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科学技术获得了高度重视和充分发展。美国科技投入数量和规模都稳居世界第一,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科学家、工程师队伍。不但在基础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还是世界上专利最多的国家。仅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有35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占总数的61%;在世界公认的四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中,美国发表的论文数占到40%;美国的科技条件、创新环境、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均首屈一指,这使美国同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头号科技强国。
一、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特点
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美国的科技政策是由宪法和法规来规定的。
国会中设立了参议院商务、交通和科学委员会,众议院设立科学、空间和技术委员会,这些机构在国家科技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没有像中国科技部这样专门的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总统设立了科技事务助理,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和总统科技顾问;此外,美国还设立有总统任主席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要由政府各部门成员兼任;同时设立了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吸收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人士参加。总统主要通过这些组织协调全国的科技发展。
美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全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由联邦政府、大学、企业和非营利科研机构四大系统来开展。在美国联邦政府系统,国家实验室是主要的科技骨干力量,目前全美约有800多个国家实验室,年度科研经费占政府研发总经费的1/3。企业的研发活动在美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美目前约有1万家企业实验室,全美约3/4的研发活动在这些企业实验室完成,3/4的科研人员分布在这些企业实验室里,企业实验室吸纳了全国60%的研发经费。大学是美国从事基础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总基地,目前,全美共有4000多所高等院校,其中拥有研究生院的大学有300多所。其他非营利科研机构主要包括资助、从事和服务于科研活动的组织,如美国科学促进会,洛克菲勒科学基金会等。在美国,非赢利科研机构的科技投入只占投入的15%左右,主要在联络科技人员,交流科技信息,普及科技知识,提供科技咨询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国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措施
1.制定全面领先的国家科技创新战略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强烈刺激下,20世纪前半叶,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使美国的科技迅速崛起,全面跃入世界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更是把确保科学技术的全面领先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来发展,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支持产业界,政府与学术界的相互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经济”的神话。
早在老布什时期,美国就通过了“拜耶———杜尔大学与小企业专利程序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全国合作研究法”、“联邦技术转移法”等一系列加强官学产研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法规,促进提高了民用技术的创新能力。
克林顿时期,美国还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强化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间的双向交流,提出了美国技术创新政策的三大目标:其一,能够创造就业岗位并保护环境的长期经济增长;其二,一个更具生产性的负责任的政府;其三,在基础科学、数学与工程科学领域居于世界领导地位。1994年,美国政府在其科学政策咨文《为了国家利益的科学》中再次确定了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技素质,保持科学技术最前沿的领先地位的目标,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全美科技的发展。
小布什执政后,美国围绕“9·11”事件再度提高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加强国防与本土安全领域的科技发展,以确保美国科技上的世界领先地位。一方面,重新宣布了重返月球计划,另一方面又制定启动了“国家纳米技术计划”,继续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2.坚持深入持久地加大科技投入
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联邦政府的科技投入还是比较零散的,主要集中于农业和国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联邦政府的科技投入出现了戏剧性的扩张,最终导致美国进入了大科学时代。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的年科技投入为4.23亿美元,到1969年,美国的研发投入达256亿美元,而同年西德、法国、英国、日本四国的研发总投入才113亿元。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投入逐渐下降,但到90年代中期以后,又迅速增长,而且1997—2000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研发经费增长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长6%,2000年达到2642亿美元。小布什上台后,继续加大科技投入,2006年,美国联邦政府的科技投入预算达到2980亿美元,占联邦总预算的13.6%,为1968年阿波罗登月计划以来的最高水平。
3.强化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是一个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传统的国家,在科技资源的配置方面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前,联邦政府原则上不支持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和经济利益的创新活动,这些活动由企业自愿承担。这一机制促使企业成了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私营企业成为美国技术创新的主力。目前,全美约有上万家企业建立了实验室,约300万工程师和科学家在企业工作,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全国科研总投入的2/3,研发支出占3/4,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大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和人才实力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如IBM公司在纽约的中央实验室就拥有研发人员3000多人,其中有4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该公司年均投入科研经费50亿美元,年获专利2300多项。
技术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趋势的加剧,刺激了美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如美国的硅谷,是一块长70公里、宽15公里的狭长地带,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风险投资的洼地,成就了英特尔、微软、雅虎、思科等知名的世界电子大公司,目前硅谷聚集的企业超过1000家,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的11%,每年的电子产品销售额达4000多亿美元,占美国销售总额的40%。此外,美国还通过技术创新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法规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4.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美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既是研发活动的最大投入者,也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成果占有者。美国工业企业建立实验室从事创新活动早在19世纪末期就开始了。企业技术研发活动使科技发明从个人时代进入了企业时代,增强了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和计划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的提高。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反垄断法严禁企业间的商业合作,却鼓励企业间的研发活动的合作,因此,1985年至1994年,全美共组建企业联合研究机构450个,同时与外国企业建立了3000多个战略性技术联盟,不断强化了美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1986年美国跨国公司的研发投入为46亿美元,到1997年即达到141亿美元,增长3倍;而外国企业投放到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大幅增长,从1987年的65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190亿美元,增长了3倍。
5.推动大学主导知识创新
美国的大学在科技创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主导着全美的知识创新,65%以上的基础研究是由大学完成的,其经费支出也占全美基础研究总支出的5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大学加大了与工业界的合作,2000年,全美大学的研发总费用已达300亿美元,其中2/3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1/3来自企业界。美国的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大学,其中研究型大学占大学总数的6.6%。这些大学里学术大师云集,学生素质一流,科研经费充裕,其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占全国的75%,获得的科研经费占全美大学科研经费的9%,其发表的论文和创造的科研成果也占全美大学的80%以上,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400多名大学教授中,多数来自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仅哈佛大学就有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6.以人为本进行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
美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历史悠久,对美国的工业腾飞功不可没。早在美国独立之初,就颁布了《专利法》,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又通过一系列的知识产权法案,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并通过双边的和多边的贸易协商来寻求国际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规定凡是公共财政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归项目单位所有,可自行进行进一步开发和转化,对于创新者予以重奖。同年,美国出台了《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明确了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规定了技术创新成果转移是联邦实验室的明确任务。
1986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联邦技术转移法》,鼓励实验室和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转移,刺激了知识产权数量的增长,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针对知识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修订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如将网络营销模式的构思等列为专利保护对象;在功能基因方面,到2003年,美国已申请专利4000多项。同时,增设“临时专利”,主要保护那些具有商业潜在价值但还没有彻底完成的科研成果。美国还向全球输出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经常运用贸易“特殊301条款”迫使竞争对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7.建立高度发达的创新基础设施
美国的科技创新领先世界,与其建立的高度发达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密不可分。
在科技基础设施方面,美国建立了数量庞大、功能先进的大型科学基础设施、重点实验综合科技图书情报中心等。如美国能源部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了一大批科研基础设施,每年有1.8万名学者使用这些设施进行科学研究,产生了许多重大科学发现。2003年,美国能源部又宣布建立新一批科学基础设施,为保证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将“信息高速公路”作为其施政重点,投资4000多亿美元,用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又提出“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推动全球互联网的发展。1996年,提出了“新一代因特网计划”,扶持新一代因特网应用技术开发。1999年,提出了“21世纪的信息技术计划”,推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开展。2001年,通过政府文书减少法案和电子政务法案,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发展。2001年,美国的信息通讯技术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8.22%,1995—2002年,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40%。
美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初探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9·11”事件后,反恐已上升为美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作为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联邦研发工作,早已扛起了反恐大旗,研发重心随之倾斜。继2002年、2003年后,2004年反恐继续成为研发工作的重点优先领域。布什政府认为加强技术开发投资对提升美国抗击恐怖、保护国土安全的能力非常重要,为此,布什总统提出的2005年的研发预算仍突出了以打赢反恐战争为出发点的指导思想,在美国财政赤字出现破天荒最高纪录的情况下,“反恐”研发预算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联邦研发预算中科技反恐占据重要地位
2005年联邦研发预算总额为1320亿美元,比2004财年增加了55亿美元,增加部分的全部由国防部武器系统研发和国土安全部研发计划分享,国防研发预算超过全部研发预算的57%,总额为74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他联邦机构的研发经费整体上有所下降,研究经费(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总体持平(只增长了0.2%),总额为557亿美元。
国土安全部预算继续呈直线上升趋势,2005年研发预算达12亿美元,比2004年递增了15.5%,由于国家航空航天局出台了新的航空计划,预算增幅为5.5%。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1998—2003年5年之内预算翻了一番后,2004年还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增幅仍达到6.5%,但2005年的预算增幅仅为2.6%,不排除NIH生物反恐计划的抬升作用。尽管布什总统于2002年底签署将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预算5年内翻番的授权法案,但新财年仅增了3个百分点,总额为57亿,与已获授权的74亿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国家纳米技术计划、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为联邦重大优先的跨部门计划,预期经费在新财年得到了应有的保证。纳米计划上升了2.2个百分点,4年内翻了一番;网络与信息技术研发计划经费与2003年基本持平,连续4年每年拨款额达20亿。气候变化科学计划经费有小幅回落。
二、联邦重大跨部门科研计划
(一)国家纳米计划
为保持其纳米技术的领先地位,美国于2001年正式启动国家纳米计划(NNI),联邦政府投入的研发经费逐年增加,2004年达到了8.49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10%,成为本届政府跨部门重点优先的研发计划之一。
NNI在2004年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要求在纳米电子机械传感器、纳米管光纤、纳米合成强力材料、原型数据存储器件及铁纳米颗粒祛除等领域取得一批新成果,此外,还将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成立6个新纳米研究中心的计划、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成立纳米技术标准委员会和国家癌症研究出台“癌症纳米技术计划”等。
国家科学基金会2004年9月宣布将出资6900万美元在今后5年内建立6所纳米科学与工程中心,这笔资金为其2004年总资金2.5亿美元中的一部分。
“癌症纳米技术计划”旨在将纳米技术、癌症研究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并将通过其院外计划、院内计划以及纳米标准实验室等三方面来进行跨领域的工作,以实现其在2015年消除癌症死亡和痛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