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10840300000016

第16章 神话故事(16)

三年后,韩重学道还没有成功,心里惦记着紫玉,便从齐国回到吴国。父母告诉他,紫玉因为吴王不答应她和韩重的婚事,三年前就已经死了。韩重一听,放声大哭,压抑不住心里的悲痛,便准备了一点简单的祭品去紫玉坟前哭悼。一直伤心地围着紫玉的坟墓徘徊,不忍离去。黄昏的时候,紫玉的灵魂忽然从坟墓里出来,对韩重说:“你走之后,你的父母向父王提亲,哪知道父王嫌贫爱富,断然拒绝,我伤心之下死去。而今阴阳相隔,还能有什么办法呢?”说罢便掩面哭泣,随后又唱了一首哀怨动人的歌:“南山有乌,北山有罗……”唱完之后,紫玉便邀请韩重到她的坟墓里去做客,韩重为她的真情感动,随她一起进去,三天三夜才出来。临走之前,紫玉送给他一颗直径有一寸的明珠,对他说:“拿这颗珠子去见我父王,向他表示敬意。”

韩重出了坟墓,便带着珠子去见吴王,告诉他见到紫玉的事。吴王大怒,说:“紫玉已经死了三年,你这大胆狂生竟敢欺骗本王,玷污我那死去的女儿的亡灵。这颗珠子肯定是你盗墓偷来的,竟然骗本王说鬼魂显灵!”于是便要抓韩重,韩重一看大事不妙,连忙逃跑了,又来到紫玉坟前,告诉她所有经过。紫玉安慰他说:“不用担心,我会亲自去见父王的。”

第二天早晨,吴王正在洗脸梳头,紫玉忽然出现了,吴王又惊又喜,问紫玉怎么复活的。紫玉跪在地上说:“当年女儿一心只想与韩重结成夫妻,共同修炼成仙,谁知道父王不答应这门亲事,女儿一时气结而死。而今韩重归来,到我坟前祭奠,我感念于他,以明珠相赠,并非韩重盗我坟墓,请父王开恩。”紫玉的母亲听到她说话的声音,忙从屋里跑出来抱住紫玉,哪知道紫玉竟冉冉地化成了轻烟,随风飘散了。

后来,韩重独自又离开了吴国,最后修炼成仙了。

遇事过于消极,往往达不到目的。紫玉和韩重在这场悲剧中,都没有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勇气。吴王荒淫无道,紫玉心里绝望,想要逃避即将到来的祸患,可是她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介书生韩重身上,而懦弱的韩重却又把希望寄托在胆小的父母身上。在蛮横的吴王面前,他们本来就没有多少勇气,一旦遭遇拒绝,他们更加退缩不前,可怜的紫玉甚至因此枉送性命。凭着吴王对紫玉的宠爱,如果紫玉足够坚强勇敢,其实达到目的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当幸福来临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争取,牢牢把握。消极的退缩不前只会让你与幸福失之交臂。面对困难,我们需要勇敢,争取幸福同样如此。

高山流水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连成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连成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担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连成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正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崖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打柴人。

伯牙把那个打柴人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方知打柴人叫钟子期。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钟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钟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钟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后来伯牙如约前来钟子期家拜访他,但是钟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之后悲痛欲绝,奔到钟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钟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就是当时伯牙心情的真实写照啊!

对于艺术的追求,必须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专心致志,才能精益求精。俞伯牙最初做不到这一点,所以琴艺进步很慢,而当他的老师针对他的缺点进行了正确的引导之后,伯牙才真正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所以解决问题一定要对症下药。伯牙和子期的友情,是在伯牙高处不胜寒之际出现的,问遍天下,知音仅此。因为稀少,所以珍贵。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学会一门手艺、技术甚至掌握一门艺术,并达到较高的境界,就必须舍弃一些东西,首先要甘于寂寞,不被烦躁的世俗打扰,才能集中精力,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水平。

当然,换个角度讲,在暂时遇不到知音的情况下,也不必学伯牙把琴砸碎,只要是真才实学,就一定还会有真正的知音。

孔子绝粮

孔子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贤明的君主采用他的主张,施行仁政。但是东奔西跑好多年,孔子始终得不到重用。于是便在陈国和蔡国之间暂时住下来。恰好楚国派人来,聘请他到楚国去任职,孔子很高兴,正准备动身去楚国,谁知道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弟子都被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围困起来了。

原来,陈国和蔡国听说楚国聘请孔子,楚国是大国,孔子又是贤人,他们怕万一孔子被楚国任用,将来他们这些邻近楚国的小国,可要遭殃了。于是两国便派兵把他们围了起来,既不杀害,也不关押,就只想活活饿死他们。

就这样一直被困了七天,头两天,他们所剩的粮食就被吃光了,后面那几天每天只能吃两顿野菜汤,连粒米都很难见到。大家都饿得头晕眼花,脸有菜色,精神很不振。这天晚上,大家吃过晚饭——每人喝了半碗藜藿汤,都浑身乏力地躺在席子上休息。孔子坐在自己的屋子里弹琴。

正在这时,忽然从大门外闯进来一个陌生人,身高九尺,头顶戴着一顶草帽,身穿一见皂罗袍,一进门就叽里咕噜大喊大叫,屋子里的人都吓了一跳。子贡第一个爬起来,披上衣服跳出去,大喝一声:“来者何人?”那怪人却不说话,一对浑浊的眼睛发着绿光,死死盯着子贡。子贡浑身的汗毛都倒竖起来,冷不防那怪人忽地伸出一双毛茸茸像树桩一样粗壮的手,抓住子贡的手臂,呼啦一下拖过来往左一甩,顺势夹在自己腋窝下,转身就跑。子贡吓得大声呼救。子路提了宝剑跳出来,跟怪人打起来,哪知道怪人始终把子贡挡在身前。子路生怕伤了子贡,只好扔了宝剑,徒手来抢子贡,拽来拽去,总算凭着自己力气大,把子贡给抢了过来。子路把子贡放在席子上,马上又跳出去,赤手空拳跟那个怪人斗起来。

斗来斗去,始终不分胜负。子路虽然力大,但是那个怪人身形却非常灵活,浑身滑溜异常,子路怎么都抓不住他。这时孔子和其他的弟子早已经出来,站在庭阶上观战。孔子见那怪人的腋窝总是一张一合,心里奇怪。又仔细观察琢磨了好一会,终于看出一点端倪,于是对子路喊道:“把手伸进腋窝,抓住他,别让他跑了!”

果然,子路趁他稍一疏忽,“呼”的一下把手伸进那个怪人的腋窝,抓住他的肋骨,狠命往地上一甩,再用脚死死踩在那怪人脖子上,没想到过了一会,那怪人不动了,再仔细一看,原来并不是人,却是一条大鲢鱼,足足有九尺长。子路抓住的,原来是他的腮帮子,两边那两条鳍,可能就是战斗的胳膊。孔子走下去仔细看了好久,终于长叹一声说:“这大鲢鱼只怕是成了精了。可能因为我正在倒霉,他才跑来趁火打劫。不过咱们这几天也饿坏了,这妖怪正好做我们的粮食,我们把它煮了吃了,没什么可怕的!”

孔子他们吃了鲢鱼之后,不但没出问题,还浑身是劲,精神焕发。陈国和蔡国的军队见了,看他们被围困了七天,不但没死,还越活越精神,终于无计可施,只好解了围让他们离去。

善于抓住事物的弱点,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孔子在这个故事里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孔子如果没有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鲢鱼精的致命弱点,子路未必能擒住它,那么孔子师徒也许还得继续饿肚子。孔子的智慧不仅表现在著书立说中,同时也表现在一些平常的生活小事中。

面对困难,聪明的人想方设法寻找突破口,抓住事物的弱点,一举攻破。而懦弱的人则悲观失望,知难而退,最终被困难打败。如果你不想“饿肚子”,那么就勇敢面对,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子贡索马

传说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又有七十二贤人,子贡就是这七十二贤人中比较有名的一个。

子贡非常聪明,头脑灵活,善于论辩。子贡靠着他的巧言善辩曾多次解救孔子及其他弟子于危难。据说有一次,子贡和子路一块出去,恰好经过郑国的神社。神社前面有一棵千年古树,枝桠茂密,郁郁葱葱,像一把大伞一样。树上住着一种神鸟,神通广大,变化万方,属于魑魅魍魉之类。子路见那鸟生得奇怪,很是稀奇,想也不想便爬上树去,想捉只鸟来玩。谁知道鸟没捉到,自己反而被神鸟用法术给吊在树上了,不上不下,又难堪又尴尬。子贡见了,开始是惊讶,后来看见子路那副模样又觉得好笑,知道是被神鸟给施了法术,连忙向神鸟求情。幸亏他才思敏捷,伶牙俐齿,终于把神鸟说得心服口服,好像真的是自己拘禁子路不对,于是马上放了子路,这才免了一场灾难。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都说明子贡的辩才之锋利,思维之敏捷,头脑之灵活。但是他的辩才也有全不顶事的时候,子贡索马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据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中途困乏,于是停在大路边歇息。谁知道驾车的辕马忽然挣脱了缰绳,哒哒哒跑去啃人家种的庄稼,结果那马被正在田里干活的农夫给抓住了,扣留起来,硬要孔子他们给个说法。

子贡自觉辩才无碍,那么多达官贵人甚至神鸟怪兽都为他的辩才折服,仅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就曾经“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说服这么几个小小的农夫,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小事,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过去,对着那几个农夫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大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引经据史,旁征博引,真个是舌灿莲花,说得天花乱坠。可是那几个农夫只是拿眼干瞪着他,看他在那里之乎者也,子曰书云,一句话也听不懂。最后实在不耐烦了,一个个挥着拳头,舞着棍棒,作出要动武的样子,子贡这才悻悻地跑回去,脸上很不自在。

连子贡这么善于论辩的人都要不回那匹马,这下大家可都犯愁了。正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看上去笨头笨脑,刚来不多久,正替孔子赶车的马车夫却自告奋勇要去讨回那匹马。孔子一看,其他弟子都不敢去,只好让他去碰碰运气。那马车夫走到那些农夫跟前,说:“道理很简单,你们不在东海耕田种地,我们不在西海耕田种地,那么我们的马又怎么能够不吃你们的庄稼呢?”

农夫们一听,开始还抓耳挠腮,不太明白,忽然一下子恍然大悟,不住点头:说:“这才对嘛,你这话说得有理。先前那个人说了一大通,也不知道都说了些什么!”然后,农夫们高高兴兴把马还给了马车夫。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事情,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去对待。与这个故事很相似的是“对牛弹琴”的故事,琴弹得再好,对着根本听不懂的牛,只能是白费力。同样,面对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农民,子贡口才再好,也终究无能为力,连一个笨嘴拙舌的马车夫也比不上。

根据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对策,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不顾客观对象的具体条件,仅仅从自身出发去想问题,看事情,难免费力不讨好,最终以失败告终。

子羽斩蛟

澹台子羽又叫澹台灭明,也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子羽长相极其凶恶,生得十分丑陋,但是他为人正直善良,是个地地道道的勇士和君子。子羽的手掌是个天生的畸形,但是却并不影响他的勇猛刚正。

有一次,子羽携带一块价值连城的白璧从延津渡黄河,船行到正中,忽然狂风大作,波浪滔天,这风涛来得突然,而且气势汹汹。子羽站在船头,毫无惧色,观察了良久,确定是河伯在作怪。原来黄河水神河伯听说子羽携带一块举世罕见的白璧要渡过黄河,起了贪心,便派遣大波神阳侯和两条蛟龙前去兴风作浪,企图将船掀翻,乘机从子羽手里夺璧。那大波神原本是古代一个畏罪投河的诸侯,死后成了大波神,听从河伯的调遣。阳侯让那两条蛟龙将子羽的船挟持住,自己在一边呼风唤雨,霎时间,黄河上狂风怒号,骤雨倾盆,滚滚乌云遮住了整个天空,天色及其晦暗。惊涛骇浪中,只见两条蛟龙死死缠住船头和船尾,双目圆睁,张牙舞爪,那样子就像随时要把整条船都吞下去,当真是说不出的可怖。

船上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哭爹喊娘,只有子羽镇定自若,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样子。只见子羽巍然立在船头,对着滚滚波涛大声喝道:“不用再白费心思了!想要得到我的璧,只管开口问我要,君子行得正,坐得直,想用这种卑鄙无耻的手段来迫使我屈服,你们办不到!”

说罢,子羽一手持璧,一手持剑,纵身投入激流之中,只见那剑光好似闪电一般,在江中上下翻飞,眨眼间,整条江忽然都被血染红了,再看船头,那两条狰狞可怖的蛟龙已经被子羽挥剑砍成了好几段,早就一命呜呼了。阳侯见那子羽有如天神下凡,几个回合就斩了两条蛟龙,吓得心胆俱裂,自知不是对手,于是急急忙忙收兵回去复命。霎时间,云开雾散,风停雨息,整个江面都安静下来,子羽和其他人便顺利渡过了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