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总是在股市里换手,那么可能错失良机。巴菲特的原则是:不要频频换手,直到有好的投资对象再出手。
巴菲特常引用传奇棒球击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话:“要做一个好的击球手,你必须有好球可打。”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对象,那么他宁可持有现金。
巴菲特如是说:
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然后将你的大部分资金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涨跌,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华人首富李嘉诚--独到的眼光与冒险精神
一个赤手空拳的青年,如何构筑了一座财富王国,成为富甲一方的富豪;如何从身无分文赚得第一桶金?如何从小老板变为“塑胶大王”?如何把握房地产市道良机?如何兵不血刃以7亿搏60亿?如何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华人首富宝座?
李嘉诚做塑料花时,创业资金实在很少,但切入时机准确无比--当时香港经济起飞,很多中产家庭形成,对居室美化有着强烈需求。可香港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注定没时间去伺候真实鲜花,而李嘉诚的塑料花仿真度极高,真假难辨,因而大受欢迎。如果李嘉诚再早些,那些中产家庭没形成,自然没那个需求。而晚上二年,时机不等人,也就不需要李嘉诚再来创业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欧美市场兴起塑料花热,家家户户及办公大厦都以撂上几盆塑料制作的花朵、水果、草木为时髦。李嘉诚当机立断,丢下其他生意,全力以赴投资生产塑料花。他建立的“长江塑料厂”一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花工厂,他也被誉为“塑料花大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塑料花生产仍然被看好,但他预感到塑料花市场将由盛转衰,于是又果断地退出塑料花业,重操玩具等行业,使他避过了一场危机。
从50年代起,香港平均每十年便增加一百万人口,住房问题十分紧张。香港地域狭小,人口密集。四五百万人挤在区区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000余人,成为当今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使这个素有“东方之珠”称誉的香港,成为名副其实的珍珠。今天的香港,“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正步入历史的垃圾堆,社会对房子的需求直线上升。他从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间的有限,经济发展的神速,土地使用的日趋重要,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地产业极具发展前途。他赞成有人曾指出的:“从古至今,以房地产最能保存币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尺金’的弹丸之地的香港。”
李嘉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投资地产业。1958年,他开始插足地产界,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高的工厂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购地兴建另一座工厂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达12万平方英尺。这就是说,当香港、九龙和新九龙中心地区地价猛增,私人土地开发者于60年代在荃湾、元朗和大埔开始投资房地产的时候,李嘉诚早已捷足先登了。
香港寸土尺金,炒楼成风,是冒险家的乐园。有的人用冒险的办法,采取“开发”方式投资。所谓“开发”方式,就是买空卖空,侥幸取胜。即是说,你手上只有10万元,却要做l00万元的生意,那不足的90万元就用地皮或楼宇向银行抵押,交纳利息。这种做法投机性大。好处是可以用小本赚大钱,物业市场猛涨就发大财,你想赚更多的钱就向银行多借点。拼命搞“开发”投资,就是希望赚更多的钱。犹如“滚雪球”,财源滚滚而来,但做生意决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商品决不会只涨不跌。物业市场一旦跌落,狂泻,或者银行资金紧缩,“开发”客就毫无招架之力,只能乖乖投降,宣布破产。因为他没有资本,银行利息又多,倘若“剜肉补疮”的办法不灵,资金无法周转,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李嘉诚决不做“开发”客商,冒险、投机非他所长,稳健发展方是英雄本色。他从用现金购买旧楼改造着手,地价低时大量买进土地,他看准了地价一定会上涨,因此并不急于把买得的土地和房产脱手。特别是中国发生“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香港进入了真正的黑暗时期,谣言四起,在“遍地菠萝”及引爆“可疑物体”的恐吓声中,人心浮动,百业萧条,地产有价无市。许多目光短浅的人“家有千金,坐不垂堂”,担心“中共要用武力收复香港”,纷纷逃往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等地,把工厂、商店、酒楼、住宅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在这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李嘉诚却独具慧眼,坚信乱极则治,否极泰来。历史不会倒退,中国人民一定会拨乱反正,力挽狂澜。
李嘉诚拨开眼前的迷雾,看到香港灿烂的未来,毫不动摇,稳坐钓鱼台。他一面小心翼翼地严格控制财务开支,不致为银行所乘,一面又利用这“千载一时”的机会,充分利用经营塑胶工业中每年不下千万元利润的盈余,把它们都投到购买低价的地皮和旧楼上去。在人们争先恐后地抛售地产、物业的时候,他却胸有成竹地购买了一幢幢设备齐全的旧大楼,盖起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新大厦。
不久,香港出现房产热,随即四处弥漫着一股炽热的房地产炒风。原来早在1962年港府修改建筑条例,宣布1966年后正式实施。不少手执地皮的地产商为怕吃亏,都纷纷赶在1966年前大兴土木,香港形成一股从来没有过的建楼热。
在这场炒风中,很多银行也纷纷介入卖楼花炒风之中。所谓卖楼花,即一反原来地产商整幢售卖楼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盘尚未动工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元进行预售,先取得到预付款,然后再动工兴建楼房。这样,卖家用买家的钱建楼,而自己投资甚少。除此之外,还有的地产商将地皮和未完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获得另一块地皮的购买款,这更促进炒房热高涨。
正在地产商把房地产炒得热得不能再热时,香港许多银行见炒房有利可图,也纷纷加入炒房大军。
原来,由于香港银行的按揭制日益完善,买房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以把所买的楼盘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盘作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支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盘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由此,银行也获利巨大。然而,各个银行并不满足,有的不但为楼盘提供按揭,而且自己也投资地产。结果,银行和地产商的大肆介入,使得这股炒楼风越炒越厉害,地价及楼价都在畸形上升,香港不少地产商和银行炒房几乎都炒疯了。
然而,已经初涉房地产业的李嘉诚却始终没有去凑这一热闹。
因为他似乎看到了这股炒房热潮中潜在的巨大风险。
谁知还没到1966年,1965年年初,香港就出现明德银号挤提,结果入不敷出,被迫宣布破产。原来,它把所有存款都用来炒地炒楼,造成银号内流动资金匮乏,失去偿还债务能力。明德银号一倒闭,其他存户银行一下子也陷入惶惶之中,一窝蜂地跑到各银行提款,挤提风潮一触即发。没多久,广东信托银行又宣布倒闭,连实力雄厚的香港汇丰银行也出现信心危机,历史悠久的恒生银行也面临被清盘的厄运。
银行危机持续了一年多,虽然港府采取紧急措施遏制挤提风潮,但大部分银行经此一劫,都已伤痕累累,房地产业更是一落千丈,地价及楼价均告大跌。不少依靠银行的地产商和建筑商都在大风潮中相继破产。
在这次挤提风暴中,李嘉诚的损失也有一些,主要是一些厂房租约期满,又适逢经济危机出现,需要在续约时把租金下调,收入减少。但是,他只是受了点“皮外伤”,一年前的冷静做法使他现在受益。
到1966年中,银行经过半年左右的养伤期后,开始恢复资助地产业的能力,这本可令一蹶不振的房地产业得以重生,可是祸不单行。香港又爆发反英殖民地政府的暴动,使得港岛再度陷入危机之中。
此时内地“文化大革命”运动兴起,“左”的狂热波及香港,一些“左派”趁机发动“五月暴动”,使香港陷入动荡不安之中。
不久,全岛又传出中共即将用武力收回香港的谣言,香港人人自危,害怕战争一触即发,许多人纷纷远逃海外,香港出现了继二次大战后最大的移民潮。很多准备移民的香港人都贱价抛售物业来套取现金,新建成的楼盘又没有人买。这使整个香港的地产及楼盘,有价无市,冷淡萧条,建筑业更是几近完全瘫痪。本来还未完全康复的地产业,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香港人心惶惶,整个社会乱成一片。此时,地产商们一谈楼盘就色变,几乎没有人再看好香港的地产业。然而,这时候,李嘉诚却准备出手了。他认为香港这个商机十足的地方,不会久乱,暴动很快会结束,土地价格将会有回升的一天,香港的经济不会就此完结。
经过详细考虑后,李嘉诚决定实行“人弃我取”的策略。他把塑胶玩具所赚得的利润和物业租金,总共1亿港元的雄厚利润,换成现金。然后,再用低价大量收购地皮和旧楼,最后,在香港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开始兴建工厂大厦,以将来做出租用。
然而,很多富翁仍然纷纷逃离香港,仍在争着廉价抛售产业。楼房价格一落再落,结果,没过多久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因为就是建成也没人会买。但是,如果按照此时的香港房地产价格来算,李嘉诚的房地产也几乎变得不值几文了!
李嘉诚也步入惊涛骇浪中,但是,他临危不乱,沉着应变。首先,他仔细分析局势,不相信香港会就此垮掉,他认定动乱是暂时的,内地政府肯定很快就会恢复稳定秩序,香港还将进一步繁荣发展,而房地产的价格必然会回升。因此,在别人大量抛售房地产的同时,李嘉诚又继续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所有的资金用来大量收购房地产。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李嘉诚,你不要做傻事呀!”
李嘉诚毫不动摇,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别干实业这一行!”
果然不久风暴平息,香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一年之后,大批当初离港的商家和富豪们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急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继续收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盘及地皮。但是,他的策略仍是只买不卖,全部用来兴建出租楼盘。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拥有楼盘面积共191万平方米。出租物业超过11万平方米,每年单是收租,就有约400万港元的收入。
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创办长江置业有限公司,翌年改组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在地产事业上大展拳脚,并在后来多次石油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时期,趁楼价下滑,运用人退我进、人弃我取的战略入货,结果在楼市大升时获得巨利,使手上的资金暴增。
“长实”在地产业屡出大手笔。先是拿出六千多万元资金购买物业及地皮,并积极兴建高级住宅与商业楼宇。到一九六七年,又动用二亿三千万港元,买入美资集团、希尔顿酒店及凯悦酒店,开创了华资在港吞并外资机构的先河。而李嘉诚历时两年半之久,全面进军“和黄”的整个过程直如“蛇吞大象”,实为香港开埠以来华资收购英资的经典之作。“和黄”是老牌和记洋行及黄埔船坞的合作品。到一九八零年,“长实”终于持有“和黄”超过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诚当上了“和黄”董事会主席。至此,李嘉诚坐上了香港华资地产龙头的位置,“李超人”的绰号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香港股市热得烫手,他迅速投资入市炒作,毫不手软。他首先瞄准的目标是英资怡和集团的“九龙仓”,悄悄地买入,果断地抛出,净赚五千九百万港元。一九七八年,他又把目光对准了另一家老牌英资公司“青州英妮”,很快在股市上收购了“青州英妮”百分之二十五的股票,并出任该公司的董事。紧接着李嘉诚集中火力,对英资和记黄埔穷追不舍,在股市上大量吸纳和记黄埔的股票。通过整整一年不问断的努力,终于成功地拥有超过百分之四十的和记黄埔股权。一九八一年的元旦,他正式出任老牌英资洋行和记黄埔董事局主席。就这样,李嘉诚凭借超人的胆识与果敢,他的资产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成为了香港首富,创造了商业奇迹。
李嘉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机遇的实现,如果不具备独到的眼光,不具备冒险的精神,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风险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但是,如果因为不愿意冒险而放弃,你就永远不要想寻找什么机遇。
在经商的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所有的机遇都蕴藏在风险之中。一个成功的商人关键是有在风险中把握机遇的眼光。如果因为怕面对风险就放弃,那就等于放弃了品尝成功的果实。
李嘉诚如是说:
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的发展过程,其中并没有什么秘密,但要真正做到中国古老的格言所说的勤和俭也不太容易。而且,从创业之初开始,还要不断学习,把握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