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潜伏在你身边的心理学
10713200000033

第33章 密钥Ⅵ.未来在行为的彼岸 (5)

许多研究表明,外表魅力客观上作为一种并不相关的特征,在评价对象其他维度特征时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女性的外表魅力对于男性产生的影响,更胜过男性的外表魅力对于女性的影响。这种不平衡性反映出: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外表魅力是一个更具内隐性的态度线索,因为在意识水平上男性会否定因女性外表魅力而产生的效应。也就是说,男性并不会因为女性长得好看而觉得她很有能力,但是许多实验却证明男性喜欢看美女,要胜于女性喜欢看帅哥。

加拿大汉密尔顿学院招募了该校200余名学生参加关于外貌的实验。研究人员让同学们观看一组不同性别、相貌各异的人脸照片,同时告诉他们在实验结束后可以拿到相应的奖励。但是奖励的数额有可能不同,同学们可以选择在后天拿到15~35美元不等的奖励,也可以选择在晚些时候拿到50~70美元不等的奖励。也就是说,等待的时间越长,他们能拿到大的数额就越大。

实验结果显示,在男性大学生们观看了相貌普通的女性照片之后,基本上都表示自己要选择多等些时间来拿到更多的奖励;而另一些观看了漂亮女孩照片的男生,几乎依靠感性认识就决定了取支票的时间,他们更趋向于选择短期利益。这说明,看到普通女性照片的男生更容易保持头脑的清醒与理智,而看到美女照片的男生则感到等待一笔更大的奖金是一种煎熬。相反,女性学生们在观看完帅哥图片和普通男生图片之后,所做出的决定都是理智和慎重的,并没有受到外貌的影响。

心理学家们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来解释,为什么人类性别的差异可以导致上述实验结果的不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男性在看了美女之后,神经系统会产生反应。英国利兹大学生物进化学家皮扎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如果一位男士有一名美女陪伴在身边,他将会愿意为这名女子冒更大的风险,但如果陪伴在他身边的是普通相貌的女子,就不会这么幸运了。

男性对美女的喜爱可以解释为什么历代帝王将相会为美丽的女人而误国误民。即使“红颜祸水”这个词语存在对女性的偏见,但是男人们真的会昏头到“只爱美人不爱江山”。并且,现在男人们又给自己爱看美女的行为找到新的借口,那就是现代科学宣称每天凝望漂亮女生几分钟,有助于男性的身体健康以及寿命延长。有研究人员对200名男性做了为期5年的观察,结果发现和其他人相比,每天看到美丽女性的男人血压相对较低,心脏疾病也比较少。

每天多看几眼美女能不能真的长寿?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科学家们能够告诉我们的是,男性对虚拟视觉刺激表现比女性更加强烈,在遇到视觉刺激的时候脑部获得的强度能够达到女性的4倍左右。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更喜欢看到美女。不过,毋庸置疑的是,如果办公室里有位美丽的女同事,那么男士们的工作效率可就不会那么高了。

现象揭秘爱美是人的天性。外表魅力客观上作为一种并不相关的特征,在评价对象其他维度特征时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女性的外表魅力对于男性产生的影响,更胜过男性的外表魅力对于女性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外表魅力是一个更具内隐性的态度线索,因为在意识水平上男性会否定因女性外表魅力而产生的效应。也就是说,男性并不会因为女性长得好看而觉得她很有能力,但是许多实验却证明男性喜欢看美女,要胜于女性喜欢看帅哥。

64.越接触越有好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常常与老师打交道的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亲密,而与领导来往较多的秘书跟领导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好。甚至可以说,跟老师熟悉的人更容易拿到奖励或者得到高分,而跟领导关系密切的秘书在单位里也更容易得到提拔。这是什么原因呢?

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熟会经历一个时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交往的频率往往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没有一定的交往频率,情感关系则不容易建立。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之下,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出现的次数越多,对那个人的吸引力就越大。比如当你频繁听到某人的名字,或者经常看到某人照片的时候,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兴趣。心理学家认为,交往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也就越容易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又被称作熟悉定律,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在一所中学选取了一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一些奇怪的英文单词,因此这些学生每天上课时都会看到那些单词。虽然这些单词跟他们的生活毫无关系,也不是考试要考的内容,但是它们已经被同学们接受了。黑板上的这些单词以一种有条理的方式改变着——有些单词只出现过一次,而有些却出现了数十次之多。实验结束时,研究人员对学生们进行调查,要求对一个单词表的满意度进行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含有出现次数较多的单词的单词表得到的满意率较高。研究人员由此认为,与“熟悉产生厌恶”的传统观念相反,某个刺激的重复呈现会增加这个刺激的评估正向性,也就是说某个事物呈现次数越多,人们越可能喜欢它。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进行了一些关于曝光效应的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者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他让一群人观看某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看完毕业纪念册之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相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曝光效应的有趣实验。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找来一些大学女生到某一教室上课。这些女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次数不等,基本上分为5次、10次和15次。她们从来不和教室里的任何人交谈,只是安静地坐着。到学期末的时候,研究人员对教室内的其他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他们给学生看了这些女生的照片,并且询问他们对这些女生的评价。结果显示,出现次数多的女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可。这个实验还发现,当不熟悉的刺激短暂呈现时,曝光效应最强,曝光的次数在10~20次之间一般能达到最大的喜欢程度。并且,延长曝光和测量喜欢程度的间隔一般能增加曝光效应的强度。

既然曝光效应证明了出现越多越容易被人喜欢,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多次重复听一首歌之后会感到厌烦?其实,曝光效应还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反复听一首歌会感到厌烦是由于过度的曝光。还有,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发现,对于我们第一眼看上去就讨厌的人,曝光只会使我们更讨厌他。而且,如果两个人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由此可见,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因此,一个自我封闭的人,或是一个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的人,由于不易让人亲近而令人费解,也就不太让人喜欢了。当然,我们也已经了解,曝光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你给人的第一印象还不差,否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反而起了反作用。并且,单纯的多次出现确实会增加吸引力,但是即使交往的次数和频率对吸引力有所影响,也不能夸大其对交往的作用。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把握。

现象揭秘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熟会经历一个时间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交往频率越高,情感关系便越容易建立。心理学家认为,交往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也就越容易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曝光效应”。曝光效应又被称作熟悉定律,指的是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因此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但是要记住,过犹不及。

65.自己决定为什么

一只鸟儿嫌弃自己的巢内不时发出强烈的臭味,实在难以忍受,便时常更换自己的巢。但是不管换到哪里,都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它向一只年龄较大的鸟儿诉苦。这只鸟儿十分聪明,而且很有经验,它听到之后便说:“总是改换巢穴的位置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骚扰你的臭味并不是来自你的巢穴,而是来自你的内心。”有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因为我们总是在寻找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也就是寻找“为什么”。而实际上,这种“为什么”的答案并不完全来自客观现象,而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内心。

心理学家海德曾经这么说过:“假如我们不能预言人们如何行动,就很容易把世界看成是偶然的、令人惊异的、不一贯的和断续的。没有预言其他人行为的能力,我们就不知道因为工作的完成,是受到奖赏呢,还是受惩罚;不知道从朋友那里将得到亲吻呢,还是挨一拳;也不知道我们的宝贝女儿是要吃薄煎饼呢,还是要把餐桌上的东西全部打翻……因此,控制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能够预言他人在这一环境中会如何行为。”可见,人们为各种行为寻找因果性解释是一种实际的需要。这是出于人类一种固有的强烈动机——形成对周围世界一致性理解的需要和控制周围环境的需要。

人们在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如何去解释行为背后原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情是不是有着不同的解释?人们对事情的解释有没有可循的规律?人们对事情原因的解释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心理学家对这些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作了探讨,这就形成了归因理论。所谓归因,意指观察者依据外在行为,对一个活动者或他的内在状态进行推论。这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有意义、很有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