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若无冰糖可用白糖代替,无冰糖糖色可用白糖糖色代替,无料酒用醪糟汁代替。
②烹制中应将葱挽结、姜拍破使用,这既利于在加热中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又便于在菜肴成熟后拣去不要,使菜肴美观整洁。
③此味所佐以的原料,一般应经汆泹后再行烹制。
④川菜中的“酱肉丝、酱爆肉、粉蒸肉”等属于咸甜味的不同类型。
(八)甜咸味
甜咸味就其基本味来讲,就是以甜味为主,咸味为辅的复合味。
特点风格
甜咸清香鲜美。
调味原料
白糖川盐化猪油味精
调味原理与方法
配合中盐提香、压异味,使菜肴的甜味有反复,甜中有味,不致使人食欲发腻。用量以菜肴食时回口有淡咸味为妙,在此基础上重用白糖,突出甜味,味精提鲜,用量以菜肴进口就有鲜味为好。猪油主要是滋润和提香味,在此调味中,地位重要,用量以满足菜肴的需要。该味烹制后应是:甜中有咸,咸中有鲜,鲜上加香,甜咸鲜香兼之。
烹调时先将猪油入锅,烧至五成热,放入原料炒一下,掺入鲜汤后加盐,待原料即将成熟,放入白糖,烧入味,勾清二流芡,下味精和猪油适量,起锅。
复合味运用
此一般用于川菜“白油豌豆”等的调味,虽说甜咸,但清香鲜美,有和味改味的作用,较宜与辛辣性烈刺激大的复合味配合,不宜与甜鲜或糖醋味配合。最宜佐以本味鲜美的蔬菜类原料,四季均可。
注意事项
1.此味所佐原料,一般应汆泹后烹调。
2.猪肉要选择上品,有异味的不可使用。若无猪油不宜用菜油代替。
3.川菜中的“冰糖肘子”、“樱桃肉”等属于甜咸味的另一类型。
(九)家常味
特点风格
浓厚醇香,咸辣鲜美。
调味原料
郫县豆瓣豆豉川盐混合油白酱油蒜苗
调味原理与方法
配合中,盐增香渗透味,使菜肴原料在烹制前预先淡淡有一定的基础咸味,用量宜小。豆豉增加菜肴的醇香味,用量以烹调后有其香味为度。白酱油和味提鲜增色,用量宜小。郫县豆瓣定味、主香辣,地位重要,在允许的幅度内,应尽量满足菜肴需要,以突出家常味的特点。蒜苗增香配色,用量以成菜后其香味宜人,色泽美观为佳。混合油滋润菜肴和增加香味,用量应满足调味的需要。
烹调时,锅内将混合油烧至六成热,放入原料炒散籽,加微量盐,炒干水汽至亮油,加入豆瓣炒香上色,加入豆豉炒香,放入蒜苗炒出香味,加入适量白酱油炒转起锅即成。
复合味运用
此味浓厚醇正,咸鲜香辣,四季适宜,一般用于川菜“生爆盐煎肉”的调味。此味佐以下酒用饭的菜肴都可。配合上,除与豆瓣味有抵消外,同其他复合味均较相宜。
注意事项
1.烹调时,豆瓣一定要炒香上色,豆豉要炒香。蒜苗要炒出香味,各调味的用量上,应使香、辣、咸、鲜兼之,否则,风味全失。
2.川菜中的“熊掌豆腐、回锅肉、小煎鸡、家常海参”属于家常味的不同类型。
(十)豆瓣味
特点风格
豆瓣味醇厚,荔枝味可口。
调味原料
郫县豆瓣白酱油白糖料酒醋
蒜葱姜味精
调味原理与方法
配合中,豆瓣用量宜大,但以不压菜肴鲜味为准。白糖与醋的用量以菜肴食时甜酸味恰当为度。料酒渗透味和除异味,用量应满足菜肴的需要。白酱油和味提鲜,用量宜小。姜、葱、蒜增香除异味,用量以不压菜肴鲜味为限。味精提鲜和味,有使豆瓣味与荔枝味融洽的桥梁作用,但因对醋味有压抑、用量应适度。此味烹调后应是豆瓣味醇,荔枝味可口,并使二者相宜地融为一体,方可称善。
烹调时,先将豆瓣剁细炒至酥香,原料经清炸或直接放入,加姜、葱、蒜、醋(适量)、料酒、白糖、白酱油,掺鲜汤,烧沸入味至熟捞于盘内,收汁浓味后,再放入醋、味精、葱花,味正后淋于原料上即成。
复合味运用
此味醇厚,虽浓香而不压原料本味鲜,用以成菜,滋味独特。一般用于烹制鱼类菜肴的调味,如“豆瓣鲜鱼”等。该味四季适宜,佐以酒饭菜肴均佳,除对“荔枝、鱼香、家常”味有抵消和压抑作用外,同其他复合味较相宜。
注意事项
1.烹调时使用混合油最宜。无料酒用醪糟汁效果亦佳。第一次放醋的主要作用是除腥提鲜,用量上要掌握恰当。
2.川菜中的“干烧豆瓣肘子”是属于豆瓣味的另一类型。
(十一)酸辣味
特点风格
酸辣清爽,鲜美可口。
调味原料
川盐胡椒末醋白酱油化猪油
料酒姜葱香油味精
调味原理与方法
配合中,盐定味,白酱油和味提鲜并辅助定味,根据“盐咸醋才酸”的道理,此味的咸度应较一般菜肴高些。醋提鲜除异解腻,用量以菜肴进口酸味适中为度。胡椒末用量以菜肴食时有其特有的清香鲜辣味为准。料酒除异提鲜,用量适当。姜、葱除异,并辅助提高胡椒味,用量宜少。化猪油、香油滋润菜肴,提高香味,用量应满足菜肴的需用。味精提鲜和味,但对醋酸味有压抑作用,因此,用量适宜。烹调后,此味应是“咸酸鲜辣突出,清香醇正可口”,方能突出风味。
烹调中,锅内猪油烧至五成热,放入肉粒(先煸酥香)和其他原料炒一下,掺入鲜汤,加盐、料酒、姜、胡椒末烧沸出味,用水豆粉勾清芡,放入白酱油、醋、味精、葱,味正后盛入碗内,淋香油适量即成。
复合味运用
此味有解腻醒酒,调剂胃口,和味提鲜,增进食欲的作用。在当令季节,不失为人们所喜爱,与其他复合味配合均可。它是夏末秋季应用的复合味,佐以酒饭菜肴都较适合。
注意事项
此一般用于“酸辣蹄筋、酸辣蛋花汤”等一类菜肴。川菜中的“酸辣虾羹汤、酸辣海参”等是属于酸辣味的不同类型。
(十二)甜味
甜味一般都用于甜味菜肴,往往都以冰糖和白糖作甜味剂,红糖应用较少。广泛应用在冷热菜肴中的甜味,一般说来是属于甜味复合味类。除少数甜菜、羹汤,主要用其调味。
甜味除单纯用糖外,还有加玫瑰、橘红、桂花等各类蜜饯的甜味;加各种鲜水果的甜味;加各种鲜水果汁的甜味;加各种干果仁的甜味等等,这样品目众多的甜味,使其风味各别,自成一格。
配合中,尤应注意有特殊芳香气味的原料,不能掺和使用,以免影响风味的突出。如玫瑰不与橘红、桂花不与香蕉、苹果不与柠檬同用等等。此外,甜味的浓度也应适宜,不要使人发腻或背味。
(十三)姜汁味
以精盐、老姜、酱油、醋、料酒、胡椒粉、味精、葱、混合油、香油调制而成。具有咸酸鲜香,姜味浓郁,清爽可口的特点,宜夏秋两季使用。适用于以鸡肉、兔肉、猪肚、猪肘、绿叶蔬菜为原料的菜肴。如:姜汁热窝鸡、姜汁肘子等。
技术特点
调味时先将主料、姜米炒香,然后下鲜汤、精盐、胡椒粉、酱油、料酒烧至入味,勾二流芡,放醋、味精、葱花、香油起锅装盘即成。与凉菜姜汁味突出姜、醋味不同,热菜姜汁味重点突出姜味,并根据不同菜肴风味需要,酌加郫县豆瓣或红油。
技术要领
选用优质的老姜,姜味要突出;咸味基础要够。
(十四)糟香味
以醪糟汁、川盐、味精、胡椒粉、葱、姜调制而成。此味亦是川菜中热菜与凉菜的常用味型之一,运用亦较广泛。具有香醇糟香味浓,咸鲜回甜的特点。适用于以鸡、鸭、猪、兔等家禽、家畜、肉类为原料的菜肴,及冬笋、银杏、板栗等蔬果为原料的菜肴。如:香糟鸡、香糟鱼、糟蛋、香糟兔、香糟肉、糟醉冬笋、糟醉银杏等。
技术特点
先将醪糟中加川盐、味精、胡椒粉对成滋汁。待主料加热散籽,加入葱、姜炒香时,烹入滋汁炒匀即成香糟味。调制时醪糟汁的用量较大,要突出其醇香。
技术要领
糟香味(香糟味)就是在咸鲜的基础上,突出醪糟汁的醇香的味型。由于风味不同,有的菜肴酌加花椒、香油、白糖、冰糟、料酒以及桂花汁等。
(十五)烟香味
川菜常用味型之一。以稻草、柏枝、茶叶、樟叶、花生壳、糠壳、锯木屑为熏制材料,利用其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使腌渍入味的鸡、鸭、鹅、兔、猪肉、牛肉等原料再吸收或黏附一种特殊香味。具有咸鲜醇浓,香味独特的特点。主要用于家禽家畜等肉类为原料的菜肴。如:樟茶鸭子、烟熏牛肉、烟熏排骨、茶熏鸡等。
技术特点
用樟树叶与茶叶熏烤的樟茶鸭子、用糠壳或谷草熏烤的腊肉、用柏树枝熏烤的香肠等,都各具不同的烟香味道。
技术要领
控制好原料码味的咸淡和熟处理的成熟程度;应根据不同菜肴风味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调味料和熏制材料,宜淡不宜过浓;熏制时先冒的冷烟一定不能用。
(十六)酱香味
以甜酱、川盐、料酒、味精、鲜汤调制而成。具有甜香鲜,酱香浓郁的特点。适用于以鸭肉、猪肉、猪肘、豆腐、冬笋等为原料的菜肴。如:酱烧鸭子、酱烧肘子、酱烧豆腐、酱烧冬笋等。
技术特点
一般调味时主料经熟处理,锅内放油,放甜酱炒香,放鲜汤,精盐、料酒与主料同烧至入味熟软,放入味精,将主料装盘,锅内汁勾芡,放香油,淋于主料上即成。精盐定咸味,甜面酱增香味,辅助精盐定味,用量以突出甜酱味即可;汁沾在原料面上,呈紫酱色,并带红亮;因不同菜肴风味的需要,可酌加酱油、白糖或胡椒粉及姜葱。因不同风味菜肴在操作上有差别,酱肉丝、酱爆肉、酱爆鸡丁等炒爆类菜肴属于酱香味的不同类型。
技术要领
调制时,需审视甜酱的质地、色泽、味道,并根据菜肴风味的特殊要求,决定其他调料的使用分量;如果甜酱的酸度过重,则应适量加些白糖;如果甜酱色泽过深,则可用香油或汤汁加以稀释,使颜色稍淡一些。
(十七)茄汁味
川菜近年来引进及发展起来的味型。是以番茄酱、精盐、料酒、白糖、白醋、味精、鲜汤、水豆粉、油调制而成。具有色泽红亮,甜酸可口,鲜香味浓的特点。多用于煎、炸类菜肴。如:茄汁菊花鱼、茄汁大虾、茄汁肉脯、茄汁土豆等。
技术特点
调味时锅内放油,用小火将番茄酱炒香出色,放鲜汤、精盐、料酒、白糖,味正后放入味精、白醋,勾芡起锅即成。茄汁味是在咸甜味基础上,加用番茄酱而调制而成的。
技术要领
番茄酱色红,原味酸甜,甜味不够丰富,为了充实甜味,在烹制时加适量白糖,才能突出口味,使之入口咸甜带酸,香鲜宜人。勾芡浓度根据成菜要求来确定。
以上举出的是四川省内较普遍的、常用的、有代表性的冷热菜肴的复合味调制方法。另外一些如时令性复合味(即葱烧,姜爆、椿芽等味)、风味性复合味(即酱烧、椒油、香糟等味)、特殊性复合味、地方风味性的复合味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总的来讲,准确的调味是使所烹制的菜肴“风味突出、特点鲜明”的关键,以诱人饮食。而菜肴复合味之间的正确配合,则是提高食者兴趣、增进食欲的手段。因此,菜肴复合味运用与配合是一门技术性、科学性都较强的学问,同人民生活密切。所以我们研究并掌握每一种复合味的调料、原理、方法,以及复合味之间的有机配合,避免因调味中或用料不当,或操作失宜,或配合欠妥而造成菜肴在食时可能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