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17

第17章 密钥Ⅲ.赶走邪恶的迷思 (6)

现象揭秘现实生活中,在做某件事情前,人们如果太过在意事情的结果和周围人的言谈,就会疏忽事情的本身。研究表明,人大脑里的某一图像会像实际情况那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人们越是不停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就某件事情,越是容易南辕北辙,偏离预定轨道。人们总有患得患失的心态,而正是这种心态使人们走向失误与失败。

33.烦恼出自哪里

当我们看到一个朋友精神萎靡,无精打采的时候,我们上前问他究竟怎么了。朋友告诉我们说,他遇到了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内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我们从来不会怀疑朋友所说的话,我们一直认为我们的烦恼是因为我们遇到的那些糟糕的事情。但是实际真的如此吗?心理学家认为,引发我们内心世界波澜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识与看法。

这里有几个经典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有一个老爷爷,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开洗衣店,另一个儿子开伞店。这个老爷爷每天都是愁眉苦脸的,邻居看到了就问他为什么总是不开心。老爷爷说,晴天的时候他担心开伞店的儿子生意不好,阴天的时候担心开洗衣店的儿子衣服晒不干。邻居听了啼笑皆非,跟老爷爷说:“您应该觉得自己很有福气才对啊,因为晴天的时候洗衣店的衣服干得快,阴天的时候伞店里的伞卖得好,这样对您来说每一天都是好日子啊。”老爷爷一想,还真是这样,于是心情变得好多了。

第二个故事,两个花匠一起去集市卖花盆,结果在路上翻了车,车上的花盆大半都被打碎了。一个花匠垂头丧气地说:“完了,完了,这么多花盆都碎了,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啊?”另一个花匠却长出一口气,说:“谢天谢地,还有这么多花盆没有打碎。”

第三个故事,妈妈给双胞胎儿子买了两盒冰淇淋,孩子们十分开心。但是妈妈要求孩子们必须先帮她整理草坪,之后才能够吃到冰淇淋。两个孩子很乐意为妈妈服务,于是便跑出去帮妈妈干活。但是等他们回到放着冰淇淋的客厅时,才发现由于天气太热,冰淇淋已经化掉了。一个孩子开始大哭,边哭边想:我没有冰淇淋可吃了。而另一个孩子很开心地喝着化掉的冰淇淋汤,边吃便想:冰淇淋化掉的味道也不错嘛。

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类似的小故事,这些场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状况,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感于这种心理现象,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结论是情绪和行为的反应不是由某一事情(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情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Belief),最后导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onsequence)。这就是ABC理论。

这一理论打破了我们平时对于事物的惯常思维定势。因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事情本身造成的,也就是A引起了C。但是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也就是B。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原因A,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C1和C2。这些后果的产生是由于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与解释,也就是B1和B2,所以才会得到不同的后果。

让我们回到本节开头的那些小故事中。在第一个故事里,老爷爷有两个儿子,分别开洗衣店和伞店,这是A,而老爷爷和邻居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就是B1与B2,因为他们俩对事情的不同理解,于是产生了C1与C2。同理,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也可以这么分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识决定我们的反应。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左右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控制自己的主观信念,让那些合理的、积极的信念打败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

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心里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了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持续下去,还会引起情绪障碍。依据ABC理论,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首先是人们绝对化的要求。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其次,是人们那些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用埃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愤、敌意等消极情绪。

再次,是人们那些“糟糕至极”的思想观念。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就会将其夸大,认为那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科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点,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自此一蹶不振。

可见,没有不好的事情,只有不好的信念。烦恼,往往就出自我们自身。

检测一下自己有没有不合理的信念: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现象揭秘在人们面对某一事情的时候,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认识决定我们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和行为反应不是由某一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受这一事情的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了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正是由于人们心里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了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持续下去还会引起情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