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社交的艺术(智慧生存丛书)
11125200000188

第188章 晋升后如何与昔日同事相处

说句老实话:几乎每一位被提拔、晋升的领导者,昔日同事对他们,都会有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看法儿”和“说法儿”。

有些昔日同事认为你“升”了,自己却“原地踏步走”,便引之自卑,自己“真是不如人”,“我到底没有才能”,“他才调过来3年,而我在这里干了7年多了。他升了,我却……真丢脸!”因此,这样的同事总是“不好意思”与新领导交往,往往以“低人一等”的姿态同昔日同事——现在的上司打交道。

最棘手的是,有些昔日同事对新晋升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悲观甚至嫉妒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则很容易出现“消极行为”,对新领导持不友好、不合作的态度,不时出难题找麻烦,不服从领导,处处拆台,以至于背后散布流言蜚语,甚至还策划着如何把新领导“掀下台”。无论什么情形,对领导工作、人际交往、公仆形象等都是不利的。作为晋升者,不管是本单位提拔,还是外调升迁,都要处理好这种特殊的“上下”关系。

1在昔日同事面前莫摆官架子,不要以为“我现在是你的上司了”,而高人一等。相反,要想取得昔日同事的认同、友好,首先要淡化“官念”。正如著名管理专家帕金森所说:“一个被提升的管理者必须想尽办法表现出谦逊和不盛气凌人。他一定不要忘记以前的共事者。”晋升前,毕竟是同事,有的关系可能还非同一般;晋升后,虽有“上下”之分,但诸如一起就餐,一起聊天,一起玩耍……之类体现亲密无间关系的“做法”,是万万不可“避免”的,否则,同事们就可能认为你“如今是个官了,不和我们这些人在一起了”。

工作和生活中,语言运用上尤其要注意。分派工作,用商量口气;询问理由,尽量平和;批评教育,注意场合、分寸;说服必须以情动之、以理服之、以行导之。让昔日同事感到“他(地)升官后仍是咱们的一员”。这样,同事们也就“接受”你了,悲观、抵触情绪自会减少、消除,以后的工作也就容易开展了。

2用公开、坦诚的态度与昔日同事做一次沟通,让其宣泄不满或消除自卑情绪。例如:和昔日同事开诚布公地谈谈,征求对此次人事变动的意见,让他们把心中的所有的感受全部讲出来,即使双方不能达成共识,不能彻底消除他心中的不愉快,至少他宣泄了感情,不会总在背后搞“嘀咕”那一套,并且他知道新领导对他态度友好,比较尊重他,这为进一步沟通起了重要作用。

3.善于预播意见的“种子”。在实施一次估计可能有些用力但实际上没有什么风险的决策之前,先把它巧妙地“转交”给昔日同事们讨论,让他们得出其实早就是自己的“想法”与结论,给部属们一个“有我参与”、“倍受尊重”的感觉。一旦他们心里有了这种意识,那么,不管是集团或组织的目的,就会像是自己的目的一样,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当然,更多的时候,领导是以自己决定的事情去诱导昔日的同事们,使他们觉得像在自己决定、决定自己的事情一样。有一位厂长,当他要在工人中间施行一个毫无危险的计划之前,他常常在少数工人中,种植下他的所谓“意见种子”,让他们去互相讨论着,以为这是他们要提出的计划,而后再按步骤去实行。

4在位子上干一番事业,干出实绩,向昔日同事证实自己的能力。从“同事族”中晋升至上,尤其要“内行”,也就是必须做个“内行领导”,而这“内行”必须靠“才”,只有自己的“才”在实际领导工作中得到最好的展示和发挥,工作干出了显著成绩时,昔日同事不仅不会“不满”、“小看”,还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心甘情愿,尽心尽力地在你手下“当兵”。

5主动热心地帮助、关怀他们,以情去感化昔日同事。胸怀要放开阔些,对昔日同事的“不友好”、“不合作”,要持“不在意”的态度,用豁达大度去感化、赢得他们。那些“不友好”的昔日同事、今日之下属,一般都有很强的好胜心,他们不会轻易求助于你,有的即使困难很大,也会“硬挺”着,显出“万事不求你”的气度,为了让他们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领导要主动而热情地关心他们,经常到他们家串串门,聊聊天,了解他们的难处。有难,就要立即帮助,使其得到尽快的解决,当然要在“原则”之下。人非木石,孰能无情?你的真诚帮助,一定会深深感动这些昔日同事,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干得非常出色,与你默契地“配合”。

6新晋升者应当具有有功推让,有责担当的境界。一般说来,工作于出了成绩,上级部门会把功劳归于“领导”头上,而实际出力的则是下面的属员。领导者应该明智点,奖金、分房、晋级、提干等,按贡献大小对号入座,依次排列,大家共同享受。而这些昔日同事们,工作本是干出了成绩,却在方法上出了问题,当领导的,要勇于敢于主动承担责任,作公开检查。这样,就会调动“同事们”的积极性,齐心协力地工作。同时,领导也就会最得属下尤其是那些昔日同事的拥戴,威望高涨。

晋升后,善于与昔日同事处好关系,这些“同事”就不会悲观消极,不会讨厌、“小看”和“不满”,而是从心底深处深深地敬重你、亲近你、配合你,乐意在你手下“当兵”,给你出点子想办法,当好你的“触角”、“外脑”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