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蒙田(1533-1592年),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集》三卷。他是西方开先河式的散文大家,其散文风格简朴流畅,琅琅上口,对培根及17、18世纪欧洲其他一些思想家、文学家影响很大。
热爱生命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名篇鉴赏
生命有两个层面:生活和死亡。生活本身就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热爱生活。“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一个人如果能够充分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还会留意死亡的降临吗?——这是本文要传达的基本思想。
关于第一个层面——“常规”的生命,作者说了两种对待方式:“度”和“消磨”“坏日子”;“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但作者接着议论道:生命本来是“优越无比”、“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是我们自己把它改造成“一件苦事、一件贱物”的。可见,生命的可爱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在作者看来,第二个层面——“死亡”是生命的“特殊”状态,且自有化它为“常规生命”的“秘诀”,即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因为“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正因为悟透了这一点,作者才自信地说自己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即使自己已经进入生命的暮年,但由于“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自己最后的日子也一定会更加“丰盈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