常常会因为人生中遭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诸如事业的失败,失恋丧偶,亲朋反目……而陷入忧愁的牢笼不能自拔。

健康是有关身心两个方面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么两个部分,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十分清楚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人们普遍地认为,生病是要去看医生的,因为那是身体生病;但是在身体生病的时候,心理因素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随着我们对自身认识的增加,我们愈加认识到,我们的身心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系统,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当生活的压力过大时。我们情感的负荷就会达到一种“临界水平”。这样,我们不仅要承受情感或心理上的压力,而且还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或病患。现在,我们已经逐渐清楚地知道了产生疾病的真正的原因。可以这样说,我们生活得越快乐,我们也就会越健康;而与此相反,我们生活得越是不快乐,我们也就越有可能发生疾病。我们的心理和情感,与我们的身体状况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古希腊的人说,“健全的心灵存在于健康的体魄之中。”而在其后2000余年的今天,我们对此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科学认识。我们一旦说到“身体”和“心灵”,我们也就是把它们看做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身心或心身系统。

我们大多善于向外界探索,去发现各种秘密,却很少去寻找心中的秘密。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又说:“兵强于心而不强于力。”

一位医学博士被受命整理格·拉德留下的处方,他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给病人用药的剂量总是规定用量的一半,有的甚至更低些。

由于格·拉德的病人有很多是欧洲的王公贵族和政界领袖,医学博士没有列举事例,也没说明用的到底是哪些药。

1993年。中非皇帝博萨卡倒台,许多内幕被曝光,其中有一件博萨卡到法国求医的事。

博萨卡1975年上台后,得了一种叫沃克尔综合症的病,这种病的最大症状是失眠。博萨卡非常痛苦,让本国名医看,吃了90种草药。效果不大;到摩洛哥找专家,专家采用注射休眠疗法,折腾了三个星期,回国后,依然如此。最后他秘密来到法国。找到神经病理学奠基人格·拉德。

格·拉德对这位独裁皇帝早有所闻,然而,他还是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远方来的贵宾。他给博萨卡做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最后开的药却很让博萨卡失望,仅是一瓶具有轻度催眠作用的氯苯纳敏。就是这种药,他还吩咐博萨卡每晚只服半粒。

博萨卡的病是否就此好了,不得而知。不过这是格·拉德被公开的第一张处方。一些政界要人、商业巨子得知这个故事,感到愤怒,觉得自己也被格·拉德戏弄了,因为他们同样吃过格·拉德开的氯苯纳敏。

一些人开始怀疑格·拉德的医术和道德,认为他是个并不值得尊敬的人,就在一些新闻记者准备就此大加渲染的时候,路透社发了一篇纪念格·拉德去世五周年的文章。在引言中,他们引用了格·拉德在神经学课堂上向学生反复讲过的一句话:药对于心地不再单纯的人来讲,剂量再大都没有用,尤其是安眠药。

至此再没人对格·拉德说个不字。不仅如此,每当有人提到格·拉德的名字时,人们更加肃然起敬。觉得他不仅是个医生,还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的一家大医院同时来了两名患者,他们都是怀疑自己患了肺结核,同时到这里来检查。

不幸的是,由于医生一时疏忽,把两张化验单给搞错了,其中一个只是由于感冒而咳嗽的人的化验单给填上了肺结核,另一个真正得了肺结核的人却给填上了因感冒呼吸道轻度感染。没想到两种结果却导致了不同的结局。在两年以后,真正患肺结核的病人不治而愈,而那个没有肺结核的人因过度担忧而导致免疫力下降,真的被感染上肺结核而死了。

有些人的病是病在心里。药物对于治疗他们的病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心病还需用心医”。战胜疾病的过程,也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我们应正视这些心病,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

养生先养神

“形神合一”是养生防病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古代养生学家誉精、气、神为人身“三宝”,是保养的关键。神,这里主要指精神思维活动。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思虑过度,或情绪不畅,‘会耗伤精气,引起气机紊乱,阴阳失调,脏器损伤而发病。故有“养生先养神”之说。养神,指精神情绪常宜安静,使精、气、形得到休养生息。

由于精神思维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谓“静”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静神就是动中求静。如气功中的静功锻炼,艺术活动中的琴棋书画等,使人精神愉快,贯注专一,起到良好的养神的效果。所以,养神不是消极的静止不动和逃避尘世,而是对机体具有积极的休养或调节作用。

适时调神,是根据自然界的时间节律变动,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自然界四时之气的变化,包括消长盛衰、生长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动也应与这种变化一致。春天阳气回转,冰雪消融,花开柳绿,一派生机。此时应格外珍惜时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应使神志伸展舒畅,不宜抑郁,以顺应春天生发之势。夏天艳阳普照,万物繁茂,地气蒸腾,雨水充足。此时应使神志充实欢愉,不可过怒,对事物充满爱心,让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顺应夏天成长之势。秋天,阴气渐长,秋风劲急,万物成熟,果实待收。此时应使神气收敛,神志安宁,不可过分伤感,以避肃杀之气,顺应秋天收成之势。冬天,阳气潜藏,阴气最盛,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此时应使神志平静,不可过分发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时再行活动,以顺应冬天潜藏之势。一日之中的时间节律也类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为冬。人体的活动和精神状态要随四时变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应当情绪振奋,精神清爽;日中应情绪饱满,精力旺盛;日落精神应保持安静,不可过于波动;夜半应入睡休息,不可强使兴奋。这样,才能使神志变化与自然节律、生理节律同步,保证机体健康。

潇潇洒洒过一生

世上没有比快乐更可贵、更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了。我们的问题是,常常不知道如何认识和把握快乐,又不知道如何从不快乐之中去发现或提炼快乐。

人们常说,童年最快乐。通常我们认为,那是由于童年无忧无虑。事实上,童年的快乐更是来自对环境由衷的欣赏和对人间的信心。

能克服困难,超越痛苦,由困难中取得经验,由痛苦中了解人生,这是生活上的快乐。

凡事能够大公无私,无愧于心,光明磊落行为,会使心情上也觉得坦坦荡荡,高贵堂皇。这种心安理得的感觉,就是千金难买的快乐。

做事避免徘徊瞻顾,犹豫不决,有信心与决心勇往直前,不但成功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心情也会觉得振奋,生活自然就充满了希望与快乐。

荣誉的得来,一定是由于所做的事公正无私,对众人有好处。否则即使成功,也不光荣。不光荣,就不会享受到成功的真正快乐。

合群是一种快乐。无论自认为多么喜欢孤独的人,当与许多人携手并肩,用同一节奏奔赴同一目标时,就会觉得心情振奋。

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和轻快。

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中没有一点痛苦而只有欢乐。但是有人能始终对人生抱着乐观和赞美的心情,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不但人间万事都有它苦和乐的两面,而且由苦中提炼出来的欢乐才更是胜利的凯歌。

认真说来,个人遭遇的痛苦是有限的。而人间的希望和生存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力求不被个人遭遇所局限,而看到广大的空间与丰富多彩的世界,那时你会发现,许多我们自己视为大事的。都只不过是一些毫末。

获得快乐的秘诀,并不在于为了追求快乐而全力以赴,而是在于全力以赴之中寻出快乐。

有以下几种有效的能够使人轻松愉快的方法可供你选择:

(1)压力到来之前就要缓解。当你感到越来越紧张时,马上放松身体,做几个深呼吸。

(2)提早一刻钟起床。早上从容,一天都会感到自如。

(3)上床前计划一下明天要做的事。包括吃饭、穿衣等。

(4)凡事都有准备。别用完了最后一滴汽油才想起去加油站。

(5)改善外表。外表潇洒,心情也开朗。

(6)事情一件一件地做。手头的工作尚未做完,就不要去多想下一个任务。

(7)讨厌的事情趁早做完。尽量缩短使你心烦的时间。

(8)要懂得变通。不是事事都值得力求完美,有些事情必须妥协、折衷。

(9)烦恼不要闷在心里,说出来或许能得到帮助。

(10)每天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多花一点时间也值得。

(11)每天为自己争取片刻的安宁。整理思绪,求得精神的平衡。

(12)学会说“不”,不做你厌烦的或者没时间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