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读点胡雪岩全集
11051500000010

第10章 胡雪岩的胆识气魄绝学(2)

胡雪岩从钱庄涉足生丝业的时候,也“赌”了一把。由于阜康钱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胡雪岩就想在上海和洋人做生丝生意,但是当时上海传闻“小刀会”将会起事。在这种传闻下,假定小刀会起事成功了,上海肯定要有好一阵儿混乱,上海与内地交通隔断,外边的丝很难运进。如果这样能事先囤丝,大批吃进,它就是一笔好生意。但是囤丝又有风险。首先是要压一大笔本钱,假定市面不出半月又平静了,囤丝也就意义不大。既有风险又有利润,那还做不做生丝生意呢?此时,胡雪岩作为商人的赌的特性又占了上风。

他决定大量买丝,囤在租界!理由是洋人暗中在军火上支持小刀会,政府必然要想个法子治一治洋人,最直接的方式是禁止和洋人通商,所以过不了三个月,洋人很可能有钱而买不到丝,致使上海的丝价大涨。最后,事情的发展果不出胡雪岩所料,两江总督上书朝廷,力主禁商并惩罚洋人,朝廷批准立刻禁商。因而,胡雪岩从生丝生意中大赚了一笔。

这两次“赌”让胡雪岩狠狠的赚上了一笔,他在后来的生意中赌得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一次赌输。

但话又说回来,企业家又不等同于赌徒,将企业家等同于赌徒显然不合时宜,亦不符合事实。企业家身上的赌徒特质,来源于他们的冒险精神,他们与赌徒的本质区别,亦在于他们在孤注一掷的时候,往往背负着理性判断。

约瑟夫·熊彼特于1942年便提出了“企业家”要具备的三种素质:一是有眼光,能看到市场潜在的商业利润;二是有能力,有胆略,敢冒经营风险,从而取得可能的市场利润;三是有经营能力,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最终获得利润。赌徒心理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而要想成为真正成功的商人,在有这种赌徒心理的前提下要有眼光和经营能力。

胡雪岩之所以敢于赌,首先源于他对每一桩生意运作中的时势、商情的充分了解。这种赌不是莽撞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最后决定。因此,胡雪岩才能在各个机会来临时勇敢地把握住,并稳赚巨额利润。

同时,胡雪岩之所以敢赌,就是因为他有过硬的靠山,不管是王有龄还是左宗棠,都给他提供了官场的保护。正像他自己说的,“商人图利,只要划得来,刀头上的血也要去舔,风险总有人背的,要紧的是一定要有担保。”他敢去舔刀头上的血,就是因为他有过硬的靠山,也就是他的担保,这些官场靠山在关键的时候为他遮风挡雨,做了他生意上的庇护伞。

所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不担任何风险的生意,并且往往是所担风险越大,所得利润就越多。因为承担的风险越大,也就意味着承担风险者的投资越多,要是能得到收获的话,那收获肯定也就会越大了。

一日一心得:

商业经营中,有着许多稍纵即逝的宝贵商机,等待人们发掘。然而机遇同时往往也意味着风险,机遇越好,风险则会越大。商机稍纵即逝,到底能否抓住机会,并勇于承担必要的风险,这就要求决策者具有当机立断的勇气。

应时而变方为俊杰

胡雪岩语录: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做生意跟带兵打仗的道理差不多,……随机应变之外,还要从变化中找出机缘来,那才是一等一的本事。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时务即世事发展的状态、趋势。世事即将发展的转折点为“事机”;世事的事机对应着的时间数轴上的某一点称之为“时机”。时务学理论认为:抓住时机和事机,选择决策和行动,就能出现更高的工作效力,不仅时效高,效能大,运动的势能强,而且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最大。根据趋势把握去留,根据趋势决定何去何从,这才是真正的“识时务者”!

常言道,海水有潮涨潮落,月有阴晴圆缺,世间万事皆有其一定的规律。我们要想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就得善于观察,处处留心,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用宏观的眼光去观察,用冷静的心态去把握,机遇便可手到擒来,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之后,项羽立即派出两名将军,率两万人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胜后,项羽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在全军渡河之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船只凿沉,把煮饭的锅都打破,把营房都烧掉,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决一死战的决心,不给士兵留一点儿退路。项羽领军到达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项羽就是一个识时务者,他看到宋义驻军安阳而不再前进,这是“事机”,同时,他又看到身为统帅的宋义吃香的、喝辣的,而手下的士兵却只能忍饥挨饿,这是“时机”,于是项羽抓住这一“事机”和“时机”,杀了宋义取而代之,最后才成就了他的霸业,成就了他的“西楚霸王”之名,也使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成语流传千古。

商场犹如战场。要想在商场中成为英雄,就必须善于抓住“事机”和“时机”,识时务,应时而变。

胡雪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当胡雪岩在杭州钱庄、生丝等生意正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太平军挥兵南下,进入浙江境内,黄宗汉见大势不妙,借故卸任,向朝廷保荐王有龄为浙江巡抚。王有龄于是举保胡雪岩为粮道道台,为守城准备粮食。此时因为宁波守将王履谦弃城而逃,携带家眷辎重出海口至福建,远走高飞,使太平军势如破竹,直扑杭州城,情势十分危急。由于杭州城粮食日益短缺,于是胡雪岩倾“阜康”之力,携银前往上海购买军粮。

正在买好一万石粮食回杭州的路上,胡雪岩得知杭州城已被太平军攻陷,王有龄自杀身亡。自己的所有资产及亲人都在杭州城里,怎么办?幸好忠王李秀成想借助胡雪岩在杭州城里的地位委以重任,以其处理善后之事。于是李秀成便让前去营救胡雪岩家属的尤五带领着胡家老少顺利出城,前往松江安置。

但此时的钱塘县令袁忠清已投靠太平军,为其筹办军需,怕胡雪岩接受李秀成的聘请,夺了自己的位子,四处散布流言,说胡雪岩携款私逃,要查抄阜康,并四处加害胡雪岩的朋友和阜康人员,胡雪岩闻讯后怒不可遏,不得不采用“刀切豆腐两面光”的手段,他决定自己出面,向闽浙总督衙门上报,说袁忠清实际上是留在杭州城中的内应,以便日后相机策应官军。这是胡雪岩将不利转化为有利的极高妙的一着,因为他把袁忠清推上一堆随时可以引爆的火药上,因为如果袁忠清不肯就范,继续散步谣言,加害自己,胡雪岩就可以随时将这一纸公文交给此时占据杭州的太平军,说他勾结官军,那么袁忠清无疑会受到太平军的处置。这一着果然逼迫袁忠清在杭州城内不敢再乱说乱动。

此时,王有龄已死,这也就意味着胡雪岩失去了官场的靠山,那以后寻找谁做自己的官场靠山呢?由于浙江巡抚王有龄已死,朝廷于是派左宗棠任闽浙总督,剿灭太平军。胡雪岩得知这一消息,他把寻找官场靠山的眼光就放在了左宗棠身上。但问题是,此时的左宗棠已听信了谣言,正开出赏金捉拿胡雪岩,要他的人头呢。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怎么去见左宗棠而不会被他治罪呢?胡雪岩沉思着。他意识到了自己手上的一万石粮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因素。于是他决定,一旦左宗棠收复杭州,马上就将这一万石大米运往杭州,这样既可解杭州赈济之急,又显他做事有信义,诬陷他骗取公款的谣言也可以不攻自破。所以胡雪岩一等杭州被官军收复,便将一万石大米运至杭州,直接向带兵收复杭州的将领蒋益澧办理了交割,这样不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一下子便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将他引为座上客,并委他鼎力承办杭州善后事宜。由此,胡雪岩又得到了一位比王有龄还要有权势的官场靠山。胡雪岩的红顶子,也就是这一举措的直接收益。

胡雪岩就是这样的善于抓住“事机”与“时机”,所以他在袁忠清散布谣言的时候能反败为胜,在失去王有龄这一官场靠山之后能获得左宗棠这一官场更大的靠山。在每一次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他都能识时务,准确抓住机会,使不利化为对自己有利。

一日一心得:

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说的就是事物的变化。世间万物,一切都在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从这些变化中抓住事物变化的“事机”和“时机”,好好的利用它们,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遭人妒忌的人是人才

胡雪岩语录:遭到人们嫉妒的多是能干之人。

所谓人才是指已经显露出能力的各行各业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物。或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或者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实干家,或者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家等。总之,就是具有能力者。有能力,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有能力,这还是很抽象。

美国密西根大学行为科学家丹尼逊把人才分为七个层次:第一等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经常想出机智的方法解决问题,被认为是该部门最有创造性的人;第二等善于用新的首创方法来解决问题,并能提出很多好意见;第三等比一般人有较多的新意见,能提出一些费思索的问题,并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偶尔也提出有想象力的建议;第四等能发挥别人的见解,但他自己的见解却大多是陈旧和众所周知的;第五等在搞一项新工作时经常向同事讨教,并依靠别人的建议;第六等无明显的首创性,很少提供新见解,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法。第七等满足于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工作方法老一套,不适时宜也不想修改。

既然人才可以分成这么多等次,那么对于人才的鉴定也就较难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才相对于其他“非人才”来说要更有能力,那么,也就意味着人才能够办成别人办不成的事,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绩。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曰:“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意思就是说,嵇绍进入洛阳城,有人就对王戎说:“昨天在众人公众之中看见嵇绍,他是那么高大神奇,就像一只鹤站在一大群鸡中间!”后世就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如果我们用人才与一般人来比喻,那么“鹤”就相当于是人才,而“鸡群”就相当于是一般人。一个人才在这么多一般人里面本来就显得很特别,又加之他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能力,那么,在一个群体里,他就会受到别人的妒忌,因为他威胁到了别人的利益,这也就是三国魏人李康在《运命论》中所说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但是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才。

日本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其传记中说:“我历来相信,一个不招人妒的人是没有能力的,或者他根本不敢招人忌恨,因为他没有自己的主见,唯众人的意志是图,我的公司不需要这样的人。”胡雪岩也有相同的人才观,“不遭人妒是庸才”,所以,在胡雪岩提拔人才的过程中,他就专门提拔那些遭人妒忌的人。

嵇鹤龄和王有龄一样是一个候补官,但是却在湖州做幕僚,常有奇计,但是却自视甚高,怀才不遇,同时,他对上级从来不讨好,也不会去走关系。加之他自己确实有才能,又不会和同僚处理好关系,于是每遭人非议,而这种非议中更多的是妒忌。但胡雪岩却认为此人是个人才,大有所用,只是没有到他施展才华的时候。

王有龄因为完成了漕粮的运输,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但是他刚上任,浙江新城就发生了民变,原因是粮税太重,于是一群人聚在一起抗粮。巡抚黄宗汉叫王有龄带兵去剿,但王有龄却认为去剿也不一定有用,因为民众太多。这个时候,嵇鹤龄出了一个主意“先抚后剿”。主意听起来不错,但是谁愿意去安抚呢?如果要让说话人去的话,而嵇鹤龄向来就有一种名士脾气,因此他是不可能去的。

但胡雪岩却认为此时正是嵇鹤龄一鸣惊人的时候,于是他叫王有龄提拔嵇鹤龄,自己则亲自去请他。

胡雪岩发现嵇鹤龄最近刚刚死了妻子,正在悼念。但却为没有钱办理丧事而发愁。胡雪岩是不是立刻赶去吊唁,表示同情呢?没有。因为空口说白话是没有用的,但如果直接给他钱,嵇鹤龄也肯定不会接受。胡雪岩知道,以嵇鹤龄的性格,绝不会轻易求人,但为生活所迫,一定去当铺典当过东西。于是胡雪岩就问典当行的朋友,哪一家当铺有嵇鹤龄的当票。我们常常讲“皇天不负苦心人”,只要用心,老天就会给我们很多机会。一番打听后,胡雪岩得知,嵇鹤龄果然在两家当铺都典当过东西。于是他派人把钱还上,把当票赎了出来,然后拿上当票去见嵇鹤龄。胡雪岩见到嵇鹤龄,并没有上来就说这是你的当票,是我给你赎回来的。因为这样说仍然会让嵇鹤龄面子上过不去。胡雪岩说得很简单,就一句话而已:这是我的伙计在路上捡到的,我怕别人看到,所以赶快给你送来了。这样一来,嵇鹤龄就知道,胡雪岩不仅给自己赎回了当品,还顾全了自己的面子,心里自然非常感激。胡雪岩随后又帮助嵇鹤龄料理妻子丧事,一切安排得既周到又稳妥。在这种情况下,嵇鹤龄就是再有名士脾气,也不好发作了,于是想和胡雪岩谈一谈。胡一听这话,知道有门了,就请他到酒楼“摆一碗”,两人开怀畅饮。这一下,至于嵇鹤龄去新城安抚之事已经不再话下了。

胡雪岩慧眼识人,嵇鹤龄去到新城,果然马到成功,从此二人越走越近,成了很好的朋友。嵇鹤龄后来告诉胡雪岩,一个人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打独斗永远也成不了大事,因为一旦事情太多,分身乏术,再多的想法和计划都没有用。要想把事业真正做大做强,就必须要学会用人,还要用对人,使有本事的人都闻风来归,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嵇鹤龄的这一番话对胡雪岩影响很大,以后只要是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人才,他都会收服他们为我所用。胡雪岩认为,大凡受人非议的人物,必定有非常之行为,非常之行动,必定身遇非常之事,只要能够查明事因,对症下药,定能为我所用。不管是陈少龙,还是古应春,抑或是尤五,都为胡雪岩事业的成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