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莫斯科
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突袭,苏联军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迫作战。因此从一开始便屡遭败绩不断退却。一连串的胜利让希特勒忘乎所以,1941年10月初,他又发动了以占领莫斯科为目标的代号为“台风”作战计划。
战争之初,希特勒坚持认为列宁格勒和乌克兰比莫斯科具有更大的重要性,他对德军将领说:“占领莫斯科应该是大戏的尾声,在此之前,应先在南方和北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大规模的战争先在列宁格勒打响了。
列宁格勒是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能否守住列宁格勒对整个苏德战争将产生重大影响。列宁格勒危在旦夕,斯大林决定派朱可夫去挽救危局。9月10日,朱可夫大将接替指挥列宁格勒方面军。朱可夫做出的第一个决定是:即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列宁格勒。他的口号是:“不是列宁格勒惧怕死亡,而是死亡惧怕列宁格勒!”他迅速调整和加强了列宁格勒防御,带领苏军英勇抵抗,粉碎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到9月底,德军向列宁格勒实施的总突击战遭到失败。10月初,德军被迫转入防御,准备过冬,并把部分军队抽调到中路去进攻莫斯科,苏军防线趋于稳定。此后,这条防线一直维持到1943年1月,列宁格勒始终掌握在苏联军民手中。
由于列宁格勒战役进行得不顺利,希特勒又突然改变了他的战略,决定将作战重点拉回到莫斯科轴线上,而只对列宁格勒实施围困。
“台风”行动开始时,苏军已经从战争初期的惊慌失措中稳定下来,苏军开始调集兵力加强莫斯科的防御,并动员市民在莫斯科以西紧急修筑了数条防线。
在莫斯科战役中,苏德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为了攻占莫斯科,德军调集了最精锐的180万兵力,74个半师,包括14个坦克师、8个摩托化师、1700辆坦克、1.4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390架飞机,约占苏德战场步兵师总数的38%,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64%。而到了9月底,苏军也已在莫斯科以西部署了西方、预备队、布良斯克3个方面军计15个集团军,1个战役集群,计7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7600门大炮和迫击炮,677架飞机。莫斯科保卫战即将开始。
1941年9月30日清晨,古德里安率领的第二装甲兵团首先拉开了“台风”行动的序幕。最初,德军的进展非常顺利。10月2日,在德军的闪电式攻击下,苏军精心组织的维亚兹马防线当即被冲垮。当天,德军楔入苏军防线15~30公里。
初战告捷让希特勒欣喜不已。10月3日,希特勒在柏林体育馆发表了一次煽动人心的讲演。在谈到苏联问题时,他声称:“在我们的军队后方已经有了一块领土,比1933年的德国大一倍。今天我可以毫无保留地宣告,东方的敌人已经被打倒,永远站不起来了。”
在10月初,希特勒已经认为德军必胜无疑了。10月7日,希特勒甚至签署了一项命令,要求德军先头部队不接受莫斯科的投降,即使是主动投降也不予接受。德军也不要进入莫斯科,只对其实施包围,然后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
对苏联方面来说,情况十分危急。10月5日,斯大林致电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大将,要求其火速返回莫斯科。商讨首都的防御问题,并任命朱可夫为西方面军司令员,指挥莫斯科保卫战。朱可夫立即着手在莫斯科近郊以西建立坚强的防线,加大防御纵深。建立第二梯队和方面军预备队。10月13日,德军坦克突入加里宁,随即遭到苏军的坚强阻击。10月15日,莫斯科已经处于德军的炮火射程之内,德军用望远镜依稀可以看见克里姆林宫的顶尖,德国空军的轰炸机也开始轰炸莫斯科。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撤往距离莫斯科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但是,斯大林仍然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莫斯科保卫战。
尽管处于劣势之中,但苏联军队反而越战越勇。苏军第316步兵师的政治指导员克罗奇科夫激励战士们说:“俄国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就这样,10月中旬到11月初,苏军与德军优势兵力进行了激烈战斗,将德军阻止于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粉碎了希特勒在10月中旬占领莫斯科的美梦。
冬季即将到来,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苏联。由于道路异常泥泞,德军被迫全线停止前进,以待大地封冻。苏军因而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到10月底,苏军部队和预备队源源不断地赶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市民们积极保卫首都,他们组织了3个工人师,16个民兵师和几百个巷战小组,全市约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
同时为了鼓舞士气,11月7日清晨,莫斯科红场照常庆祝十月革命胜利的阅兵活动。全副武装的苏军迈着雄健的步伐从列宁墓前走过,接受斯大林的检阅,随后从红场上直接开赴前线。英国《新闻纪事报》报道说:“通往莫斯科的要冲鏖战正酣,而莫斯科却组织了一年一度的传统阅兵,这是英勇和无畏的榜样。”
“台风”计划失败了,但是,希特勒仍然没有放弃幻想,他命令部队在冬季到来以前攻占莫斯科。于是德军又向莫斯科发起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进攻。但是这次进攻同样不顺利,在韦尼奥夫方向,苏军迫使德军后退了10~15公里。两天后,苏军夺回了罗斯托夫。古德里安后来回忆说:“我们倒霉的日子始于罗斯托夫,那是一个灾祸将临的预兆。”
进入11月,苏联的气温已跌到了零下四十摄氏度。德军陷入了冻馁之中。由于没有冬季服装,部队开始出现严重的冻伤。数以百计的人员被冻死。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士兵的身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而习惯西伯利亚寒冷气候的苏军却有着充分的冬季作战装备,苏军新型坦克T—34、T—35在严寒下仍能照常发动。到11月底,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德军士气开始低落起来。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也没有以前那样乐观了,他在作战分析会上充满疑窦地说:“我们是不是在重蹈拿破仑的复辙?”
到了12月5日,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不得不承认说,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德军被迫转入了防御。到了1941年12月底,莫斯科会战结束。据苏军最高统帅部公布的数字,德军共伤亡50多万人,坦克1300余辆,火炮2500门,汽车15000多辆。这是德军自开战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哈尔德哀叹道:“德国陆军常胜不败的神化已经破灭了。”
莫斯科保卫战不仅宣告了德军“闪电战”彻底破产,也为战争的根本转折奠定了基础。莫斯科成了德国军队的伤心地,希特勒的狂言也成为了笑柄。
海上危机
在丘吉尔的带领下,英国军队虽然不断粉碎了德意等国的侵略攻势,但是由于孤军奋战,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英国不断面临来自海上的威胁,英国海军损失惨重。
英国是个岛国,因此非常依赖海上运输,这也是英国的致命弱点。英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交通线主要有两组,一组是北大西洋航线,连接欧洲、美洲,并经巴拿马运河通往太平洋;另一组是地中海一苏伊士运河一印度洋航线,联系着地中海各国、非洲和印度洋。因而在二战中,英国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卫英伦三岛的运输线,这对于维护英国本土安全来说至关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海军就与德国的海上袭击舰和潜艇爆发了一系列的海战。
1939年,战争爆发时,英国海军还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英国海军编有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远东舰队和后备舰队,总兵力19.5万人,作战舰艇主要有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3艘、航空母舰8艘、重巡洋舰15艘、轻巡洋舰49艘、驱逐舰119艘、护卫舰64艘、扫雷舰45艘、潜艇69艘,总吨位约130万吨。主力部署在斯卡帕湾,以控制北海出口,保护至关重要的北大西洋航线,掩护担负反潜护航使命的轻型舰只。英国海军曾经盲目地认为,凭借其大大超过德国、意大利海军的实力,只要采取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护航船队体制,就能有效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但是,事实证明他们低估了德国的海军。一战以后,德国的海上力量已经急剧扩张。尤其是在克里特海战后,英国海军受到重创,而德国主力舰队却没有任何损失,这严重地影响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进入1941年后,德国海军、空军对英国海军发动了越来越频繁的攻击,丘吉尔明显感到来自大西洋的威胁愈来愈严重了。“在纷至沓来的严重事件中,有一件事使我们感到不安。”他说,“战斗可胜可负,冒险可成可败,领土可得可失,但是支配我们全部力量,使我们能够进行战争,甚至得以生存下去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控制自己的远洋航线以及使我们的船只得以自由驶近并出入我们的港口。”
海上运输线就是英国的命门,丘吉尔明白这一点,希特勒也清楚这一点。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失败后,希特勒就试图封锁英国的海上运输,希望借此让英国弹尽粮绝,屈膝投降。1941年1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发表了针对英国的演说,他信心十足地指出,德国正以海、空军联合作战部队,从四面八方对英国实行包围,英国的处境将越来越困难。他说:“到了春季,我们将在海洋中展开潜艇战,而且他们将会认识到,我们并没有睡大觉。空军也将发挥作用,全部武装部队将迫使他们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到时,丘吉尔必须甘拜下风。”
尽管希特勒未免表现得过于嚣张,但当时的情况也确实对英国很不利:德国人控制了北起挪威马格品岛,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欧洲海岸线。而素有狼群之称的德国潜艇能够从这条漫长的海岸线的任何港口或海湾出击,摧毁英国海上运输,切断对英伦三岛的粮食和商品供应,这对英国来说将是致命的威胁。除了德国潜艇外,德国远程飞机也不断对英国船只发动空袭,这样一来,不仅英国船舶遭到严重损伤,而且海运量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和削减。
无论如何,必须保证海上运输线畅通。英国政府为了保护航运,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采取了包括护航、变更航线、使用消磁电缆、扫雷、不走地中海航线等措施。但是这样做显然没有太大的作用。大多数船只的航行时间和航行距离都被延长了,船舶的有效运输力大为减低。本来海军部是以沉船愈少则成就愈大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成就。但是,现在却不能以此来作为衡量的标准了。因为被击沉的船只数量虽然下降,但是运抵的货品也减少了。丘吉尔在二月中旬向第一海务大臣发出备忘录说:“我了解到,一月份载货进口的船只不及去年一月份的一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认为对英国的生存有极大关系的伦敦港,这时的吞吐量更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除了远航运输的货品数量不足外,舰只的补充问题也让丘吉尔十分忧心。由于德国潜艇和飞机的袭击,英国船舶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新产的船舶,而且被击伤的船只数量很多,远远超过现有的修复能力。3月初被击伤的船只共达260万吨位。其中有93万吨位是一面修理,一面装货,近170万吨位的船只不能使用。全年新建造船只吨位仅能弥补损失吨位的45%,到了1941年5月份,德国对海上的袭击有增无减,给英国船舶造成的损失平均每月达40万吨位以上。这种情况迫使英国几乎把每一艘足资利用的主力舰都用于护航。有一个时期,本土舰队总司令手下只有一艘战列舰。丘吉尔感叹地说:“我是多么愿意用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进攻来替代这些用图表、曲线和统计数字表明的难以捉摸、难以估量的危险啊!”
在整个1941年,德国海军以潜艇为破坏海上运输的主要兵力,潜艇主要采取夜间集群水面攻击的“狼群”战术,它们在大西洋上英美军防御薄弱的海域,集中兵力连续攻击,取得了不小战绩,全年共击沉英美运输船432艘,总吨位约217.5万吨,而德国也在作战中损失了24艘潜艇。
关于大西洋航线保卫战,英国人戴维斯·托马斯在所著的《大西洋之星》一书中的前言中写到:“大西洋战役是最长久、最残酷、最浪费的海上战役。它几乎跨越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少有5400艘商船被击毁,总计超过2100万吨位,义有无数人丧生。”
但是在那段灰暗的岁月里,英国海军也曾取得一些令人欢欣鼓舞的胜利。1941年3月,德国海军计划了一项名为“莱茵演习”的海上袭击战。德国海军计划分成两线出击,驻扎在法国布勒斯特港“沙恩霍斯特”号和“格耐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将先期出航破坏英国大西洋海上航运,同时吸引英国皇家海军舰队主力,之后,将最新锐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投入作战,利用时机突人大西洋给英国舰只致命的打击。1941年5月19日,新服役的俾斯麦号首次出航,前往大西洋执行作战任务。英国海军调遣主力舰胡德号战斗巡洋舰和威尔斯亲王号战舰拦截。结果,战斗仅仅进行了不到10分钟,俾斯麦号的穿甲弹就引发了胡德号的后部主炮弹舱发生了大爆炸,胡德号舰体迅速断裂沉没。俾斯麦号还击伤了威尔斯亲王号,但是自身也中弹负伤导致航速下降、燃油流失。英国随后调遣皇家海军的近一半舰只前来围击。到了5月27日,俾斯麦号又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的舰载鱼雷机打坏船舵,无法操舵。次日赶到的英国舰队群起围攻,指挥俾斯麦号的德国海军上将卢金斯也随之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