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丘吉尔
10477800000031

第31章 揭开和平的面纱(1)

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初,法西斯势力已经渐渐显露了他们狰狞的面目,欧洲几个有实力的大国,本可以协调行动,及时制止法西斯戕害人类的行为。然而,他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采取了以邻为壑,祸水外引的绥靖策略,给法西斯以可乘之机,一场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了。

战争的残酷让从一战中走出的西方大国心有余悸,更让他们担心的是战争还会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是革命,这对统治阶层来说当然不会有任何好处。正如英国外交官斯特朗所言:“任何战争,无论我们是赢是输,都将毁灭富裕的有闲阶级,于是他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求得和平。”于是在与德国外交中,几个欧洲强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绥靖政策”,即对德国的扩张要求尽量给予忍让与满足,以换取和平,避免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这方面表现最“积极”的就是英国和法国。

英国和法国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了胜利,从战败国身上瓜分到了不少利益,但自身也元气大伤,特别是在经历了1929年到1930年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之后,它们的力量逐渐衰落。这种情况下,英法都不愿意再给本已不堪重负的国家机器雪上加霜,因此两国都试图以“祸水东引,以邻为壑”的方式来制衡德国的威胁。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景象也给欧美各国留下了不堪回首的惨痛记忆,因此,和平主义思想和厌战、畏战情绪在西方社会十分盛行。同时,作为战胜国,英国、法国、美国等也感到心满意足,幻想从此天下太平。法国的和平主义尤其严重,认为自己要得到的已经都得到了,剩下的就是保住既得利益了。士兵们认为军事训练已经没有必要,驻地的娱乐中心成了部队的活动重心,酒精中毒的现象在军人中间非常普遍。

经济危机后,和平主义开始在英国泛滥,和平的热望鼓动着大多数英国民众,没有人愿意再经历战争,因此工党和自由党的和平主义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支持。这种和平主义是危险而盲目的,在牛津大学,学生们甚至在学生俱乐部通过了“该团体决不为国王和国家而战”的著名决议。而当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关于废除这一决议的动议付诸表决时,却被压倒多数的票所击败。

对战后的英国政府来说,军备国防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恢复国内经济和解决帝国内部问题才是执政重点,于是政府领导者片面地强调“经济危险是必须对付的最紧迫的危险,其他事务必须让位、必须等待。”战后的英国内阁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样的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的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要派出远征军。’”正是这个“十年无大战”的假定为英国30年代张伯伦绥靖外交提供了政策依据。

比起英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法国,战后情况更为糟糕。战争损失高达2000亿法郎,劳动力损失约为136.5万人,战后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57%,农业萎缩到发生粮食危机的程度。而且,一向以高利贷者著称的法国已经变得负债累累,欠美国的外债就有40亿美元。本来指望从德国的战争赔款中捞回血本,结果又在美国、英国的威压下和德国的抵制下弄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由于国力衰落,经济极度困难,法国政局一直处于动荡和混乱之中。从1925年4月到1934年2月,短短九年时间法国政府竟然更换了17届;仅1933年一年里,法国内阁就走马灯似的换了7届。内政的困难与混乱使得法国在外交上更加难以保持连续性、坚定性和独立性,因此到30年代中后期,法国也逐步将自己绑到了英国的绥靖政策上,苟且偷安。

此外,积极反共也是英国当局奉行绥靖政策的一个原因,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地都掀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直接冲击了西方列强的统治体系和殖民地后方。因此,西方列强都非常仇视新生的苏联,对共产主义威胁惶恐不安,千方百计地削弱苏联和限制共产主义的影响。而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西方国家把它当成了东方反共的第一道防线。“祸水东引”便成了西方列强反苏、镇压欧洲革命的政策选择。他们相信,如果能把法西斯这股祸水引向苏联,使苏德之间发生冲突,那么自己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毫不费力地保持霸权以及和平。为此,英国甚至公然喊出了“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

英国首相鲍德温也曾一再表明自己的观点:“假如一定要打仗的话,我希望看到布尔什维克与纳粹打起来。”而另一位英国首相张伯伦则把话说得更明白:“希特勒的行动将指向东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完全不卷入了。”但是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根本没有效用,他们只是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并且最终品尝到了引火烧身的苦果。

在英国国内,当大多数人还在寄希望于息事宁人的绥靖政策时,温斯顿·丘吉尔却一直在坚定地反对着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当你面对恐惧害怕得发抖时,这并不代表你遇到了大灾大难,而如果你不敢立即着手应对和抗争,这才意味着你将大祸临头!”“宁愿只身在战场上杀敌,也不愿独自面对无理的人。”丘吉尔就是这样一直呼吁对希特勒要保持警惕,要警惕希特勒的威胁,他认为,张伯伦政府对德国的绥靖政策是善者的软弱助长了恶者的凶狠。可惜这样的观点在当时的英国是很难找到支持者的。

1937年,张伯伦任英国首相后,开始全面推行绥靖外交。法国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也逐步将自己绑到了英国绥靖政策上。他们以为,忍让一些,退让一些,就可以让希特勒满意一些,推迟战争。但是这样的行为显然满足不了法西斯国家的巨大胃口,德国并不会真的停止扩张。英法等国的放任只会使希特勒的扩张更加肆无忌惮,欧洲已是战云密布,逃避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战云密布

1933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他在国内肆无忌惮地掀起了复活军国主义的狂潮,同时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也“坚定”地奉行着侵略的外交政策,在这两股暗流的搅动下,局势越来越紧张,欧洲已是笼罩在战争阴影之下了。

1932年夏,赋闲的丘吉尔去考察马尔巴罗公爵曾经征战过的古战场时,对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擅自扩充军备的事态十分关注。他忧虑地写道:“当我们经过这些美丽的地区,经过一个又一个古代名城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希特勒的动向,我感受到了法西斯主义的气氛,发现这是每一个德国人心目中的最主要的事情。”

事实的确如此。正如丘吉尔指出的,希特勒正在加紧扩军备战。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只准许拥有10万陆军。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德国就没有能力挑起一场战争,因为一旦需要,这10万军队里所有的军官马上就能担当参谋,而军队士兵则因受过各种训练,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升为军官,重新招募士兵,大肆扩充军队。1933年10月,战争狂人希特勒退出了世界军备会议和国际联盟,继而又废除了凡尔赛条约中限制军备的条款,他甚至明目张胆地向全世界宣告,德国现在拥有36个师团计55万陆军。不仅如此,凡尔赛条约规定不得拥有飞机的德国空军,也具备了英国空军的2/3的力量,并且只要战争需要,他们随时可以配备更多的飞机。海军的发展更是惊人。按规定,德国只允许有万吨级以下军舰6艘,但现在制造的小战舰的实力已达2.6万吨。对于德国军力的变化,反应迟钝的英国也终于不安起来。为了限制德国的军力发展,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订海军协定,规定:“德国可以加强海军力量,但最多不得超过英国海军实力的35%。”英国似乎认为将德国海军实力控制在英国的35%左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历史证明,英国的安心是错误和愚蠢的,很快他们就会发现一份协定并不足以控制希特勒的野心,而且战争的危险也并不仅仅来自于德国。

战争的另一祸源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由于经济危机,英法等国已经变得软弱无力,不甘寂寞的墨索里尼认为这是一个殖民扩张的最佳时机,于是在1935年10月,他向埃塞俄比亚伸出了黑手。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宫宣布战争总动员,嚣张地宣称:“我们已经忍耐了13年了……不能再忍了!”

尽管意大利军队气焰嚣张,装备精良的意大利军队在南北两线投入20多万军队、数百辆坦克和大量飞机,准备一举拿下埃塞俄比亚。当时的埃军的武器只有步枪、数千挺机枪和几百门老式轻型火炮,根本没有坦克和能作战的飞机。两国实力相差悬殊,这本来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然而,意军在迅速攻占几个城市后,却连连受到埃国军队的阻击,战争陷入僵局,以至于当时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都悲观地说:“要打胜这场战争是不可能的。”最后疯狂的意大利法西斯竟用瓦斯弹、芥子气弹等化学武器,向埃国河湖和田野里倾撒毒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占领埃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立了短暂的“东非帝国”。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倒行逆施令国际社会极度震惊,由英国出面领导的国际联盟开始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但重要的军用物资——石油,却并不在制裁之列,这样就等于变相地支持意大利的侵略行动。制裁的结果是非常糟糕的:不仅没有制止意大利的行动,还让墨索里尼投入了希特勒的怀抱——当墨索里尼发动侵阿战争受到国际舆论广泛谴责时,希特勒公然站出来支持墨索里尼。不仅如此,德国还大力发展对意大利的贸易,向其提供各种急需物资,以帮助其打破国联的经济制裁。于是,这两个臭味相投的独裁者就成了“亲密战友”。

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的接近,对后来欧洲局势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正如丘吉尔所说:“德国已经不再孤立,欧洲四个强国,从前是三比一,现在却变成了二比二了。”

1936年10月,墨索里尼与希特勒在柏林签订《柏林协定》,规定双方在重要国际问题上要采取共同的方针,罗马一柏林轴心正式形成。

英法等国对墨索里尼侵略行动的姑息纵容也鼓舞了希特勒,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开始了一次军事、政治冒险——他的军队跨过了莱茵河,开进了被认为是非军事区的莱茵区。《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规定,德国境内莱茵河以东50公里为非军事区。如德军进入,法军有权采取军事行动,而英国则有义务以武装力量支持法国。进入莱茵河地区是危险的,但希特勒却希望借此试探一下英法等国的底线。

1936年3月2日,希特勒在未告知国会的情况下,秘密命令3个营的德军越过莱茵河,向边境城市亚琛挺进。这是一次大胆的赌博,希特勒对此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因此他也准备了应急方案:如果法军作出反应,德军则即刻从原路撤回,结果他获得了出乎预料的胜利,法国人没有作出任何军事反应。

这次冒险成功了,希特勒这才骄傲地向全体国会议员宣布:德国士兵开过了莱茵河!议员们先是惊呆了,然后他们向这位大胆的领袖欢呼起来!希特勒这次的冒险活动就是对和平的公然挑衅,欧洲局势越来越紧张了。

战争的阴云也并不只笼罩在欧洲。在亚洲,日本帝国主义继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1932年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同年3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炮制了伪满洲国,并狂妄地要国际联盟予以承认。翌年,日本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为借口,宣布退出国联。1933年1月初,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咽喉要地山海关,3月又侵占热河省,并逐步扩大在华北的侵略活动。

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了侵略联盟。国际战略格局的重新演变与分化,必将给向往和平的各国人民带来一场难以预料的灾难。

丘吉尔敏锐地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可怕信号就要出现了。”然而当时的英国已经被战争吓怕了,他们宁愿做一场虚假的和平梦,也不愿面对现实,丘吉尔的敏锐和预见所引起的只能是英国政府及民众的反感和痛苦的情绪。

举世皆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