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89900000044

第44章 谋篇(6)

毕谌信誓旦旦,说见过家人一面一定回来。毕谌走后,曹操却掉下泪来,他对左右说:

“毕谌不会回来了,我眼下用人之际,失去他实在可惜啊。”

左右不解地说:

“大人既已猜出毕谌的用心,就不该放他离去,大人为何还这样做呢?”

曹操把眼泪收住,哽咽道:

“为人重在知情知义,放眼将来,我成全了毕谌,毕谌日后才会感激我,我是太了解毕谌了。”

毕谌离开曹操之后,果然逃归张邈。张邈不久和吕布联手,与曹操相抗。

张邈器重毕谌,屡次向他问计,毕谌碍于家人安危,也为张邈献上了不少计谋。张邈十分高兴,他对部下说:

“毕谌本为曹操的谋士,他能投奔于我,竭心尽力,可见曹操不久当亡了。”

有人对毕谌的忠心表示怀疑,说:

“毕谌家人在我们手上,他投奔大人,当是迫不得已之举,说不定毕谌现在仍有余恨,大人不该过分相信他。”

张邈笑着摆手,他分析说:

“毕谌身为孝子,他不为自己设想,也会为家人打算。他能离开曹操,就说明他还是以亲情为重,只要他的家人在我们掌握之中,他就不会背叛我了。”

吕布被曹操打败后,毕谌也被活捉了。毕谌的故友担心曹操不会饶恕他,谁也不敢替毕谌求情。

毕谌自料必死无疑,他让人向曹操传话说:

“我辜负了大人的厚恩,自不敢苟求活命了。我为家人遭难,虽投敌犯了死罪,但我并不后悔。望大人看在以往相交的情分上,不要加罪我的家人,这样纵是我死了,也会感激大人的恩德。”

曹操身边的人有人列举毕谌的罪证,力劝曹操说:

“毕谌变节投敌,言而无信,他还向逆贼献计献策,可见其人乃真心侍敌,并不是无奈应付。大人不可心存仁念,杀他正可一解大人怒气。”

曹操闻言大笑,他反问道:

“你并不知我,何言我有怒气?你也不知毕谌,自不能妄下断言。一个人对他父母能孝顺,难道不是也能对他的君王尽忠吗?这正是我所寻求的人才啊。”

曹操赦免了毕谌,还任用他为鲁王国的相。毕谌叹服曹操的知人大度,只有尽心做事了。

唐玄宗卸磨杀驴

唐玄宗靠政变上台,他先后诛灭韦党和太平公主,所以当上皇帝后也很不安心。

宰相姚崇一日和玄宗闲谈,说起内患之事,姚崇叹息说:

“我朝屡有内部变乱,实由人心散乱、不惧皇威所致。陛下若不整治人心,使人不敢心起妄念,朝廷就难保久安啊。”

玄宗颔首说:

“内乱重生,致使大唐危机重重,朕定要设法根绝。依你之见,朕该有何动作?”

姚崇进言说:

“防患于未然,必早作预见,惩人于未动之时。即使小题大作,也要造成震慑他人的效果,促人不起异念,自敛谨慎。这就需要陛下割舍情感,痛下重手了。”

玄宗示意已知,微微一笑。

不久,玄宗在骊山阅兵式上,以军容不整为由,判功臣兵部尚书郭元振死罪。惊骇万分的大臣有的便进谏说:

“郭元振乃当世名将,有勇有谋,他不仅屡立战功,更在诛灭太平公主过程中功不可没。如此功臣今犯小过,陛下不念旧情就治他死罪,惩罚太重了,也有损陛下贤德之名。”

玄宗厉声痛斥进谏之人说:

“功臣犯法,难道就可以不问吗?有功必赏,有罪必惩,此乃治国之道,朕大公无私,本无错处,尔等竟替罪臣求情责朕,莫非尔等要造反不成?”

玄宗这般严责,吓得群臣再不敢说话。最后,玄宗虽免郭元振一死,却还是把他流放新州。

宰相刘幽求也是大功臣,他一贯和武党抗争,除灭韦党和太平公主,他也参与谋划,其功非小。玄宗因为一件小事就将他罢相,还告之说:

“百官之首当为百官作则,故朕对你要求甚严之举。”

刘幽求十分不满,背后常发牢骚说:

“皇上现在不念恩义,判若二人,他不该如此待我啊。我为他出生人死,谁知却落得个这样下场!”

玄宗闻知刘幽求的牢骚,他马上又下旨把他贬为睦州刺史,他还对群臣激愤说:

“天下多乱,朕当严治臣子,此朕之职也。刘幽求以功和朕对抗,口出不逊,这便是大罪。朕若徇私枉法,反让人有了造反的口实,朕怎会做此蠢事呢?”

不久,刘幽求怨愤而死。群臣见玄宗对功臣都如此心狠无情,一时都惶恐不安,不敢犯下一点小错。

一次,同为朝廷功臣的钟绍京在面见玄宗时,无故竟被玄宗训斥说:

“你为朝廷户部尚书,议事之时却不发一言,可是失职,难道你不顾朝廷安危,要明哲保身吗?”钟绍京脸色惨变,直呼有罪。事后,姚崇有些不忍,他对玄宗说:

“陛下重治功臣之罪,已让人心震骇了,陛下的目的已然达到。钟绍京无端被责,臣以为过于唐突,似可不必。”

玄宗调笑说:

“朕依你之法,方有此举,你不该出言反对吧?”

姚崇又欲启齿,玄宗却摆手阻止了他,玄宗苦笑说:

“朕也不想如此啊。不过朕也想过,这些功臣都几经政变,实为政变的行家里手,如不把他们慑服,谁保他们日后不变心呢?朕折辱他们,也是让群臣心悸,只思自保。朕纵是背上无情之名,也心甘了。”

玄宗把钟绍京降为太子詹事,后贬为绵州刺史,接着又贬为果州尉。

后来,功臣王琚、魏知古、崔日用一一被贬,朝中再无人敢以功臣自居。群臣整日战战兢兢,玄宗这才罢手。

苏秦施计楚太子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建议齐相孟尝君扣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

苏秦的这个计谋有多种好处:他可以请求出使楚国;可以迫使楚王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国;可以继续让楚国多割让土地给齐国;可以假装忠于太子,迫使楚国增加割地的数目;可以替楚王赶走太子;可以假装替太子着想而让他离开齐国:可以借此事在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趁机取得楚国的封地;也可以令人说动孟尝君,以自己的计策解除孟尝君对自己的戒心。(以上都是假设,以下是完成这些假设的实践)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于是派苏秦到楚国完成使命。

苏秦至楚,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事势紧迫,大王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答应了他并献出下东国之地。(苏秦之计能使楚王赶紧割让土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他自会割让更多的土地。”(苏秦之计可以从楚国继续多割取土地)

于是苏秦前去拜见楚太子,对他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同意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苏秦之计可以使楚王割更多的土地)

苏秦又跑到楚王那里讨好说:“齐人之所以胆敢多割楚地,是因为他们以太子相要挟。如今虽已得到土地,可仍然纠缠不休,这还是有太子作要挟的缘故。臣愿意设法赶走太子,太子一走,齐国再无人质,必然再不敢向大王索要土地。大王趁机与齐达成一致协议,与之结交,齐人定然接受大王的要求。这样一来,既消灭了令大王寝食难安的仇敌,又结交到了强大的齐国。”楚王听了十分高兴,说:“寡人以楚国托付给先生了。”(苏秦之计可以替楚王早点赶走太子)

苏秦再次拜见太子,忧心忡忡地说:“现今专制一国的是楚王,太子您不过空具虚名,齐人未必相信太子的许诺,而新楚王业已割地给齐。一旦齐、楚交结,太子就有可能成为其中的牺牲品,请太子早作良策!”太子醒悟:“惟先生之命是从。”于是整治车辆,乘马连夜逃去。(苏秦之计能尽早打发太子离开齐国)

这时苏秦又派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劝您扣留太子的苏秦,并非一个心眼替您打算,他实在是为楚国的利益奔忙。他唯恐阁下察觉此事,便通过多割楚地的做法以掩饰形迹。这次劝太子连夜逃奔的也是苏秦,可您并不知晓,我私下里替您怀疑他的用心。”(苏秦之计可以使人到孟尝君那里诋毁自己)苏秦又派人到楚王那里游说:“使孟尝君留太子的是苏秦,奉王而代立楚太子的也是苏秦,割地以达成协议的是苏秦,忠于大王而驱逐太子的仍然是苏秦。现在有人在孟尝君那里大进苏秦的谗言,说他厚楚而薄齐,死心塌地为大王效劳,希望大王能知道这些情况。”楚王封苏秦为武贞君。(苏秦之计能为自己受到楚国的封赏)

事情还未结束,苏秦通过景鲤向孟尝君进言说:“阁下之所以名重天下,是因为您能延揽天下才识之士,从而左右齐国政局。如今苏秦,乃是天下出类拔萃的辩说之士,当世少有。阁下如果不加接纳,定会闭塞进才之道,也不利于游说策略的开展。万一您的政敌重用苏秦,阁下便会危机丛生。现在苏秦很得楚王的宠信,假如不及早结纳苏秦,就很容易与楚国结怨成仇。因此您不如顺水推舟,与之亲近,令其富贵荣达,阁下便得到楚国的支持。”于是孟尝君与苏秦言归于好。(苏秦之计可以劝服孟尝君善待自己)

苏秦在齐、楚两国间来回游说、互相借重,几个来回,使自己谋取了巨大的好处。苏秦看起来好像作了个齐、楚两国间传令兵的角色,实际上他传的话都是或威胁、或利诱、或哄抬自身。先期他用祸患威胁使楚国割地、使太子逃亡,后期他用利益、敌对方的器重来使自己在两国中越来越显贵。在这里,其威胁的游说方式和借重敌方哄抬自身的方法很值借鉴。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故胁人以害,使其为避免危亡在即的祸患就可以就范我方的如意盘算。威胁是动用暴力等极端手段前的通牒或者虚张声势,威胁也是施行说理、施恩和其他仁政时必须要同时准备的手段,威胁用得逼真恰当,就可以轻易达成目的。苏秦的过人之处还在于看到楚王诚惶诚恐,就觉得威胁的作用超过了想像的程度,而向对方要求的砝码就继续加重。他这种揣摩对方,控制对方的能力何其毒辣。

挟敌方而重自己,因为自己一方不会轻易给你好处,当自己一方从敌方处看到你具有的重要作用,他才会重用、抬举你。苏秦作了大量的谋划工作,使双方都从对方处发现他奇货可居、必须重用,苏秦的谋划和安排使他能够左右逢源、四处渔利。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谋略用到解决事情方面,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种智慧结晶,本篇是以“谋”命名,并以其为中心进行铺陈列说,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有关谋略的方方面面,辩证地说明了谋略产生的条件和运用方法。篇中指出:“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制命也。”道理深刻,颇具借鉴价值。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

《鬼谷子·谋篇》谈制人之术说:“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就是说,对付不同类型的人,应使用不同的手段。关键是要摸清对方的禀性,抓住对方的弱点,然后再下手。

唐玄宗时代,姚崇、张说两人,一同做朝中丞相,而两人之间怨恨很深。姚崇在临终之前,还是十分担心在他死后,张说利用职权报复自己的儿孙,因为姚崇明白,张说曾被贬出京城,这完全是他向皇上启奏得准的结果。

快断气前,姚崇想出一计,把儿子们叫到自己跟前,对他们说:“我当朝廷宰相多年,不少的功劳政绩,皆可以成文传世。死后,我的碑文,你们应该请文坛大家来写!而文坛之领袖,应该首推张说。不过,我与张说仇怨颇深,若是直接登门求他来写,他会断然拒绝。所以,我想了一个办法,在我死后的灵台前,你们陈设一些珍宝古玩,张说最喜爱的便是这些。他在前来吊唁之时,若是对这些珍宝古玩视而不见,你们就很难活命了。如果他对那些珍宝古玩逐一把玩爱不释手,便说明他是一个见宝眼开、见宝忘恨之人,那就有机可乘。你们可以把这些珍宝送给他,再趁机恭维他为文坛领袖、天下第一笔,请他为我写篇神道碑。在珍宝古玩的慑心之下,在你们的吹捧鼓动之下,他一定会答应,并急急而就!你们碑铭一拿到手,立即刻到石碑之上,并将张说所写的手稿,让皇上过目,要记住,一切的一切,全在一个‘快’上!否则,张说回过神来一旦追悔,当前功尽弃,你们肯定全都必死无疑。”

姚崇死后,张说前来吊唁,见到姚崇之子们依计摆放的珍宝古玩,果真爱慕地看了三四遍。此时,姚崇的长子凑近他道:“先父曾有遗言,说同僚中肯为他写一碑文者,这些珍宝古玩,悉数奉赠!您张说前辈是当今文坛泰斗,自然不会看重这些珍宝古玩,但若愿为先父劳心成一篇碑文,我们将永生不忘,这些小小的酬谢自是无法表达我们的答谢之情!”

张说一听,天下竟有这等好事,想也没想,迅速答应道:“尔等先父,与我同朝为官多年,今先走一步,我为其写一铭文,纯属份内中事,一定不负所托。”

张说回到住所之后,就马上动笔,刚刚写就,姚崇的儿子们就将那些珍宝古玩送到,叩谢一番,取了出自张说之手的碑文,一回府上,拓印一份,立刻着工匠刻到墓碑之上,并将张说的手书原稿,火速送人宫中,呈给皇上御览。

张说在姚崇的儿子们拿走自己所写的碑文之后,仔细一想,觉得其中似乎有什么不妥之处,当他想到自己与姚崇一直仇怨未解,且在姚崇归西后,自己还极力为他大唱赞歌时,惊出一身大汗,再看那些珍宝古玩,便知自己上了姚崇的当!于是,快马加鞭赶到姚府,索要原稿,谎称原稿之中有些定论过于轻率,应当加以修改。然而,为时已晚,稿文已刻成碑文,且手稿已呈送给了皇上。事已至此,张说有苦难言,非常悔恨。他拍着胸脯说:“死姚崇能算计活张说,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智不如他。”

姚崇对张说十分了解,深知他的弱点——贪婪,所以才利用这一点来对付他,为自己的子孙留条活路。

朱常洛弱时低头得登帝位

柔弱者在处于“弱”势时,要用“软”手段,必要时要低声下气。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