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从零开始读懂博弈论
10707500000009

第9章 信息篇——信息是博弈成功的筹码(2)

建安四年,袁绍组织十万大军,战马万匹,进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企图直捣许都,一举消灭曹操。五年正月,曹操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率军东进徐州,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逼降关羽,占据下邳(今江苏邳县南),接着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严阵以待。二月,袁绍派大将颜良南下,包围了白马(今河南滑县东)。曹操只有两万兵马,力量对比悬殊,于是采纳了荀攸的建议,采取声东击西、分其兵力的作战方针。四月,曹军从官渡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作出要北渡黄河袭击袁绍后方的姿态,袁绍急忙分兵西迎曹军。曹军乘势进袭白马,杀袁绍大将颜良。袁绍闻讯派兵追来,曹军又斩袁绍大将文丑。曹军士气大振,然后还军官渡,伺机破敌。七月,袁军主力进至官渡北面的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八月,袁军接近官渡,军营东西长达数十里。曹操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双方在官渡相持了数月。在这期间,曹操一度准备放弃官渡,退守许都。荀彧提出,撤退会造成全面被动,应该在坚持中寻找战机,出奇制胜。曹操依其议。十月,袁绍派淳于琼率兵一万多押送大量粮食,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四十里的故市、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沮授建议袁绍派兵驻扎粮仓侧翼,以防曹军偷袭,遭袁绍拒绝。谋士许攸也提出,趁曹军主力屯驻官渡、后方空虚的机会,派轻兵袭许都,袁绍又不采纳。

至此时,双方还是袁绍占据优势,但袁绍刚愎自用的性格使袁军失去了好几次攻破曹操的机会。袁绍的谋士给他提出的信息和策略是真实可行的。在意见没有被采纳后,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并告知曹操袁军的虚实,以及袁绍用酒徒淳于琼守乌巢的信息,而乌巢是袁绍的粮食基地。在这场博弈里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曹操此时掌握了袁绍最重要的信息,而袁绍对曹操却不甚知之,此时的曹操已经没有粮饷,如果袁绍率军出击,恐怕历史就要改写。袁绍既不知道曹操虚实,也不知自己的重要军事机密已经泄露。

而另一边的曹操听闻许攸的建议后果断地决定留曹洪、荀攸固守官渡大营,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偷袭乌巢。是夜,曹军乘袁军毫无准备,围攻放火,焚烧军粮。袁绍误认为官渡曹营一定空虚,派高览、张郃率主力攻打,而只派少量军队援救乌巢。结果官渡曹营警备森严,防守坚固,未能攻下,同时,曹操却猛攻乌巢,杀死守将淳于琼,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军十分恐慌,内部分裂,张郃、高览率所属军队投降曹操。曹操乘机出击,大败袁军,歼敌七万余人。袁绍父子带八百骑兵逃回河北。两年后,袁绍郁愤而死。此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次博弈中,曹操就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而取得了胜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博弈的双方更难以掌握博弈的结局,因为双方不但不知道彼此的策略选择,而且对有关博弈结局的公共知识的了解都是不对称的,有的掌握得多些,有的掌握得少些,显然掌握得多些的局中人更容易作出正确的策略选择。

5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

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依据该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交易中的卖方往往故意隐瞒某种真实信息,使得买方最后的选择并非最有利于买方自己,这种选择就叫做逆向选择。

在诸葛亮与司马懿西城大战期间,两人都成功地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逆向选择给对方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最后,司马懿杀了孟达,诸葛亮吓跑了司马懿,两人打了个平手。

诸葛亮和降魏原蜀将孟达商议好,孟达在新城举事反魏,准备攻取洛阳,诸葛亮率蜀军主力攻取长安。当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官复原职,在宛、洛起兵,于是派人提醒孟达,一定要小心司马懿,不能轻视。孟达觉得不必害怕司马懿,宛城离洛阳大约八百里,到新城有一千二百里。司马懿要是知道自己想反魏举事,一定会向魏主禀报的。这样一来,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多月,那时,自己已把城墙加固好了,司马懿就是来了也没有什么用了。“人言孔明心多,今观此事可知矣”,诸葛亮真是多虑了。

司马懿知道孟达准备反魏,便想到如果先上奏魏王,待魏王回复来回要一个月,那时早已无济于事了,于是他来了个逆向选择,日夜兼程,不到十日便赶到新城擒获了孟达。

在这个回合中,司马懿胜就胜在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司马懿利用逆向选择赢了孟达,诸葛亮“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西城,空城计的成功同样归功于诸葛亮的逆向选择。

耳熟能详的空城计可谓是把信息不对称发挥到极致。在空城计这一回合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也就是孟达的水平。在他眼里,诸葛亮是一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而这次诸葛亮偏不这样,他来了个逆向选择。只见西城四个城门大开,不见一兵一卒。诸葛亮披鹤氅,戴纶巾,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结果,司马懿恐有诈,撤退了。

在真实的生活中,信息相对不充分的一方也会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比如说,经济学大师阿克洛夫最早研究了二手车市场,他发现一辆即使是今天买了,明天就卖的车,价钱也会比原值低得多。买次品车的人对车的熟悉程度肯定不如车主,信息是严重不对称的。他们的理性选择就是认定所有的旧车都是次品车,只愿意出最低的价格。

信息不对称的双方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彼此作出了不利于对方的选择,结果可能导致了双败的局面。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了合作是最优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信息的不完全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

6没有信息时善于等待时机

虽然信息对于博弈很重要,但没有信息的情况也是常有的。有时时机不成熟,我们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地潜伏着,等待猎物出现。

正如股神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98年年会上所说:“我们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找到值得一提的股票了。我们要等多久?我们要无限期地等。我们不会为了投资而投资。我们只有在发现了诱人的对象的时候才会投资……我们没有时间框架。如果我们的钱堆成山了,那就让它堆成山吧。一旦我们发现了某些有意义的东西,我们会非常快地采取非常大的行动。但我们不会理会任何不合格的东西。如果无事可做,那就什么也不做。”

在很多情况下,实力和地位与发展并不是正比关系,这时就需要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静观其变,等待机会。

善于等待机会,有时也是为了麻痹对手,使他骄傲轻敌,以为我们软弱无能,然后趁其不备而出击;有时也是为转移对手的注意力,声东击西。所以,为了有效地打击对手,首先要有效地隐蔽自己、保护自己,也就是要作出假象来迷惑敌人,让他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行动。我们不急于出击,而以恭维的言辞和丰厚的礼品示弱,使其骄傲,待其暴露缺点,有机可乘时,我们再全力出击。

过分善良的人往往不懂得这一点,以为天下人都同自己一样,结果,以善良待人,反被邪恶伤害,成了邪恶的牺牲品。即使不以打击对方为目的,为了不遭对方打击,也不应天真地将自己的一切暴露无遗,使自己毫无还手余地。

北宋丁谓任宰相时期,把持朝政,不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只有王曾非常乖顺,从没有违背他的意图。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没有儿子,老来感觉孤苦,想要把亲弟的一个儿子过继来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又不敢在退朝后留下来向皇上启奏。”

丁谓说:“就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办吧。”

王曾趁机单独拜见皇上,迅速提交了一卷文书,同时揭发了丁谓的行为。丁谓刚起身走开几步就非常后悔,但是已经晚了。没过几天,宋仁宗上朝,将丁谓贬到崖州。

王曾能实现揭发丁谓的目的,不能不归于其善于等待机会之功。善于等待机会是事业成功和克敌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等待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战胜敌人。

一位公司老总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五年打基础,五年打天下,用它十年或二十年,终有一天,在哪里积累就在哪里成功。”这里的积累,可以说就是一种等待机会的表现。

7信息的提取和甄别

信息的提取和甄别,是博弈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在博弈过程中,不但要发出一些影响对方决策的信息,还要尽量获取对方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

所罗门王曾断过一个妇女争孩子的案子。有两个妇女都说孩子是自己的,当地官员无法判断,只好将妇女带到所罗门那里。所罗门王稍想了一下,就对手下人说,既然无法判定谁是孩子的母亲,那就用剑将孩子劈成两半,两人各得一半。

这时,其中的一个妇女大哭起来,向所罗门王请求,她不要孩子了,只求不要伤害孩子,另一个妇女却无动于衷。所罗门王哈哈一笑,对那个官员说:“现在你该知道,谁是那个孩子真正的母亲了吧。任何一个母亲都不会让别人伤害自己的孩子。”

在这个故事里,所罗门王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做是一个直截了当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深入地思考,通过恐吓性的试探,提取到了情感和心理深处的信息。

所罗门王通过挖掘深层信息对事件有了更全面的把握,而有的信息不需挖掘,事件本身就一直向人们传达着信息。但这样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需要对其进行甄别。当然凭常识判断,有的可以一下看出信息的真假。比如市场上许多商品的商誉都是花了不小的代价建立的,有的甚至经过几十年才累积了一个品牌,而消费者对它们也格外信赖。相反,如果建立商誉的成本很小,那么大家都会建立商誉,结果等于谁也没建立商誉,消费者也不领情。在大街上,我们看惯了“跳楼价”、“自杀价”、“清仓还债,价格特优”等招牌,这也是商誉,但谁相信它是真的呢?而有的信息是以假乱真的,这种情况就需要仔细甄别以选出真正的有利信息,像所罗门王那样挖掘深层次的信息以用于事件的判断。

8公共信息下的锦囊妙策

在信息共有的情况下,彼此都知道对方的情况和虚实,就需要一些设局之策来达到博弈胜利的目的。所谓兵不厌诈,双方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就需要利用一些计谋来取得胜利。

利用公共信息环境,施展诡计取胜,在三国时期经常上演。赤壁之战中,周瑜施计骗蒋干,就达到了这样的功效。

当时,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江,占据南方。与此同时,孙刘联合抗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骑兵组成,善于马战,但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做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排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瑜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上,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并且故意在桌上留了一封信。蒋干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虽听不清楚,但听见提到蔡、张两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两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瑁、张允。等曹操冷静下来的时候,就知道中了周瑜的计。表面上曹操掌握了对方的信息,而实质上周瑜采用的反间计,不仅没有给蒋干做说客的机会,而且还除掉了蔡瑁、张允两个心腹大患,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