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和水稻基因组计划之后,在生物领域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绘制完成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由覆盖6倍家蚕全基因组的554万个测序反应构成,基因组测序覆盖率和功能基因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以上。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利用霰弹法测序完成的最大的生物种基因组,共注释获得了16948个完整基因,7285个基因片段。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完成,不仅确立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及在重要生物物种基因组研究中的整体优势,更显示了我国在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组测序技术方面,在高性能计算的能力、理论和软件编写上的综合强大实力,使我国在鳞翅目昆虫基因组研究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处在了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
第一个双价抗虫棉试种成功
时间:2002年9月10日
2002年9月10日,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试种成功。
“中棉所41”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抗虫棉育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1”同时携带两个杀虫基因,可同时产生两种不同性质的杀虫蛋白,两种不同性质的杀虫蛋白就像两种不同性状的“农药”混配,使棉铃虫难以产生相应抗性,因此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的杀虫性更加稳定。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实验种植数据显示,双价转基因抗虫棉不仅具有抗虫、抗病、抗旱等优势,而且产量也明显高于单价的转基因抗虫棉。
第一个大型重离子加速器建成
时间:1989年12月2日
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第一个大型重离子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成。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重离子加速器,同时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能量最高、可加速的粒子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重离子加速器,是世界上继法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台同类大型回旋加速器,1989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创新的物理思想,利用这台加速器成功地合成和研究了10余种新核素。它的胜利建成,开辟了我国中能物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标志着我国回旋加速器技术水平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中、低能重离子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在重离子物理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要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其社会经济效益是“综合”的,可同时缓解水资源、粮食和生态三大“瓶颈”问题。
第一套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1000研制成功
时间:1995年5月
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1000于1995年由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院开发中心研制成功,于1995年5月通过了由国家科委组织的国家级鉴定。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继曙光一号计算机以后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方面的又一里程碑,是当时国内研制的最高水平的计算机系统。它突破了一大批大规模并行处理(MPP)的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研制和生产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的国家之一。曙光1000采用了国际上上世纪90年代的最新技术,它的峰值速度达到25亿次/秒,实际运算速度达到15.8亿次/秒浮点运算,内存容量达1024兆字节,居中国之首。该系统能解决工作站和大型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个全国范围内的48小时天气预报程序只需运行3小时左右,而一般计算机要运行60小时以上,这就提高了预报的准确度。这是中国研制成功的第一个有自己版权的并行操作系统。曙光1000的研制成功不但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曙光1000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套自主开发的世界级办公软件发布
时间:2001年12月8日
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国首套世界级办公软件”———永中Office的测试版发布。
之所以说永中Office是“全世界第一套真正意义上的Office集成办公软件”,是因为它拥有许多革命性的创新,在单一的程序中集成了办公软件的三大应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并且在所有Office应用中使用统一的文件格式、统一的标准用户界面,特别是永中Office的“数据对象储藏库”技术,这一创新技术的应用,真正解决了办公软件各应用间数据集成的问题。
在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这两个微软和其他办公软件的技术软肋上,永中Office开发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永中Office的另外一个明显的技术优势在于它优异的跨平台性,由于利用JAVA开发语言,可以使永中Office跨越任何支持JAVA的平台,保证了不同系统平台用户之间文件交流的畅通性,而这恰恰是目前WPSOffice最为头疼的事。
2001年12月26日,永中Office被正式立项国家“863计划”,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一款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办公软件,永中Office面临的市场机遇也是无法限量的。
2004年2月16日,在一年一度的世界IT业盛会———DEMO信息技术展示上首次亮相的中国企业———无锡永中科技有限公司,以其创新的办公软件的精彩演示,给世界IT产业留下了强烈震撼。永中的办公软件,这个中国“863计划”结出的硕果,重重写下了中国软件发展史上的精彩一笔。
DEMO每年从数百家申请企业中严格筛选出60家左右前来参会,参加企业基本上代表所在领域的最新潮流,入选者多为美、欧企业,而获得现场演示资格的仅有12家至13家。永中公司顺利成为第一批上台演示产品的企业。
第一次在超高压变质岩石中实施大陆科学钻探
时间:2002年4月6日
中国内陆科学钻探工程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坚硬的超高压变质岩石中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江苏省东海县)完成了2000米的先导孔钻探。
中国在超高压变质岩石中实施大陆科学钻探,这在世界尚属首次。
这次钻探是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实施的。
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先导孔的钻探,克服了地层坚硬和岩石破碎等重重困难,获得了十分珍贵的新鲜连续的岩芯标本和流体及气态样品,并已编录完毕。中国内陆科学钻探工程采用了首创的先进工艺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硬岩钻进的机械钻速,而且使井斜度保持在3~4度,岩芯采取率达88.5%,研制的新一代金刚石钻头的使用寿命最高达75米。科学钻探的初战告捷为中国钻探史写下新的一页。
第一组百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填补空白
时间:2004年8月20日
由河北省秦皇岛新源水工业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MEDVIII—100新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通过了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专家认为,该技术及装置的研制成功突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其产品工艺与结构设计方案为国内首创,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可用于日产千吨级以上装置的设计制造。
低温多效海水(苦咸水)淡化工艺是当前国际上蒸馏淡化的主要方法。利用低温热源通过对海水进行多次蒸发和冷凝过程以制取淡化纯净水的技术目前只有以色列和法国少数几家公司掌握,国内装置的制造还是空白。
第一台跻身世界十强的民用超级计算机
时间:2004年6月22日
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曙光4000A以每秒80610亿次Linpack计算值位列全球第十,这是中国超级计算机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最好成绩,也是中国超级计算机首次跻身世界十强。
随着曙光4000A的推出,中国已经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跨越了10万亿次计算机研发、应用的国家。
曙光4000A服务器Linpack峰值达到80610亿次浮点运算每秒,效率71.56%,在同类系统中排名世界第一。这表明我国生产、应用、维护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曙光4000A是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超过10万亿次/秒的民用超级计算机,研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整套(包括通讯、文件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与作业管理系统等)机群系统软件,并成功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互联网络。曙光4000A在全球第一个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主板和2U高度4CPU的64位Opteron机架服务器,在75平方米内聚集了10万亿次以上的计算能力,空载时功耗为270kW,满载时功耗为380kW;曙光4000A系统中集成了主板管理、硬件监控、KVM切换、系统电源控制等大规模机群的管理功能,提高了系统的可管理性。它还通过支持32或者64位计算,Cluster/MPP计算,交互式/协同计算,服务器聚集计算,Wintel(微软英特尔)模式等多种计算模式,系统服务用户多种需求的能力大为提高,使得曙光4000A系统在支持网格环境下的应用方面极具特色。
第一款“龙芯”1号制成
时间:2002年8月10日
我国首款可商业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用高性能的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中国结束无“芯”历史。中科院表示,小名为“狗剩”的CPU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历时两年、独立研制成功的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CPU。“龙芯”的成功问世,标志着我国已经结束了在计算机关键技术领域的“无芯”历史。“龙芯”1号立足国内需求,“龙芯”1号具有特殊的硬件设计,可以抵御一大类黑客和病毒攻击。由于在安全性上优势突出,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安全服务器,例如政府或者军事安全平台等都将有广阔的市场。同时,“龙芯”还会利用小于0.5瓦的低运行功耗特点,进入Intel势弱的嵌入式芯片应用市场,以期广泛应用到手机芯片等产品市场。
第一台国产IPv6核心路由器通过技术鉴定
时间:2004年5月29日
第一台国产IPv6核心路由器(BE12000系列)通过了信息产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和入网测试。国内通信和网络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认为,由清华大学和清华比威网络公司联合研制成功的名为“BE12000”的核心路由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个别技术创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路由器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表现优异。专家认为,这一核心路由器成功走向应用,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路由器关键技术,对于保障我国互联网的安全运行和服务水平,提高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竞争中,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始享有话语权。
第一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研制成功
时间:2001年7月13日
2001年7月13日由中科院组织的“九五”国家攻关项目《燃料电池技术》专题验收会在北京圆满结束,由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演示车通过验收。该车最高时速每小时60千米,0~40公里加速时间为22.1秒。中科院电工所承担了电机驱动装置和DC-DC变换器工作,其中电机驱动装置采用全数字矢量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开发了30千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装车系统;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对整车进行了创新性设计,整车在湖北十堰通过性能测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演示车的研制成功,填补了燃料电池电动客车的国内空白,缩短了我国汽车工业在此领域与国外之间的差距。目前,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不过是1600万辆,如能把这些富余的电力利用起来,几乎可以不再烧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发展电动汽车不但可以解决资源合理流动和环境污染问题,而且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局势和入世步伐的加快,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对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真正做到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核潜艇第一次远航圆满成功
时间:1987年12月31日
我国海军核潜艇首次远航训练获得圆满成功。潜艇部队的干部和水兵驾驶着核潜艇,在辽阔的海洋上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创造了我国海军潜艇水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的纪录。参加这次远航训练的核动力潜艇,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全部机械和设备都是国产。它具有续航力大、航行速度高、潜航时间长、隐蔽性能好等特点。核动力潜艇远航训练成功,是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新成就。
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这种核动力潜艇,已在海军部队服役。
第一个杂交旱稻不育系成活
时间:2004年5月
以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研究员为主的研究团队育成世界上第一份杂交旱稻不育系。这表明中国在全球率先完成杂交旱稻的三系配套,目前这个团队正在进一步选育优良的杂交旱稻组合。
据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专家估计,我国现有2亿至3亿亩沙丘、盐碱地及南方山区的旱地,如能开发一定的面积种植杂交旱稻,可年增稻谷250亿公斤以上。在近10亿至15亿亩的旱地作物内如能间种或套种一部分杂交旱稻,可年增上百亿公斤稻谷。此外,传统低产的旱稻及靠天雨种植的水稻田如改种高产旱稻品种,又可年增稻谷约50亿公斤。
种植旱稻可以节水,节水就减少了灌溉,减少灌溉就等于节约了资源,还可缓解因过度灌溉产生的土壤盐渍化,减少水土流失,产生生态效益。所以推广旱稻,其社会经济效益是“综合”的,可同时缓解水资源、粮食和生态三大“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