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11117300000042

第42章 春、夏、秋、冬各不同——四时养生(3)

进行过空气浴锻炼的小孩,都可以在气温22℃以上时进行日光浴锻炼。方法是:在透窗的室内或选择一个方向朝南、空气流通但又没风的地方,让小儿躺下,先晒孩子的后背,再晒两侧,最后晒胸部和腹部。开始时,每侧时间为半分钟,以后逐渐延长,整个日光浴的时间在25~30分钟之间。在进行日光浴锻炼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小儿的头部和眼睛,不要让阳光直射这些部位。如气温超过30℃,不要进行日光浴锻炼。还应注意,当小孩出汗过多、皮肤发红或日光浴锻炼后出现精神不振、头昏、食欲减退、脉搏增快等异常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日光浴锻炼。

3.水浴

水浴锻炼方法很多,采用较多的是擦浴、冲浴和游泳三种方式。春季水浴要注意室温和水温。擦浴适宜于七八个月以上的小儿,冲浴适合于三周岁以上的儿童。游泳(包括湖水浴、海水浴)则适合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而且要有大人陪伴,以免发生意外。

十五、春天多梳头有什么好处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上下,脏腑器官的互相联系,气血调和输送,要靠人体中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起传导作用。经络遍布全身,气血也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这些经络或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人头顶“百会穴”就由此得名。通过梳头,可以疏通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作用。早在隋朝,名医巢元方就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发不白的作用。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促进睡眠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人们日常清晨起来,早已养成洗漱梳理的习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春天梳头?这是因为春天是大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而人们在春天养生保健中就要求必须顺应天时和人体的生理,一定要使肢体舒展,调和气血。春天梳头正是符合春季养生的要求,能通达阳气,宣行郁滞,疏利气血,当然也能壮健身体了。

现代研究表明,头是五官和中枢神经所在,经常梳头能加强对头面的摩擦,疏通血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乌黑光润,牢固发根,防止脱发;能聪耳明目,缓解头痛,预防感冒;可促进大脑和脑神经的血液供应,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等疾病的发生;能健脑提神,解除疲劳,防止大脑老化,延缓脑衰老。

十六、春天里记得给家里增加点湿度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流感、肺炎等多发易发病症也在春光的“滋润”下变得异常活跃,患病人数大幅增长,尤其是体弱者及老年人。因此,增加疾病的预防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日本专门从事健康环境医学研究的须藤千春教授经过30年的研究,最近发表研究结果称:流感、哮喘、过敏性皮炎、肺气肿等疾病发生,与人们自幼年起长期生活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中引发的人体免疫能力下降有关。

可是,大多数人或许会注意到,温度太高的房间呆起来并不舒服,这就是大家平常不太关注的湿度太低的缘故。温度表几乎家家都有,可是有湿度表的家庭就不多了。

据医学专家介绍,人体适宜的健康湿度为45%RH~65%RH,而北方冬季供暖期的室内湿度通常为15%RH。在这样干燥的环境下,人会有种种的不适。在干燥的环境中,人的呼吸系统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

有研究结果表明:当空气湿度低于40%RH的时候,鼻部和肺部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减缓,灰尘、细菌等容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也容易发生呼吸道的其他疾病。

另外,空气湿度低的时候,流感病毒和能引发感染的革兰氏阳性菌的繁殖速度加快,而且也容易随着空气中的灰尘扩散,引发疾病。此外,过敏性皮炎、支气管哮喘、皮肤瘙痒不适等过敏性疾病也都和空气干燥有关。所以,人们除了重视屋内的温度外还应重视对室内湿度的保持。

十七、春季如何绿化家庭生活环境

春季天气转暖,花草树木开始吐出绿芽,是种植植物的好季节。人们在整洁清新的庭院内可以得到美好的享受,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平衡,有利于慢性疾病的康复。

有庭院的家庭可在院内培植花草和树木,如植草坪、建花圃、栽绿篱。在家居周围栽种爬山虎、葡萄、牵牛花、紫藤、蔷薇等攀援植物,让它们顺墙或顺架攀附,形成一个绿色的凉棚,可有效的减少阳光辐射。改善空气质量。也可在临窗悬挂一盆吊兰,既能净化空气,还能让人心旷神怡。

在城市居住的大多数居民没有庭院,可以在室内种植观赏植物。室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阳光照射时间较短,所以选择植物最好是能比较长时间耐荫蔽的阴生观叶植物或半阴生植物为主,如文竹、万年青、龟背竹、棕竹、虎尾兰、橡皮树等。工作繁忙的人可选择生命力较强的植物,如万年青、虎耳草等。居室绿化植物大小要与室内空间的高度和阔度成一定比例,否则影响美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吸收有害物质,净化了空气。此外植物还具有吸尘减噪、调节室温和湿度的功能。

十八、春季家庭保健“三大注意”

1.颜面防生癣

每当春暖花开、艳阳高照的季节来临时,一些人尤其是20~40岁女性的面部、眼部周围就会出现一片片红斑,上面有细碎的鳞屑,奇痒难忍,俗称为“桃花癣”。“桃花癣”是由于花粉、灰尘等飘落在皮肤上,经日光照射分解后被皮肤吸收而产生的反应。

防治办法:保持脸部清洁,平时多吃蔬菜、水果,以摄足维生素。一旦出现脸癣,应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外用无刺激的面霜,并忌食辣椒、生葱、生蒜。

2.老人防中风

进入春季,老年人须防脑血管病的发生。这是因为春季气温不稳定,常有寒潮入侵,气压变化大,在每次气温变化的过程中,可造成人体血管的伸缩难以适应而导致中风发生。

防治办法:晚上坚持用温水洗脚。

3.婴儿防抽筋

每年春季,小宝宝患抽筋的症状明显增多,其祸根就在于维生素D和钙质的不足。原因是冬季出生的婴儿由于天气寒冷,缺少户外活动,日照较少,体表合成的维生素D较缺乏。

十九、早春需防“倒春寒”

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万物欣欣向荣,使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然而一到傍晚,由于气温明显降低,又常常使人感觉到冬天般的寒冷。今天也许还春风和煦,明天可能就寒气袭人。早春时节,这种“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非常明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倒春寒”。

春季是冬季和夏季的过渡季节,在冬季控制我国大陆的高压,此时逐渐被低压所代替,高压则慢慢占据海洋。高压区的夏季风,开始慢慢由海洋向内陆推进;而内陆的冬季风也不甘示弱,冷暖气团相互拉锯,导致气旋活动频繁,气流不稳:时而为冬冷型,时而为夏热型,因此导致了春天多变的气候。此外,冰雪冻土的融化过程又需要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得地面温度不可能过快上升,所以人们感觉很冷。“春天冻人不冻水”正是这个道理。

对于居室内来讲,由于早春的暖气供应不如严冬充足,造成室内比较阴冷。国外相关试验表明,在寒冷的室内静止不动,可使老年人血压明显升高,并能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在气温低于12℃的房间里静坐不动,会明显增加循环系统的负担。英国气象学家曾经作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组23~70岁的受试人员集中在一个巨大的人工气候室内进行监测,室温6℃,受试者在室内读书或看电视。2小时后,受试者老人体温降低0.5℃,血压升高25毫米汞柱,而青年人的体温与血压变化均十分微小。低温使老年人血压升高的原因是“冷加压”的作用。

老年人体内产热能力较差,而且循环系统已不像年轻人那样正常,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此外。一些年轻姑娘由于爱美,甚至在早春二月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子,这样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一般来讲,妇女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之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据报道,突尼斯妇女一年四季喜欢穿裙子,即使寒风刺骨的冬天也是如此,因此她们中间罹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别多,约占妇女总数的70%。

因此,为预防“倒春寒”的威胁,早春时节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多“捂一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捂”,尤其对于手、脸等容易遭受冷空气袭击的部位。此外,睡眠时被子应盖得稍厚一点,以不出汗为宜。室温控制在16℃~20℃比较合适,必要时家中可采用电暖气等设备取暖。平时应多参加各种室内外健身活动,不宜久坐不动。饮食方面应注意多饮茶,多喝姜汤、食用菌汤,多吃菇类、黑木耳等。因为茶叶中的茶色素可有效对抗纤维蛋白原的凝集,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集聚;黑木耳中的某些成分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液凝固。这些都有利于机体对抗“倒春寒”的袭击。

二十、春天需防旧伤痛

春天,由于特殊的“倒春寒”气候,气温忽冷忽热,一些老毛病都容易复发。许多做过手术,或曾经骨折,或有其他陈旧性外伤的人,每当到了气候多变的春天,旧伤部位往往会发生疼痛,有的关节僵硬、肿胀,如不注意保健或及时治疗,会使病情加重,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

中医认为,春寒可导致旧伤疼痛。因此,要防止或减轻旧伤疼痛,患者要注意保温,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及时增减衣服,以保证旧伤处的温度尽量恒定。寒湿不分家,寒是“杀手”,而湿是“帮凶”。所以,居室内要保持干燥,不要经常呆在环境潮湿的地方,以免疼痛加重。“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平时应多多揉按患部,或做理疗、按摩等治疗,以使疤痕变软和加强局部血液流通,以减轻疼痛。中医还认为,如果体内阳气不足,则“寒从内生”,一旦“外寒”促发“内寒”,则会使疼痛加剧。因而,还应注意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食疗的方法对预防和治疗旧伤疼痛也很有疗效。

1.桂枝芍药茶

取桂花10克,芍药10克,大枣5枚,加水800毫升,浸泡15分钟后,煎熬成500毫升,取汁当茶饮,一日一剂。对预防和治疗手术疤痕疼痛有效。

2.当归红花酒

取当归20克,红花10克,分别浸泡于50毫升50度的白酒中,48小时后过滤,二液混合后再加入白酒至150毫升,混匀即可。每日三次,每次2~3毫升,饭后服,对春季外伤部位的旧病复发有效。

3.木瓜羊肉汤

取木瓜30克,伸筋草15克,羊肉250克。先将木瓜、伸筋草洗净后用白布包扎,再加水与羊肉共煮,旺火烧开后,以文火慢煨,待肉烂熟则加适量食盐、味精、胡椒粉,食肉喝汤,对骨折后旧伤疼痛特别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方,凡有内热或阴虚盛者皆不宜。

二十一、春来防病小偏方

春天由于特殊的气候原因,病毒细菌滋生,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兹介绍几个简单可学的小偏方,供大家参考。

1.麻疹

紫草、甘草各6克(年幼者剂量酌减),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一周;大青叶9克,水一杯煎至半杯,每日服一次,连服5~7天。

2.白喉

马兰头25克,水煎一茶杯,分两天服完,也可加作料炒,当菜吃;玄参9克,甘草3克,芦根15克,水煎服,连服3天。

3.百日咳

大蒜头2~3瓣去皮切碎,加食糖,用沙锅煎煮,2岁以下早晚各一次,2天服完,3岁以下一天服完,疗程5~7天;板栗壳、玉米须各16克,加冬瓜、冰糖适量,水煎服;浮萍草晒干,用3克蜂蜜拌透,水煎,每次服3克,3岁以下者减半,连服3天。

4.流行性腮腺炎

板蓝根20克,贯众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2次,连服5天。

5.流行性脑膜炎

干净大蒜,生吃,每日2~3瓣;艾叶、苍术、雄黄各10克,燃熏后消毒室内空气。

炎炎盛夏

一、夏季养生原则

1.盛夏防暑邪

暑为夏季的主气,以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人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为伤津的关键。津伤后,出现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谢限度就耗伤元气,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虽然气温较高,但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亦即常说的“春夏养阳”。阳气是人的动力,随季节和日月的交替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夏季阳气旺盛且常浮跃于外,反易被外邪折伤,如大汗则亡阳。换言之,在炎热的夏季,一般不宜进行大量运动,运动之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物质。

2.长夏防湿邪

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度大,给人以闷热难耐的感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长夏。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由于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易阴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长夏在五行中属土,与中医五脏之脾脏相应,而脾最恶湿喜燥,所以长夏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动辄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黏滞,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地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在关节形成的风湿痹症往往反复发作。风湿症常见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的渗出物、湿热带下的分泌物,质黏而腥臭。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度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

3.保护体内阳气

(1)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

(2)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出现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尤以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3)要防湿邪侵袭。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长夏的饮食原则宜清爽,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在居住环境上,切忌潮湿。

二、夏季应慎起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