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帝王悟经典人生
10623000000047

第47章 君道之——善兵则天下易得(6)

群臣劝刘备称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说:“过去吴汉、耿纯等人劝光武帝承继帝位,光武帝四次推辞。耿纯说:‘天下英杰都希望有所归依,你如果不听从我们的意见,大家都回去寻找自己的归宿,不会跟随你。’光武帝被群臣诚意打动,就同意了。现在曹操篡权,天下无主,你是帝王后代,继承帝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这些人跟随你千辛万苦,也是为了有个功名!”刘备于是继了帝位。

曹操夺取了汉中。曹操在汉中打败张鲁后,刘晔向曹操献计说:“你北面击败了袁绍,向南吞灭了刘表,天下已经得到了十分之八,威震天下,现在一举夺取汉中,蜀地百姓闻风丧胆,可以传檄而定。刘备虽然是豪杰,但占领蜀地时间不长,民心不稳,可以一鼓作气攻克,如果稍稍迟疑的话,诸葛亮足智多谋,关羽、张飞勇冠三军,等他们有所防备,坚守险阻要冲,再广施仁德就没办法攻克了。现在不火速攻取,一定会留下后患!”曹操不听。

七天之后,蜀国投降的人说,蜀国震动很大,即使严明法纪,也没有办法禁止骚动。曹操再问刘晔能否攻打蜀国,刘晔说:“现在蜀国已经基本安定,不能攻打了。”

法正劝刘备说:“曹操一举平定了张鲁,没有趁机图谋我国,却留下夏侯渊、张邰驻守汉中,自己立即回北方。这并不是谋略和兵力不足,而是国内有后顾之忧啊!我看夏侯渊、张邰的才能,比不上我国的将帅,如果我们率军征讨,一定会获胜。取得汉中后一边发展农业,积累财物,一边等待机会,一旦机会来了,上可以灭亡魏国,复兴汉室,中可以拓展我们的国土,下可以坚守险要,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这大概是上天要把它赐给我们,不能错过好机会啊。”刘备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率领众将向汉中进军,法正也跟着去了。刘备从阳平关南边渡过沔水河,绕着山走,在定军山扎寨。夏侯渊领兵来争夺营寨,法正说:“可以出击了。”刘备命令黄忠擂鼓进兵,大败对方,夏侯渊被杀死,刘备又占领了梁州、汉中一带。《魏略》说:“夏侯茂是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和手下众人商议,魏延请求说听说夏侯茂很年轻,是曹操的女婿,胆小无谋。给我精兵五千,带上五千车粮草,直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向东;到子午谷后再向北,不到十天就可到达长安。夏侯茂听说我突然到达,一定会乘船逃走。长安只剩下御史、京兆太守、豪门富绅和一些乌合之众,粮食足够吃了。等到东边援军到来,还有二十天左右,而你从斜谷来,也该到达了。这样就可以一举平定咸阳以西了。”诸葛亮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不如稳妥地攻取陇右,这样有必胜的把握而没有危险,所以不用魏延之计。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就想要请兵万人,与诸葛亮分头出发在潼关会合,就像当初韩信一样,诸葛亮总不答应他。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小,感慨自己一身本事却发挥不出来。

此后,孙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

范晔说:“刘备命关羽镇守荆州,东吴大将吕蒙被封为汉昌太守,与关羽接界。吕蒙了解关羽有枭雄之心,想吞并东吴,而且关羽的军队驻扎在长江上游,相持的形势难以持久。吕蒙于是向孙权献计说:“现在关羽驻守南郡,潘璋率一万游击军队沿江上下活动,随时应敌。我前往据守襄阳。这样的话,对曹操还有什么担心?又何必要依赖关羽?”此计将施行的时候,恰逢关羽攻打樊城,并留兵防守南郡。吕蒙向孙权上书说:“关羽攻打樊城却留下许多守军,一定是怕我在他的后方打主意。我时常生病,人们不以为怪,请扬言说我带兵回建业养病,关羽得知这个消息,一定会减少南郡守军,将他们调往襄阳。到那时,我们出动大军,昼夜兼程沿江而上,攻击空虚之城,南郡即可拿下,而关羽也就束手就擒了。”于是,吕蒙声言病重,孙权用公开的信函将他召回,悄悄地商议。关羽果然信以为真,陆续把南郡守军调往樊城。孙权立即发兵,派吕蒙为先锋,在大船中埋伏下精兵,做了一些白色的商人服装,让士兵穿上假扮商人,昼夜兼程,沿途遇到关羽设在江边的哨兵,统统捆绑起来,因此关羽全然不知。吕蒙顺利占据南郡,进驻江陵城,将关羽及其将士的家属全部俘获,然后挨家抚慰,并严令部众不得侵犯百姓,索取钱物。关羽从樊城班师,途中多次派人向吕蒙探听亲眷情况,吕蒙总是热情接待。关羽派的人回去后,得知家人平安,受到的待遇比平时还好,所以将士们都丧失了斗志,纷纷离开了关羽向吕蒙投诚,吕蒙很快便将关羽父子抓获。

原来,孙权准备攻打关羽的时候,派人到魏国报信说:“我想讨伐关羽,希望不要透露风声,让他有了提防。”魏国群臣都说应该秘密行事。

但董昭说:“用兵重在权变,抓住合适的机会,现在应当把这个消息泄露出去,关羽听说孙权进兵,就必定回守南郡。这样樊城之围就可迅速瓦解。还可使他们双方互斗,等待他们露出弊端。如果对这个消息秘而不宣,让孙权的计策得逞,这对我们没什么好处。”于是魏国派人把书信射进被围的樊城和关羽的军营里,关羽犹豫不决,没有撤军。陆逊赶到江陵,关羽逃至临沮,被东吴大将潘璋所杀。

刘备听到关羽被杀的消息,大怒,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大败而回,病死在永安。

当时魏文帝曹丕听说刘备在密林中扎下七百里连营,对众大臣说:“刘备不懂用兵,哪有用七百里长的营寨抗敌的呢?春秋晋国大将包原隰就因为凭险阻布阵而被敌军打败,这是用兵的大忌。看来,孙权的好事来了。”果然,七天之后,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的书信便到了。

刘备死后后,其子刘禅继位。起先是吴主孙权派张温前往蜀国请和。

孙权对张温说:“你本不该远行巴蜀,但我担心诸葛亮不理解我和曹操联盟的缘由,所以让你屈尊前往。使者的大义,应该是完成使命而不接受言辞。”张温回答说:“我在朝中没有提出过重要的主意,在外又没有独立处理过大事,恐怕不能像张昭一样建立美名远播的功劳,也不能像当年子产那样陈述事理的利害。不过诸葛亮见多识广,神机妙算,一定知道进退、屈伸的分寸。我们给他恩高于天的福惠,估计他一定不会怀疑。”

张温到了蜀国,送上表章,说:“从前殷时的高宗因为能原谅不够光明正大的昌,所以才使殷商中兴发达;周成王年纪虽轻,却使正处于太平盛世的周王朝兴旺发达。如今陛下的英明可与古代明君相比,有贤良的丞相,又有诸多良将的辉煌业绩,远近之人无不闻风归顺,希望得到陛下的保护。我们吴国勤劳努力,国力强大,正是清平盛世之际,愿与有道之君统一天下,像大河里的流水一样同心协力。为此,特派下臣张温通致情好。陛下你崇尚礼义,待人宽厚,万望不要轻视这件事。我从遥远的边境直到近郊,多次承蒙款待,受宠不安,深感惭愧。但求能成两国之好,亦稍可安心。”

蜀国派马良出使吴国。马良对诸葛亮说:“现在我身负国家的使命,协调吴蜀,希望你把我介绍给孙权。”诸葛亮说:“你自己试着写吧。”马良就写道:我的主公派吏椽马良出使同你续好,以继承昆吾、豕韦的功勋。马良是个贤能之人,是荆楚之地的官员,他虽不善华丽的言辞,却有善始善终的美德。希望你能屈尊接纳,以便让他完成使命。孙权读罢信,郑重地接待了他。

诸葛亮担心孙权听说刘备死后心存犹疑,就派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交好。邓芝到了东吴,孙权果然犹豫不定,不及时接见邓芝,邓芝便主动上书求见。孙权对邓芝说:“我很想和蜀国亲善和好,但怕蜀主年龄小,国家不能安定,有被魏国吞并的可能,所以犹豫不决。”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不过只有四个州的地盘。大王你是盖世英雄,诸葛亮也是当代的俊杰。蜀国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东吴有长江天险,把这些有利条件合起来,相互依靠,进可以兼并天下,退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很自然的。大王现在如果臣服于魏国,魏国必然会要求你去朝见,或者让太子去侍奉魏王,如果你不答应,魏国就会以此为名兴兵讨伐,蜀国看到有机可乘,也会顺流东下来攻取,那么东南就不再是你的了。”孙权默然,说:“你说得有道理。”于是主动和魏国断绝关系,和蜀国联合。

当时魏国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等人,写信给诸葛亮,说魏国统一天下是天命,想让蜀国向魏主称臣。诸葛亮没有回复,作《正议》说:“昔日项羽,不以仁德兴起,虽处华夏之地,有帝王的威势,最终还是身败名裂,足为后人的鉴戒。如今魏国不吸取项羽的教训,反而去追求效仿,即使曹操有幸不死,他的后代子孙也应引以为戒。你们这些人如同战国时的苏秦、张仪,到处摇唇鼓舌,颠倒是非,妄图诋毁圣明的君王,白白劳心费力,舞文弄墨,这种事是大雅君子所不齿的。《军志》中说:‘如果一万名士兵,抱着必死的决心,那就可以天下无敌了’。过去轩辕皇帝率领几万士兵,还能统治四方,平定天下。何况我们有几十万兵马,替天行道,讨伐罪逆,谁还能够与我们为敌呢?”

诸葛亮死后,魏国派邓艾攻打蜀国,蜀兵战败,刘禅听从谯周的计策投降了魏国。

有人说:“国君应该和社稷共存亡。”谯周却劝后主投降魏国,是有违臣道的。

《春秋》有论:国君应为国而死,卿大夫应为职守而死。何况被称为天子之人,岂可轻易受人侮辱?谯周怂恿万乘之君,苟且偷生,丢弃礼义以图自保,追求微荣小利,太糊涂了!况且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蜀国还不至灭亡。

因为,后主刘禅虽然无能,但还不像夏桀、商纣那样残暴;虽然屡战屡败,还不至于土崩瓦解;即使不能君臣固守,但撤退还可以保存力量,再等机会。当时,蜀将罗宪还率领重兵把守白帝城,霍弋还有精兵镇守夜郎。加上蜀国地形险要,山水阻隔,步兵很难长驱直入,假如蜀国收集所有的船只,退保江州,征兵南中,向东吴求援,那么姜维、廖化等几员大将必定会积极响应,吴国水陆二军也会迅速救援,怎么会无处投身并担心一定会亡国呢?魏军远道而来大举进攻,想追击又缺乏船只,想常驻又怕军队疲惫而生不测。而且屈伸成败因时而定,形势也会不断变化,慢慢地再收取旧部攻打曹魏的疲惫之兵,这就同从前越王打败吴王阖闾、田单打败骑劫一样。何必轻易地投降,却不坚守壁垒抗击敌军而招至千古遗恨呢?葛生有句话说:‘大事不成,只有一死,怎么能屈居人下人呢?’多么悲壮啊!这句话足可以使懦夫增添勇气。纵观古时燕国、齐国、楚国、越国战败的情况,他们有的国破君死,有的做鱼悬鸟散的逃窜状,却都能最终建功立业,复兴社稷。不能说是天助,也是人谋之功。如果心怀苟且偷生的想法,采用谯周的建议,怎能复兴江山,建立功业呢?由此可见,刘禅是昏庸的君王,谯周是愚蠢的大臣,他和申包胥、田单、范蠡、文种这些贤明的臣子相比,相差太远了。”

晋朝时,李特占据了蜀地。

起初,李特在蜀国横行霸道,晋廷就缉拿李特兄弟,以重金悬赏。消息还没宣布,就泄露了,李特的弟弟李骧把悬赏的文书改成:“有能斩送流民首领李、任、阎、赵等人和氐侯王一人的,送交官府有重赏。”六郡人见了非常惊骇,于是群起反叛归顺李特。益州牧罗尚派隗伯在郸城攻打李特的儿子李雄,互有胜负。寒冬十月,李雄给朴泰许以重金,把他鞭打得浑身是血,让朴泰假装获罪,投奔罗尚,做李雄的内应。罗尚相信了朴泰,派给他军队。朴泰、李雄内外夹击,大破罗尚。李雄乘胜追击,夜里到了成都城下,高呼万岁,骗城中的罗尚说:“已经攻下了郫城。”罗尚信以为真,打开了小城门,李雄的军队进入城中。于是罗尚逃走,李雄攻克城池以后称了王。

李特后被晋国大将桓温剿灭。到了南朝宋义熙年中,谯纵在成都杀死益州刺史毛班,自立为成都王。

此事的原委是:毛班派任约去投奔义军,军队到枝江时,正赶上刘毅兵败,任约就投奔了桓振。毛班听说任约投奔了桓振,就带领三千士兵,从外水下来。谯纵是他的参军,毛班派他率领梁州兵五百人从内水出发。梁州人不愿意向东去,就推谯纵为主,反攻涪城并攻克了它。毛班听说发生叛乱,从洛阳步行回来,到了成都,被谯纵一伙人所杀。

后来谯纵亦被刘裕的大将朱龄石所杀。以上就是蜀国兴亡的历史。曾有人断言:吴蜀唇齿相依,蜀亡则吴也会亡。果真如此吗?陆机说:“蜀国是可以作为外援的国家,但吴的存亡与蜀无关。”

他的根据是:蜀国有崇山峻岭,陆地险要,路径狭窄,山川险隘,河流湍急,即使有百万雄师,也只能前进千人;船只成千,能前进的不过百艘。所以刘备攻打东吴的阵势,陆士衡把它比作长蛇,这是地势使然。

因此黄权说:“易进难退,这是兵家的绝地。”古语有定论:道路狭窄险要,就像两鼠在穴中争斗,勇敢的一方取胜。

例2:吴越的分野上应斗牛,下当少阳之位。今天的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都是吴的分野;今天的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南海都是越的分野。古人说:“生活在长江以南及五湖之间的人比较散漫。扬州如果治理得强可以统治三代。”治国有道则最后归服,治国无道则率先背叛。因此《左传》说:“吴国就如同正在生长的大猪和长蛇,总想吞食大国。”所以,吴为大国之患,由来巳久。

汉高祖刘邦时,淮南王英布谋反。高祖得知消息之后,便召集众将,问:“英布谋反,该怎么办呢?”汝阴侯膝公说:“我有一个门客是原楚国的令尹薛公,他有办法,可以请来一问。”

其实以前膝公曾向令尹问计,令尹说:“英布一定谋反。”膝公怀疑地说:“皇上分割土地给他,封他为王,赏赐给他官爵,使他南面成为万乘之主,他为什么还谋反呢?”令尹说:“去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这三个人功劳相当,是同一类人,英布怀疑灾祸将殃及自身,因此谋反。”

汉高祖于是召见薛公并问他。薛公说;“英布谋反不足为怪,如果英布使用上计,你就将失去崤山以东的地区;使用中计则胜败不定;若使用下计便可以高枕无忧了。”高祖说:“什么是上、中、下计?”令尹说:“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号令燕赵安守现已取得的地区,这样崤山以东将归他所有,这是上计;东取吴,西取楚,吞并韩地,取得魏地,控制住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要塞,结果如何便不可预料,此为中计什么是下计呢?东取吴,西取蔡,把注意力放在越地,固守长沙,那你就高枕无忧了,汉朝便无事。也就是说,自己开拓江南,没有进兵中原的雄心,这是下计。”

檀谭《新论》上记载:世上流行围棋这种游戏,有人说这也和用兵一样。下棋的时候,工于棋艺之人选择要点,疏布棋局,迂回包围。依仗大势来攻击对方,这是通晓棋局中运筹之道者。中等的棋手则致力于阻断、拦截,以求自活,争夺微利,这种棋局的胜败就很难判断,只有通过计算子数才能判定胜负。下等的棋手往往是固守边、角,自求做活,在一块小小的地方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