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11121200000048

第48章 做人的态度和高度(4)

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孪生的观念是“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而实际上,环境虽重要,但对人的发展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走在河边,鞋子湿不湿,要看你的脚踩在什么样的路上,踩在干燥洁净的路面上,怎样地行走鞋子也不会湿的。如果你喜欢泥泞污秽,即使不在河边走,你照样会把鞋子弄湿甚至弄脏。有时候,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怨天尤人,对我们的处境遭遇怨声载道,但是却从不在我们自己身上找原因。我们的路是我们自己选的,更是我们自己一步一步走的,我们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不想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无所作为,更不想耽于迷失和堕落,就必须高举自制的大旗。学会了自制,自当受益匪浅。自制赋予我们冷静清醒的头脑,让我们在是非抉择的关头不至于做出错误的举动,留下悔恨。我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求保护神,想把救自己于危难、解自己于倒悬的希望寄予它,殊不知,这个保护神就是自制力。自制力防止我们走向极端的毁灭。它宛如一座警钟,当我们站在堕落的悬崖边上时,及时地向我们发出警示,让我们得以在毁灭的边缘勒马收缰。

人在江湖,身可由己;常在河边走,也能不湿鞋——关键在于掌控自己。

你的生命宽度有多少

人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获得了这独一无二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是立足于“养”它,还是立足于“用”它?对这个问题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的一生作出了最好的回答。一次,巴尔扎克心脏病发作,他问医生“我还能活半年吗?”医生摇摇头。“至少6天总可以吧?我还可以写个提纲,还可以把已经出版的50卷校订一下。”医生的回答是“你还是马上写遗嘱。”面对无情的病魔,巴尔扎克每天工作12至14个小时,把医生认为6天都没有的“弥留”期延长了20多年。他曾在自己的手杖上刻了这样一句话:“我粉碎了每一个障碍。”当他离开人世时,留下由96部中长篇小说组成的雄伟史诗——《人间喜剧》。我们从巴尔扎克身上既看到了人的生命潜力的巨大,也看到用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就要用好自己的生命,哪怕是残疾之躯,也要高质量地活着,让有限的生命爆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力量。

德国探险家约亨·哈森迈尔十几岁就喜欢水底洞穴探险,有一次,他受美国电视公司委派在奥地利的沃尔夫冈湖底拍摄时遇险,身体高位截瘫。这时他本来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在家里休息,什么都可以不干,什么都可以不想。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为了探寻人们未曾到过的领域,请人制造了一艘只能乘坐一人的潜水艇,开始孤身一人在湖泊深处探索。他先后发现了200多个洞穴和洞穴延伸,为人类揭开了幽深水底的奥秘。约亨·哈森迈尔不停地拼搏,是对生命的最好延长。如果为了延长寿命而停止了工作,则恰恰是缩短了寿命。

生命的质量不仅在于延长,而且在于加宽。让生命加宽,就是把原本需要两个人干的活一个人干完,就是把已经做得很好事做得更完美,就是把闲聊的时间利用起来,不断挑战自己,提高自己。

人们上班时间的工作状况可以说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各自的成长和发展大相径庭呢?那主要是业余时间造成的。有的人把业余时间完全用在了吃喝玩乐上面,有的人在业余时间却学了许多东西,干了许多事情。当然不能说完全不吃不玩,但要有所节制,甚至在吃喝玩乐之中也要观察和思考。作家并不是拿起笔写才叫工作,平日里从眼睛一睁到睡觉熄灯,可以说都处在创作的状态之中,像海绵吸水一样在吸收着,积蓄着,像蜜蜂采花一般在采撷着,酝酿着。真正的作家是无所谓上下班,也无所谓离退休的。他们不是响应号召才去“深入生活”的,对于他们,到处都有生活,时时处处都在生活之中。社会学家并不是专门到某个社区才搞社会调查,他逛商店,买菜,探亲访友,可能也在观察和思考着某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同样都是用脑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从这个领域换到那个领域从中得到休息。马克思在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时,以演算数学题作为休息。华罗庚研究数学时,又用看武侠小说和写旧诗词作为休息。左脑和右脑的功能不同,可以交替使用。交替使用可以在多方面取得成就,也是让生命加宽的有效途径。

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价值,而不在活了多少年。用好生命,就是对生命的积极消费,如果吝于消耗,把生命的活力一味地加以收藏,这就同守财奴把金钱埋在地下,舍不得使用是一个道理。有的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像乌龟缩在甲壳里,只能充当人类财富的消费者,这样的人即便活上200岁又有什么意义呢?积极地消费属于自己的生命,就是一种健康的人生观。不论让生命延长或者加宽,关键在于要提高生命的质量。

人生要有畏惧之心

东汉时期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郡太守时,因他极力推荐而当上昌邑县令的王密,为感谢举荐之恩,夜揣十斤黄金给杨震送去,并说“夜深人静,没有人知道”。杨震面带愠色地说:“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赠金于我,你知道,我知道。既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力拒不收。杨震在“反正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仍能以“四知”慎独自律,是怕玷污了自己清正廉洁的名声。这说明,唯有“怕”,畏天、畏地、畏道德、畏法律,才能构筑内心的“精神防线”。

有时候,怕也是一个人敬业的表现。因为有责任心,因为太想做得更完美,于是才生出了恐惧之心。

以前古代有一个大夫,当年还在他学徒期间,有一位病人来看病,老师就让他诊脉。他很快就发现这位病人面色泛黄浮肿,肚子凸出,手脚干瘦,便断定病人所患的是气胀。

没想到老师皱了皱眉头对他说:“一年后你再来我门下学习吧!”

这位学徒以为老师嫌他的医术差,便在一年之中苦读医术。

到了第二年他再去见老师的时候,老师正好在问诊。

又是一位面色泛黄浮肿、肚子凸出、手脚干瘦的病人,他在心里断定这人所患的是气胀。

但是老师却问了病人很多问题,差点把病人问得不耐烦,他也只能在旁边耐心等候。

后来当老师问到:“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感到肚子胀。”病人突然激动地回答:“从见到我婆婆开始。因为她太讨厌我了,她……”后来还知道这个病人有空口吃盐和泥土的习惯。这下,学徒终于知道自己判断错误了,也知道为什么老师说他没有做医生的资格了——太有恃无恐,从来不注意病患的记录,只利用医学知识来对待病患。

后来他的老师还对他说:“你没有行医之人应该有的恐惧感。我认为恐惧感是身为大夫应该具备的。万一行医错误会导致多大的后果,你却一点都不恐惧。所以我认为你没有资格成为大夫。”

想通了这些,这个学徒感到豁然开朗了,他诚实地说:“我一直依靠我微薄的知识,以轻薄嚣张的心态对待病患。没有看清病患,不正视病患的情况,太忽略基本功了。”

这位老师口中的“恐惧感”并非是指以恐惧之心面对病人,而是告诫学徒,行医时要对大夫的工作抱持一种敬畏之心,要全面地考虑所有的方面,谨慎地做出判断。因为,大夫这样一个职业决定了不能犯任何错误,不允许哪怕一次失误。因为一旦失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很可能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这种职业的敬畏之心必须依靠大夫的谦虚来保证。一个自以为什么都懂得的大夫实际上是在践踏医生这个职业。这种“怕”,正体现了一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远大的奋斗目标。

“怕”是一种思想境界,“怕”是一种道德修养。“怕”字当头,少犯错误;心存“怕”字,受益无穷。

“情绪”比暴君更能杀人

有报道称,19世纪的黑死病是“肺病”,20世纪的黑死病是“癌症”,而21世纪的黑死病则是“忧虑”。

拿破仑曾统兵数百万,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他说:“我就是胜不过我的脾气!”乔丹曾十度赢得NBA得分王,五度获选季内赛最有价值球员,在公牛队夺标的那6年均获选为季后决赛最有价值球员,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乔丹回答是“态度控制”。这里所说的“态度控制”就是心理学上的“情绪管理”。

芝加哥的约瑟夫·沙巴士法官,在裁决过4万多起不愉快的婚姻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婚姻的不美满,通常都是夫妻双方被一些小事影响情绪,变得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最后导致婚姻的破裂。而美国一位叫法兰克·荷根的地方检察官也说过,在许多刑事案件中,起因有一半以上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比方说,在酒吧闹事,为一些小事吵架,或者对别人说一些不得体的话等等,这些都是引起伤害罪和谋杀罪的起因。这些诸如小小的屈辱,虚荣心不能满足等等的小事情所导致的情绪失控,造成过世界上半数的伤心事。

我曾经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吃饭,朋友摆放餐具的时候,在一些小细节上做错了,他的太太马上当着大家的面,跳起来指责他:“你在做什么?难道你就永远只会这样乱七八糟地摆放餐具吗?”在她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我的朋友做错了。也许那位朋友的确做得不够好,可是相信人们还是会佩服他能跟这样一位太太相处20年之久。其实,大多数人也许情愿吃得马虎点,只要吃得舒服,而不会听一位情绪失控的太太教你怎样摆放餐具。

英国诗人、剧作家约·德莱顿有句名言:“当感情支配一切的时候,理智就显得无能为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节奏日益加快、情绪极易失控的时代,受“感情”支配的机会较多。有不少人在遇到感情挫折、情绪困扰时,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以致怒火中烧,逼自己走上极端。有个失学青年无所事事搞帮派,为了抢地盘,19岁就把昔日同学砍死;而一名女研究生,为了博士班的男友,便把同班好友(情敌)用化学药剂害死;也有一位父亲暴怒失控,一巴掌把小女儿打成耳膜破裂,造成终身耳聋!

残酷的“情绪失控”案例提醒我们:现代人需要加强“情绪管理”。人必须懂得EQ中最重要的是“情绪忍受力”,也要知道“脾气来了,福气就没了”。我们不能让自己处于情绪失控的状态,要懂得“让情绪换跑道”。遇到冲突、生气时,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急着说,不要抢着说,而是要想着说!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只有“幼儿园的程度”,切记人活着,不是要“斗气”,而是要“斗志”;不是要比“气盛”,而是要比“气长”;不是要“争一时”,而是要“争一世”。

改善情绪最主要的是要改变观念和方法。我们每天所遇到的事,皆无一定规律,就看你如何定义。如果将其定义为“问题”,则压力有增无减;如果定义为“挑战”或“机会”,则压力会转换为动力。我们经常坚持用相同的方式做事,却期待不同结果。以发明飞机为例,一般人认为飞机能飞,在于有翅膀,其实翅膀只是帮助飞机飞得更稳,飞机能不能飞,在于本身是否具有动力。因此,方法的改变可帮助我们产生不同心境及成就。

人是有惯性的动物,最忌讳改变也最不喜欢改变自己的“情绪规律”。但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些,“情绪管理”则是不得已也要为之,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的:“做自己感情的奴隶比做暴君的奴仆更为不幸。”

有本色才有发展

据2005年3月21日《扬子晚报》称,重庆巴蜀小学日前向全球教育人士发出英雄帖,开出年薪百万为其新办的国际学校聘请校长,一时应者如云。花费巨资,并远涉重洋,找的却是一个小学校长,这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巴蜀小学却有自己一番妙论:“国际学校由中国人来办,怎么都会走味。请外国人来管理,才能保证其原汁原味。”这话听起来让人疑惑:中国也是国际上的一个国家,既然是国际学校,理所当然应该含有一份“中国味”,何必一定要排斥中国人而一味要求外国人呢?再说,聘来的外国籍校长只能有一个,而这一个只能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来自某一个国家的人就能代表“国际”吗?他一人的口味就能是“国际味”吗?况且将来入学的孩子也大多是中国人,无疑都打上了鲜明的本土色彩,就凭他一个外国籍的校长就能让孩子享有“国际味”吗?

如今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那种媚外之风也有抬头之势。用人,“国内”不如“海外”;用车,进口的比国产的“威风”;用药,外国比中国的“见效”;用餐,“洋快餐”比“中快餐”更有“味道”。还好,2005年3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发出警告,各种品牌的“洋快餐”中都存在一种名为丙烯酰胺的致癌物质。此后在肯德基快餐中发现“苏丹红”等一系列事件,让国人猛一震惊,原来“他山之石”未必就是好东西!

实际上,石头是石头,玉是玉,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他山之石,别说攻玉,就算攻石也未必能成。虽然“采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有一定道理,但只借不鉴则是自以为聪明的巧取。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躺在别人的臂弯里,被别人同化。

最可怕的就是同化。吸取很重要,但只取不吸就可能陷入同化危机。如果你丧失了自我,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了意义。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别人的枝丫是不会为你建造大树的。如果你上一朵月季,就别奢望变成一朵玫瑰。如果你是一条小溪,就别奢望变成一条大河。一个人,一个民族必须保持独立!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行动。别人的长处是你的短处,别人的短处是你的长处。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而自卑,你就是你。

他山之石,未必就可攻玉。别人的东西终究是别人的,如果你想攻玉,请你自己创造。创造你自己的东西,攻你自己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