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西方思想史
10663700000029

第29章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4)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讨论利润的时候,承认有剩余价值存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几乎接触到事物的真实状况,但是没有自觉地把它表述出来。只要古典政治经济学附着在资产阶级的皮上,它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马克思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进行关于剩余价值的研究的,因而马克思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将认识局限于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的限制,进一步思考和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和运动规律,首先把剩余价值从它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提出了劳动力这个全新的范畴,并且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从而阐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运动规律,形成了严密和完整的剩余价值理论。

我们知道,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有许多不合理的用语。如关于工资的范畴,他们一直用“劳动的价值”来表达。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循环论证:劳动这种商品的价值的自然价格是由劳动的价值来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说的劳动的价值,其实就是劳动力的价值。

马克思用“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的价值相区别开来,是经过相当一段时问的研究和摸索的。正如恩格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序言中说的:“在四十年代,马克思还没有完成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这个工作只是到五十年代末才告完成。因此,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出版(1859年)以前发表的那些著作中,有个别地方与他在1859年以后写的著作中的论点不同,并且从较晚的著作来看,有些用语和整个语句是不妥当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的科学范畴,同样经历了一个历史的过程。在1857~1858年的手稿中,马克思使用劳动能力或生产力这样的术语,并分析了资本和劳动交换的一般过程。马克思从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具体分析出发,指出这种观点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是正确的,生产工人必然是这样的人,他的需要和要求仅限于能够为资本家带来最大程度的利益。因此,资本在与劳动的交换中,资本家会换来一种“生产力”,一种“属于资本本身的力”。这种力实际上是什么呢?马克思接着就指出,这就是资本家从与工人的交换中所获得的对别人劳动的支配权,也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即工人身体的“才能”和“能力”,这种“才能”和“能力”能够从工人的生命力这个源泉中不断生产出来。马克思指出,资本家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工人尽可能不间断地挥霍他那份生命力。就这样,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的生产这个经济事实出发,也就是从剥削与被剥削这个事实出发,而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谓“劳动商品”和“出卖劳动”的通常说法飞跃到“劳动能力商品”这样一个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并不是商品,仅是劳动能力的消费和使用的过程,是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来自工人生命力的一种使用价值。而劳动力才是资本家所需要的商品,资本家正是凭借这种商品的使用而获得资本的增殖。

在1861~1863年的手稿中,马克思已详细地考察了劳动和资本关系对立的各种表现,以及劳动力的价值及其价格形式——工资。马克思认为,雇佣劳动并不是劳动的绝对形式,而只是劳动的历史形式。它产生于买者——即劳动条件的代表同卖者——即劳动能力的所有者相对立,的关系。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采取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相互对立的形式。财产与劳动相分离是资本和劳动进行交换的必要条件。因而劳动能力表现为绝对贫困,即物的财富被全部剥夺。这不仅是过去的物化劳动与劳动力的所有者相对立而且也是工人所创造的财富异化成统治他自身的权力。这是雇佣劳动制度中劳动转化为资本的必然规律。

到了1863~1867年的手稿中,马克思就进一步明确地把劳动和劳动力的范畴相区分。他指出:“工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他的劳动,而是他自身作为劳动力(wolking powhr)的暂时使用权。在资本家和工人订立的合同中,在他们商定的买卖中,这才是直接的对象。”

到了《资本论》第一卷,一切基本思想已被阐述得十分清楚和明确。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些优秀的经济学家从‘劳动’价值出发而无法解决的困难,一到我们用‘劳动力’价值来作出发点,就消失不见了。”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要提出一个新的科学的范畴是多么不容易。思想史的事实也说明,劳动力范畴的提出和整个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是一致的,都是从无产阶级被剥削的事实出发而形成的。

另一个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的概念是作为剩余价值源泉的剩余劳动。虽然马克思以前的学者以及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中都使用过剩余价值这个词,但最早明确这一范畴是在马克思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同时,劳动二重性的学说也正在酝酿和形成。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剩余价值的术语和剩余劳动的术语也是在这一手稿中同时被使用的。在手稿的《资本的生产过程》这一篇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他说:“如果工人只花费半个工作日就能活一整天,那么,他要维持他作为工人的生存,就只需要劳动半天。后半个工作日是强制劳动:剩余劳动。”这样,在资本方面表现为利润的东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现为剩余劳动。剩余价值这一科学范畴正好反映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经济事实。

剩余价值范畴的提出,使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有了一个由以出发的基本概念,从而解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就有了锋利的解剖刀,资本再生产和积累的规律及其外部表现也就可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剩余价值学说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主要基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也就大白于天下。现在可以看得很清楚,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叉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产生剩余价值的秘密是在生产场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中,这种剥削的秘密又被资本与劳动力的等价交换的外观所掩盖。说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是指资本要剥削首先必须在劳动力市场购买到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说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是指工人在流通之外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马克思就是这样从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出发,按照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

创立了资本流通和再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的资本流通和再生产理论,是要根据价值规律来说明剩余价值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和平均利润的形成的过程,从而阐明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割的各种机制和颠倒形态。

我们知道,《资本论》第二卷是恩格斯依据马克思的手稿编辑而成的,但恩格斯并没有随便删节增补,所以整个逻辑思路仍保持了马克思辩证思维的特点。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是马克思在第一卷中提出的辩证命题。由于第一卷的视野还没有扩大到流通领域润而在逻辑上还没有展开。而在第二卷中,我们看到这个命题的辩证内容得到了充分展开,分析的范围扩大到流通领域,并且在推理的链条上保持了逻辑的一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