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10840300000042

第42章 民间故事(12)

到了亲戚家,亲戚见鲁国人拿来了两截断竹竿,感到很奇怪,忙问是怎么回事。鲁国人就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亲戚听了,哭笑不得,说:“我要竹竿是晾衣服用的,你现在截成短短的两截,竹竿也就成为废品了呀!”

这则故事既讽刺了鲁国人的愚蠢可笑,更嘲笑了那个自以为见多识广、喜欢乱出主意的老头。同时也告诉我们,一方面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要进行反复的多方面的尝试和试验;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如果有人像文中的老人一样,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喜欢逞能,就会遭人嘲笑。我们身边不就是有好多这样人,只知道瞎指点,不学无术、乱出主意,结果把许多好事都办糟了?

一叶障目

从前,有个迂腐的穷书生,只会读死书,对其他事情懂得很少。因为他既不会种田又不会做买卖,家里的生活还要靠妻子来维持,日子过得相当苦。书生当然也愿意过好日子,但他自己没有什么本事,所以也没有办法。

有一天上午,他坐在家里读《淮南子》,已经看了很久了,还是一无所获,不禁失望得很,准备干脆睡觉去算了。忽然,他的眼睛落在随便翻到的一页上停住了。只见书上有这么一句话:“螳螂捕蝉时常躲藏在树叶后面,用树叶遮住身体,蝉看不见螳螂,螳螂就很容易捉住它。”

书生看了,顿时来了精神,觉得很有启发,心想:我要是找到这种树叶,也用它来隐藏身体,别人不就看不见我了吗?这样我就可以到集市上去拿别人的东西,也不会被别人发现。

想到这里,书生兴奋得不得了。他扔下书,急急忙忙地跑到山上树林里去找隐身叶。他仰着脖子到处仔细地看啊、找啊,几个时辰下来,脖子酸痛酸痛的,难受极了。结果,在树林里转了好半天之后,他终于发现一只螳螂正藏在一片树叶后面准备捕蝉。他忙屏住呼吸,轻轻地靠近那只螳螂,瞅准了那片树叶,一下扑了下去。可是,因为猛了一些,那片树叶掉到地上去了。

书生赶紧低头在地上找。可是满地都是树叶,他根本就分辨不出哪一片是刚才螳螂用来藏身的。没有办法,他只好脱下衣服,把树下的落叶全都扫到了一起,用衣服装着拿回家去。

他妻子见他用衣服兜了一大堆树叶回来,就惊奇的问道:“你弄这么多树叶回来干吗啊?”书生忙把门关上,小声说:“别声张!这里面有件宝贝!”

他的妻子感到更加惊奇了,说:“什么宝贝?”书生也不理她,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身体前面,问妻子道:“你看得见我吗?”妻子没好气地回答:“看得见!”这人就又拿了一片叶子遮住脸问:“你看得见我吗?”妻子还是回答说:“看得见!”

就这样一直问了整整两个时辰,他的妻子实在不耐烦了,当书生又拿起一片树叶放在身前问她时,就随口敷衍地说:“看不见了,看不见了!”这人听了,以为终于找到隐身叶子了,欣喜若狂。他将叶子小心地藏在身上,手舞足蹈地对妻子说:“你在家里等着吧,我们马上就要发大财,过好日子了!”说完,也不顾妻子一脸的惊诧,就自个儿跑到集市上去了。

集市上做生意、买东西的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大大小小的铺子里各色货物应有尽有:衣服、鞋子、首饰……真是琳琅满目,这个人眼都看花了。终于,他选中了一件贵重的头饰,取出叶子遮住脸,伸手就往柜台里去拿。店里的伙计先是吃惊地看着他,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猖狂,一会儿终于回过神来,一把抓住他的手大叫道:“来人哪,快来抓强盗啊!”附近的人们闻声赶来,把这个人扭送到了县衙门。

人们把他扭送到县衙门,县官问他为什么那么大胆,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拿别人的东西,书生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百思不得其解地问:“螳螂捕蝉的时候就是用这片树叶隐身的,我也是用它隐身,你们怎么会看得见呢?”

县官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知道这是一个书呆子,就把他放了。

这个故事对那些自欺欺人的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他没有想到,真正被蒙蔽的是他自己,一叶障目,怎么可以骗得过大众呢?

先秦著作中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的句子。这则故事就是这句警语的形象发挥。如果我们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遮蔽,就会看不到全局或者整体,这种认识上的主观片面性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杜绝的。

割席断交

三国时期,有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个叫做管宁一个叫做华歆。他俩成天形影不离,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不远处的华歆也听见了这边的动静,跑过来问管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管宁对华歆说:“我也不知道这地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竟然如此坚硬,我用锄头都锄不动呢!”“那我们把土块翻过来看看吧!”华歆说完,就低头动手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

只见在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低下头看了一眼,发现那闪闪发光的东西竟是块黄金,管宁向来对财物这些东西看得很淡,所以他并没有特别高兴,只是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而在一旁的华歆却显得异常兴奋,大声欢呼着:“我的天啊!金子!我的眼睛没有看错吧,竟然是块金子!”说完,就把金子捡了起来,捧在手里仔细端详。管宁见状,一边继续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光荣的。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你还是赶紧锄地吧!”

华歆听了,有些不悦,口里说:“这个道理我当然懂了。”但是,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管宁看到这里,不住地摇头。华歆看到管宁仍然安心在田地里干活,也觉得不好意思。他依依不舍地把金子放在了地上,不情愿地拿起锄头回到了田里。可是,他心里惦记着金子,又怎么能安心干活呢?他干活的时候,便不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努力,干一会就会跑到放金子的地方看看金子还在不在。管宁看到这些,心里失望极了。

又过了不久,管宁和华歆两个人坐在了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一阵锣鼓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而华歆听到以后,放下手里的书,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见外面有一大队人马,敲锣打鼓的,再往后面瞧,就看到众多人抬着一个轿子,那轿子的两边还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上面蒙着的布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轿子的顶部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身穿统一服装的随从拥在两边,好不威风!

华歆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对管宁说:“外面有那么多的人,还有豪华的轿子,一定是有朝廷高官经过这里。我们出去看看吧?选”管宁对于华歆的话不以为然,仍旧在原处专心致志地读书。华歆见状,只好一个人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看热闹去了。

过了一会儿,华歆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对管宁说:“你知道吗?那个坐在轿子里的人,还真的是个做官的!我以后也要努力当大官!”

这时,管宁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他从里屋拿出了一把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然地对华歆说:“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管宁和华歆两个人不同的处世态度和道德风格,这真是像我们常说的那句“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古语一样,说明交朋友一定要志同道合,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

当然,我们也不赞成这种断然,绝交的态度。一个人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乐于助人,帮助他改正缺点,这样的道德修养是更高的。

郑人乘凉

从前,有个郑国人,他住在低矮的房子里。一到了夏季,呆在这样的房子里面让人感觉到又闷又热。这个郑国人饱受酷暑煎熬,寝食不安之苦。

一天上午,郑国人坐在屋子里面仍旧是大汗淋漓。他禁不住想,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凉快一些,而不至于这么热呢?正当他苦思冥想的时候,他看到屋外的一棵大树。这棵大树已经生长多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并且树下还有一大片树影。就在这个时候,郑国人一拍脑袋,计上心头。“树下有这么大的一块树荫,在树荫里肯定不会像在屋子里面那么热。我为什么不取张凉席铺在树荫里面乘凉呢?”想到这里,郑国人赶忙回到房间里面取了凉席,跑到树下,铺在了树荫下。

正午时光,酷热的阳光晒得大地热气腾腾的,而树荫下由于繁茂的树叶的遮蔽而显得十分的凉爽,郑国人惬意地躺在席子上,心里得意地称赞自己的聪明。

不知不觉中,郑国人睡着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他感觉到脸上身上像是被什么烘烤了一样,热辣辣的。郑国人想,我这该不会是在做梦吧。他坐了起来发现这时他已经不在树荫下了。滚烫的太阳正在天上看着他呢!这时,郑国人心里犯了嘀咕,我刚才明明是把席子铺在树影里,可为什么睡了一觉以后,却不在原来的树影里了呢?郑国人想了一会,终于发现他的这条妙计也有不足的地方。因为在一天中,太阳会不断地移动,变换着自己的位置。这样一来,树影也随着阳光的变化而不断的移动着。中午,他把席子放在树的底下。可是,到了下午,树影由原来的树底下移到了树的东边了。于是,郑国人得出了结论,“我必须经常移动我的席子,让席子在树影里。只有这样,我才能凉快呢!”

很快,太阳落山了,月亮升了起来。这时,大树的影子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郑国人这时又自作聪明地心想,“我白天把凉席放在树下的荫凉下能够乘凉。现在虽然是晚上了,但大树在月光下也还是有树影的。所以。我把凉席放在树影里,并且随树影的变换位置而不断地移动凉席也会让我感觉凉快的。”

就这样,郑国人在夜晚也在重复着白天的行为,不停地移动自己的凉席到树影里。郑国人这样忙碌了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好。在晚上,因为没有了太阳的照射,温度也就有所降低,要比白天凉快一些,但是露水会很重。郑国人只顾着把席子挪到树影里,身上的衣服也都被露水沾湿了。而且,那树影离树越近,他身上的衣服也就越湿。

夏天乘凉本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可是故事中的郑国人却不知道变通,把白天乘凉的办法又在晚上应用,结果弄巧成拙,反而身受露水沾湿之苦。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千变万化的。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任何矛盾都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要针对事情变化的情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不能用老眼光、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对于自己以往的经验或别人的经验,不要不加分析就生搬硬套,招搬照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千万买邻

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梁朝的时候,有位官员叫做吕僧珍,他是梁朝的开国功臣,很受梁武帝的赏识和信任,他被任命了很高的职位。

吕僧珍尽管这样显贵,但是他从来不骄傲,也不向手下摆官架子。他一直注意自己的品德修养。他从来不向亲戚朋友炫耀自己,也不特殊地照顾自己的亲属朋友。他对人谦恭有礼,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的一位堂兄的儿子来找他,打算请这位很有权势的堂叔替他在朝廷里面谋一个职位。吕僧珍知道这个侄子平日里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根本没有担任官职的能力,于是就好言相劝道:“我承蒙朝廷的信任,一直以来兢兢业业,而不敢有半点怠慢,因为我总是担心没有什么可报效皇帝的隆恩。如今你又怎么可以来找我,让我为你谋官位呢?再说,我听说你近些年来,一直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整天东游西逛。我劝你还是回家老老实实地干点小生意,好好过日子吧!”

这个侄子听到吕僧珍的话,大吃一惊,他没有想到吕僧珍会拒绝了自己,顿时勃然大怒,对自己的叔父大吼道:“好你个吕僧珍,你如今做个大官,就不计亲戚之情了?难道让你在宫里帮我谋一个职位很困难吗?”

吕僧珍看到自己的侄儿还不明事理,就退到自己的房间,不再与之见面。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了众多百姓的耳朵里。他们一致称赞吕僧珍这样为了国家的利益,忍辱负重的高尚情操。人们争相传颂着他的美德故事。一时间,吕僧珍的名望也就更高了。

吕僧珍有个朋友叫做宋季雅,他曾经是南康郡太守,后来因故被免职。之后,他离开了南康这个伤心地,回到了京城。但是,因为离开京城已经多年,早年的房屋已经破旧不堪了,买所新房子也就成了宋季雅的当务之急。

宋季雅回到京城的这些日子,一直到处打听房源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他总是听到百姓提起吕僧珍的优良事迹,心想,我这个老朋友为人正直不阿,办事情也极为公正,如果能和他住在一起的话,真的可以算是妙事一桩啊!就这样,宋季雅来到吕僧珍家的附近,打听到恰好有一所房子出售,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吕僧珍看到老朋友宋季雅成了自己的邻居,非常高兴。他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宋季雅新家里,两个人久别重逢,自然话也格外地多。在两人热火朝天地聊了一阵子以后,当吕僧珍问道:“宋兄,您这个新房子的房价是多少?”宋季雅笑了笑说:“一千一百万!”

吕僧珍听到这里,大吃一惊,连忙说:“宋兄,您真的是花了一千一百万买的这所房子?要知道,这样的房子现在的市价也就是一百万啊!”

宋季雅还是微笑着,风趣地回答说:“老朋友,我是拿一百万的钱来买这个房子,拿一千万的钱来买和你做邻居的啊!如此算来,我觉得一点都不贵呢!

中国古代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孟母三迁”。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孟母为了培养儿子孟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曾经三次搬家,直到最后搬到私塾附近,而孟子也由此耳濡目染,深得教益之后,孟母才放心地在那里安了家。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十分有道理。“千万买邻”的宋季雅也看到了这其中的妙处,才不惜花重金买房,争取和吕僧珍作邻居。可见,选择一个通情达理的邻居,一个良好居住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啊!其实,说到底,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但居要有“品行良好”的邻,行也要有“志同道合”的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学习到终生受益的道理,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更进一步。

黔驴技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