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走下飞机时的场面异常冷清,既没有英国方面官员的欢迎仪式,也缺少记者的闪光灯。但从第二天起,他就成为伦敦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这位新闻人物的最高明之处在于能够缓和英美两军人之间因为纯粹的民族主义而产生的隔阂和矛盾,使他们能够一起并肩作战。在为辛辛苦苦制订的“大锤”计划夭折而沮丧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火炬”行动的总指挥,同时,一位美人闯进了他的生活……
接到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的任命后,艾森豪威尔感觉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在临行前,除了移交手中的工作外,艾森豪威尔还先后拜访了陆军部长、海军部长和罗斯福总统。两位部长——陆军部长史汀生将军和海军部长金上将纷纷对艾森豪威尔的工作表示了无条件的坚决支持,特别是金上将还诚恳地对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认为海军有意或无意地违犯了战区司令部的命令,希望你随时和我进行个人联系。”而与罗斯福总统及正在白宫做客的丘吉尔首相的谈话,更是给了艾森豪威尔莫大的信心。尽管这次谈话没有军事上的意义,但这是他第一次与两位首脑个别交谈。当时,非洲的托卜鲁克刚刚沦入德军之手,忧郁、不安甚至绝望的情绪笼罩着盟国世界。然而,两位首脑的乐观精神,特别是他们考虑的不是防守和失败,而是进攻和胜利,却极大地鼓舞了艾森豪威尔。当他向两位首脑告别时,他充满信心地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在回来的路上,他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脚步也充满了弹性,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完成罗斯福总统“欧洲战区要在日后反攻方面,特别是向希特勒巢穴进攻时发挥主力军作用”的要求。
告别家人总是令人伤感的,特别是在弟弟罗伊猝然去世之际。艾森豪威尔已经说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与梅蜜分别了,他不忍心再看到与梅蜜吻别时的眼泪,于是,他不让梅蜜去机场送行。但是,固执的梅蜜却坚持要去送他,作为妥协,艾森豪威尔只好让梅蜜站在迈尔堡要塞家中的旗杆旁,这样,当飞机飞过上空时,他可以看到梅蜜。梅蜜没有说话,沉默了一会,咬着嘴唇答应了。
就这样,在6月底的暑热中,艾森豪威尔带着自己挑选的助手马克·克拉克将军、欧洲战区美军参谋长比德尔·史密斯将军、陆军部的李少校和海军军官哈里·巴瑟登上了前往伦敦的飞机。在与梅蜜约定的时间,艾森豪威尔看到了那个小小的人影,他的眼角湿润了。
伦敦的新闻人物
6月24日,艾森豪威尔一行抵达伦敦。初夏的晚上7时,天色还没有完全黑下来,但伦敦城似乎笼罩在一片忧郁中,整个城市中行人稀少、灯光暗淡,显得分外寂寥。
除了美国驻英国的部分军事官员外,机场上没有任何乐队欢迎这位来自美国的战区总司令,也几乎没有任何记者的闪光灯。艾森豪威尔既没有发表演说,也没有举行任何仪式。场面似乎稍显冷清了点,但艾森豪威尔并没有流露出一点不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中国的古话,用在艾森豪威尔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前半生的屡遭挫折,已经锻炼出他荣辱不惊的品格了。更何况,艾森豪威尔更看重的是此行的目的,他要率领美陆、海、空三军,与英国、加拿大的军队一起向德国法西斯发起进攻,并要取得最终的胜利。有没有人来欢迎,与这目的相比,实在是太不值得一提了。
但是,艾森豪威尔应该感到欣慰的是,这差不多是他最后一次不声不响地来到这个地方了。第二天,艾森豪威尔举行了到英国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从那个时候起,他的生活起了巨大的变化,他似乎突然变成了世界性的重要人物。他的名字,他的任命,他的一举一动,争先恐后地出现在伦敦各大报纸杂志的头版头条位置。
在记者招待会上,艾森豪威尔首先发布了早在华盛顿就已经写好的新闻稿:
“我被任命来指挥欧洲战场上的关国军队。欧洲战场的正式建立是协调大不列颠和美国军事力量的合理步骤。
6个月以前,大不列颠首相和美国总统鼓励两国人民迅速采取行动,为了共同努力的目标将英国和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合并起来。在那次华盛顿会议上,他们建立了无条件合作的典范,这比历来联盟国家为了追求共同目标所面临的那种合作关系更具实效。直到最近,他们又重新会晤,采取联合行动使彼此之间的协调更加密切。美国士兵和飞行员的数目在英伦三岛迅速增加就足以证明我们正在为那种合作开辟道路。”
然而,记者并不满足这篇堂而皇之的官样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艾森豪威尔进行了机关枪似的提问。
“请问艾森豪威尔将军,您有信心打赢这场战争吗?”
“是的,我有信心。我相信,在英美两国首脑的领导下,英美两国部队携手合作,在加拿大等盟国的配合下,我们一定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艾森豪威尔自信地回答,然后,他又大手一挥,补充了一句:“我们一定能够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
“将军阁下,您觉得应该由谁来指挥这一支联合部队更合适呢?英国军官,还是美国军官?”一个记者把一个两难问题摆在了艾森豪威尔面前。
艾森豪威尔笑了笑:“我个人觉得,现在不应该是讨论谁更有能力指挥部队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尽早地对德国发起进攻。”接着,艾森豪威尔话锋一转,“至于我,在来伦敦之前,马歇尔参谋长已经明确告诉我,如果有什么紧急军事行动,应当在英国的指挥下进行,我们的军队只是配合英国军队完成任务。我想,我将尽我所能调动好在大不列颠的美军部队,全力做好配合”。
艾森豪威尔的回答赢得了在场记者的一阵掌声。
最后一个提问的记者显然对军事行动本身更感兴趣,他站起来,用带着浓重伦敦口音的话问道:“艾森豪威尔先生,据你所知,我们的部队会在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呢?”
整个会场突然静了下来,大家齐刷刷地把眼光投向了艾森豪威尔,看他如何回答这个极度敏感而又极度机密的问题。
艾森豪威尔显得异常平静,他用长辈的口气对那位记者说:“年轻人,如果我告诉你的话,你能保守秘密吗?”
记者非常激动,忙不迭地说:“我起誓我能保守秘密!”
“既然这样,那么,我也能。”艾森豪威尔对那个记者眨了眨眼睛,脸上露出了几分孩子般天真的笑容。
会场上发出了一阵善意的笑声,记者招待会在友好的气氛中圆满地结束了。
尽管正如《纽约时报》记者所说的,艾森豪威尔“出色地表现了有声有色的谈吐艺术,但是有关日后的军事行动,他什么也没有透露”。艾森豪威尔真诚自然的举止、幽默风趣的回答、和颜悦色的友好态度,给与会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并最终征服了一向非常苛刻的伦敦新闻界。
于是,报纸上有关艾森豪威尔的报道越来越多,关于他的消息逐渐从他传奇的军事生涯、出人意料的快速升迁(1942年7月7日,美国政府授予艾森豪威尔中将军衔,以便他更好地在英国开展工作。而大约在一年前,艾森豪威尔只是个准将,那时他已经觉得那是自己的最大奢望了;几个月之前,他又跳过366位军衔比他高的军官,成为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而今他又成为美军的16名中将之一)扩展到他的家庭出身。记者们聚集在阿比林,访问艾森豪威尔童年时代的朋友,挖掘一个穷孩子成名,也就是乌鸦变凤凰的传统主题。当然,梅蜜和艾森豪威尔的家人也成为了新闻的主题。而艾森豪威尔喜欢简朴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艾森豪威尔刚到伦敦时,被安排住在伦敦最豪华的克拉里奇斯宾馆的套间里,因为这里距他在格罗夫纳广场20号的办公室只有三个街区。然而,艾森豪威尔对居住在这座豪华宾馆很不习惯,他感到在战时的伦敦,在大多数市民还在忍受着由于德机轰炸而带来的种种不便、甚至是温饱问题的时候,住在这里使他不安,简直是活受罪。于是,一个星期之后,他搬到了一家比较朴素的多彻斯特宾馆。艾森豪威尔的举动赢得了许多英国民众的尊敬,人们把他的办公室所在地——格罗夫纳广场亲切地称做“艾森豪威尔广场”。
公众们也越来越喜欢这位来自美国的“坦克专家”,他迷人的笑容、风趣的谈吐,使许多女孩为之着迷,妇女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亲爱的艾克”或“我们的艾克”。
艾森豪威尔的本意并不是想通过报道大出风头,他认为如果通过报道能使英国民众更了解他和美国人民、美国军队,那再好不过了。毕竟,美英的友谊是取得最后胜利的绝对必要条件。当然,这也和艾森豪威尔超人的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有关。
艾森豪威尔习惯使用表明他是普通人身份的措词,缩小与来访者的距离,如:他又不时地用“我是头脑简单的乡下佬”“对一个像我这样笨手笨脚的家伙来说,简直太复杂”等话语进行自我调侃等。更重要的,他那始终直面困难的勇气、从不撒谎的真诚以及热情洋溢的语言才是赢得伦敦市民和新闻界的“撒手锏”。
出色的协调员
中国有句军事名言:“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意思简单而又明确,军队只有团结一致、步调统一,才可以出兵打仗,否则,必败无疑。
从接到被任命为欧洲战区美军总司令一职开始,艾森豪威尔就认真思索过如何加强美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团结。但是,来到伦敦后,艾森豪威尔才真正感觉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尽管英美两国都讲同一种语言,在文化上也是一脉相承;尽管两国都面临着共同的敌人,也都同意建立军事联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域的差别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相互间的隔阂相当深。正如《盟军高级司令部内幕》一书中所写的“紧张关系深深地来源于两个民族的特性和过去,解决这些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在即将来临的巨大危险面前,他们结成盟友,更多的是出于需要而不是喜爱。联盟的道路是艰难的”。
当时,上层军官和高级将领的相互鄙视自不待言,而基层官兵之间的矛盾冲突更是愈演愈烈。
一方面,美国士兵把自己看做是前来解救英国的功臣,认为他们屈尊到英国来忍受整天的烦恼已经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而英国士兵却认为自己是坚守堡垒的勇士,不需要美国士兵的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美国士兵的军饷是世界上最高的,大多数人又是光棍一条,没有养家糊口之忧,因此毫不吝惜地大把花钱。英国士兵则囊中羞涩,看不惯美国士兵的挥霍和浪费,对美国军士在训练之余乱搞女人极为轻视,认为“我们没有美国人那种原始需要以证明我们是男子汉”。更令英国士兵受不了的是,英国的女孩竟然极力追求这些讨厌的美国大兵。这种敌对情绪越来越强烈,最后发展到在歌台舞榭、花园公路、酒吧咖啡馆等公众场合因一言不和而发生口角、拳脚相加,甚至集体斗殴。两国军队还没有联手去打击法西斯轴心国,自己倒先开起“火”来。
面对这种情况,艾森豪威尔非常着急,他深感自己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沉重的责任。他在日记中写道的“没有先例可循,好比航海而无海图导航”,充分表现了他的焦急心情。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得到出自己的结论:“当几个国家有效地配合以对付共同的敌人时,通常是由一个强大的成员团来充当联盟领导。而现在,则必须通过自愿的让步以建立有效的团结。”为了加强团结,艾森豪威尔公布了一揽子行政法令。如:“欧洲战区的指挥将领在英伦三岛应服从防止损害英国主权所必须的一切限制,担负起战区司令官在战术、战略、地区防卫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职务”等。
同时,艾森豪威尔安排了一系列的演讲,使美国士兵能够全面了解英国的传统、政治和军事情况,了解英国人民的心理、语言以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组织官兵到伦敦受德机轰炸最厉害的地方参观,了解英国人民的穷苦生活状态,要求官兵不要大手大脚花钱,而是拿出一部分钱买战争公债,以援助英国。
美军坦克行进在法国南部。
一个傍晚,艾森豪威尔站在伦敦的一处废墟面前,背对着即将落下的灰蒙蒙的太阳,面朝着他的官兵们,夕阳的余晖使他的身影显得异常高大。他神情严肃,用沉重的语调说道:“看到了吗?这就是德国人对英国人的所作所为。”
“我们来伦敦,难道是为了吃喝玩乐吗?”艾森豪威尔接着反问道。
士兵中有人难过地低下了头。
“不,我们来伦敦是为了同英国军队一起完成反法西斯的神圣使命!”艾森豪威尔骤然提高了声音:“我要求你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英国人相信,我们不是来混日子、来旅游观光、来找女人的!我们是肩负重任的反法西斯战士。”
除了教育说服外,艾森豪威尔还规定对英美两国军官的失和要严肃处理,并将那些伤害英国人民感情的美国军官送回美国。
有一天,一名美国上校和一名英国军官因为某件小事发生了争执,并发展成为相互对骂,闹得不可开交。艾森豪威尔就把两个人都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进行了一番教育之后,把那名英国军官打发走了,只留下那位美国上校。
“对于这件事,你还有什么需要解释的吗?”沉默一会后,艾森豪威尔问上校。于是,上校便详细地向艾森豪威尔解释了两人发生争吵的原因和经过。最后,他解释说:“尽管这件事我也有错,但是主要原因在他。”
艾森豪威尔静静地听着上校的解释,一言不发。直到上校说完后,他抬起头,说道:“上校,我同意你的话。我可以姑且认为你在争论中是对的,因此你骂他是混蛋,也可以不予追究。”
上校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可以不再担心被总司令送回国内了。毕竟,作为一名军人,谁都期望能够在战争期间建功立业,而不愿意被送回国内,白白丢失这样的好机会。
上校长出了一口气,继续补充说:“我保证我所说的全部都是真的,您可以找在场的军官进行核实。”
艾森豪威尔的表情很复杂,他没有说话。
上校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他小心翼翼地问:“将军,我可以回去了吗?”
艾森豪威尔的脸色突然严肃了,“上校,你可以回去了,请你收拾好行装,回美国吧!”
上校立刻愣住了,过了一会,他才如梦初醒,问:“将军,真的没有缓和的余地吗?”
“没有!”艾森豪威尔斩钉截铁地说:“一般情况下,如果你骂他是混蛋,我会宽恕你。但你骂他是英国混蛋,我不能宽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