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11117300000027

第27章 保健养生新观念(2)

三是有知不为。更多的人尽管知道保健知识,但实践中就是做不到。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人性中有一个知、信、行的落差公式,或称闻道、悟道、行道公式。这个公式是:100个人闻道,其中能悟道者仅50人,而能行道者则不到10人。以吸烟为例,据流行病学调查:100个人中有95人知道吸烟有害,但愿意戒烟者仅50人,而真正戒烟成功者不足4人,可见落差之大。其他如减肥、高血压等,治疗控制率的情况也大致相似,都有很大落差。

目前,城市中大多数人属于第二、三种。知识与行为,闻道与行道之间有这么大的鸿沟,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古人说: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何为智者?遇事不惑者也。遇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能够全面、客观、有深度地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和比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然后认清目标,矢志不移,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水滴石穿,终成正果。智与知不同,知是知识,一学就会,但只是表层知识,并不形成性格,不一定能变成信念与行为。而智是“知”加上“日”,即有了知识后,还要日日潜思精炼,天天悟道行道,才能提升成智慧,升华成性格;才能遇事登高望远,高屋建瓴并且持之以恒,一以贯之。能做到智和勇,不是容易的事。

当年,白居易曾向一位高僧虚心讨教,佛法的真谛究竟是什么?高僧说就8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还不简单,连3岁孩子都懂得。”高僧说:“3岁孩子懂得,80岁的人做不得。”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的确是这样,古今中外都一样,懂得是容易,但做到却不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这也是健康教育乃至一切工作的焦点、热点、难点所在。

有了这种“智”,即理智、才智和睿智,而且要从青少年抓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难事了。这样一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坚持运动、心理平衡、控制高血压、控制糖尿病等等所有问题都会变得十分自然,十分顺畅,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样,我国的各种慢性病总体发病率将能下降50%以上,人均健康寿命再延长10年,达到72.3岁,直逼世界最先进的日本——健康寿命74.5岁。而且医药费和卫生资源消耗将大大下降。如按下降1/3计算,那就等于每年节约5000亿元人民币,而且自己少受罪,儿女少受累,生命质量大大提高,全面的小康社会将早日到来。

信哉,“智者不惑”,真是一“智”千金。

遗传基因决定保健方式

人得病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是指爸爸妈妈的基因;一个是外因,是指外界的环境因素。

先说内因。一个人得病不得病,长寿还是短命,在一定程度上跟父母的基因有关系,爸爸有糖尿病,妈妈也有糖尿病,那么孩子就容易得糖尿病。爸妈没有病,子女也会得病,但概率会低些。总体上讲,假如爸爸有高血压,妈妈有高血压,生出的小孩45%会有高血压;父母有一个有高血压,小孩有28%的机会得高血压;父母血压正常,孩子会不会得高血压呢?也会,但概率很小,是3.5%。

因为基因的不同,表面看起来差不多的人,实际上千差万别,你的遗传基因决定你一生的保健方式。

我们可以用动物实验做例子来说明遗传的影响。我们先用小白兔做实验。小白兔应该吃萝卜、青菜,从今天开始让小白兔吃鸡蛋黄拌猪油,鸡蛋黄胆固醇高,猪油动物脂肪多。小白兔吃了4个星期后,胆固醇升高,8个星期后动脉硬化,16个星期后怎么样了?这只小白兔得了冠心病、心绞痛。

下一个实验,我们再用北京鸭做实验,也让它吃鸡蛋黄拌猪油。可是奇怪,你怎么喂它呀,它的胆固醇也不高,动脉不硬化,喂到老了,它也没有冠心病。咦,那可奇怪了,吃的是一样的,兔子就动脉硬化,鸭子就不会,这是什么道理呢?道理很简单,兔子是兔子,鸭子是鸭子,基因不同,遗传不同啊!所以结果就不同。

人也是一样的,张三一吃肥肉、鸡蛋就胖了,胆固醇高、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可李四呢,天天吃肥肉,天天吃鸡蛋,天天吃猪肝,想吃什么吃什么,可是人家胆固醇不高,也没有动脉硬化。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张三属于兔子型的,李四属于鸭子型的。你要是兔子型就倒霉,你要是鸭子型呢,就运气,各位不服不行啊。

人和人表面看起来,高矮差不多,胖瘦差不多,长相差不多,其实人和人有天壤之别。比如说,人生风风雨雨,每个人都会遇到生气着急不痛快的事。但是,张三一生气,心跳快、血压高、脸红,甚至浑身哆嗦。李四一着急生气,心跳不快,血压不高,可是胃痛、胃穿孔、胃出血。王五生气着急得糖尿病了。第四个人遇到压力,得了精神分裂症。第五个人生气着急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这就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人和人的心理耐受能力、精神、性格和意志等各方面都不一样,所以人和人千差万别,这是内因不同。

我的健康我做主

虽然我们不能选择基因,但却能够选择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第一是内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占15%。第二是外界环境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即内因外因共占32%。第三是医疗条件占8%。第四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占60%。

因此,在我们能够控制的后两种条件中,个人生活方式的因素占68%中的60%,即约九成。美国社会福利局报告:采用医疗方法,花费数百至上千亿美元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用养生预防方法,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

另外,科学养生和保健可以使高血压发病率减少55%,中风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33%,更能使健康寿命延长10岁,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提高。新的研究表明,中年注意养生的人(指零危险因素),与不注意养生的人(有1~4项危险因素)相比,老年期65岁以上所花的医疗费仅为后者的1/3~1/2,同时住院次数也大大减少。在这样的一组数据对比中,那些总是称自己忙的人,还有理由不预防、不保健吗?

科学预防最关键

我国人均寿命71.8岁,但健康寿命仅62.3岁。如果我国人均健康寿命通过预防养生能延长10岁,那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也能跻身世界前列。同时每年6100亿元的卫生资源消耗,7800亿元的因病、因伤残、因过早死亡的损失也将减少50%左右。“有病看西医,养生找中医,若想寿而康,九成靠自己。”由此可见,生活习惯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

北京安贞医院有一例患者是一个14岁的东北小女孩,心脏移植以后存活了214天,花了20多万元,每天1000多元,一瓶口服液100毫升5000元,打一针就1500元,太贵了。

再比如治疗冠心病,可以在堵塞的心血管处插一根导管,再放个支架就可以了。好倒是好,这个支架内径3毫米,重量不到0.5克,多少钱呢?2.5万元,一次就两三个。再搭一根导管,1.8万元1根,用一次就得扔了,做一回5~10万元,代价太高了。而且高科技不可能使人恢复到原来没有病的状态,我们仍然不如不得病好。

预防其实很简单,可以让很多人不得病,从这方面来讲,高科技远远不如预防来得好。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什么意思呢?有病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就越好。有个尿毒症病人其实是被12年的高血压耽误了,结果透析花了90万元。其实你早发现,治疗很简单,像高血压,一天一片药,3个月到半年就好了,那样费用小,还不得并发症。你要耽误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那就不是一片药的问题了,可能需要两种药在一起吃。你再耽误十几年脑出血了,那就不是一片药两片药管用的,得开颅打洞、抽血。如果是心肌梗死,你得马上到医院打上一针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化开了还算好。可如果6个小时后,再送医院,效果就差了。如果12个小时后,药毫无效果,你打几针都不管用。相反你早去,不用打1.5万元的药,1500元的国产药就管事,所以说时间是最好的药物。

学会慢生活

在美国,有一个有趣的协会,叫“放慢时间协会”,这个协会在全球已经拥有700多个会员。会员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手拿秒表、观察路人,如果发现有人不到30秒钟就走了50米以上,他们就会上前给予“劝导”,让其放慢脚步,不要着急。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代人的生活已被束缚在“毫微秒文化”中了;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哈格里夫发明织布机开始,人们的生活就没有再慢下来。人们的时间被切分到最小,一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运作,日常生活被忙碌和焦虑充斥。这种毫微秒文化发展到极致,人的身心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健康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难怪英国时间研究专家格斯勒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霍金也说,人类是唯一被时间束缚的动物。自从人类步入现代工业时代,人们就像蚂蚁一样忙忙碌碌,有的人可能一边举着高脚杯姿态优雅地参加朋友的宴会,一边脑子却在想这该死的宴会什么时候结束,还有一大堆工作等着要做呢。

当快节奏的生活成为生存所必须适应的规定模式,也许在人们的心底,对脚步不再匆忙、生活舒缓安逸的渴望已如山花般灿烂。所以,当“慢生活”的概念在1989年一出现,便迅速震动世界影响至今。如今,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正投入到一场名为“抵制做时间奴隶”的运动中,哲学家和心脏病学家是倡导“慢生活”理念的最主要人群。在他们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进行反思,讨论“慢节奏”生活的价值。

其实,适时地“刹车”是为了走的更远。不要把工作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而要从“早7点、晚11点”的紧张生活中解放出来,经常有计划地拿出整块的时间来做运动,给自己慢慢做一顿好饭、看喜欢的书、给花浇水,甚至只是坐着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凡的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怎样获得“慢生活”呢?不妨从慢慢吃开始,抑制生活快节奏。这是国际慢餐协会对忙碌的现代人提出的忠告。国际慢餐协会是一个源于意大利,提倡放慢节奏,注重生活质量的协会。

学会“慢生活”,还可以从运动开始。慢式运动能提高生活品质,那种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动作,所带来的是内心本质放缓。如今,无论是忙碌的美国还是在浪漫的澳洲,一种“每天1万步”的健身方式相当流行。医学研究表明,每天步行1小时以上的男子,心脏局部缺血的发病率只是很少参加运动者的1/4。

放慢生活的脚步吧,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健康要从娃娃抓起

人们关注的不应是疾病而应是健康,我们都健康不得病,个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还能造福全社会。

据北京的一项调查,北京人平均得6种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心脏病、冠心病、癌症,再加上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糖尿病、白内障、骨质疏松,可以说一身是病。

最近更是不得了,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小学生肥胖、高血压;中学生得了脂肪肝、动脉硬化;儿童得了成人病,青年得了老年病。当前的情况是,提前得病,提前衰老,提前残废,提前死亡,已成为普遍现象。现在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了。我们大院里有一个孩子,小学六年级体重198斤,初中二年级脂肪肝连着动脉硬化,这样下去啊,真是灾难。

所以,健康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按照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不要提前得病,提前残废,提前衰老,提前死亡。让我们都能够健康七八九,百岁不是梦。我们健康了,个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节省医药费,还造福全社会。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