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界经典散文集(散文书系)
10724900000017

第17章 马拉美(法)

作者简介

斯代方·马拉美(1842-1898年),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1875年开始写作,提倡“纯诗”论,主张用暗示和隐喻的手法表达直觉。马拉美的诗歌幽晦而神秘,句法多变化,追求音乐性,并且含有很深的哲理。他的代表作品有长诗《牧神的午后》和《希罗狄亚德》等。

自从玛丽亚离开我到另外一个星宿中去——哪一个星宿,猎户星,牵牛星,或者是你吧,绿色的太白星?我时常有寂寞之感。我孤独地和我的猫度过了多少漫长的岁月啊!我说,“孤独地”意思是没有物质的存在物;我的猫是一个神秘的伴侣,一个精灵。因此,我可以说,我孤独地和我的猫,和一个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度过了许多漫长的岁月。

自从这个白色的生物没有了以后,很奇怪而特别地,我所喜爱的一切都可以概括在“衰落”这个字里。所以,就一年来说,我喜爱的季节是夏天最后几个憔悴的日子,正当秋季开始以前。就一日来说,我挑选了出门散步的时间是太阳落山之前,当黄铜色的光照在灰色的墙上,紫铜色的光照在玻璃窗上的时候。同样,在文学上,我的精神所从而寻求悲哀的娱乐的,也将是罗马末期的那些苦闷的诗歌,只要是那些还没有透露出野蛮民族已走近来使它返老还童的征兆,也还没有牙牙学语,在开始第一篇基督教散文的幼稚的拉丁文作品。

我一边读着这样的诗歌(它的色泽,对于我是比青年的肌肉更有魅力),一边把一只手抚摸着这个纯洁的动物的皮毛。这时,在我窗下,低沉而哀怨地响起了一架手风琴。手风琴在白杨树下漫长的人行道上响起,这些白杨树的叶子,自从丧烛伴着玛丽亚最后一次经过之后,即使在夏天,我也觉得它们萎黄了。有些乐器是很悲哀的,不错,钢琴闪烁发光,小提琴给残破的灵魂照明,但是手风琴,却使我在朦胧的回忆中,耽于绝望的梦想。现在,它正在悠扬地奏起一支愉快的俗曲,一支能使乡下人心里快乐起来的陈旧熟腻的调子,它的繁音促节却引得我悠然入梦,并且使我流泪,像一曲浪漫的民谣一样,你这是从哪里来的魔力啊?我慢慢地领受着它,我不敢丢一个铜子到窗外去,唯恐一动之后,就会发现这个乐器不是在为自己歌唱。

名篇鉴赏

《秋》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创造了一种具有梦幻特征的意境:有形象、有情景、还有意象;但是没有理念,而且逻辑模糊。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完全沉浸于情感生活的人,头脑只受感情支配,已经放弃了理智表达的需要。在这里作者用象征手法充分体现“我”感情的强烈、深固甚至顽痴,十分符合“我”的心理特征。

开篇“玛丽亚”即是一个象征,象征一位与“我”感情亲密的女性。“丧烛伴着玛丽亚最后一次经过”,暗示知己的去世。随后出现的“猫”、“一个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都是作者孤独感的隐喻,尽管文章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作者也并不希望读者对此进行追究。他主要是想通过“寂寞”、“孤独地”、“漫长”、“衰亡”等一系列词,体现出“我”的这一心理特征。文章第二段提到“白色的生物”,这个短语是第一段中‘没有物质的存在物”的又一说法,指非物质性的东西,即感情。“自从这个白色的生物没有了以后”,隐喻自从那种孤独感消失以后。“罗马末期的那些苦闷的诗歌”,是第一段中“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的同义语,但感情色彩有了变化,从象征孤独感转入象征衰落感。其后,第三段中说“我”觉得夏季里的树叶是“萎黄”的,低沉的手风琴声每每使他“耽于绝望的梦想”。至此,“我”的感觉已经从衰落感继而转入了悲哀感。然而就在这时候,窗外的手风琴偶尔奏起一支只能使乡下人产生快乐感的陈旧俗曲。但这曲调仿佛是勾起了什么美好的回忆,竟令“我”一反常态,欢喜得“悠然入梦”。

三个段落,四种感情,先是孤独感,而后是衰落感,最后是悲哀感和突然出现的兴奋感,这就是《秋》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表现每一种感情,作者都使用象征手法,其中“拉丁衰亡时代的最后作家”是孤独感的象征,“罗马末期的那些苦闷的诗歌”是衰落感的象征,“低沉而哀怨”的“手风琴”是悲哀感的象征,而由感而发的“浪漫的民谣”却是快乐美好的象征。

但是,本文最为复杂深奥的象征,还是集中表现在“秋”字本身上。作者写道:“我喜爱的季节是夏天最后几个憔悴的日子,正当秋季开始以前。”这里“秋”中寓含着深刻的道理:夏末的日子,意味着由盛入衰的过渡期;由此推断,夏去秋来,那秋就是生机凋敝的季节。这是“秋”的第一种寓意。如果象征着“夏天最后几个憔悴的日子”,那么随之而来的“秋”,按理应该是绝望,是崩溃。但实际上,三种伤感过后,感情之“秋”呈现出一种兴奋和喜悦,全然“生机凋敝”的却是“生机希望”的重现。于是,“秋”又有了第二层寓意,即:绝望中的希望。而这第二种寓意才是作者赋予“秋”的最终含义。

《秋》中运用了诸多象征词、象征情景、象征意象,甚至象征逻辑。多种类型和层次的象征,使作品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阅读时,需要用心体会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