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狼道的法则
10474100000011

第11章 法则五变与不变法则(1)

《左传·襄公》中有这样—句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哲理。这是中国数千年前关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哲学,成为无数中国人的警句和座右铭。

这句话并不应该仅仅成为个人生存的警示,更应该是每一个团队、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国家发展的警示。对于任何个人或者团体来说,缺乏危机意识就是最大的危机。

有了危机感,才能在危机真正到来的时候不至于手脚忙乱,才能防患于未然。没有危机感,就会在危急猝然降临的时候被毫无防备地击倒在地,或许永远也不能够再爬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条河流。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想要寻找一种万能的方法来应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任何危机,解决所有的困难,是不可能的事。只有具备了敏锐的嗅觉、迅疾的视觉,相机而动,随机应变,采取灵活的策略,才能够永远处于常胜的地位。

狼是一种时刻都保持危机感的动物,它们总是面对着食物缺乏的危险。即使捕猎成功,可以饱餐一顿,它们也决不会得意忘形,因为对下一餐的危机感始终环绕在它们的周围。正是这种危机感,让狼群不断地追寻,激发着它们不断出击去争取胜利。

变化——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变,才能应万变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一个成熟的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一定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在危机没有到来之时,就采取有效的措施,防微杜渐,将可能出现的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怀着危机感,加强内部管理,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不断奋进,这样的企业才能在商海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危机感是企业领导者的必备要素,也是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必备心态。

危机无处不在,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天起,危机就时刻徘徊在我们的周围,生命就是一切危机的累积。危机时刻准备着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伸出自己的腿将你绊倒,只有具备危机感,时刻准备着,不断改变自己,才能够不断克服危机。

危机并不是祸患,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它促使人们不断地谋求新变化,正是在这不断的变化之中,人类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发展。狼群的危机感

与其他的食肉性动物相比,狼或许是最具有危机感的动物了。

狼的体质特征让狼处于一个艰难的地位。狼作为食肉性的动物,食物并不像很多草食性动物那么丰富,有时候为了完成捕猎,它们要忍受长时间的饥饿,捕猎一旦失败,可能要好久都吃不到东西。食物在狼的眼里始终都是缺乏的。没有食物,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正是这种危机感,让它们丝毫都不能放松。

而同时,狼并不像狮子、老虎之类的大型食肉动物,它们的体格较小,体质比较弱。在自然界中,狮子和老虎是绝对的强者,它们猎食的时候只需要去寻找猎物,而丝毫不必担心在捕猎的时候会受到其他动物的袭击。它们所扮演的角色永远都是捕猎者。而狼在捕猎的时候却往往还面临被狮子、老虎猎食的危险,这个危险比得不到食物的危险更为巨大。

而且,与狮子和老虎相比,狼与人类的距离更为靠近,它们常常还要担心被人类捕杀。

据统计,狼群中由于自然衰老而死亡的比例很小,只占到1%至1.5%,大部分狼都在战斗中或者饥饿中死去。可想而知,狼群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正是这种种危险,造就了狼高度的危机意识。

由于狼群常常袭击羊群,在很多草原上,牧民们为了抓到狼,一般会挖掘陷阱。陷阱挖好之后,牧民们会将一些牲畜的尸体放置在陷阱的旁边作为诱饵。在陷阱的里面布置着强有力的狼夹。狼一旦掉进这个陷阱里,就会被狼夹夹断四肢,甚至从腰部整个截断,没有任何逃脱的机会。

然而,这种对其他食肉动物很奏效的方法在狼的面前却屡屡失败,牧民们很是奇怪。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牧民们才发现了其中的原因。

一只狼无论是多么饥饿,都不会丧失自己的警惕性。食物的诱惑对它来说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它也知道,哪怕是一点点的疏忽都可能让自己送了命。一般的,在离牧民居住区较近的地方,它们都会格外地小心。在发现一只死去或者受伤的动物时,它们并不急于跑上前去大口地吞食美味,而是先叼一些物体扔到牲畜尸体周围,以此来测试周围有没有陷阱。有时候,甚至要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测试,直到确认没有危险之后,它们才放心地走过去。

即使在这时候,狼也并没有丧失警惕,它们用自己的鼻子仔细地嗅着食物的味道,判断会不会有异常,如果有异常,即使这只狼正在忍受着饥饿,也决不会去吃食物,因为它担心面前的食物是被下了毒药的诱饵。

生存的危机感,让狼群时刻处于警惕的状态之下。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警觉地四处巡视。危机感让它们不断地提醒自己面对困难,不断地改变自己化解危险。也正是这种危机感,让它们在无比恶劣的环境之下保持了种群的延续。只有变革,才能走出困境

彼得·希内是斯卡斯一沃尔什公司的总裁,这个公司的创始人是他的父亲。他父亲凭借自己的努力,走过了一条艰辛创业的道路,并在晚年将一个经销石油的企业留给了他。

这家企业在纽约市还算有名气,在公司早期的经营阶段,曾经有过辉煌。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顾客的不断变动,再加上经营策略上的一些问题,公司已经显得有些生机不足了。

彼得·希内继承企业的时候只有22岁,刚刚从圣约翰大学商学院毕业。希内性格非常内向,自我感觉并不是一个能够在生意场上应付自如的人。但是,他又有强烈的振兴企业的愿望,面对不断上涨的成本和不断下降的利润所造成的困境,年轻的彼得·希内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他接管企业之后,依旧采取先前父亲经营企业的时候采取的管理方法,每天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从来不抽烟的他还养成了一天抽三包半香烟的习惯,为了缓解压力,他几乎每天都要喝掉两瓶马丁尼酒。

但是希内的努力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回报,公司并没有什么起色。

正在这时候,希内遇到了著名咨询顾问柯维,他到柯维那里寻求帮助。柯维仔细分析了他所面对的困境,提出了一些建议。他建议希内重组公司的结构,为公司设计一个新的训练计划,改变公司对市场的依赖,同时,柯维还建议他参与到服务部门中来,寻求新的石油主顾和寻找新的设备评估员,为自己公司的扩展寻找市场。

这些建议无疑都是针对希内继任以来采取的保守政策而提出的,市场、时代都在变化,而希内所采取的还是和自己父亲一样的经营方法,曾经的经营方法可能适应于当时的时代,但是在新的时期无疑已经过时了。不加以改变的话,只能让本就缺乏生机的公司走向破产。

这些建议对希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希内也能够认识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改革对于这样一个企业来说需要面对很多困难,而且这些建议中的很多部分都与希内的性格相抵触。可以说,想要推行改革,必将是阻力重重。

但是,希内毫不犹豫地开始行动了。凭着一个周密的计划,他开始了重组公司的任务。正如希内所预料的一样,销售商们开始群起反对。希内本人也缺乏相应的市场经验,这些都使变革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巨大阻力。希内不动声色,努力地排除困难。

仅仅一年之后,公司就发生了巨大的激变:希内为他的销售商们制定了一个新的训练计划,新计划开始之后,希内自己设计软件、编写程序来了解和控制市场的变化。凭借忘我的努力,他很快就以销售兼服务的领导身份在市场内获得了良好的声誉。虽然他销售的产品价格不是最低的,但是客户们却被纷纷吸引,主动与他合作。

就这样,希内在一年的头两个月中,销售量就在整个销售组织中排名第一。一年下来,公司的债务从上一年的135万美元减少到75万美元,而且公司还有了40万美元的存款。曾经持反对态度的人看到这样的成绩,也都转而拥护新的培训计划。

一年之内,希内的公司就取得了如此巨大成绩,无疑都要归功于变革的计划。尽管改革的路程很艰难,但是经过努力,一切都终于走上了正轨。

这时候的希内已经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者。他充满了朝气,生活上戒掉了刚继任两年的时间里形成的抽烟和喝酒的不良嗜好,开始热爱运动。此后的短短几年里,他又收购了两家和他最初规模一样大的公司。

狼不变就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没有食物,只能走向灭亡。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不加变革,就只能走向企业的穷途末路。“变”而再“变”,“变”出新路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他的祖父是清朝末年的秀才,父亲李云经也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李嘉诚刚刚3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从此之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父亲被迫下南洋去做生意,然而都没赚到钱。1943年,父亲逝世,李嘉诚作为家中的长子,开始帮助母亲承担家庭生活的重负。

李嘉诚在一个小茶楼里辛苦工作了两年,到17岁的时候,他开始大胆地迈出了新的一步,在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

推销员,被很多人称做“成为富豪的必由之路”,但也被认为是“天下最复杂的职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李嘉诚在面见客户之前往往要准备好几种不同的方案,以便面对不同的客户时能够随机应变而不至于难以应付。有一次他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一连走了好几家办公室都没有人要。于是他就借口自己的洒水器坏了,问办公室的人能不能借人家的水管试一下,于是他就趁机在办公室里表演起洒水来,结果这种洒水器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一次就卖掉了十几个。

由于李嘉诚的销售业绩突出,很快就小有名气。这时候旁边的一家企业想花更大的价钱把李嘉诚挖过去,李嘉诚的老板得到消息之后,唯恐李嘉诚真的成了别人手中的工具,于是就抢先下手,把李嘉诚提拔为业务经理,并破例给了李嘉诚20%的红股。

有了这个有利的条件,李嘉诚认识商场、把握商场的能力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已经到了业务经理的位置,那么从这个职位一点点地干起,循规蹈矩地前进,或许是最好的出路。然而,李嘉诚的想法却和别人不一样,在他的眼里,只有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从传统中超越自己,才能够创造更大的业绩。

3年以后,正当厂里准备重用李嘉诚的时候,他却坚决地辞职了。李嘉诚用自己几年来积蓄的7000港元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之路,这时候的李嘉诚只有20岁。

工厂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资金不足,再加上李嘉诚自己的经验还不足,一段时间里,他的“长江塑胶厂”几乎走向了破产的边缘,但是凭借自己不屈的意志和过人的勤奋,李嘉诚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将公司维持了下来。

李嘉诚在经营工厂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香港人很喜欢摆设,逼真、漂亮又便宜的塑料花应该能够吸引很多客户,但是在当时各大商店几乎都没有塑料花卖,这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而且塑料花对生产技术要求并不高。李嘉诚立刻作出决定,改变工厂原来的生产方向,开始以塑料花为主要生产内容。短短的时间里,塑料花很快就进入了香港的千家万户,这一变化使李嘉诚的厂子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不久之后,李嘉诚又了解了欧美市场,然后适当地改变了一下塑料花的制作工艺,将塑料花打进了欧美市场,工厂的年利润也随之猛升到上千万港币。

30岁不到的李嘉诚,已经成了闻名香港的“塑料花大王”。

随着李嘉诚的成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塑料花行业进行投资,这时候,李嘉诚又开始了一次新的变化。正在塑料花畅销全球的大好局面下,李嘉诚意识到,虽然这时候正是塑料花畅销全球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其中来,以后的竞争必将是残酷的。

在“好日子很快会过去”的危机感中,李嘉诚经过调查,开始果断地转入房地产业。他以300万港元的价钱卖掉了自己的塑胶厂,用这笔钱进军房地产。

这一“变”带来了更大的成功。

李嘉诚在自己购进的土地上建设楼房,开始了新的发展。经过20世纪60年代香港房价的短暂波动,70年代初,房地产价格开始迅速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了200%的高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而今,李嘉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的首富。

回顾李嘉诚的经历,正是以一个又一个的“变”为阶梯,他才最终走上了至高的宝座。

俗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一个人,一个企业,如果在思路、方法和工作岗位上永远没有变化的观念,就很难在原来的状态上取得突破。

只有具有“变”的观念,不断根据周围的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动,才能够不断地适应新形势。否则,一味地抱残守缺,抱着曾经有的观念和办法不放,就不可能有新的出路。

八百伴的倒下:最大的危机潜伏在顺境里

任何危机都不是瞬间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过程,最后在瞬间爆发。商海风云变幻,世事无常,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不仅要对市场信息有足够的把握,还要能够在顺境中看到浮华背后的隐患,将这些隐患消灭于萌芽阶段。

日本的八百伴百货超级市场曾经在日本市场上风云叱咤,然而就在短短的时间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正处于鼎盛时期的八百伴瞬间倒下,留给了人们是无尽的遗憾。八百伴的经历,给每一个经营者血的教训,那就是:最大的危机潜伏在顺境里。不懂得去预防这些危机,就只能走向覆灭。

对中国的很多观众来说,《阿信的故事》这部日本电视剧印象深刻。这部连续剧描写了主人公阿信和田胜一生创业的奋斗过程,情节十分感人。这部电视剧就是以现实生活中创立八百伴的和田良平的夫人和田胜为原型拍摄的。直到1993年和田胜去世,人们还一直在传说着有关他们一生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故事。

八百伴公司创业于1930年,经过长期的发展,八百伴成为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八百伴的全盛时期,公司在全球16个国家拥有400多家百货公司,雄霸世界零售业第一把交椅。然而,就在公司全盛时期的1997年9月,八百伴忽然宣布破产,一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经过统计,八百伴的负债额达到1613亿日元,是日本战后最大的一宗企业破产案。

八百伴瞬间倒下的例子或许正证明了一点:危机往往并不在逆境中,而潜伏在顺境中。八百伴的辉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