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美术史
10823300000029

第29章 19世纪欧洲及美国美术(6)

直到18世纪上半叶才产生了具有英国独特风格,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的画家。他们无论在风俗画、肖像画或风景画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取代了外国画家在英国的地位。其中第一个最有影响的画家是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荷加斯出生于伦敦一个清苦的教师家庭,他从小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10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一个银匠家做学徒。1720年荷加斯作为一个铜版画家而独立工作,1726年进入画家松希尔的画室学习油画技法。荷加斯的作品主要是铜版和油画风俗组画及肖像画,有《妓女生涯》(又名《烟花女子哈洛德堕落记》,铜版组画,1731)、《浪子生涯》(铜版组画,1735)、《文明婚礼》(油画组画,1743)。他把这些作品称为“社会道德题材”,对当时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荷加斯的肖像画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理想化肖像,他善于突出人的个性和社会特征,如《卡拉姆肖像》、《画家之姐安娜》。作于50年代后期的《卖虾女》最有代表性。他还留下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美的分析》。荷加斯的绘画与当时英国流行的画风格格不人,他没有学生和追随者,但他的艺术奠定了英国绘画的进步传统。

乔舒亚·雷诺兹(Sir Joshua Reynolds,1723—1792)出生于英国德文郡的一个牧师兼教员家庭。18岁到伦敦学画,后出访意大利,深受古典主义影响。1752年他回到英国后即成为英国最负盛名的肖像画家。雷诺兹是典型的上流社会画家,英国传统的贵族气派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绅士风度被他用意大利的古典主义风格融为一体,引起整个欧洲的注目。他的作品具有巴洛克的气质,形象真实生动,富贵堂皇,注重心理刻画。1768年,雷诺兹参与创建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并当选首任院长。他在美术学院年度庆典上的演说,成为他主要的美术理论文献,收集成《演讲录》,内容包括艺术见解和美学观点,被当时人称为“艺术的语录”。他的代表作品有《凯贝尔海军上将》(1752)、《蒙哥马利三姐妹》(1773)等。雷诺兹的追随者甚多,形成了18世纪后期英国的一代画风,他的肖像作品成为当时肖像创作的典范。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gh,1727—1788)出生于赛德贝利村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这使他画了不少风景速写和素描,后来到伦敦学画。庚斯博罗是和雷诺兹齐名的肖像画家,同时又是他的竞争者,个性上的差异造成了他们不同的风格。他是英国画派在色彩上较有成就的画家,他尤善用蓝色,罗斯金称他是“鲁本斯以来最伟大的色彩家”。庚斯博罗的肖像画具罗可可艺术的特征,色彩绚丽精致,用笔潇洒流畅。他的风景画数量不多,但对以后英国风景画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代表作品有《蓝衣少年》(1770)、《格兰汉姆夫人肖像》(1777)《女演员西顿斯》(1784)、《日落》等。

比雷诺兹、庚斯博罗稍后的英国著名肖像画家有雷伯恩(Raebum,1756—1823)、罗姆尼(Romney,1734—1802)、劳伦斯(1awrence,1769—1830)等。其中劳伦斯的肖像画技法在英国有很大声誉,同时他被看作英国肖像画的最后一位有才能的画家。

以下我们就风格、画种和流派等方面分别介绍英国18、19世纪的一些绘画情况。

二、英国浪漫主义绘画

英国浪漫主义绘画在英国美术史中属于历史画的范畴,主要指以古代神话、圣经故事和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大型情节性绘画。在英国,文学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发生在英国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一方面重新确立了人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深刻改变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在注重感情表现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的审美范畴,梦幻、恐怖,甚至丑陋都可以成为艺术创造的题材。

亨利·弗赛里(Henry Fuseli,1741—1825)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父亲是画家兼艺术史家。他曾接受过神学和艺术方面的教育,因政治问题于1764年离开瑞士到英国伦敦定居。他一生没有中断过作为作家和思想家的活动,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哲理性,素描和油画都保持了复杂的结构。弗赛里于1770—1778年到意大利求学,1781年的《梦魔》在英国皇家美术院获得成功,1790年人选为皇家美术院的正式成员。其代表作品还有《提泰尼亚从梦中醒来》(1785—1789)、《弥尔顿画廊》(组画,1799年展出)。

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ke,1757—1827)是英国浪漫主义画派最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14岁时跟随一名雕版家当学徒,没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他的主要艺术活动是应书商的要求制作书籍装帧,也为自己的诗集画插图,大多是蛋彩、水彩、铜版以及少部分木刻。他在政治上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英国现实抱批判态度。他一生坎坷冷落,在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同时,也带有浓厚的宗教情绪,这使他的作品蒙上一层神秘主义色彩。他曾为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作插图,但每幅画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布莱克的代表作品有《耶和华创造亚当》(1795)、《死亡之屋》(1795)《怜悯》(1795)、《生命之河》(1805)等。他在晚年开始为但丁的《神曲》画插图,但没完成就去世了。

布莱克晚年的时候,有一群青年艺术家追随在他身旁,其中最有才能的是帕尔默(Palmer,1805—1881),他在14岁就参加了皇家美术院的展览。布莱克去世后,他经常居住在一个偏僻的村庄。他的画以风景画为主题,带有梦幻的成分,在清淡、悠远的诗意中有一种怀旧的哀愁。主要作品有《清晨》(钢笔水墨画,1825)、《肖汉姆的花园》(水彩,约1829)等。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艺运动中较重要的还有波宁顿(Bonington,1801—1828)。他在水彩画方面造诣较高。波宁顿生于英格兰,从小在法国长大。1819年进巴黎造型美术学校,人法国著名画家格罗的画室,与德拉克洛瓦一起学画。1824年的法国沙龙展中,波宁顿曾与康斯太勃尔、托马斯·劳伦斯等一起展出作品,获金质奖章。他的展览于1826年和1828年两次在英国举行,受到好评。他的水彩画在英、法都有较大影响。但他过早去世,他的才华没能充分发挥,代表作有《诺曼底河边景色》。

三、英国风景画

风景画的发展是英国美术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它对整个西方美术的进程都发生了影响。英国风景画的真正奠基者是威尔逊和庚斯博罗。他们在意大利古典主义和荷兰自然主义风景画的影响下,一往情深地描绘英国的自然风光,使风景画由不为人重视的地志画和风俗画地位发展为与肖像画、历史画比肩,代表英国风景画最高成就的是特纳和康斯太勃尔。英国水彩画几乎是与英国风景画同时发展起来的,它以地志画为基础,吸收了欧洲大陆水彩画的材料和技法,在英国特有的湿润气候中得到迅速发展,产生了一批热爱大自然,直接研究英国自然风光的优秀水彩画家。

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Wilson,1713—1782)出生于威尔士,1757—1758年到意大利学习。他最初运用意大利古典主义手法描绘罗马风光,回国后将古典主义传统与英国本地风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他的画中已经传达出自然主义的气息,但仍受到古典主义结构的局限。代表作品有《河上的荷尔特桥》、《溪谷》等。

托马斯·格尔丁(Thomas Girtin,1775—1802)虽然只活了27岁,但在英国水彩画的发展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使水彩画从早期素描淡彩的画法中解放出来,将其发展成为充分运用色彩并具有丰富色调的画种,并对特纳及以后的画家都发生了影响。主要作品有《德文郡克塞河上的彩虹》(179)和《北威尔士道尔格里附近的凯因瀑布》等。

特纳(Turner,1775—1851)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理发师。他1789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790年在美术学院第一次展出了水彩画。1796年的《海上渔民》引起广泛注意,这幅画反映出他运用自然光色表达自己感情的天赋。他在1799年人选皇家美术协会,1802年进入皇家美术院。特纳并不是纯粹的风景画家,在他的艺术中贯穿着他的哲学思想:面对着大自然永恒的壮美,人生的历程是短促而虚幻的。他曾到意大利和法国旅行,深受古典主义影响,大自然在他的笔下具有悲壮雄伟的戏剧性力量,但在表现手法上则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特纳被认为是英国绘画史上最杰出的天才之一,他的风景画是人与自然的史诗,他的技法对以后包括印象派在内的画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纳的代表作品有《雪暴: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1812)、《国会大厦起火》(1835)、《奴隶船》和《蒸汽和速度一大西方铁路》(1844)等。

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家乡在萨福克,父亲是一个乡村磨坊主,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对他一生的艺术都产生了影响。他在1799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康斯太勃尔强调直接向自然学习,追求人的精神与自然的一致。他在仔细观察和热情描绘大自然的过程中发展了油画技法。在英国画家中,他是最完整地领会了油画造型语言的大师之一。但他的成就并不为当时英国美术界所看重,直到1829年他才被选人皇家美术协会。他的画在法国产生很大影响,德拉克洛瓦把他誉为现代风景画之父。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是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典范,代表作品有《弗莱福特的磨坊》(1817)、《德汉山谷:黎明》(1811)、《跃马》(1825)、《干草车》(1820)等。

四、拉斐尔前派

在布莱克之后,英国历史画陷入低潮。到1840年,皇家美术学院的一批青年学生要求复兴英国历史画传统,以拉斐尔以前的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为榜样,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观念,为此他们组织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作为一种艺术思潮,拉斐尔前派在欧洲美术史上最先反映出现代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困惑,它所包含的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内涵对欧洲19世纪末期象征主义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福特·马道克斯·布朗(Ford Madox Holman Hunt,1827—1910)是一个伦敦批发商的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在1844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他的作品往往是在真实的生活画面中包含着哲理寓意。他的《牧羊人》(1851)标志着拉斐尔前派艺术的全面成熟,也是拉斐尔前派的代表作。在这幅画中他以真正的农民为模特儿,配上色彩明丽、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约翰·埃佛雷特·米莱斯(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出生于南埃普敦,幼年时就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天赋。1840年他11岁时进皇家美术学院,1843年获银质奖章,1847年获金质奖章。米莱斯的作品有很强的表现力,多以圣经故事和文学作品为题材,色彩富于装饰性,在构图上能处理复杂的生活场面,画面上总是有股淡淡的悲剧气氛,以日常生活为题的作品也同样笼罩着一层哀愁,代表作品有《基督在双亲家中》(1847—1850)、《劳伦佐和伊莎贝拉》(1849)、《奥菲莉娅》(1825)。

罗塞蒂(Gabriel Charles Dante Rossetti,1828—1882)是拉斐尔前派的核心和灵魂。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意大利政治流亡者,皇家美术学院的意籍教授,他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浪漫气氛的熏陶。他于1847年进入亨特的画室,随后参加了拉斐尔前派的活动。他的主要成就是在1854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解体之后,抛弃了早先的风格,沉迷于柔和抑郁的情调与装饰风格,以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带有一层梦幻色彩,在感伤的情绪后面还有性爱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圣母领报》(184—1850)、《牧场聚会》(187)、《珀尔赛福涅》(1874)。

1856年罗赛蒂有了两个追随者,一个是莫里斯(William Norris,1834—1896),另一个是伯恩一琼斯(Edward Bume—Jones,1833—1898)。

莫里斯是诗人和艺术家。他与伯恩一琼斯是在牛津学习时的同学,后又同为罗赛蒂的学生。他主张复兴英国的手工劳动,并在他的倡议下开办了工业艺术作坊。他著述的《没有出处的消息》一书,描绘了未来社会的幸福蓝图。

伯恩—琼斯的早期作品受罗赛蒂的影响较大,如《梅林和尼姆》(1858—1859)。后来在意大利受15世纪画家菲利普—利皮和波提切利影响,在其后的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神秘情绪。他画了许多女性题材的作品。1877年,他展出《创世纪》、《梅林的诱惑》、《维纳斯的镜子》,1884年,他又画了《考费杜阿王和乞丐女》。他还是英国19世纪后期工艺设计的领导人之一,他提出的复兴“美术一工业设计”思想,对20世纪工艺美术起了推动作用。他曾自己设计过基督教堂的彩色玻璃画,设计过金属装饰、瓷砖和石膏圆雕,设计过钢琴、风琴的外形和挂毯。

1862年J.A.M惠斯勒(Jaames Albott Mcnelu Whistler,1834—1903)加入了罗赛蒂身边的小圈子,他后来成为英国19世纪末期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家。

惠斯勒生于美国,童年在俄罗斯度过,1855年到巴黎学画,最初受库尔贝写实主义影响。60年代初在创作上与马奈接近,也参加了后来法国印象派画家的活动。1863年他定居伦敦,给英国画坛带来新鲜的气氛。惠斯勒早期作品以肖像画为主,如《母亲的肖像》(1871)、《亚历山大小姐肖像》(1872—1874)。这些肖像以构图的严谨、色调的调和为特色。70年代后期他开始更多地从事风景画创作,描绘伦敦泰晤士河上黄昏中的桥和岸边雾气笼罩的景色,他以大胆的构图表达自然界光和空间的复杂变化。代表作品有《灰色与金色的和谐》、《蓝色与银色的夜曲》等。惠斯勒的版画受日本浮士绘的影响较大,装饰性较强,以突出“调子”的和谐为主。

五、伦敦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