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89900000049

第49章 决篇(3)

李靖善于观察事物的外部和内部条件,注重实际,注重环境,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断。他的智慧善谋,奇诡用兵的确让人佩服。

魏征贞观决策立大功

如果决策给人带不来好处,甚至会带来危害时,那么这种决断就是错误的。相反,当你提出的决策正好迎合君意,能给他带来好处时,那么,你的决策也必会被人接受。唐代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是魏征积极献策的功劳。

唐朝是在隋末大乱的基础上建立的。贞观初年,国库空虚,人口稀少,田园荒凉,各地灾害频仍,经济凋敝不堪,社会矛盾尚未缓和,民心还不十分安定。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医治战争创伤,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唐太宗召集大臣们讨论治理大计,忧心忡忡地说:“如今大乱之后,治理天下只怕不容易啊!”

魏征见太宗对振兴国家信心不足,马上鼓励说:“大乱之后最容易治理,就像给饿极的人准备食物也最容易一样!”

唐太宗心里仍没有底,说:“古人不是说,善人治理国家也要百年,才能克服残暴,免除杀戮吗?”

魏征说:“那不是指圣明君主。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就像发出声音可以立即听到回响一样,在一年之内收到效果,也不是什么难事。”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对太宗说:“这话不对!三代以后,人心一天比一天狡诈奸薄,秦代施行法律,汉朝又加上霸道,都是想把天下治好,可是都做不到,这并不是不想做到啊!魏征是个书呆子,爱发空议论,只能扰乱国家,他的话听不得!”

魏征立即反驳道:“五帝和三王没有交换百姓来施行教化,照五帝的方法就能实现五帝的政治,照三王的方法就能实现三王的政治,看怎么办就是了。黄帝讨伐蚩尤,经过七十次战争,平定了乱事,使天下共享太平。九黎作乱,颛顼去征伐他们,胜利之后,天下也就安定了。夏桀胡作非为,商汤把他赶走。商纣残暴无道,周武王起兵讨伐。商汤和周武王都亲身见到太平。如果说人心一天比一天狡诈奸薄,再不会回复到淳厚朴实,那么到今天早该变成鬼了,还怎么能教化呢?”

封德彝被驳得无话可说,但心里还是不以为然。唐太宗却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对这种进步的政治观点毫不怀疑,由此增强和坚定了治理国家的信心!

在唐太宗的主持下,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认真总结和吸取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制定出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专心从改善政治,戒奢从简,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等方面人手,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革新措施来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使战争的创伤迅速得到恢复。例如,均田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并限制了豪门大户大族过多地占有土地;租庸调税法的实行,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唐太宗还兴修水利,开垦农田,鼓励发展生产。经过几年的治理和整顿,全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出现了“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的繁荣景象。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全国出现了几十万人口的大都市。贞观四年,米价每斗三文钱,社会安定,刑罚几乎可以搁置不用,全国一年内只判处二十九件死刑。东到海边,南跨五岭,百姓们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旅行不用带粮食,可以沿途取得。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十分感激地对大臣们说:“这些都是魏征劝我施行仁义所收行的效果,可惜没能给封德彝看到!”唐太宗的话,充分说明了魏征作为一个谋士在“贞观之治”中的重要决策作用和历史功绩。

杨侃献策解围城

魏孝昌三年,雍州刺史萧宝夤占据关中反叛,自称齐帝,尚书仆射长孙稚奉命前去征讨,华阴伯杨侃随军出征,被委任为镇远将军、谏议大夫、为长孙稚的行台左丞,不久又传任通直骑散常侍。

长孙稚率军队行至弘农安营扎寨,其后召集部属商讨作战事宜。杨侃知道叛军据险守关,强攻难以奏效,主张智取。他援引旧朝战例,并为长孙稚分析军事形势。

他说:“当年魏武帝曹操与韩遂、马超对阵,各自据守关隘,长期相持不下,难分胜负,这并非是他们各自的才智、勇气、谋略以及算度相类似,而是因为山河险峻,地形复杂,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他们都无法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战胜对方。现在叛军固守潼关,占尽了地形险要的优势,即使当年能征惯战的曹操再世,也难以施展才华。”

杨侃建议:“我军必须向北攻取蒲坂,再飞舟渡河向西岸,这样兵士没有了退路,背水一战,只有拼死向前才能杀出生路,如此则士卒必然人人奋勇,争相搏杀。叛军见此奋勇之师,必然恐惧而不敢接战,那么华州的围困就可以不战而解。潼关守敌一旦听说华州之围已解,必会惊恐而望风逃散,溃不成军。如此,则各州城相继平定,而长安不久即可解围。如果我的计策可以采纳,请准我领兵为先驱,率先迎敌。”

长孙稚仔细地听过杨侃的建议,沉思了一阵,又犹豫起来,他说:“叛军薛惰义已围困了河东,薛风贤又保有安邑,我军前去平定叛军,受阻长期停驻在虞坂一带不能前进,你计策虽好,但我仍担心叛敌人多势众,相互呼应,你的计策难以奏效,故心存疑虑,难下决断。”

杨侃听长孙稚分析敌情,知道情势严峻,长孙稚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杨侃自有破敌良策。他说:“宗正珍孙本是军伍中的一个武夫,困巧遇机缘而得以晋升发达,其实并无德能,他只可被人驱使,而不能指挥驾驭他人,一旦被授予主帅的重任,去指挥三军作战,必然神迷意乱,不知所措。如此庸才,只知力拚,不善智取,哪能抵挡围城的贼军呢,不能克敌制胜,自在情理之中,不能以此推断敌军实力。另外,河东郡的治所在蒲坂,西面靠近黄河,郡中百姓多在东面。薛惰义驱赶壮勇西行围困郡城,父老妻儿都留在原址,如果我军逼临此地,必使叛军方寸大乱,他们挂念家室,人人思归,则郡城的围军自然散去,不战就能克敌解围,这岂不是明明白白的事情吗?”

长孙稚听杨侃讲得头头是道,分析得合情合理,于是采纳了他的计策,命令自己的儿子长孙彦率领骑兵与杨侃一道从弘农渡河北进。杨侃又出一计,命令手下四处张贴告示,向大家告示:“现在我军驻扎此地,等待步军到来后一起发动攻击,同时观察各村的人心向背,然后再决定采取何种行动。若肯于归顺的,待我军中点燃烽火,也马上举烽火响应,表示已经归降;若不举烽火响应,即为不肯归降,我军到后就要大开杀戒,荡平村庄,以犒赏三军。”各村百姓见到告示,互相转告,深夜,不管是真归顺还是假归顺,见军中点火,都纷纷点了起来。一夜之间,烽火绵延达几百里。围城的叛军见此壮观景象,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怕生出意外,恐惧中四散逃归,各奔东西,薛惰义弹压不住,见军队溃散,只好只身逃走。

随后,长安之围顿解,杨侃的计策获得了成功。

《鬼谷子》指出:“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解决问题时,要参验历史,参验将来,参验现今,若可实施,就做出决断。杨侃正是跟历史作以比较,又结合现今的情况,作出了正确的决策。

郦食其献计攻陈留

公元前208年,刘邦受楚怀王派遣,西进入关,直捣秦都咸阳。

刘邦率兵不到一万人,加上一路重镇、险关都有秦军把守,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为了壮大部队声势,刘邦就一路进军,一路扩编部队,但却在进攻昌邑时,遭到挫折。刘邦只好另外取道西进,在途经高阳时,士兵来报说:“有一位叫郦食其的老儒生求见。”刘邦向来瞧不起儒生,这时正由两个侍女在给他洗脚,就很随便地说:“让他进来。”郦食其进来后,刘邦头也不抬,像没看见一样。郦食其见状也不下跪,作了一个揖,就高声道:“足下带兵到此,是帮助秦打各国呢,还是帮助其他国灭秦?”刘邦听他如此问话,不禁大怒:“哪来的书呆子,难道天下人想灭秦,独我会去助秦?”郦食其接着道:“那么,你为什么接见长者这样傲慢无礼?打仗不能没有计谋,你这样慢待贤士,还有什么人再来献计呢?”刘邦听他出语不凡,马上停止洗脚,整顿衣冠,恭敬地把老人扶到上座,虚心求教。

郦食其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六国战败的原因。使刘邦心悦诚服,问他怎样才能攻下咸阳。郦食其笑道:“足下兵马不过万余,要想直接跟秦兵作战,就好比驱羊人虎口,危险得很!”刘邦忙问对策,郦食其说:“依我之见,不如先去占领陈留。陈留是个交通要道,四通八达,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城中有很多粮食。”刘邦正愁军粮不足,赶紧问有什么好办法可取陈留。郦食其说:“如果足下想得陈留,我愿效力。陈留县令与我相识多年,可为足下前去劝降。”刘邦又问陈留县令是否愿降。郦食其回答:如果他不愿意,就请刘邦夜间带兵攻城,他在城里做内应,一旦攻下陈留,就在那里招兵买马,再西进入关。刘邦十分高兴,忙派郦食其先去陈留,自己则率精兵候于城外。

郦食其来到陈留,县令见故人到来,盛情款待。席间,郦食其谈及天下大势,成败利害,县令不为所动,表示愿与城共存亡。郦食其见此,只好改变话题。县令痛饮之后,竟烂醉如泥。当晚,郦食其偷开城门,放刘邦伏兵人城。刘邦率兵冲入县署,杀了醉卧不醒的县令。守军见此,纷纷投降,刘邦入城后,查看粮仓,果然积粮丰满,心中大喜,当即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刘邦的部队有了足够的军粮,前进途中不抢不掠,深得民心,队伍不断扩大。

此后,刘邦率军一路顺利,终于在公元前206年十月,围困了咸阳。秦王子婴既不能战,又不能守,只好出城投降,秦王朝从此灭亡。

有些事情并非理直气壮,有难言之隐,就应暗中做手脚去处理,这便是阴贼之法。刘邦取陈留,公开取之很难成功,所以刘邦采取了郦食其的策略,以劝降为由,暗中做手脚,轻而易举拿下了陈留。这便是以阴贼之法决策成功的例子。

成事五术

《鬼谷子·决篇》日:“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我们就分别说说这成事五术:

阳德术

当真理在你一方时,你可用“阳德”手法解决问题,理直气壮公开斥责。

公元前500年夏,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即祝其,今山东莱芜东南)相会,鲁国由孔丘相礼。会盟前,犁弥对齐景公说:“孔丘是个文人,只懂得礼,而缺乏霸气,如果派当地的莱夷人用武力威胁鲁君一定可以如愿以偿。”齐景公听他的计谋,会盟时让当地的莱夷人上场手持武器,表演原始的武力舞蹈。孔丘看出齐国的目的,站出来斥责齐侯说:“战士应该用到战场上,两国君主会盟,让夷人表演这样的舞蹈,搅乱会盟,用意何在?再说,夷族人不能搅和华夏人的事,武力不能逼迫友好,否则,神灵便不保佑,德行道义便会丧失,这不是明君的作法。”齐景公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让莱夷人走开。这就是用公开手段处理问题。

应该说,“阳德术”还有一种含义,即在公开场合做手脚,而达到暗中的目的。

东汉桓帝时,宦官张让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很多达官贵人都争相巴结他。有位富商叫孟佗,来到京师,打听到张府上有位主持家务的管家,很得张让信任,故有不少人走他的门路。孟佗设法与他交往,将自己带来的全部金银珠宝都花在他身上,使这位管家很过意不去。管家感激不尽,便问孟佗有什么事需要自己办理,到时候一定尽力。孟佗说:“我别无他求,只希望你在人多时对我一拜。”管家本是奴才出身,拜了不知有多少人,花了人家这么多钱,只是一拜,那有何不可?故而满口答应。这天,孟佗来到张让门前,但见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根本过不去。管家望见孟佗到来,不食前言,忙拨开众人,率领手下人跪下迎接,将孟佗让进府里说话。门外的达官贵人见状大惊,心想:往日鼻孔朝天的管家今天却对孟佗这般恭敬,那孟佗肯定与张让义情不浅,否则哪能有此殊荣。于是,投张让之门不得进的那些人便纷纷来找孟佗,送来大批金银。没几天,孟佗便回收了自己带来京师的十倍财宝。

待属下以礼,用公开手段收买人心,也属于此“阳德术”的范畴。三国蜀主刘备堪称这方面的楷模。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拜,形成了刘备集团的核心。刘备三顾茅庐,以赤诚之情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助刘氏集团,做了军师。其他大将,如赵云、马超、黄忠、姜维等,刘备都是以“仁德、诚心”感化他们,使他们自愿为刘氏集团卖命。所以在后代人的传说中,便有了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的说法。这种“动之以情、结之以诚”的“阳德”领导术,确实值得当今领导者吸取。

阴贼术

有些事情不宜公开处理,就要使用“阴贼术”,暗中使手段去解决。

东晋时,卢循的姐夫始兴太守徐道履与卢循密谋起兵反晋,准备筹集木材以备建造战舰之用,于是派人到南康山(在今广东韶关)上砍伐树木。这木材的用场不好公开宣扬,便说伐木材运到下游贩卖。等到砍伐了一大批之后,又说人手少,无力运到下游,便在当地减价出售。当地人贪图便宜,争相购买,贮在家中以备用。如此反复了几次,当地人家中便贮下足够建造相当数量战舰的木材。后来,徐道履与卢循起兵造反,徐道履便命手下人按售出木才时的票券按户收取木材,命人拼装战舰,只用了十天功夫,便造出了所需要的战舰。

以诈术对诈术,以暗手段对付暗手段,也是“阴贼术”的一种。宋仁宗时,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今宁夏银川一带)。赵元昊手下有两名心腹将领野利王和天都王,能征惯战,对宋王朝威胁很大,守边宋将种世衡决心除掉他们。

野利王为了窃取宋军情报,便派浪里、赏乞、媚娘三人打人宋军内部。种世衡知道他们是奸细,便决心利用他们一下,于是让他们为官,让他们负责监税。自此,种世衡便留意物色打人敌方的人物。不久,便找到一位叫法嵩的和尚。种世衡命他前去诈降野利王,而放口风让浪里他们知道。走前,种世衡写了一封约野利王投降的密信,让法嵩藏在身上,又画了一幅红枣和乌龟的书让法嵩送给野利王。他人没到野利王那里,消息早由奸细传给了野利王。野利王张下罗网等候,法嵩一到便把他抓了起来。见了那幅画野利王不知其中寓意,为邀功,便把他押到赵元昊那里。赵元昊一见,是暗喻野利王“早归”,便追问还带来了什么东西。法嵩假说没什么。赵元昊便动用酷刑,法嵩也没招认,直到最后说要杀了他,才假装怕死,交出了种世衡给野利王的信。赵元昊见他受了这么多苦才交出,便不认为其中有诈,反而真怀疑野利王有二心。为了慎重起见,他派亲信冒充野利王的人,秘密到种世衡那边去探听虚实。使者到了宋营,种世衡先让人把他们安排住下,然后派擒获来的西夏兵从门缝中辨认。等确认他们是赵元昊的人后,种世衡便佯装不知,把他们当作野利王的使者招待,并与他们密谋了造反计划。这批使者回去后,赵元昊便把野利王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