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10663300000033

第33章 资产阶级文化与教育(5)

工业革命为教育规定了发展方向。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之后,不仅大量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而且对科学和工艺技术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皇家学院在1838年决定设立土木工艺学和机械工艺学两门课程。1844年在上述两门课程的基础上设立了应甩科学的综合学部,以开展工艺学教育。伦敦学院也开设了工艺学、机械工艺学和机械学三门课程。”另外,由于工业革命对煤的需求增加,煤炭工业发展起来。为了煤矿的安全,政府在1850建立了矿山学校,开展了以维护矿山安全所必需的专门技术教育的训练。

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为了保持英国在西方世界的工业和科技优势,必须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和振兴教育。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改革旧大学,即把大学改造成科研基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场所。从这一目的出发,对牛津和剑桥大学进行改革。1872年牛津大学在物理学家克利富顿的领导下建立了克莱兰顿研究所。剑桥大学在马格斯维尔领导下也建立了一个研究所。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建立了一些新大学。例如伯明翰士术科学学院、雷丁技术学院、埃克赛特工科大学等。在抓高等教育的同时,英国政府对工人的技术教育也十分重视。这主要是通过工艺学校的形式来实现的。工艺学交对青年工人除进行初等教育外,还进行机械制图、算术、簿记、建筑等科目的教育。工艺学校以“夜间大学”的形式不断发展着,这对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起了很大作用。

德国原是欧洲的后进国。18世纪甚至19世纪前半期,德国还是个农业国。然而,自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却发生了突变,由谷物输出国一跃而为机械输出国。1913年机械输出额已超过英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这一巨大变革虽然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然而,它的技术教育却早已为这种变化作好了准备。

博依特(1781—1853年)从1818年到1845年担任普鲁土商工局局长。他为了培养工业人才,在普鲁土的二十五个辖区内,建立了二十所地方工业学校,在柏林建立了中央工业学校。工业学校所设课程是:用具画、自由画、模型制作、纯粹数学、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德语。校用土地和设施由所在城市提供,其他概由国家负担。工业学校虽然经过几次改革而日趋完善,但随着德国工工出革命的成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加之,每个工业部门都需要有特殊专门技术的人才,地方工业学校已失去适应这种需要的能力。因此,地方工业学校一部分停办,另一部分则转为实科学校和专门学校。

实科学校是综合性的学校,它有三种类型:一是九年制六个班级的一级实科学校,共二十六所;二是学制和班级都不固定的二级实科学校,共三十所;三是七年制五个班级的高等市民学校。1882年把一级实科学校改称为高级实科中学。从这时起,高级实科中学与原来的高级中学展开了竞争。但从总体上看,实科中学主要是进行技术教育。例如,布雷斯劳实科学校,从1836年至1860年间,其毕业生大都从事商业、工厂管理、农业、建筑、采矿冶金、染色等资本主义企业活动。

各种专门学校的范围很广,种类繁多,可分五大类:农业渔业学校、矿山工业学校、商业交通学校、家政方面的学校、军事和自由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各州由不同的主管部门管理。它们的任务是培养不同水平的各种专门技术人才。

博依特在1866年把柏林中央工业学校改为柏林工业学院,1879年又升格为柏林工业大学,设机械、冶金、化学、造船四个系。到19世纪末,学生已有三千多人,发展成为一所实力雄厚的工科大学。

柏林工科大学的建立是与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工业革命的发展相适应的。德国工科大学是独立的大学,而不是综合大学中的工学院,它与工业生产关系更加密切。除了柏林工科大学之外,还建立了亚琛、不伦瑞克等八个工科大学。德国工科大学主要培养科学家、技术员和企业家。据1897年的统计,德国九所工科大学的在校学生已超过一万人。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分布在德国各重要工业部门。据德国工程学协会会长彼得报告,1898年德国最有名的工业公司的一百零五个事业所,有3281名技师,其中1124名是工科大学毕业生。如果说19世纪前半叶是综合技术学校的全盛时期,那么,19世纪后半叶就是德国工科大学大出风头的时期。它们所培养出来的大批科技人才,为德国工业生产迅速腾飞并跃居世界前列,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世界主义与现代教育

西方文化随着世界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向东方传播,进行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教育。东方各国的教育都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教育为模式的,当然,在采用西方教育形式的同时都融合了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的因素。世界主义使东西方教育趋于一致。

美国是西方世界经济、政治和科学文化的中心,它的现行教育制度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具有世界典型意义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它的学制其典型意义就更突出了。

从19世纪末至二战前,美国的教育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二战后,美国的教育为了适应霸权的需要,多次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教育制度的概况大致如下:

教育领导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相结合,以地方为主的领导体制。联邦政府设立了教育部,统辖全国教育,但由于传统和现实国情,州教育委员会仍掌握各州教育大权,制定州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计划。

现代学制:<1>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全美国也把学前教育看作初等教育的“阶梯”,要求所有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前的五岁儿童,必须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美国当前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既有公立、也有私立,名目繁多,但大体可分两大类:一是招收三至五岁儿童的保育学校;二是招收四至六岁儿童的幼儿园。此外,还利用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来普及幼儿教育,美国的初等教育是从六岁开始的六年小学教育,主要由公立学校进行,私立小学占少数。美国初等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单轨制,免费制,多样化和注重基础知识。<2>中等教育。美国中等教育是对十二至十八岁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实施中等教育的普通中学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四年制中学;二是六年制中学;兰是中间中学,即把小学五年级直到初中八年合成的一种学校;这三类学校是公立学校,占美国中学的绝大多数;四是私立中学,种类很多,例如教会开办的教区中学,教育质量颇高,有钱人家多把子女送人教会中学。<3>高等教育。当前美国的高等教育已形成三级结构。第一级结构是两年制初级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副学士学位。第二级结构是四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专业学院,毕业后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三级结构是研究院和高级专业教育。研究生可在不同的年限与水平上攻读硕士、博士和博土后学位。<4>师范教育。美国现已没有中等师范学校,独立的师范学院也廖廖无几,绝大部分的师范教育都由综合大学或文理学院分设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来完成。目前全美国培养师资的高校有一千三百所。<5>职业教育。美国一向重视职业教育,现已有各种职业学校二千四百多所,全国受职业教育的在校学生已达两千万人。目前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在高中进行的职业教育。接受这种职业教育的学生占高中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二是公立、私立以及厂办的各种职业学校。三是两年制学院所进行的大专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四是合作教育,由大学或中学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对学生施行职业技术教育;还有一种由劳工部提供经费,由工厂企业对失学、失业的人进行职业训练的合作教育。<6>成人教育。在美国联邦教育部内,没有“职业和成人教育局”。美国对成人所进行的教育除了进行带有明鲜倾向性的政治思想教育之外,力图增加成年人(包括在职成年人)的知识,提高其技术水平,以适应当前知识激增、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自动化、信息化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7>特殊教育。美国联邦政府于1975年颁布《残疾儿童教育法》,1986年又颁布《残疾婴幼儿早期介入计划》,规定出三至六岁儿童所应享有的教育权利。现今美国残疾儿童拥有的受教育权利包括:一是有权进入地区学校就读;二是有权获得最好的教育;三是有权被授予个别职能及未来导向等课程;四是有权在学校礼团活动中与常人一样受到尊重;五是学生及其家庭有权在就学期间参与教学计划。联邦政府每年拨出相当可观的经费资助特殊教育,据1989年的“教学现状”报告,受惠于联邦特殊教育经费资助的学生已由1977年的370万,增加到440万。

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以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使美国人更加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美国人与西欧其他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都把未来经济和政治的竞争,看成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教育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的起落,而且也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此,美国政府把教育放在战略性的地位,并投巨资发展教育事业。例如,1991年美国教育经费达到创记录的353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比上年增加230亿美元,比八年前净增32%。美国政府为了在本世纪末和下世纪继续保持自己在经济、军事和科技上的领先地位,便于1990年2月底,在全美州长协会上通过了《关于全美教育目标的报告》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美国六大教育目标;其一,到2000年,美国的所有儿童都要进学校学习。贫穷儿童也要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其二,到2000年。中学生的毕业率要达到90%以上。特别要消除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中学毕业率的差距。其三,到2000年,各级学生要在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等关键学科方面具有相应的能力。强调所有学生都要了解本国的文化差异和国际社会。其四,到2000年,美国学生的数学、科学成绩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五,到2000年,美国的成年人要脱盲,要掌握在全球性经济竞争中所必需的技能,并能履行。全美各主要工商企业都要致力于加强教育和职业的联系。其六,到2000年,美国的每所新学校都要实现无毒品、无暴力,并提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有纪律的、安全的井然环境。美国提出的这一战略性的教育规划,展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发展动向,同时也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教育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