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左宗棠传
1050100000038

第38章 大战新疆与收复伊犁 (1)

左宗棠集结在新疆的军队,是百年之中大清帝国派上战场的最精锐的武装。组成这支武装的各个部队,也许在许多国家的阅兵场上算不上起眼,他们的武器所具备的许多潜力,无疑也不能为外国人充分认识。但他们具备某种品质,使一支军队区别于一群持有武器的男人。他们有士气,有团队精神,有血性,不一而足。有一种微妙的东西,使这支部队中的每一个人,不论他在战事谋划中的地位多么卑微,都会从心底里感到,他跟远在肃州的老大帅有某种私人的关联。他们以能在他军中服役而自豪。他们对大帅寄予无比的信赖,不相信大帅会犯错。他们也信任左宗棠授权指挥他们的将领。这是一根存留于记忆里的纽带,温暖着基层军士的灵魂,直到他们垂亡的时刻,还会骄傲地回忆起,他曾是左宗棠军中的士兵。人们很少有这样的经历,与一位真正的伟人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如此活跃,保存如此之久。这是战争的一种因素,它的重要性无法估量;或者说是一种成分,无法用任何精确度的计量来评估,直到它失去效用为止。

尽管左宗棠离他的作战部队非常遥远,他的精神指引着他们前往帕米尔山麓的每一个步伐。他没有电报,没有无线电,中国人甚至没有使用信鸽通联。飞骑信使担负着左宗棠大营与战场将领之间互通信息的使命。但是他的命令简单而完整。他完全了解手下的每一位将领;他在多年的艰苦征战中对他们进行了观察,知道他们能完成怎样的任务。而将领们也深知大帅,知道他能忍受什么,不能忍受什么。他对自己的命令非常敏感。他只以时间来区分他的命令与部队执行之间的差别,而且时间差不会太大。他的将领们非常熟悉他的要求,他们或许从来不曾费心去怀疑他是不是偶尔也会犯错。这种怀疑是徒劳的,因为他从未承认自己失误。但他信任自己的军官,他们在新疆严格按照他的要求和期望进兵。和这种相互的理解与信任相比,迅速的通信也好不了多少。

刘锦棠于1876年6月21日离开了古城,这时离他的部队在北路集结还不到1周。28日他进入了乌鲁木齐西北面的阜康城。乌鲁木齐的回民军首领是马人得,陕西回民首领白彦虎跟他在一起。在大战降临时,白彦虎总是设法待在战场附近。流言四起,说阿古柏正在派兵来增援回民军。在古城和阜康之间,回民军没有试图抵抗中国官军。在阜康以西大约50里处,他们匆匆放弃了防御,准备阻止左军向乌鲁木齐推进。8月10日,刘锦棠向敌军发起夜袭,回民军向南撤到古牧地围城之中。他们决定在这里死守。

刘锦棠于8月12日包围了古牧地,架起大炮,开始轰城。一支回民骑兵,号称几千人,突然从北面杀来,也许是来自玛纳斯,增援城内的回民军。刘锦棠派出骑兵迎战,将回民骑兵击溃。重炮很快就把城墙轰开了几个缺口,轻型臼炮对缺口的轰击非常有效,使回民军无法弥合缺口。在击毁东北部的城墙之后,火力集中到南门,部队准备对城内发起猛攻。骑兵在距城墙稍远处形成松弛的散兵线,阻截企图逃走的敌军;步兵将沙包填入壕沟,为突击部队构筑通道。

8月17日黎明之前,南门崩塌,刘锦棠发出了攻击信号。突击行动为时短暂,6000多名回民军被歼。至于俘虏,《年谱》作者只提到有来自南路的几百名回民被俘,并被处死。看起来无一人逃脱。马人得与白彦虎于8月10日初战之后便返回了乌鲁木齐。从古牧地到乌鲁木齐只有50里,但他们没有致力于援助同教中人。在听到古牧地失守时,这两位勇敢的首领集合他们的妇孺向南逃遁。刘锦棠于8月18日早晨开进乌鲁木齐,兵不血刃。他的骑兵对马人得与白彦虎追逐了一段,声称斩杀了600多名回民军。刘军抵达古城后不到1个月,就成为乌鲁木齐的主人,新疆战役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阿古柏派了一支大部队进入达坂城。这是一座围城,守卫着北面的一条通道,此路通往乌鲁木齐和吐鲁番之间的关口。波尔格说,他的部队有1.7万人,训练有素,有30门野战炮。此外他还有大约1万名回民的非正规军。从印度军队开小差出来的军人,在阿古柏的军官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他们修了3座坚固的堡垒来防卫托克逊,阿古柏把大营设在此地,他开始摆出阵势抗击中国军队。

可是刘锦棠没有向南攻击阿古柏。左宗棠的命令是:在攻击阿古柏之前,先要肃清北路的回民军队。刘锦棠依计行事,只是彻底搜索了乌鲁木齐以南和以西地区,并派金顺去夺取玛纳斯的回民中心。左宗棠对乌鲁木齐作战阶段非常满意。随着金顺的部队向玛纳斯开进,他又担心起来。他再次发布命令:在与俄国人可能发生的接触中,一定要极度小心,凡有与俄国人相关的问题发生,必须由他来做出决断。[2]

玛纳斯地区的回民军比乌鲁木齐抵抗得较为激烈。金顺于9月初来到玛纳斯附近,遭到顽强的阻击,不得不向刘锦棠求援。刘锦棠派出6000人增援玛纳斯作战。有了这支援军,金顺得以于10月初包围了玛纳斯城。左军开始对城墙进行地道埋雷作业,炸开了几处缺口。回民军击退了攻击部队,修补了城墙上的大缺口。

玛纳斯的回民首领于10月17日阵亡,但回民军继续顽强抵抗。金顺发起更强烈的猛攻,迫使敌军于11月4日提出投降。《年谱》作者说,1876年11月6日,几千名回民走出城市,佯装投降。由于他们全副武装,金顺怀疑有诈。他向敌军首领下令,叫他们让部队立即放下武器,可是他们反而向官军开火。金顺挥师压上去,回民军被砍倒至最后一人。左军于同一天占领玛纳斯。回民声称在回民军投降后发生了屠杀。当时确有一次屠杀,在左军占领玛纳斯以后,北路的回民很少活下来。从第一次交战开始的90天内,准格尔完全平定。

这一系列胜仗使左军士气高涨。左宗棠的将领们认为,要求俄国人撤出伊犁的时机已到。左宗棠立刻驳回他们的提议。他说,伊犁问题必须等到他完成了塔里木盆地的作战以后再考虑。他知道俄国人不会轻易地答应中国的要求归还伊犁,但是他说,他不想分出兵力去驻守伊犁,他很难把握阿古柏会进行怎样的抵抗。显示中国的武力必须按照计划进行,而这个计划一直要等到他的部队开到了喀什才算完成。他认为,直到那一天,俄国人于1871年提出的条件才算是具备了,局势才会有利于要求俄国兑现归还伊犁的承诺。

当乌鲁木齐和玛纳斯的捷报传到北京时,朝廷命令左宗棠立刻进兵南路。他通知北京:冬天来了,没有理由试图在新疆的极度寒冷与厚积的冰雪中作战。他会在春天继续进兵。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与阿古柏有关的新问题。驻北京的英国公使托马斯·威德(即威妥玛。——译注)爵士,前往总理衙门,提出阿古柏愿意投降,只要中国作为宗主国,允许他保留他的王国。朝廷对这个提议颇为冷淡,而威妥玛也没有施加压力。事情报告到左宗棠这里,他在给曾沅浦的一封信中写道:

昨接总署函告,威妥玛等赴署,复有代南路逆酋乞降之请,托词恐俄人乘机窜取,于印度有害,于中国边界亦多不利,图入场搅事。枢邸答之和而能峻,狡谋暂绌,将来恐不免生端。议款以来,彼族从无卑词祈我之事,今忽如此,是必有故,始悟前此不肯借洋款及沪上《申报》历言西师不可轻动,及造谣我军败退关内者,非无因也。

《年谱》作者说,英国政府向中国驻伦敦的公使郭嵩焘提出此事,对他说:在中亚建立一个伊斯兰教王国,对中国是一件好事,暗示喀什噶尔王国符合这一目的。郭嵩焘似乎对这个想法颇感兴趣,可是当此事提交左宗棠考虑时,他怒不可遏。他告诉总理衙门,阿古柏的事情纯粹是国内问题,英国或其他任何国家都与此无关;如果阿古柏要投降,他应该来肃州,在这里他会被当作一个反对中国当局的叛逆者;这个问题完全在总理衙门管辖之外,只属于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如果英国要在中亚建立一个伊斯兰教王国,完全可以提供它在印度北部大量拥有的领土。[3]

郭嵩焘是左宗棠在湖南湘阴的老邻居,但是左宗棠永未忘记他在阿古柏和英国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据说多年以后,左宗棠在北京某公共场合遇见了郭嵩焘。在左宗棠看见郭嵩焘的那一刻,他就说出了心里话。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明确地告诉郭嵩焘,他认为,一个中国人,那么容易被外国人的甘言劝诱所打动,以致忘记了本国的利益,是多么地羞耻。左宗棠从来不会忘记褒贬,他既敏于提醒别人的耻辱,也敏于回忆别人的荣耀。

左宗棠在那年冬季写信给刘锦棠,给他若干忠告,教他如何跟欧洲人打交道:

凡与西人论事,总要先将条款看明,自占地步,乃与争辩。我持论既正,不妨切直示知,而又稍留余地,俾其有机可转,自无不了之事。若一意随和,彼自谓得计,反滋论端矣。外人情性,欺强畏弱,喜直忌曲。我真自强,彼已心折,我只率直,彼亦心悦而服之矣。

贤者声绩日高,擢用必速,异日当知斯言不谬也。

在这个冬季,左宗棠给刘锦棠派去5000兵力,用于卫戍乌鲁木齐。春季征战的计划,要求刘锦棠从乌鲁木齐推进到托克逊,要求苏占彪翻越巴里坤附近的山岭,从东北方向吐鲁番进兵。刘锦棠夺取托克逊以后,转向东北方,在吐鲁番城下与苏占彪会师。刘锦棠的兵力约为1.6万人,波尔格说他拥有30门大炮。《年谱》对左宗棠在新疆的炮位数量只字未提。刘锦棠似乎不大可能拥有30门大炮,但他无疑拥有许多轻型臼炮,中国人称之为“劈山炮”。在太平天国时期,湘军的每个营都配有2门。

刘锦棠于1877年4月14日离开乌鲁木齐,向达坂城进发。他打算以长途夜行军对守军来个出其不意,于4月17日夜间发起突袭。达坂城周边的土地被回民军放水淹没了,刘锦棠的部队陷入了泥泞,直到天明后才赶到城下。守军已经警觉,刘锦棠只能靠硬攻来夺取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