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游离脂肪酸等,它们以不同的比例分布于各种组织器官中。存在于血液中的脂质称为血脂,其中最重要的是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这些脂质在血液中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脂蛋白方能进行循环运转。脂蛋白共有4种:乳糜颗粒、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乳糜颗粒运送外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运送内源性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运送内源性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动脉壁中胆固醇运载到肝脏进行代谢。雌激素在脂肪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它可使高密度脂蛋白增加20%~30%,使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促使胆固醇从组织中进入血液,然后进入肝脏代谢排出,还可以从血管壁清除胆固醇,增加脂蛋白分解,抑制脂蛋白合成,并作用于载脂蛋白的受体,使其充分摄取脂质并清除。
更年期妇女性腺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胆固醇含量增加,甘油三酯含量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及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加,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易发生肥胖,甚至产生高血压、冠心病等。
近年研究认为,更年期女性肥胖与维生素B族缺乏有关。脂肪在转化为能量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素参加,特别是维生素B1、B2、B6、烟酸、胆碱等。如果更年期妇女这些营养不足,会影响脂肪代谢,进而积存于体内致肥胖。
更年期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雄激素相对增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致蛋白合成增强,体重增加,脂肪分布异常,表现为嗓音变低,臀部腹部脂肪堆积,体型有所改变。
合理膳食及适当锻炼对肥胖的更年期妇女具有重要意义,饮食上应多食杂粮、豆类、瘦肉、鱼、奶、花生、蔬菜、水果等食品,少食动物内脏、蛋黄、鱿鱼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运动减肥是目前肥胖者采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肥胖者参加一定的体育运动,使其消耗脂肪,促进脂肪分解代谢,达到减肥的目的,如健美减肥、跳舞减肥、游泳减肥、登高减肥等。
更年期妇女应学会补充热量的计算,即身高的厘米数减去105,所得数即为本人标准体重公斤数。如果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5公斤,表明摄入量过多或消耗减少,就应该适当控制食量或增加活动,才能使热量收支获得平衡,相反若低于5公斤,则表明热量摄入不足或消耗过多,就应该增加食量或减少活动,以获得热量收支平衡,这样即可防止更年期妇女过度肥胖,又可减少该年龄段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的发生率。
为什么更年期妇女容易出现潮红潮热
潮红潮热是更年期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大约有85%的更年期妇女有潮红潮热现象。什么是潮红潮热呢?潮红是患者有时突然感到从胸部向颈部及面部扩散的热浪上延,上述皮肤部位伴有弥散性发红,常伴有出汗、心悸、胸闷等症状。出汗后又感畏寒,使患者感到心神不定、情绪不佳,有时影响日常工作,冬季里出汗后遭凉风可反复感冒,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潮热是指有时单有热感而无皮肤发红及出汗。潮红潮热常同时存在。
潮红潮热是女性进入更年期的特征性症状,其发作机制说法不一,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使脑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体内肾上腺素、多巴胺、组织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分泌不稳定,使血管舒缩功能失调。育龄妇女中,雌激素具有增加心率、全面保护动脉系统的功能,当雌激素减少时,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血管突然扩张,使皮肤血流加速而发生潮热。
潮热的发生还与更年期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由于雌激素有增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更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时,使其对下丘脑的副交感神经稳定作用减弱,从而产生了反应性交感神经张力过高,当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介质发生变化,可对颈交感神经发生作用,产生区域性血管扩张。因头、颈、胸、背这些区域的植物神经系统更敏感,使这些部位潮热最为显著。绝经后期,植物神经系统已逐渐适应,在重新调整下达到新的平衡,于是潮热症状自然消失。
潮热可持续1年以上,有5%的妇女持续5年以上。其发作的频率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偶然发作,时间短促,有些则每天发作,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钟不定。严重时每天发作数十次,持续时间长达15分钟。其诱因多为活动后、进食后、穿衣盖被过多时,紧张、焦虑不安时,使患者感到很痛苦,这一症状常随绝经期的来临,发作频率减少,绝经后逐渐自然消失。
潮热的发生主要因内分泌紊乱所致,因而应给以小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以减轻或控制潮红潮热症状。近年临床使用的尼尔雌醇,每月只服用一次,副作用小,对控制潮红潮热疗效显著。该药不仅控制潮热,对其他伴随症状如胸闷、心慌、出汗、失眠、抑郁等也可明显改善或消退。
潮热的发生除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外,也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因此,更年期妇女应注意心理卫生,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随时增减衣服。在感到紧张、激动时,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目静坐一会儿或想一些愉快的事,饮一杯白开水,以放松人静,消除潮热。
更年期妇女还应注意生活有规律,要避免心境不佳、情绪紧张,适当地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培养一些有益的业余爱好,如养鱼、养花、作画、书法等,有助于解除烦恼。适当服用维生素B6、谷维素,对消除紧张不安、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减少潮红潮热的发生有一定的疗效。
更年期妇女体温有变化吗
人和高等动物保持一定的体温,是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运动的重要条件。
为了方便,通常测定人体的腋窝温度、口腔温度或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直肠温度正常时为36.9℃~37.9℃,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口腔温度(舌下部)比直肠温度低0.3℃,腋窝温度平均比口腔温度低0.4℃。正常人腋窝温度为36.0℃~37.4℃,所以,正常人腋窝温度也有超过37℃的。认为超过37℃就是发热,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全面的。测腋窝温度比较方便,应将体温计探头放到腋窝最深处,而且腋窝不能有汗。测腋窝温度至少要5分钟,实际要10分钟以上才能稳定。
人体体温昼夜之中可有波动。一日之中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波动范围不超过1℃。
女性体温比男性平均高0.3℃。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化。月经期及月经后的前半期体温较低,到排卵期最低,而排卵后到下次月经期前则较高,女子在妊娠期体温也较平时高,这种体温变化与血中孕激素浓度变化相吻合。有实验表明,向兔静脉内注射孕酮后,其丘脑下部的热敏神经元放电减少,而冷敏神经无放电增加。所以,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变化可能与性激素的分泌有关。
更年期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孕激素水平均下降,其体温较育龄期低,随着月经的停止,体温已无周期性变化。更年期妇女潮红潮热,出汗较多,散热量大,也可使体温下降。因此,更年期体温较育龄女性体温下降仅0.3℃~0.5℃,一般更年期妇女无不适主诉。
更年期血崩是怎么回事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在更年期“肾”的功能已衰竭,天癸将竭,冲任脉虚,生殖功能逐渐衰退以致丧失,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而使机体失去阴阳平衡,导致更年期综合征。肾虚是致病的根本因素,肾虚按现代医学理解,是人体生殖、内分泌、泌尿功能的减退。更年期妇女月经变化表现为血崩和血漏。
更年期血崩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与血漏概念相对应。血崩指更年期妇女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子宫出血,而血漏指行经期长,淋漓不断。
更年期血崩是更年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发病原因是妇女进入更年期,排卵功能逐渐停止,卵巢不再分泌孕激素,而卵泡在大量促卵泡生成素作用下不同程度的发育,分泌一定量的雌激素或分泌雌激素呈不规则波动,使子宫内膜在单独雌激素作用下呈现增殖期变化。当雌激素水平下降,即引起子宫内膜脱落和出血,如因患子宫肌瘤、子宫内膜过度增厚、子宫内膜不全脱落,引起子宫收缩不良,可引起短期内大量子宫出血,形成更年期血崩,因出血过多或流血时间较长,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或由贫血引起的头昏、乏力、心悸、耳鸣、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