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五)
10484000000021

第21章 青岩宗教的现状调查及现代化省思(2)

青岩镇各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参与经济文化建设,特别是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并根据各自宗教教义,发掘其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内容,诚如万寿宫住持张崇新道长在讲话中所言:“慈善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高尚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万寿宫全体道众及信教群众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坚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发扬道教‘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精神,秉承‘济世利人、慈爱和同、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投身于‘三创一办’的活动中,为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万寿宫于2007年老年节前夕向青岩镇敬老院捐赠约五万余元物资,2010年3月12日向青岩镇敬老院捐赠服装、床单、被子、袜子、开水器等近万元物品,2010年9月9日在石板镇幼儿园开展献爱心活动,2011年春节凝冻期间到息烽慰问孤老和残疾人。2011年3月28日向息烽县初慧希望小学捐赠一千八百元安装师生饮用水,2011年4月15日向“和谐花溪促进化”捐款一万元。

青岩各宗教场所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迎祥寺建有网站,大力宣传青岩地方文化,栏目设置有寺院简介、寺院动态、寺院图库、视频欣赏、佛家音乐、布施功德等,主要宣传国家宗教政策、佛教教理教义、寺院最新活动、地方历史文化等。近年来,为配合贵阳市开展的“三创一办”活动,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信教群众知晓和参与“三创一办”工作。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还结合自身教义,宣传爱国爱教的思想。基督教堂的宣传标语为“‘三创一办’作贡献,爱国爱教爱贵阳”,其内容为:“一个基督徒要爱国爱教爱神爱人,使人和睦,宣讲和好永生之道,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用他的躯体和宝血,拆毁了人与神之间的隔断的墙,使父亲的心转向儿女,儿女的心转向父亲,愿人都听神的话,真善美的事要持守,各样的恶事要禁诫不做。愿赐平安的神常与人同在,直到永远。先知是神的代言人,早就说过,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似江河滔滔,充满天下人间。”天主教方面,2010年3月,由贵阳市天主教爱国会、贵阳市北天主堂、贵阳市新华路天主堂联合印行“参与‘三创一办’,争创‘和谐教堂’”小册子。在“行为规范守则”前言中指出:“圣经与我们现时文明社会及目前倡导开展的‘三创一办’活动和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圣经教导我们:‘你们要为主的缘故,服从人立的一切制度’(伯多禄前书,第二章十三节)、‘你们的一切事,都应以爱而行’(格林多前书,第十六章十四节)、‘应与爱德与人相处’(伯多禄前书,第三章八至十四节)。从以上圣经中,天主要求我们在各自国家中,当尽自己的本分,爱国爱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我们在生活中应遵守社会公共场所公德、文明出行,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和社会慈善公益活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贵阳的文明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宗教界在参与贵阳市的‘三创一办’活动中应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推动创建‘和谐寺观教堂’的活动。”宗教教义与社会事务的有机结合,加深了信众对教义的理解,增强了信众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青岩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在落实国家宗教政策,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我们也调查到这些宗教活动场所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宗教自养存在诸多困难

在青岩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中,迎祥寺与万寿宫由于信众捐献较多,经济情况较好,与群众保平安、求财富的信仰心理有着莫大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天主教与基督教经济来源单一,又由于其信徒多为普通民众,捐献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天主教堂与基督教堂很少开展宗教慈善等活动。

2.宗教教职人才缺乏

宗教教职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大专以上文化层次者仅三人,天主教堂更是无专职人员,正常宗教活动往往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现有神职人员多为年老体弱者,如管理天主教堂的张乐群老人已是七十七岁高龄。更由于人才缺乏,寺观教堂的民主管理特别是宗教活动管理、财务管理等受到很大影响。

3.宗教管理难度加大

在青岩区域内,仍有个别教职人员、信教群众乱建寺庙,乱塑佛像,私设聚会点,进行非法宗教活动;有些宗教活动场所由于家族势力渗透,帮派林立,内部矛盾不断。同时,有些宗教活动场所由于管理不善,负面新闻较多。

4.弘扬宗教文化方面缺乏创新

受经济收入等诸多限制,青岩各个宗教活动场所在弘扬宗教文化方面缺乏创新,目前,只有迎祥寺建有自己的网站,由于其网站系委托外单位制作,所以更新较慢。而天主教堂与基督教堂甚至没有电脑与网络。

三、对青岩宗教的现代化省思

纵观青岩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佛教与道教作为本土传统宗教,天主教与基督教作为外来宗教,均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如何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佛教与道教脱胎于封建社会,其内部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传法方式等基本上还是因袭旧有传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佛教高僧太虚曾极力呼吁佛教之教理、教制、教产革命。然而直至今天,如何对传统宗教进行现代化诠释,从而实现宗教的现代化转型,任务依然艰巨。

(一)宗教教义之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思潮的演进,如何将传统宗教教义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成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这一点尤其重要。青岩镇的宗教活动场所对此亦有所认识。万寿宫石刻有“华夏民族自己的宗教——道教与兴起”一文,阐述了道教界及学术界对道教现代化转换的创新性思考,文中阐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生活道教”的主张,认为道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如尊道贵德的教义宗旨、成仙得道的信仰理想、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感、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静恬淡的精神境界、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性命双修的养生思想、天人和谐的生态智慧。这些思想对于现代人正确树立文化观、经济观和人生观,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启迪意义。然而我们也应看到,理论的创新固然重要,而如何贯彻于实践则更为迫切。在青岩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中,“生活道教”、“人间佛教”等要真正进入信众的日常生活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宗教民主管理之现代化

就我国传统宗教佛道教而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建基于封建小农经济下的以“剃派”、“法派”私相传承的家族式宗法制度,实行共住清规的丛林内部自治性质的组织管理。由于清规具有宗法制度性质,仅是一个家庭化的生活管理模式,并且诸大丛林或山头各自为政,互不隶属,缺乏统一的协调与管理。随着千年来的历史变迁,佛教丛林制度在现代社会面临着激烈的挑战,日益呈现出其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落后性,亟需从根本上进行管理上的变革。民国年间,佛教高僧极力主张“教制革命”,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改革僧众的生活、组织制度,仿戒律与丛林清规的精神,以十方选贤的方式选举产生宗教场所管理者,建立起适应时代需要的住持僧团,彻底改变传统各地僧寺互不相属而各依“法派”、“剃派”把持寺院的局面,实际上是结合现代民主选举理念,构想出现代寺院的人事管理制度。但由于阻力巨大,太虚所说的教制革命并未能在佛教界实现。就基督教和天主教而言,面临着如何融入中国社会、如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自治、自养、自传的任务极其繁重,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中国宗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在1958-1960年间进行了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废除一切封建性的戒规戒律,制定符合新中国法律法规的管理制度,组成了由全体教众选举产生的民主管理委员会。但也应看到,由于旧有体制的堕性,家族式宗法制度及等级特权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寺观日常管理方面较为突出,存在着事实上的方丈、住持终身制,年青僧侣地位低下,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活力等问题。因此,宗教活动场所亟需吸收现代管理理念,借鉴现代管理模式,成立有效的管理组织,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会计、治安、消防、文物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制度,真正实行民主化管理。

(三)宗教经济之现代化

通过对青岩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来看,其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于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其次是提供宗教服务的收入和宗教活动场所门票的收入。经销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的收入,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服务的收入较少。寺观提供的宗教服务,主要是诵经拜忏、超度亡灵,从而赚钱资生。从教堂寺观的支出来看,基本建设支出与日常支出占了较大比重,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服务支出则相对较少。同时,教堂寺观往往未能严格账务管理制度,熟悉会计法的合格财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从宗教经济的现代化而言,首先应改变僧人道士以超度鬼神谋生的陋习,改变只重视集资建庙的做法。其次,应倡导在弘法利生过程中,通过服务社会与人群,从而积聚社会资源。第三,应增加教堂寺观在教育及慈善事业等的支出,从而回馈社会。第四,应加强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实现教堂寺观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

(四)宗教精神生活之现代化

依照学者的研究,宗教在世俗精神生活方面具有诸多作用。首先,宗教具有心理调节作用,针对现代生活到处充满了危机和不确定因素,舒缓人的恐惧、孤独、空虚、苦闷、紧张、压抑,从而使人保持心理稳定与平衡。2007年媒体曾有报道,贵阳都市白领趁周末到黔明寺体验“出家”生活方式,以寻求心灵宁静,缓解生活压力。其次,宗教具有惩恶劝善的道德功能,有利于净化社会道德空气,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平,有利于抑制现代社会中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膨胀和盛行。第三,宗教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通过社会整合可以促使社会成员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青岩主要宗教活动场所的调查可以发现,在万寿宫与迎祥寺,求签算卦、祈福攘灾依然盛行,对于道教的“清净无为,无量度人”,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核心理念仍未能真正进入信众之精神世界。如何对传统宗教进行创造性的现代性转化,从而走入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为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之本,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