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36计谋略
10885900000055

第55章 远走高飞(1)

好汉不吃眼前亏

究竟“走”是不是上计?有两种解释:一是“八宝”出齐,计穷力尽的时候,却能够逃出敌人的包围圈,即谓死里逃生,其欢喜心情,真莫可言喻,故称之为上计;一是相反语,是那些战场败兵的一种精神胜利法。

走者跑也,有被动主动之分,被动是迫于无奈,主动是缺乏信心。被迫逃亡,并非怯懦表现;主动退却,也非英雄末路。这里所指的走,是因环境已处于不利,设法转往别地另起炉灶,谋东山再起之意。

无论哪一种战斗,不管是文是武,谁都没有“常胜”把握,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瞬息万变,不机警不能应付,不变通无以达权,盖所争取的并非暂时得失,而是最后胜利,最后胜利属于坚持到最后五分钟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儒夫。

走有很多种方式:有“弃甲曳兵而走”者,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有“道不行,乘桴于海”者,虽走的动机不同,但避祸与受迫害的心情则一样,这样的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会那么从容轻松。逃亡偷渡的固不必说,就是孔子去鲁,老子出关,也会弄得“惶惶然栖栖然”呢!

“走”也有两种意义:有一走了之的,有一走更不得了的。像范蠡那样,他辅助越王勾践,苦身戮力,灭吴兴越,尊为上将军,但他却认为“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忍辱妒功,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遂毅然弃富贵如敝屣,置孥妻于不顾,悄悄地逃入三江五湖,归隐而去,苟全性命于盛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样一走,便一了百了。

伍子胥,因父兄惨被楚王所杀,他只身逃亡,偷度昭关,乞食吴市,历尽艰难险阻,千苦万辛,卒见用于吴王阖闾,兴兵伐楚,九战而陷郢都,毁其宗庙,掘平王之冢,鞭挞其尸,报父兄之仇,就是一走而更不得了的例子。

大抵“走”是不得已的事,被迫而走,便有深仇大恨,走会咬牙切齿。一去不回犹自可,若“浪子”回得头来,那就血泪横飞了。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理固当然。

中国人的“跑戏”是世界闻名的,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怕还是这样。历史上的公主蒙尘,王孙落难,已司空见惯;老百姓的东逃西奔生活,更是与生俱来。年荒则跑诸四方,世乱则铤而走险,官来奔走骇汗,兵到亡魂丧胆,贼至狼奔豕突,俗语有说:“贼来如篦,兵来如梳,官来如剃。”试问在这三重威力之下,没有一套跑的本领怎行?此也可见三十六计中,为什么“走”为“上计”的原因。说起来,“走”才是基本计策呢!

不过,活又得说回来,究竟“走”算不算是一种计呢?照道理看,凡要决定对付一件事的时候,只有两个原则:干或不干?亦即不走或走)。要干?不走),自然要用计,不干?走),也得想计脱身。可知“走”原是一个大前提,本身不是一套谋略。

譬如:伍子胥偷渡逃亡,用的是“金蝉脱壳”计;刘邦脱险荥阳和白登城,用的也是“金蝉脱壳”和“美人”计。孙膑孔明的退兵,用的“虚张声势”计,甚至历史上的大老千徐福,想逃脱秦始皇控制,便使用一个率领童男童女去海外求仙的“无中生有”计。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在被控制得愈紧的时候,其“走”的花样也愈见精彩。花样,就是计谋。为了明白这种关系,只可谈谈“走”与“不走”、利或害的关键问题。

有这么一句经验之谈:“应走不走,反受掣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是说在事态严重,该走而不走,应当机立断而不决的,必会招致更大的麻烦与危险。

在激烈的斗争中,谁都想摧毁敌人,或“擒贼擒王”地把敌方首领置于控制之下,或伤害,或软禁。虽不置于死地,也折磨个半死,或改造成一个软性动物。在这种情况之下,意志薄弱的自不必说,刚能的必想办法逃脱。因此,有化装潜逃的,有借故远走的,有夺关斩将而逃的。

“走”的方法千变万化,大致上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文走”,一是“武走”。

历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多半用“瞒天过海”、“金蝉脱壳”等计。如:孙膑诈癫脱祸、伍员化装偷渡、孟尝君偷过函谷关、吕不韦巧计归异人,“走”得最多的莫如刘邦,他脱险于鸿门宴上,被困荥阳,逃出白登城,都凭张良陈平摆的走计。但他们两人也是长跑健将,深懂“走”计之妙,所以他两人自己屡次冒险逃亡,还教导别人逃跑,如唆使韩信归汉,悲歌散楚兵,设计安刘,张良自己还要避祸而上山寻道。近代的如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蔡锷恋名妓小凤仙计出北京,皆属于不经流血而逃亡的“文走”之类。

大丈夫能伸亦能屈

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吃点儿小亏而能占大便宜,所以不妨将这句话改为“好汉要吃眼前亏”。中国人向来提倡“以忍为上”、“吃亏是福”,这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俊杰,并非专指那些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冲锋陷阵无坚不摧的英雄,而应当包括那些看准时局,能屈能伸的处世者。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你和别人开车时相撞,对方的车只是“小伤”,甚至可以说根本不算伤,你不想吃亏,准备和对方理论一番,可对方车上下来四个彪形大汉,更不可能有人对你伸出援手。请问,你要不要吃“赔钱了事”这个亏呢?

你当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说”退他们,或是能“打”退他们,而且自己不受伤!

如果你不能说又不能打,那么看来也只有“赔钱了事”了。你说他们蛮横无理也罢,欺人太甚也罢,但你应该明白,在人性丛林里,是不太说“理”这个字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哪有什么理可说呢?因此,眼前亏不吃,换来的可能是一顿拳打脚踹或是车子被砸坏。报警?人都快被打死了,还报警?报警也不一定有用啊!

由此可见,“好汉要吃眼前亏”的目的是以吃“眼前亏”来换取其他的利益,是为了生存和实现更高远的目标,如果因为不吃眼前亏而蒙受巨大的损失,甚至把命都丢了,哪还谈得上未来和理想?

可是有不少人一碰到眼前亏,会为了所谓的“面子”和“尊严”,甚至为了所谓的“正义”与“公理”,而与对方搏斗,有些人因此而一败涂地,有些人虽然获得“惨胜”,却元气大伤!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很多人都会碰到不尽人意的事情。残酷的现实需要你对人俯首听命,这样的时候,你必须面对现实。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为一种壮举。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硬要拿着鸡蛋去与石头斗狠,只能算作是无谓的牺牲。这样的时候,就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迎接生活。

不妨拿出一块心地,耽搁不平之事,闭起双眼,权当不觉。

还是那句话,忍!

大丈夫要能屈能伸,人在矮檐下,一定要低头。

陈老总脱离魔窟

在中国历史上,“走”计的运用可谓屡见不鲜。“走”者,跑也。打不过就跑,虽为柔的表现,也是理所当然。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在人生战场上保持不败者,大抵都是懂得“走”计的人。

“走”分为两种:一为战败而逃;二为不战而逃。前者出于无奈,乃生存愿望使然;而后进却不单纯是“跑”了,其中隐藏着杀机,是身居逆境时一种明智的选择。是“跑”,但跑得从容,走得坦然。

1926年6月,陈毅受党派遣,回四川做支援北伐工作,在地方军阀邓锡候驻防在合川的第三师政治部任组织科长。

合川,位于重庆至南充之间,是川东通往川北的重镇,地理位置很重要。陈毅到合川后,利用公开的职务和有利的条件,经常到师范、女中讲学,宣传北伐和革命道理;同时协助地方筹建了农会、工会、商会,还在国民党军队秘密发展了党的组织。

正当这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时候,蒋介石却暗中准备叛变革命。在1927年“4?12”大屠杀前夕,重庆国民党当局首先策动了“3?31”惨案。4月2日,奉命从重庆赶回合川的第三师代师长王学姜,也要对共产党下毒手。当天午饭后,他派人给陈毅送去一张请贴,邀请他吃晚饭,说是为老夫人祝寿。

下书的是师部特务队长王辛,陈毅接过请贴,看了看,问道:“还请了些什么人?”“不多,就你们几位贵客。”“王老夫人多少高寿啊?”王辛一愣:“这,小弟没多问,陈科长一去便知。”

陈毅这时已看清,这不是什么寿筵,分明是王学姜企图秘密抓人设下的鸿门宴。他从容不迫地笑道:“好,师座如此看重我陈某,届时一定前往。”

陈毅说罢,径直走回住处,当他刚要进屋时,转身一看,王辛闪躲进了楼道内另一间屋子,看样子是在盯梢。陈毅早有觉察,却不动声色地喊来勤务兵潘志康,吩咐他:“你去陈副主任家问问,前几日借去的两本书看完没有?如果看完了,就替我拿回来,我还要读一读。”接着又悄声说了几句话。

陈副主任叫陈梦云,是陈毅的同乡。此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是这次策反的骨干。一会儿工夫,陈梦云带着两本书来到陈毅住处。陈毅笑迎着:“劳主任大驾,怎么亲自送来了。”“今天下午没事,想同你杀两盘棋。”陈梦云说。

“好啊,主任雅兴,理当奉陪。”陈毅说着,又吩咐潘勤务:“去糖房替我买两斤上等桃片,两个持大寿饼,晚上我要去王师座家中祝寿。”

陈毅和陈梦云便关起房门下起棋来。王辛便在暗处监视他们,不时听到屋内传来谈笑声和棋子拍击桌子的响声,放心多了。

下午三明左右,潘志康给陈毅送来了买回的桃片,寿饼,躲在暗处的王辛听到屋内陈梦云说:“嘿,你这招真绝,又赢在马后炮上。好,三打二胜,我认输了。”接着似乎是陈毅的声音说:“再走一盘,战个平局吧。”

“改日了,不耽误你了,明天见吧。”陈梦云边说边跨出房门,向屋里频频招手说;“留步!请留步!”

陈梦云在潘志康的陪同下走远了。这时王辛便派手下人守住陈毅住处的楼口,防备他逃走。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陈毅的屋中没有丝毫动静。王辛等得不耐烦,决定以催陈毅赴宴为目的进屋察看。

当王辛推开陈毅的房门一看,他傻眼了,里面根本不见陈毅的踪影,只见屋里的桌子上摆着一盘未开局的棋子,堆放着潘志康买来的寿礼。王辛仔细察看了四壁窗子,窗户都严严实实地关着,没见有人逃走的痕迹。这情景使他满腹疑惑。

原来,就在陈梦云到来之后,陈毅就推开后窗,横搭了一根竹竿,抓住竹竿悬吊着,攀过去,翻过后墙逃走了。为了麻痹敌人,陈毅有意安排陈梦云一人扮两人下棋。潘志康送寿礼来时,就向陈梦云报告了陈毅已安全脱险的消息,同时通知陈梦云迅速离去。

陈毅巧用“金蝉脱壳”之计摆脱了敌人的纠缠,在此,他表现出的是一种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他深知敌强我弱,不能硬拼,否则就会被对方“吃掉”。为了保存自己,只有躲避了。只有“逃掉”了,有效地保全了自己,才有寻机致对方于死地的基础。

因此,“走”决不是“流寇主义”,也不可等同于“逃跑”,它是一种积极的战略,是一种柔而不弱的表现。可见“走”字功夫是频具魅力和威力的。

不是消极的逃跑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胁迫陈、蔡、郑、许四个小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早不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