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式人际关系
10421700000005

第5章 赢在关系——人脉网是成功路(5)

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尽管每个人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就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实际上,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李梅是大一的新生,刚刚踏入校门,对学校里的一切事情都是未知的。学校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也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利交往。李梅很想加入学生会,但是不知道自己从何入手。无意中得知学生会主席是自己的老乡,于是李梅就以老乡的名义与学生会主席结识,“十·一”回家主动帮她买了回家的车票,她还把家里邮来的特产送给他。不久,他们就很快成为了朋友。在竞选学生会时,得到老乡的提示,做了充分的准备,李梅自然如愿以偿。

互利互惠即互酬互助,指人们在交往中互相考虑对方的价值和利益,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彼此都能从交往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和相互的帮助。人际交往中的互利,是互助而不是交易,是一种“只有助人,才有人助”的生活哲理,是“施恩不图报”与“好心得好报”的辩证统一。交往中,双方都应有所“施”,也就有所“受”。

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即使是功利目的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还有,在人的各种交往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换言之,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人抱怨人情淡漠,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讲交情。其实说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没有“友情”。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常规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然,也有例外的例子,那就是圣人。问题就在于我们多是凡人。就是做圣人,也该是自己先做圣人,而不该指望别人先做圣人。所以,当朋友之间的交往出现障碍时,我们还是先看看在人际交往上哪里出现毛病才是。

留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

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处世谨慎,临事不危,保持一种小心翼翼的态度,三思而行,这是必须的。但要做好却不容易。个性强的,容易动肝火,起意气,虽知道要谨慎,却熬不住性子,终使言行变得冲动、冒失。而个性柔弱的人,又容易过分谦卑,言行显得懦弱、迟缓。而在强烈的功利吸引之下,无论强者与弱者,都容易一改本性,成为冒险鬼,自取失败。所以,做到谨慎,重要的是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说话,评论一件事,一个人,应当实事求是,从好的方面看的同时,也应看到坏的方面,切忌感情用事。喜欢起来,什么都好,厌恶起来,一无是处。如果眼前不吃亏,将来必知祸从口出。

王兵和同事因为某些工作上的小事而吵嘴,弄得俩人很不愉快,王兵向他的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说完话还不到两个月,他的同事就晋升成为他的上司,然而王兵因为当时话讲的过重,只好另谋他就。

当然,状况并不是只这几个。固然把话说满有时也有实际上的需要,但除非必要,还是保留一点空间的好,既不得罪人,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谨慎也当留有余地。之所以说做人不是事事当谨慎,是说谨慎到一定情况当换一种形式,或叫果敢,或叫灵活。

刘邦在鸿门宴上,被张良叫了出来,实际已离虎口。如果想逃走,却又谨慎地履行礼节,去向项羽、亚父告别,无异于送肉上砧板。这时,刘邦既已出门,该撒腿就跑,而讲礼数去辞行就是愚蠢。所以樊哙说:“大行不拘小谨,大礼不辞小让”。

初入道经商的人,将本求利,能得大利,求其中利,留有余地,把握住这个分寸,就是谨慎。农村学生考大学跳龙门,达到重点大学分数线了,无绝对把握录取,报名的志愿表上填个二类大学,以求稳操胜券,这也是谨慎。虽不能达到心满意足的最佳效果,但却可免除失败危险。

总之,谨慎,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不做心力用尽的事,则随时可以应付意外情况。因为于人本身,强中自有强中手,而于事态发展,也时有不测风云。因此,但凡做事就要留有余地,会让你在人际交往中进退自如。

每个人的“面子”都很重要

人常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面子问题是头等大事,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更应该注重面子问题。

在中国的社会里,面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如果你是个对面子不看重的人,那么你必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的面子,却不顾别人的面子的人,那么你同样不会受欢迎。无论是因为你还是因为别人而伤及了他人的面子,后果都不会很乐观。

单位搞活动,大家去饭店吃饭,大领导当着所有人的面夸奖了小刘,但却没有对小领导的成绩予以肯定,小刘也没在大领导的面前谈及小领导的功劳。小领导很是生气,认为丢了面子。因此在大领导走后当着所有人面指着小刘说,“你以为你是谁啊,你等着,明天我叫你上不了班!”平时小刘规规矩矩地干活,并没有得罪他,看来小刘以后的日子不好过了。

“面子”是什么呢?“面子”是一个人在同僚中立足的“根本”,换句话说,是代表“地位”,所以你若当面羞辱某人,某人因此觉得被同仁看笑话,很没“面子”,他是有可能为此和你拼命的。

所以,在社会上行走,你一定要了解“面子问题”,否则处理失当,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造成很大困扰。

不过,“面子问题”又很微妙,有关面子的事大多不好明说,只能靠自己体会。那么“面子问题”就难以处理了?不然,只要抓住两大原则就可以了。

第一个原则是不要做出“不给面子”的事。例如:

(1)不要当面羞辱人,包括同事、上司、属下、朋友,尤其是人身攻击的羞辱更是不宜。

(2)对某人有意见,应私下沟通,不要当面揭发,以免他下不了台。

(3)强龙不压地头蛇,勿越界管人闲事。

(4)打狗看主人,勿因意气而羞辱对方的手下。

(5)遇到分输赢的场合,手下留情,不必赢得太多。

(6)“心中有别人”,也就是有上司、有长辈、有朋友,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

(7)不要抢别人的功劳,也不要抢别人的机会。

总而言之,只要心中怀着对对方的尊重,替对方着想,那么就不致做出“不给面子”的事了。“不给面子”的事最易引起是非,所以必须小心。

第二个大原则是主动“做面子”给对方,例如:

(1)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2)对方有喜庆,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3)对方有难言之苦,不动声色,悄悄地主动替他解决。

(4)适当地吹他、捧他,协助他建立人群中的地位。

带着“我能替对方做什么,让他有面子”的想法来做就对了。这两大原则,前者可避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后者则可积极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你的付出,也必然得到回馈。

有理让三分是最好的宽容

“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宽以待人。”包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同奋斗,在困难的时候患难与共,进而为自己增加成功的能量,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反之,则会使大家疏远他,在其成功的道路上,人为地增加了阻力。

人们往往把大海比作宽广的胸怀,因为大海能广纳百川,也不惧暴雨和巨浪;也有人把忍耐性比做弹簧,弹簧具有能伸能屈的韧性。人们在一个单位或集体中工作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但是,如果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致大打出手,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趣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富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小吏、老百姓做了错事,为了以示惩戒,他只是让差役用蒲草鞭责打,使之不再重犯,此举深得民心。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故作不小心把肉汤洒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会把婢女毒打一顿,至少也要怒斥一番。但是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之肚量确实超乎一般人。

这就是有理让三分的做法,刘宽的肚量可谓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好胜心,在生活中,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应该主动显示出自己比他人更有容人之雅量。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偶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为了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一争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决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次“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还。

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刘宽那样,即使自己有理,也让别人三分。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让出了台阶,也是为自己攒下了人情,留下一条后路。

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精神,宽容让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会因为个性、脾气、爱好、要求的不统一,价值观念的差异就会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记住一位哲人的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因此,做一个能理解、容纳他人优点和缺点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相反,那些只知道对人吹毛求疵,又没完没了地批评说教的人,怎么会拥有亲密的朋友呢?人们对他只有敬而远之!

将心比心,才能做到宽以待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感觉,从而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懂得了这点,当别人理短时就会大度地宽容他人,他人才会在自己理短时容让你,以此建立相互宽容的人脉关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