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老百姓对明星有相当大的关注!这是很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的。因此,对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年龄阶段的细分人群都有自己的崇拜或者喜欢的明星。比如濮存曦是中年女性的最爱,而周杰伦则是少男少女的偶像,甚至对某个明星达到了一种疯狂的境界。即使象芙蓉姐姐,一种典型自恋的性格,在中国仍然拥有可观的消费基础。
请明星代言人能够让品牌迅速窜红!能够一炮打响,但是能否真正成为大众喜欢的品牌就很难说了。因为,说到底,消费者喜欢的是明星,而未必真正是他代言的产品!尤其是对于价值不菲的耐消品,比如电脑,手机,家电,虽然明星代言可以吸引一部分眼球,但是最终买不买,还是要看产品本身的表现力。2001年之后的两年时间内,本土的手机品牌清一色的走了明星代言+OEM+广告的模式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这种品牌策略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遭至失败也就在清理之中了。所以,到目前,本土手机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下降到了30%左右。这跟当初盲目崇拜明星效应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聘请明星作为形象代言人,也有比较成功的,但是总体看来,失败者居多,不要过于相信所谓明星的力量有关系,因此,聘请明星代言品牌,企业要慎之又慎。
目前企业还精心策划另外一个范畴的明星--政府官员。在目前中国政策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官员,特别是高层领导对于企业的实力提升和政策性倾斜起到的作用是明显的!所以在很多企业里面,都会有企业老总与国家XX领导人的合影装裱的无比精美进行展出。这是另一种聘请形象代言人的方式!具体效果要比娱乐明星乐观!
央视一份调查问卷显示,95.5%的人不相信明星真的用过其代言的药品或者保健品,认为“他们拍广告是在演戏”;90%的人认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影响了他们作为公众人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明星为产品代言的报酬十分可观,据圈内人士透露,一则广告几十万、数百万元代言费并不为奇,全年代言广告收入更为可观。拍一则广告的收入相当于几部电视剧,举手之劳,获利多多。有些明星只看到那背后的滚滚财源,便由心动变行动了,完全不注重产品质量或疗效。人家都给钱了,我还能不张张嘴,替人家说几句好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代言时的明星与医院、婚介的医托、婚托如出一辙,收人钱财替人办事,且不需要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负责。因而我们看到,不少明星揭自己的“伤疤”,向世人诉苦——一夜间,这个明星脸上长了雀斑,那个明星被肥胖所困扰,这位明星腰酸背痛,那位明星患了阴道炎……
“商家出钱,明星赚钱,百姓掏钱”,这是广告界对明星代言广告的形象评价。很多明星在广告里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信赖××产品”,“我一直使用××产品”。“我只喝××品牌”,明星“亲身体验,言传身教”,那亲切的面孔,极富煽情的话语,似乎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何况人家是拿自身说事,普通老百姓咋能不信?但是,明星究竟信赖不信赖、使用不使用,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确实是雾里看花,恐怕只有明星自己才知道。
消费指南:
消费者并没有特别关注某个行业或企业是否请了代言人,25个行业本选项的数据差别不大,均在40%~50%。同时,消费者普遍认为,护发护肤用品、电脑及配件、日常清洁用品的明星代言最有说服力,而保险、投资、银行、房地产、药品、含酒精饮料的行业明星代言最没说服力,可信程度较低。
总体来说,关注服装、化妆品、饮料、护发护肤用品、手机、数码产品等产品广告的消费者会因为喜欢某位明星而对他(她)代言的广告产品感兴趣,比总体更容易接受明星代言。
新浪与新华信2008年6月“您如何看待明星代言汽车”的网络调查显示,58.3%的18岁以下消费者认为明星代言会提升汽车的品牌形象,79.1%的18岁~30岁的消费者认为会吸引消费者关注代言品牌,而69.8%的40岁以上消费者认为明星负面新闻多,会影响汽车的品牌形象。
诡计11:国家奖项,有品质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时代,好酒也怕巷子深,正当参与竞争,以可靠的质量,出色的业绩获得认可有利于个人、集体或产品发展。但畸形的评选、假评选使这种竞优走入歧途,假的多了,真的也难立足,评选正在遭遇公信力和信任危机。而为什么变味甚至违法的评选得不到有效制止呢?一方面与对其危害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相关部门即为组织者或利益相关方不无关系。
情景再现1:
海尔最近得奖了,但这个奖项没有给海尔带来预期的光环,反而演变为了被同行攻击的“靶心”。1月11日,中国质量协会、中国用户委员、品质杂志社共同发布了2006年全国白色家电产品性能比较试验结果。
其中,在测试的电冰箱品牌中,西门子和海尔最省电;在洗衣机品牌中,海尔和松下洗得最干净。测试发现,在冰箱类产品中,新飞和海信的能效指数相对于海尔、容声品牌有较大差异。洗衣机类产品中,惠尔浦、荣事达、三洋的洗净比相对于海尔、松下的洗净比有一定差异;三星脱水噪声、松下的洗涤噪声相对较大。最终,主办方还通过对这些产品进行星级评级的方法进行了标示。
随即,中国家电协会和几家在此次评选中“落后”的企业,对此次评选发表了质疑:评选的权威性如何体现?海尔一家企业分获多类家电评选的冠军,是否有些异常?
诡计揭秘1:
首先,国家对性能指标的判定只有合格与不合格,没有星级之说。中国质量协会的测试结果显示,部分名牌、免检产品的性能指标与标称值不符,存在虚高问题。
“其实,圈子里的人都明白,很多评比的背后,都是金钱在起作用”,一位在家电行业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在记者采访中,参与此次冰箱产品评测的某品牌相关人士表示,许多质量与技术检测大多要收“赞助费”,这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检测结果一边倒、过分吹捧一个企业,这种有偿排名的报告的确不少。而在家电销售旺季到来之前,通过一次评测打击主要竞争对手是企业常用的一个绝招,个别不道德的企业甚至在家电卖场大量散发影射对手、未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可的非法报告。
就这件事而言,不管厂商有没有花钱买奖,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落在消费者身上。无论是打广告还是评奖项,企业无非是想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最终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而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在对产品广告宣传的认知度日益下降,而行业内各类评选奖项的公平性也遭受到质疑后,选购家电产品的标准接近“真空”,成为了当务之急。
情景再现2:
上海倒塌的“楼脆脆”竟是获奖楼,其所在楼盘曾获“文明工地”称号,让人大跌眼镜。但倘若看看这些新闻,你就见怪不怪了,排名靠前的大学是花钱买的排行,含三聚氰胺的奶粉是免检名牌,权威鉴定部门违规做认证。很多大奖、品牌、优秀,其实不过是骗名骗钱的幌子。
诡计揭秘2:
评选活动的最初目的是鼓励优秀,但泛滥的评奖、排行,真真假假的组织者,不能为外人道的潜规则,把本具参考意义的评选搞得乌七八糟,公信力全无。评选潜规则大致有如下几种:按资排辈、权钱交易、评选造假。
有些评选还算正规,不收取参评者费用,但存在按资排辈倾向,什么级别什么奖项,地域和单位、人员身份要平衡,去年没拿到奖的今年是不是考虑该轮一次?如此一来,评选不再是择优,成了“排坐坐,分果果”,起不到鼓励先进,促进竞争作用。
有的评选中存在腐败。天津大学校长曾遇到过排行榜制作机构上门推销生意,作家石钟山抨击文学艺术界关于奖项评定的见不得光的行为:“某人的奖是通过什么关系拿到的,某人又在评委身上花了多少银子……”,钱名互换,拿钱买名成为当今评选活动一大“潜规则”。有些评选中还存在拉选票,托关系现象,优不优秀不看实力,看人际关系。
也有参评者为获奖而参评,平日不认真工作,集中精力做出少数精品送去参赛。送去参评的作品、产品光鲜亮丽,可圈可点,而其日常工作中大部分都平平庸庸甚至不达标。如果参与评选造假的是政府,老百姓就更要遭殃了。前不久某地为迎接上级检查,觉得报刊亭有碍观瞻,拆除了事,如此城市,即使评上卫生文明奖项又有何意义?
评选之所以盛行,因其中有利可图。组织者利用评判大权暗箱操作搞名利交易,参评者交钱换名气,再利用名气狠狠赚钱。其间利益链条,催生了种种真真假假奖项、排行。
查处骗人的假评选不难,令其出具资质证明,参评者自觉抵制、举报索取不正当费用的评选即可将其揭穿。真正困难的是那些确由权威机构组织,但在操作中不守正规程序,或者超出业务范围,沦为敛财工具的评选。这些评选看上去颇有一定公信度,容易误导群众,如果涉及到健康安全项目,危害更烈。要想还评选以公信,整顿、取缔假评选固然重要,用制度建设,法律监督来约束、规范有资质的合法评选,破除种种潜规则更加紧迫。
情景再现3:
记者走访了百安居、乐安居、世纪中心、国安居等深圳市各大建材、家居商场。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打绿色、环保牌的产品占了绝大多数,什么“绿色产品”、“绿色建材产品”、“绿色环保产品”等证书令人眼花缭乱,而颁发单位则有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中国建材协会、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等,让人摸不着头脑。据记者查证,其中有不少产品的证书在国家环保总局官方网站上根本无法查到,有的虽然可以查到,但早已过了有效期限,更多的是那些没有颁证权利的机构颁发各种无效的证书,这其中还包括一些著名的建材品牌。
综观建材家居市场上出现假环保认证情况,其中最多的情况就是偷梁换柱、打擦边球,将一些合格证书或者某些部门、组织评的获奖证书当绿色环保认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将通过国家十项强制标准说成是获得“绿十环”认证。
诡计揭秘3: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要获得这些环保标志、认证很容易,方法主要有两招,一招是找一些协会组织、社会机构制造假的环保认证标志;另一招是干脆花钱向有关机构买一个认证,价钱2000元-50000元不等。如果既不想出钱,又怕麻烦,就自己给自己捏造一个。
而所谓的绿十环更是莫名其妙,业内专家指出,2002年7月,国家颁布实施了室内外装修材料10项强制标准,其实,这10项标准只是市场准入的最低标准,只要是合格产品就一定能通过。“绿十环”要求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都要全控制,不仅要求产品把污染消除在生产阶段,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该产品在使用以及废弃处理时对环境的危害。因此“绿十环”认证要比10项标准认证严格得多。所以,到目前为止,真正获得“绿十环”标志的企业还为数不多。所以可以断定,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号称获得“绿十环”认证的所谓绿色产品都是自封的,有的可能只是通过了10项强制标准认证。
诡计分析:
纵观现在行业内的榜单和奖项,最让人难以信服的是评选方法不透明,且大部分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调研过程作为基础,单靠几个专业人士、媒体人凭主观意识进行评价,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现在大部分评奖媒体和机构打造的奖项和榜单似乎都是心血来潮之作,一些小网站掌握不了科学系统的市场调研也要开展评奖,这是诚信缺失的表现。
很多小网站在评选自己的年度榜单或奖项时,为了加强说服力,经常会把几个知名的地板企业放进榜单中,但这些企业很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获得了这个榜单或奖项。
行业评奖不能说完全不可取,但没有公正的评选过程和科学的评选调查,就会使评奖行为沦为鸡肋,得不到公众和行业的支持。
可以这样说,即使这些奖项的评选方式足够公正,市场调研足够专业,这样庞大的信息量一次灌输给消费者,让他们从中筛选自己需要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更别提其中还有很多商业操作的水分。而且,对企业来说,这种奖项每年一评,人人有份,其带给企业的荣誉也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
消费指南:
作为商家,参与一些国内、国际权威部门正规的大奖评选无可厚非,能真正凭借自己的质量获得国内、国际权威部门举办的正规大奖,在某一领域榜上有名或得到了权威部门的认可,无疑能提高产品的身价。然而,诚信是商家的立身之本。作为商家应该明白,只有靠实力赢得的荣誉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只有真正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长久的青睐。
当然,作为消费者,也务必理性地看待“国际大奖”,要提高识别奖项真假的能力,在选购商品时,切不要被各种假冒的“国际大奖”迷住眼睛。
诡计12:权威推荐,有保障
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的成分。这种对权威的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消费产品无理由的选用,并且进而把消费对象人格化,从而达成产品的畅销。
现实中,营销对消费者推崇权威心理的利用,也比较多见。比如,利用人们对名人或者明星的推崇,所以大量的商家在找明星代言、做广告;IT行业中,软件公司在成功案例中,都喜欢列举一些大的知名公司的应用;余世维先生有说在自己汽车销售店中,曾经以某某车为某某国家领导人的座车为卖点,从而让该车销售火爆;更大的范围内,很多企业都很期望得到所在行业协会的认可,或者引用专家等行业领袖对自己企业以及产品的正面评价。
情景再现1:
出于对某著名学府的信任,张大爷买了一款电视购物中的保健品。尽管电视购物广告中称,该产品是该著名学府知名专家研制,具有特别的疗效,但张大爷使用后还是大呼上当。
诡计揭秘1:
在电视购物中,许多产品都会打着国内外某“著名大学”的旗号,甚至杜撰几个并不存在的科研机构和著名科学家,使用一些“干细胞”、“GRE”之类的学术术语来忽悠消费者。别轻易相信所谓的“权威”是对付这类推销的有效办法。
情景再现2:
苏雷把自己称作“自由职业者”。他今年3月份辞职来到北京,做起了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他说,在北京,像他这样的主持人“遍地都是”。没有上岗资格证,只要长得对得起观众,能“白话”,就行了。
苏雷上午刚主持完一个推销保健品的节目。8点开始录,9点多录完,整个过程1个半小时。拿到了将近2000元的报酬。
这次节目请来了一个姓宋的“专家”,号称是某著名教授的得意门生。他进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起立、鼓掌。这位“专家”却“牛气”得很,都不肯和苏雷握手。两个小姑娘跑去献花,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