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11117300000004

第4章 饮食防病(2)

虽然零食可以吃,但在选择上应有一定的原则,下面的这几类零食便是健康大敌,经常食用会给你的身体造成很大负担。

吃果冻不仅不能补充营养,甚至会妨碍某些营养的吸收。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果冻基本不含果汁,基本成分是一种不能为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卡拉胶,其甜味来自精制糖,而香味则来自人工香精。不过,果冻中没有脂肪,并含有一些“水溶性膳食纤维”,少量吃些并没有坏处,但是,千万不要指望用它来“增加营养”。

薯片的营养价值很低,还含有大量脂肪和能量,多吃破坏食欲,容易导致肥胖,还是皮肤健康的大敌。

话梅、话李含盐过高,如果长期摄人大量的盐分会诱发高血压等疾病。

方便面的脂肪含量很高,营养价值比较低,多吃不利于饮食平衡。

饼干也属于高脂肪、高能量食品,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比较少,多吃不利于饮食平衡。

泡泡糖、口香糖的营养价值几乎为零,一些产品含量有大量防腐剂、人工甜味剂等,特别是某些质量低劣的次品,对健康的损害很大。

膨化食品含有大量色素、香精、防腐剂、人工甜味剂、赋形剂等食品添加剂,多吃不利健康。多吃零食,虽然满足了“嘴”的要求,但到吃饭时却吃不下去了,造成主次颠倒,影响食欲,妨碍消化系统功能,结果损害了身体健康。

另外,整天零食不离口,还能使胃液分泌失调,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减退,对正餐不感兴趣,结果必需的营养素得不到保证,热量摄人也不够,必然影响健康,另外,吃零食也容易引起感染,吃零食时,往往是在看电视、上网、读书读报的时候“随手拈来”,最容易由于手不干净或食品不洁而致肝炎、腹泻。

坚果中的确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但其中的脂肪含量过高,热能也较高,比如,50克瓜子仁和一碗半大米饭所含的热量相当!如果食用过量就会有发胖的危险。

培养好习惯

对零食不贪吃、不多吃、浅尝即止,不要以零食代替正餐。

最好在进食正餐前2小时吃少量零食,这种“零食约会”可以避免你在饥肠辘辘、狼吞虎咽时,不能作出正确的、有利的选择。

选择零食食品的时候要注意用低脂肪、低热量的食品,不能随心所欲。

好了,如果吃零食的时候,你能够把握这样的度,那么你就储备一大堆零食并放心地享用吧。

生活提示

1.吃零食能收到养生防病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吃零食没有狼吞虎咽的,而是细嚼慢咽,即慢食。科学研究证明,慢食对人体健康很有好处,可健脑、抗衰、防病、美容。在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的当今社会,零食的作用,更多的是满足休闲时的一种口感需要。轻松进食,在亲切、自由和愉快的情感之中,体验那种特有的悠闲、惬意、美味,在“润物细无声”中,起到养生防病的作用。

2.吃零食能起到临时充饥的作用。在特殊情况下,不能食用正餐,或正餐质量不好,有零食在手,便可在成年人工作的间隙和学生的课间,进食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起到临时充饥的保健作用。外出旅游,零食是常备之物,包括炒货、糖果、糕点、小吃等,品种多样,有荤有素,在某种意义上说,非常时期的零食,兼有“主食”和“副食”的功能。

3.吃零食能够锻炼牙齿和美容。多数零食“耐嚼”,能起到健齿作用,既锻炼了牙齿,又有健脑作用。牙科医生说,适当嗑些瓜子,是“神秘的健齿术”。美容师说,瓜子里含有丰富的锌元素,可以帮助皮肤新陈代谢。如果每天坚持嗑几十粒瓜子,就可以使皮肤光洁靓丽。

4.吃零食能调节情绪。零食可以使人的精神进入最佳状态。恋爱中的人,嘴里常有零食,两人手中的零食,给人以充实感。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吃零食能够缓解紧张情绪,消减内心冲突。在手拿零食时,零食会通过手的接触和视觉,将一种美好松弛的感受传递到大脑中枢,产生一种难以替代的慰藉感,有利于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紧张。神经科医生常常向人们提出建议:在紧张工作或学习的间隙,吃点零食,可以转移人的思维,使人的精神得到更充分放松。

用冷开水代替冷饮

天气越来越热了,清凉的饮料、食品大受欢迎,而且在运动或是工作之后顶着满头大汗喝上一瓶冰爽怡人的饮料实在是种再舒爽不过的事情,可是,人们在“爽”极之后又常因身体不适产生种种疑问:这样的行为会有损健康吗?

健康诊断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享受冷饮口福时也是如此。当胃接受冷饮的时候,必将刺激体内的血液向胃周围集中,带走外来的能量,供给胃部以营养,平衡身体的温度。冰棍、雪糕虽能消热解暑、止渴提神,但过量的食人冰棍、雪糕可损伤胃黏膜,而经常性的冷刺激,又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引起食欲下降,时间久了还会得胃病。尤其对于患有急慢性肠胃疾病者,更应少吃或不吃。

有的人在剧烈运动后,立刻摄人大量的冷饮,认为这样可以“凉个痛快”,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剧烈活动使全身的血液重新分配,此时大部分血液在四肢,而胃肠血液较少,如遇到冷的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胃肠道血液更为减少,胃液分泌锐减,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影响食物的消化,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有的人喜欢将西瓜放到冰箱里冰镇一段时间后再吃,其实西瓜冷藏过久,瓜瓤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冷气被瓜瓤吸收,食用这种冰冻西瓜,口腔的唾液腺,舌味觉神经和牙周神经都会因冷的刺激而处于麻痹状态,不但难以品出西瓜的甜味,而且还会伤脾胃,引起咽喉炎。应该将西瓜从冰箱中取出后,先待一会儿再食用。

最后,人体发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的大小、运动量的多少、食品摄人的种类及数量等。当人们摄人食品总体的热量和营养物质大于身体所需量的时候,这些热量和营养物质就会在体内积累使人发胖。冰棍和雪糕的热量、营养物质偏低,冰淇淋略高,如果在炎炎夏季每天消耗大量冰淇淋的话,用不了多久,肥胖就会找上门了。

培养好习惯

记住,冰爽的冷饮也许可以让你喝个过瘾,但绝不是你消暑度夏的最佳选择,除非你不打算好好珍惜你的肠胃,不然就戒掉吃冷饮的习惯。天气炎热的时候,在家中多存放一些冷开水,外出的话也随身携带一瓶,以备口渴之需吧。

生活提示

很多人一早就喝蔬果汁,虽说可以提供蔬果中直接的营养及清理体内废物,但大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那就是人的体内永远喜欢温暖的环境,身体温暖,微循环才会正常,氧气、营养及废物等的运送才会顺畅。所以吃早餐时,千万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红茶、绿豆沙、冰牛奶等等,短时间内也许不会觉得身体有什么不舒服,事实上却会让你的身体日渐衰弱。

吃早餐应该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中医学说的胃气,其实是广义的,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而已,其中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因为早晨的时候,夜间的阴气未除,大地温度尚未回升。体内的肌肉、神经及血管都还呈现收缩的状态,假如这时候你再吃喝冰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流更加不顺,也许刚开始吃喝冰冷的食物的时候,你不觉得胃肠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或年龄渐长,你会发现怎么吸收不到食物精华,好像老是吃不结实,或是大便老是稀稀的,或是皮肤越来越差,或是喉咙老是隐隐有痰不清爽,时常感冒,小毛病不断,这就是伤了胃气,伤了身体的抵抗力。

炒菜少放油盐多放醋

现代人虽然疏于做家事,却基本上个个都是美食家,对于烹饪技巧也都精通一二。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追求食物的美味或是色泽,而一个劲儿地加盐加油加糖,因为这样做出来的菜肴,如果经常食用的话,对我们的健康是绝对没有好处的。

健康诊断

盐的成分是氯化钠,而钠是人体的重要必需元素。它可以帮助调节人体水分平衡和酸碱平衡,还能影响血压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但是,人体每天所需的钠并不太多,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天吃6克盐最为理想,而我国的日均摄盐量超过12克,有些地方甚至高达20克。过多的钠不仅会增加肾脏的负担,还可能提高血压,增加钙等其他矿物质的排泄,甚至增加患胃癌的风险。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骨质疏松者的膳食都要求控制膳食脂肪和盐分。对女性来说,吃过多的盐还会加剧浮肿、黑眼圈、头痛和经前期不适等问题。

另外,有实验表明,甜味儿和咸味儿能互相抵消。比如,在1%~2%的食盐水溶液中加入10%的糖,几乎能把咸味儿除净,甜味儿也会变得淡薄。因此炒菜时放糖,品尝时容易使人感到咸味儿、甜味儿都较淡,无意中会增加食盐的用量,必然导致食盐超标。所以做菜时最好不加糖或少加糖,喜欢甜味儿的人可以单独做糖拌西红柿等甜品。

很多人觉得炒菜应多放油,否则会影响菜肴的香味。要知道,食物中太多的脂肪是导致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显示,食用油脂在超过180℃的高温作用下,会发生分解或聚合反应,产生醛酮、低脂肪酸、氧化物、环氧化物等对机体有害的物质,油温愈高、反复高温的次数愈多,产生的有害物质就愈多,人体吸收后会造成危害,轻则易破坏人体的酶系统,使人产生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四肢无力等症状,重则易引发一些疾病。因此营养专家建议在烹调中应减少食用油的用量,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油煎食品。

培养好习惯

炒菜晚放盐。要达到同样的咸味,晚放盐比早放盐用的盐量少一些。原来,人体味蕾上有咸味感受器,它与食物表面附着的钠离子发生作用,才能感知到咸味。如果晚些放盐,或者少放些盐,起锅前烹少量酱油增味,盐分尚未深入到食品内部,但舌头上照样感觉到咸味。如此,就可以在同样的咸度下减少盐的用量。如果较早放盐,则盐分已经深入食品内部,在同样的咸度感觉下不知不觉摄入了更多的盐分,于健康不利。

多放醋。醋的量多了,就感觉不到咸味太淡。因此经常在菜里面放点醋可以减少盐的用量。做菜时加些番茄酱、柠檬汁,也有一样的效果。增加酸味,不仅能促进消化、提高食欲,还能增加矿物质的吸收率,减少维生素的损失,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生活提示

1.在烹饪肉类前,稍微用酱油腌一下,然后放在烤箱里面烤熟,是一个省油省盐的好办法。这样做不仅一滴油也不用放,还能把其中的脂肪烤出来一些。表面有点咸味和香味,内部味道是淡的,减少了不少盐分。用生鲜蔬菜切块,或者先把食物蒸熟,然后用少量调味汁/调味酱蘸着吃,也可以避免食物内部接触盐分。

2.咸味不足的食品往往淡而无味。此时,如果加点辣椒、花椒、葱姜蒜之类香辛料炝锅,再适当放些鲜味调味品,可以使比较淡的菜肴变得更好吃一些。表面上撒一点芝麻、花生碎,或者淋一点芝麻酱、花生酱、蒜泥、芥末汁、番茄酱等,就显得更为生动可口。同理,如果烹调原本味道浓重的原料,如番茄、芹菜、香菜、茼蒿、洋葱之类,便不妨少放盐了。

杂粮、细粮混着吃

现代人往往多吃精米精面,少食糙米、标准面,对玉米、小米接触的更是少之又少。虽然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但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走进了饮食保健的误区。因为,经常吃精米精面的人,会缺乏营养、患上疾病,影响健康。

健康诊断

在水稻的加工过程中,精米比糙米的蛋白质损失多16.55%,脂肪损失多40%。100克糙米含维生素B10.34毫克,而同等量的精米只含维生素B10.13毫克,相差很多。如果经常吃缺乏维生素B1的精米,就会引起人体缺乏维生素B1,从而造成糖代谢产物——丙酮酸在体内积存,如果积存在神经组织和末梢血管中就会引起脚气病。神经系统症状有对称神经炎、肌肉酸痛,严重的还会引起肌肉萎缩、肠胃蠕动减慢、便秘、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血管症状有活动后心悸、气促,严重的会出现心脏扩大、心脏杂音,导致心力衰竭,俗称“脚气冲心”,甚至突然死亡。

另外,大多数人从食物中获得的镁仅为人体正常需要量的3/4左右,常吃精细食物,吃肉多而蔬菜少,更容易缺镁。精细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较多的镁。

缺镁首先表现在对肌肉和骨骼的影响上。缺镁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可导致肌肉无力,耐久力降低,特别是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大量消耗镁时,可使肌肉的活动功能降低,甚至发生抽搐、痉挛等。另外,镁还能把钙固定在牙釉质(牙齿外表白色的坚硬部分)中,从而起到防止龋齿的作用。人体镁含量过低,还可能引起心脏早搏、血压升高。

而粗粮中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有利于保障消化系统正常运转。它与可溶性纤维协同工作,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增加食物在胃里的停留时间,延迟饭后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培养好习惯

专家提出,如果人每天的主食中有约10%的粗粮、杂粮,对人体将会有非常大的好处。粗细粮混吃,如属细粮的大米、白面和属粗粮的玉米、小米、高梁、莜麦、大豆等混吃,可满足人体的营养需要。

开始吃杂粮的时候要循序渐进,突然增加或减少粗粮的进食量,会引起肠道反应。对于平时以肉食为主的人来说,为了帮助肠道适应,增加粗粮的进食量时,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当然,每天制作食物时,除了顾及粗细搭配,还应该考虑荤素搭配,平衡膳食。每天粗粮的摄人量以30~60克为宜,但也应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最后,要记住粗粮中的纤维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做后盾,才能保障肠道的正常工作。因此注意多喝水,一般多吃1倍纤维素,就要多喝1倍水。

生活提示

1.玉米是常见的主要粗粮之一,它的主要营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可供给人体热量;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胃蠕动,缩短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减少人体对毒素的吸收,有通便和抑制肠癌的作用。玉米中的镁、钙和p胡萝卜素的含量比麦、米多,它们能舒张血管、防止高血压和消灭氧化自由基,对延缓衰老十分有益。

据专家介绍,玉米面加大豆粉按3∶1的比例混合食用,其蛋白质“生物价”可由60提高到76,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粗粮细吃、提高营养价值的好方法。

2.小米也是对人体很有益的粗粮之一。小米中的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胡萝卜素、蛋白质、铁等含量均高于一般谷类。中医认为,小米滋养肾气、健胃、清虚热,有医疗功能。《本草纲目》中认为,喝小米汤可增加小肠功能,有养心安神之功。小米蒸饭、煮粥时配一些绿豆、红豆,营养会更全面。

少喝或不喝碳酸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