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信,马化龙是甘肃回民的最高首领,只要他能让这个狡猾的回民知道,他左宗棠根本无意于离开甘肃,而是执意要拿下金积堡,那么马化龙就会自动命令回民部队离开陕西,到甘肃来增援他。苏占彪部从固原向预旺堡的迅速推进,被包围在金积堡不远处吴忠的左军所做的顽强抵抗,以及刘端冕为了恢复金积堡地区到黄河之间交通的进军,肯定已经使马化龙意识到,他需要自己的部队在甘肃,而不是在陕西。不过,他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为时太晚。
只有这种假设,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化龙为什么要在1870年春季命令回民军迅速地撤出陕西。但是,当他们回到甘肃时,已经失去了凝聚力,对马化龙派不上大用场了。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部队能够在经历几次如此急切而毫无战果的行动之后,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效率,但松散组织起来的部队是无法办到的。回民军没能调动左宗棠,而是调动了他们自己。可以合理地推测,左宗棠在2月下旬对局势的评估完全应验了。他对回民军的了解,比回民军对自身的了解更为透彻。
在那种局面下,没有什么比失去刘松山更令左宗棠痛苦。那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从曾国藩最初的湘军中崛起。他享年不到39岁,但他在战场上几乎不断地驰骋了17个年头。据说在太平军进入湖南时,刘松山与河南南阳的一个女孩订婚了,但他忙于征战,没有时间举办婚礼。1868年,镇压捻军以后不久,左宗棠给他放假,让他去河南成亲。刘松山只跟新娘一起共度两周时光,就奉命立刻前往山西指挥作战,开始向陕北进军。他并非书生出身,事实上几乎是个文盲,但他是具有独特能力的军事指挥员。他的征战生涯及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东、福建、河南、山西、直隶、陕西与甘肃,他获得了广东提督的官衔。左宗棠个人非常喜欢他,他指挥的北路征战令左宗棠完全满意。左宗棠在自己的部队中,对他的倚赖超过任何一位将领。《年谱》作者说,当刘松山去世的噩耗传来,老战士们无不落泪。
填补北路军司令空缺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左宗棠举荐刘松山的侄儿刘锦棠出任此职。此人与他的叔叔一起经历过大多数征战。刘锦棠的级别比不上北路军中的几名将领,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左宗棠请求皇帝任命他为名义上的北京文官。京官能够压过各省同级别的官员一头,而文官在任何地方都能压过同级别的武官。这个请求得到了批准,刘锦棠成为金积堡地区左军的司令官。
这个任命还有另一层考虑。刘松山的部队是由湖南人组成的,而与他协作的其他将领,指挥着从其他省份派来的部队。湘军的一个特性是不听外省将领的指挥,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必须加以考虑。刘锦棠虽然算不上一名严格意义上的学者,但他年轻时读过书。后来的事实表明,他的军事指挥才干比他出色的叔叔更胜一筹。左宗棠从军官中挑选司令官时很少犯错,也许从未出过纰漏。这是他最大的优点之一。
从3月到4月,刘锦棠完全控制了金积堡的局面,部队突出了包围,扩大了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金积堡的许多回民部队那时还在陕西。马化龙于4月底向刘锦棠请求安抚,他说春耕时节将过,他的部众必须种庄稼了。左宗棠接到报告,指示说:马化龙必须首先交出所有的武器和马匹。马化龙拒绝了这个条件,于是事情拖延下来。5月初,金运昌领着援兵从陕北来跟刘锦棠会师。刘锦棠如虎添翼,战局由防御明显转入进攻。马化龙又玩老把戏,试图截断绥德运道。可是左宗棠现在已经完全控制了这条线路,回民军未能得手。
在6月和7月,刘锦棠步步推进,重新夺取了他叔叔曾在去年夺取后来又被回民军夺回的许多村堡。在东面,经过激战,他夺取了马八条寨、马七寨和胡家堡。金运昌在北面推进到距离金积堡城墙大约1英里以内的地方。
8月份,左宗棠将雷正绾、黄鼎和徐文秀指挥的3路兵力从南边调往金积堡,封锁了通向金积堡的所有道路。他派出一支劲旅前往峡口驻守,这个要隘能保持平凉到金积堡之间的畅通。金积堡周边一个又一个坚固的村堡被左军夺占,在金积堡四面作战的部队已经连接起来,形成了对马化龙堡垒的完整包围圈。
金积堡西北面有第二道城墙,保护着该城的商业区东关。刘锦棠于9月12日攻破了这道城墙,一战而占领该区。左军烧毁了东关,破坏了大约3000个商店和贸易设施。左军开始在距城墙约800码处开挖环城壕沟。据说壕沟宽30英尺,深20英尺,向沟内注水,使回民军无法从城内突围。壕沟于9月26日挖成,说明左军的劳动量得到了巧妙的运用。
在其他战线上,左宗棠完全收拾了局面。渭河流域的部队已经西进,于6月份占领了洮河边的狄道重镇。左宗棠命令该部巩固在狄道的地位,不要试图继续西进。在中部,他肃清了西达安定和会宁的乡村。他的战线大致对应于狄道-安定-会宁-海城-中卫一线。他似乎放弃了跨越陕北的交通线,把兵力集中在平凉至金积堡一线。他在这条路线上驻扎了30个营,以维护道路畅通。凡是能省下来的人,都被派到金积堡,在北线作战结束时,他在金积堡周边拥有71个营。这时他的部队规模已缩小了很多,金积堡前的部队可能没有大超2.5万人。他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甘肃清军,任命湖南将领周开锡为司令官。这些部队曾在秦岭山脉以南的甘肃境内作战,有些部队协助攻占了狄道。甘肃的绿营部队通常拥有5万多人,但现在肯定已经大大减少,可能剩下一半。
许多陕甘回民投降接受安抚,给左宗棠带来了一些麻烦。他必须照顾这些人,又吃不准他们会不会再次起事。他曾试行将他们隔离的做法,由于这个时期在甘肃不难找到荒废的土地,他在村庄里安置回民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那里没有别人,只有回民和一支小驻军。他就这个问题所写的奏折颇为有趣。他写道:
再,办回之道,与办发逆、捻逆不同。发逆剃发,捻逆抛弃马械,即与平民无殊。故战胜受抚,给以免死牌票,资遣归家,如其措置得宜,便可相安无事。其无家可归及悍鸷不驯者,或暂羁之营中,钤以军令,编管既密,久亦相忘。解散之策行,则贼势孤;安插之地多,则贼群涣。此办发逆、捻逆必由之道也。
回则不然。其与汉民积仇既深,婚姻不同,气类各别,彼此相见,辄起杀机,断难孚洽。又种族攸分,状貌亦异,杂一回民于稠众中,令土人遍识,必能认别,百不一爽。回民中岂绝无稍知顺逆、亟思自拔来归者?然久处贼巢,既苦头目之侵陵迫胁,甫离巢穴,又畏汉民之报复寻仇。当生死莫卜之时,靡不依违其间,以求苟免。此解散之难也。以陕回人数计之,从前无事时,散处各州县地方丁口,奚啻数十万。现计除西安城中土著两三万外,余则尽族西行,陕西别无花门遗种。即合金积、河、狄、西宁、凉州等处现剩陕回计之,丁口亦不过数万。其死于兵戈、疾疫、饥饿者盖十之九,实回族千数百年未有之浩劫。区区遗种,既无归陕之望;就甘地安插,而甘民痛定思痛,又不免他族逼处之虞。此安插之难也。
迭奉谕旨:“不论汉回,只论良莠。”仁育义正之怀,昭然若揭。回民亦具人心,岂独毫不知感?无如仇衅四结,每苦无处求生,莫知祸之所届。臣维解散安抚,实办回不可少之着。因于经历屯垦之余,划出荒绝地亩稍成片段者,以处求抚之陕回。现在平凉大岔沟等处,收抚陕回老弱妇女及务农丁壮约数千人,均给以赈粮、牲畜、籽种,课其耕作,与赈抚各属灾黎,招辑屯垦,一律办理,以广皇仁。
回民军扫荡陕西一事,给左宗棠招来了来自全国高官的一浪批评。当对金积堡的围攻进展到1870年秋季时,北京开始认为左宗棠一事无成。10月上旬,他接到一份上谕:
陕甘回匪滋事以来,朝廷轸念西陲,大伸挞伐,特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兵剿贼,厚集兵力,宽予限期,计每岁拨用饷银不下八百余万两,该大臣于行军、筹饷事宜有所陈奏,无不立见施行,倚畀不谓不重。乃自抵甘以后,虽据迭报胜仗,总未能痛扫贼氛,致金积堡一隅之地,至今日久未下,逆首稽诛,军务安有了期!竭东南数省脂膏,以供西征军实。似此年复一年,费此巨帑,岂能日久支持?该大臣扪心自问,其何以对朝廷?
左宗棠对这份上谕的回奏颇为克制,显然上谕中的措辞很深地伤害了他的自尊。他以较长的篇幅阐述金积堡的问题,试图表明那绝非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他说,自从乾隆时代以来,回民一直在逐步增强金积堡的力量,他们以坚固的防御封锁了通往该城的所有通道,金积堡四周村堡林立,沟渠环绕,壁垒森严,所以进兵必得缓慢。从灵州到金积堡一线有400多座村堡。金积堡的城墙非常坚固,水面接近地表,挖掘地道是不可能的。除了用手头上有限的大炮轰击以外,没有别的办法摧垮城墙。回民军抵抗顽强,火力强大,他的部队伤亡惨重,许多最优秀的军官在阵亡之列。捷报确实不少,他特别要说明的是,他没有报告过未曾实际进行的战斗,也没有报告过未曾实际取得的战果。皇帝对已经取得的进展大失所望,令他非常惭愧,但他已经尽力,而部队的作为,也达到了环境所容许的最大限度。
整个12月份,对金积堡的炮轰据说还在继续,不过火力不可能很大。左宗棠有几门克虏伯大炮,可是弹药供应有限,而此时的炮兵似乎也不大专业。尽管如此,他对这些大炮在夺取该城中的作用寄予厚望。为了预防甘肃其他地区的回民军来增援马化龙,刘锦棠和金积堡前的其他将领另挖了一圈壕沟,把他们的阵地团团围住。壕沟宽30英尺,深20英尺,引水注满。刘锦棠终于在靠近东墙的地方修筑起一座炮台,高度可以俯瞰金积堡的外墙。他于1871年1月1日把克虏伯炮架到了炮台上。从这个位置他能把猛烈的火力倾泻到回民军头上,终于摧毁了他们的防线。
金积堡内已有几千人饿死,人们靠吃人肉为生。1月6日,马化龙只带一名随从来到刘锦棠大营对面的宽沟旁,求见刘锦棠。他被领到这位汉人将领跟前,匍匐在地,请求把金积堡的抵抗都算在他一个人头上,让他的手下得到赦免。刘锦棠召来所有将领,召开军事会议。几名将领主张立即处死马化龙。不过,他们最后通过决议,应该先将此事报告左宗棠。马化龙被拘押在刘松山的大营内,由重兵看守,但其他待遇从优。
与此同时,左军停止了对马化龙降军的攻击。刘锦棠进入金积堡,满目凄凉景象。壮丁只剩下大约1000人。居民都放弃住宅住进了掩体,许多人饿得走不动了。男人被看押起来,妇女儿童被送到濠外,给予食物。金积堡这个堡垒,顽强抵抗左宗棠长达1年半之久,并且由此而大大有损他的威望,现在走到了相当悲惨的结局。[5]
这里没有像甘肃战役稍后阶段那样发生屠杀。左宗棠无疑急于结束战争。他一直认为马化龙是回民领袖,他现在肯定期望全甘肃的回民投降。他命令刘锦棠让马化龙写信给各位回民领袖劝降。马化龙写了几封信,但效果并不显著。总共有大约1.9万名陕西回民被送往平凉地区,来自甘肃其他地区的8000名回民被迁移到平凉,1.2万名金积堡回民被迁移到固原地区。回民交出了4门大铁炮,4门大铜炮,28门小炮,20门轻臼炮,293杆抬枪,180支外国来复枪,1030支短枪,以及2418件刀矛。刘锦棠对废墟进行初步搜查,找到200多支外国来复枪,进一步搜查,又找到1000多支。一下子搜出这么多外国造的武器,令左军怀疑某个国家在秘密地支助回民军。不过,《年谱》没有指出怀疑的国家是哪一个。
马化龙被严密审讯了好几天,要他交代外国武器的问题。但他拒绝说明从何处得来。也许这些武器是若干年来在通过蒙古进行的贸易活动中积累起来的,并不具有特定的政治意义。如果按照利希霍芬的说法,回民军从左军手中夺取了大量外国武器,那么此事就很容易得到解释。不过,如果是他们夺取的武器,左军应该不难识别。也许左军认出来了,但在官方报告中最好对此只字不提。1871年3月2日,马化龙及其12名家属被处以磔刑,大约80名级别较低的回民军首领被处以斩首。
整个甘肃东部现在都处于左军控制之下。左宗棠的战线几乎缩小了一半,但甘肃还远未平定。在宁夏-金积堡地区必须留军驻守,但作战部队的主力可以调往别处了。攻克金积堡动用了71个营,部队损失惨重。《年谱》作者没有报告减员总数,但在谈到长沙人在湘军中所起的作用时,他列举了23名营官和哨长的名字,他们都是在金积堡前阵亡的军人。长沙府所属的各个县份,只为甘肃北部的湘军提供了部分兵员,而这个地区的左军还有并非湖南人的部队。这个证据,加上北路军司令官刘松山阵亡的事实,足以表明这是一场死伤累累的血战。
注释:
[1]《利希霍芬信札》(Richithofen’s Letters),第105页。
[2]《年谱》,第5卷,第4页。
[3]《年谱》,第5卷,第8-9页。
[4]《年谱》,第5卷,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