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11117300000044

第44章 春、夏、秋、冬各不同——四时养生(5)

中暑,俗称发痧,是炎夏易发的疾病。在临床上,中暑由于产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状也差异很大,可分为下列几型:一是中暑高热,亦叫热射病。主要是体温不能发散引起,为中暑中最严重者;二是中暑衰竭,亦叫热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三是中暑痉挛,亦叫热痉挛。主要是由于过热,大量出汗,体内过多地丢失盐分而引起肌肉痉挛,常与热衰竭同时出现。上述类型,只要一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感觉的话,就应暂停工作,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多喝淡盐水或清凉饮料。

6.防皮肤病

如蚊虫叮咬、热痱、疖毒及凉席过敏症等,这些皮肤疾患常因瘙痒而用手抓挠,引起感染而痛苦不堪。

九、“冬病夏治”——夏季养生的法宝

“冬病夏治”可以说是我们祖国医学在夏季防病治病的一个传统项目,许多懂得养生之道的“老病号”每年都会牢牢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为自己的身体“加油”。但是,一提起“冬病夏治”,大多数的人只知道这个可以用来治疗“老慢支”、“哮喘”、“风湿病”等,而且只知道冬病夏治的方法是贴膏药并且会起泡。其实不然,“冬病夏治”只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冬天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可以在夏天的缓解期治疗。

那么到底“冬病夏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冬天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天缓解呢,这主要跟人体和自然界的阴阳消长有关系。冬天气候寒冷,是阴盛阳衰;夏季烈日炎炎,是阳盛阴衰。人的体质也有阴阳的偏盛偏衰,有的人非常怕冷,特别是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穿得再多也无济于事,这是阳虚体质的典型表现。这些人利用夏季这个阳气最旺盛的有利时节补充阳气,温阳益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诸如此类以阳气衰弱为主的病证在中医学里称之为“阳虚证”,然而“阳虚证”的表现又有很多,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泛,比如:心阳虚:可见心悸、心慌,胸闷,稍一劳动就气急,经常出汗,畏寒肢冷,心痛,面色胱白或晦黯。脾阳虚:可见腹部胀满,食欲下降,大便稀薄,饮食稍有不慎就泄泻,容易疲劳乏力,面色痿黄,四肢冰冷,女性可见带下量多质地清稀等。肾阳虚:可见生殖功能减退,男性表现为阳痿早泄,不育;女性可见月经不调,黄体功能不足,卵泡发育不良,即所谓的“宫寒不孕”;另外肾阳虚还可见腰背酸疼,两腿发软,或长期腹泻,或凌晨时分泄泻等。以上讲的都是阳虚证,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故阳虚证又称为“虚寒证”,对于阳虚证的治疗,补阳是毫无疑问的。

炎炎夏日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依据“天人合一”的理论和《黄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著名养生观念,此时对阳虚体质的人补阳是最有成效的。所以以上所列的各个阳虚证可以说是“冬病夏治”的一大适应证。另外,像“老慢支”、“哮喘”、“风湿病”之类的病证确实是“冬病夏治”门诊中最常见的病种,这类疾病除了素体阳虚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本身体质虚弱而感受了外邪,包括寒邪、湿邪,或内生寒湿、痰饮,这些在中医学中统称为“阴邪”,这种由于阳虚而受到阴邪侵袭的情况称为“阳虚则阴盛”。在寒冷的冬天,阳气更虚,而阴气更旺,所以病情加重;气候转暖的时候,也是阳气渐生而阴气渐退,故而病情好转。

“冬病夏治”之所以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历经千年而不衰,除了实践的证明和以上的理论基础外,现代医学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是:“冬病夏治”能明显改善人体的功能状态,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

十、夏季养生小常识

1.洗热水澡

夏天洗冷水澡会使皮肤收缩,洗后反觉更热,而热水洗澡虽会多出汗,但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夏天该出汗时出汗,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体节律的方式。

2.热水洗脚

脚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区和五脏六腑的反射点。古人云:“睡前洗脚,胜似补药。”夏季也不例外。当时虽然感觉有点热,但事后反而会带来凉意和舒适。

3.喝热茶

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却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明显降低,这是简便易行的绝妙良方。

另外,加强耐热锻炼,提高体温调节功能,热适应能力增强,不但可增强体质,还可有效地防止中暑和其他热症发生。

4.疲倦需补钾

炎热的夏季,有些人稍微活动后就感到气喘,倦怠乏力。上述异常表现是体内缺钾所致。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外界温度高于33摄氏度时,人体主要靠出汗来散热。汗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钾离子,如果人体大量出汗,可造成体内缺钾。钾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维持酸碱平衡及神经肌肉正常功能。体内缺钾时,会引起头昏眼花,四肢乏力。中暑病人均有血钾下降现象。预防缺钾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含钾丰富的食品,如水果、豆类、海产品等。

5.巧护肤

潮湿闷热的气候,使人皮肤容易感染,夏季也是皮肤病多发的时节。注意皮肤护理,同时适当采用一些天然的草药洗浴,则会令人度过健康、愉快的夏季。如桑叶浴,将桑叶100克左右放人锅内煮10~15分钟,再倒入浴盆内即可,能消除皮肤痤疮、疖肿、褐色斑等;又如薄荷浴,可预防湿疹痱子。

6.驱蚊妙招

在房间里放上几盒开盖的风油精、清凉油,或在墙上涂点薄荷;在身上或枕头上洒些香水;将樟脑丸磨碎,撒在屋内墙角;在室内的花盆里栽一两株西红柿,西红柿枝叶发出的气味会把蚊子赶走;在灯下挂一把香葱,或用纱袋装几根葱段,各种小虫都不会飞来;用橘红色玻璃纸或绸布套在灯泡上,蚊子最怕橘红色光。

十一、盛夏小心“红眼病”

“红眼病”临床称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多发于夏季,多由细菌或病毒引起,发病较急,潜伏期1~3天,多为双眼发病,同时或先后相隔一两天发病。如感眼睛流泪多、有异物感和灼热感,结膜充血,并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早晨起床睁眼困难,应及时就诊。一般来说,如分泌物多为眼屎,可能是细菌感染,如果分泌物多为流泪,则多是病毒感染。专家指出,“红眼病”不会影响视力,一般治疗两周便可痊愈,但也不能因此小视,治疗不当者会导致慢性结膜炎。

据眼科专家介绍,夏季天气炎热,湿度较大,细菌和病毒容易滋生和入侵,容易患上“红眼病”,而且由于天热,游泳的人增多,互相传染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加上夏季进食荔枝等易上火食物,也会加重“红眼病”病情。

眼科专家提醒:要预防“红眼病”,不能接触患者用过的洗脸用具、手帕,一旦与病人接触后须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游泳前后最好能滴一些抗菌、抗病毒眼药水。

十二、轻松对付“空调病”

夏季有什么方法对付“空调病”呢?也许你不会想到,最简便有效的东西竟然是我们厨房里常用的生姜。

适量喝姜汤不仅能预防“空调病”,而且对吹空调受凉引起的一些症状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由于吹空调而引发的疾病症状主要有三种。

1.腹痛胃痛

很多人晚上睡觉喜欢开着空调,空调的凉气再加上凉席,真可谓凉快!可是早晨起床胃部和腹部开始疼痛,伴有大便溏泻的症状,原来是晚上着了凉。这个时候喝一些姜汤,能驱散脾胃中的寒气,效果非常好。而对一些平常脾胃虚寒的人,喝点姜枣汤(即姜和大枣熬的汤),有暖胃养胃的作用。因为生姜侧重补暖,大枣侧重补益,二者搭配服用可以和胃降逆止呕,对治疗由寒凉引起的胃病非常有效。

2.四肢酸痛

空调房里呆久了,四肢关节和腰部最容易受风寒的侵袭,导致酸痛,这个时候,可以煮一些浓浓的热姜汤,用毛巾浸水热敷患处。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先内服一些姜汤,同时外用热姜汤洗手或者泡脚,这样能起到散风驱寒、舒筋活血的作用,可最大程度的缓解疼痛。

3.伤风感冒

外面酷暑难耐,室内凉风习习,长时间吹空调加之室内外温差过大,很容易引起风寒感冒。主要体现在恶寒、头疼、发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喝上一碗姜汤,你会发现感冒症状好了许多。

虽然说姜汤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喝法还是有很多讲究的,对于不同情况专家提出了不同的建议:

(1)如果想预防“空调病”,可以在上班之前带一些生姜丝,用生姜丝泡水喝,这样就不用担心“空调病”的侵袭了。喜欢喝茶的朋友可以再配一些绿茶,这样不仅口味好,对身体也更有益处。

(2)如果想缓解“空调病”,姜汤不可过淡也不宜太浓,一天喝一碗就可以起到作用。也可以在姜汤中加适量的红糖,因为红糖有补中缓肝、活血化瘀、调经等作用。对于症状严重一些的病人可以把姜汤当水喝。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有“生姜治百病”之说。因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柠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挥发油,还有姜辣素、树脂、淀粉和纤维等。所以,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排汗降温、提神等作用,可缓解疲劳、乏力、厌食、失眠、腹胀、腹痛等症状;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夏令气候炎热,唾液、胃液的分泌会减少,因而影响人的食欲,如果在吃饭时食用几片生姜,会增进食欲;生姜对胃痛亦有缓解或止痛作用,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发生的疼痛、呕吐、泛酸、饥饿感等用生姜50克煎水喝,可使症状迅速消除。

夏季,细菌生长繁殖异常活跃,容易污染食物而引起急性肠胃炎,但是适当吃些生姜或用干姜加茶沸水冲泡后饮之,能起到防治作用。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生姜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对沙门氏菌效果明显。生姜还有杀灭口腔致病菌和肠道致病菌的作用,用生姜水含漱治疗口臭和牙周炎,疗效显著。

夏天,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对着用,很容易感受风寒,引起伤风感冒,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将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中医认为生姜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脑。夏季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时,用姜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过来。对一般暑热,表现为头昏、心悸及胸闷恶心的病人,适当吃点生姜汤大有裨益。

姜的吃法很多,例如,喝姜汤,吃姜粥,煮菜热油时放点姜丝,炖肉、煎鱼加姜片,水饺拌馅时加点姜碎,既能使味道鲜美,又有助醒胃开脾,提神,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和有助胃肠对营养成分的吸收。不过,姜既然有药理作用,就应该注意它的一些用法和禁忌,以下几个问题是应该注意的:

(1)不要去皮。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一般的鲜姜洗干净后就可以切丝分片。

(2)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3)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但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4)不要吃烂了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它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食道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错误的。

(5)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原则,不宜多吃。可以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

十三、夏季保健的五个误区

1.越是天热,越要少穿衣服

“一日赤膊,三日头缩。”夏天打赤膊自然比较凉快,有人测定过,人裸体时散热能力要比着衣时大十倍。但是不管天气如何炎热,也不宜贪凉打赤膊。因为人体脏器尽在胸腔之内,这些脏器无论是心、肝、肺或者脾、胃、肾,都是十分娇嫩、喜暖怕凉的。人体督、任两脉的穴位,也都分布人体躯干的中心线上,所以特别要注意保护,不要让外邪直接侵袭它们。《混俗颐生录·春时消息。如果让胸背受凉,风寒侵入经络,就很容易引起中风、嘴歪痉挛和肠胃、呼吸道以及心血管系统的疾病。研究表明,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而盛夏酷暑之日,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打赤膊会感觉更热。另外,夏天喝啤酒能解暑不可否认,但是,多喝照样能使人感觉口干咽燥、全身发热。因为啤酒毕竟也含有酒精,喝得过多,不仅达不到解暑的目的,反而会降低人的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甚至会造成工作中的差错事故。

2.夏季展练越早越好

研究表明,夏季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最不易扩散,此时常是污染的高峰期。人们普遍喜欢在草坪、树林、花丛等有绿色植物生长的地方进行晨练,而日出之前,因为没有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附近非但没有多少新鲜的氧气,相反倒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对人体健康显然是不利的。所以夏季晨练的时间不宜早于6点。

3.空调应保持恒温或准恒温状态

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提高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至于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因此,刚开始利用空调进行这种调节时,整个居室的温度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调节以1℃~2℃为宜)。

4.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

如果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因看东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损伤,不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专家建议,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是:镜片应能穿过15%~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这样,不但可抵御紫外线,而且视物清晰度最佳,透视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

5.夏季“冲凉”最舒服

炎夏,人们外出活动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人体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立即“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高热症;同时,“冲凉”之时,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因此,夏季外出回家,应先让自己出汗,待身上的热散发过后,再采取一些清凉措施。

十四、夏天不宜用凉水冲脚

在夏日热浪袭人之时,一些穿轻便凉鞋、拖鞋的人,喜欢用凉水冲洗双脚,冲完时全身自觉凉快许多,殊不知经常这样做,是有损于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