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社交礼仪全书(智慧必读丛书)
11126500000022

第22章 举止之间表现风度(3)

5.递名片要掌握时机。当自己和对方交谈得比较融洽,且对方表示愿意与自己建立联系时应立即递上名片。另外在双方握手告别时。也可以顺手取出名片表达再次相见的愿望,这样就给第二次见面创造了机会。

得体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进行社交的一把钥匙。面谈时怎样做自我介绍才能成功呢?

1.克服羞怯

从社交心理看,人们初次相见,彼此都有一种要了解对方的愿望,都有一种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我们坐在办公室,看到一个陌生人进来,立刻想到:他是谁呢?来干什么?一种渴望了解对方的强烈愿望油然而生。如果你能在这个时候,及时、准确、简要地做出自我介绍,使其渴望了解的愿望得到满足,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接着,对方也会及时地向你做自我介绍,双方就可以赤诚相见,一拍即合,后面事就好办多了。相反,见面后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地不愿“亮相”,老半天做不出自我介绍来,就会使对方感到失望,特别是当对方已经猜测出你是谁,来干什么之后,还不及时地作自我介绍,场面就更难堪了。

2.注意繁简

自我介绍是人们进行社会应酬的一种手段。南于社交目的、要求不同,自我介绍的繁简程度也应有所区别。一般来说,以联系工作为目的自我介绍,宜简,只要讲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即可。而以交友为目的的自我介绍就要详细得多了,不仅要讲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还要介绍自己的经历、学历、资历、性格、特长、经验、能力、兴趣等等。为了取得对方的信任,有时还得讲一些具体事例。

3.掌握分寸

做自我介绍不仅仅是对自己基本情况的客观陈述,也包含着对自己所做所为的自我评价。哪怕是很简单的自我介绍,也缺不了自我评价的内容。做自我评价,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关键在于掌握分寸。怎样才能掌握好分寸呢?

一是自识。要对自己做出准确的评价,就非要有自知之明不可。正确地对待别人赞誉,严格地剖析自己的短处,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做出令人信服的自我评价。

二是自谦。在做自我评价时,应适当地留有余地,一般不宜用“很”、“最”、“极”、“第一”等极端的词。

三是自嘲。自我嘲讽、自我戏谑,是于自贬中包含着自解、自慰。自我介绍中用自嘲更能于诙谐幽默的自我挪揄之中露出一点自信和自得之意,既能增强语言风趣,又不流于自夸。

寒暄制造气氛

寒暄是社会应酬的一种手段,是沟通彼此感情,创造面谈气氛的一种方式。

寒暄的内容一般与正题无关,寒暄的任务主要是造势,即在面谈前创造一个有利于面谈的气氛,因为人们往往不愿意过早地触及实质性的问题,实质性的问题亮得过早过晚都是不利的。

1976年1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开始气氛很沉闷,毛泽东见戴维在凝视着他,就问:“你在看什么?”戴维说:“我在看您的脸。您的上半部分脸很……出色!”毛泽东虽然年纪高,但反应却特别快,说:“我生着一副大中华脸孔。”又说。“中国人的面孔,演戏最好,世界第一。中国人什么戏都能演,美国戏、苏联戏、法国戏。因为我们的鼻子扁,演外国人化装就成了。他们演不了中国戏,他们的鼻子太高,演中国戏又不能把鼻子锯去。”

客人们被毛泽东这一幽默的话逗乐了。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高明的谈判家善于寒暄,通过寒暄驾驭整个面谈过程,使自己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寒暄的内容并不墨守成规。话题根据需要不断地变换。如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在1972年打开中美关系的一次会谈中,毛泽东主席的寒暄,不断变换话题。在幽默的气氛中,自如地处于驾驭面谈的有利地位。

由此可见,寒暄是面谈的一个程序,寒暄并非可有可无,而是面谈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面谈都有这么几个阶段:寒暄、破题、开场面谈、结束。而寒暄是面谈的起始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寒暄如同火力观察。通过寒暄,能迅速了解对方的个性性格。大凡友好的面谈通过寒暄。就能迅速建立起一种热情友好轻松愉快的气氛,消除对方的猜疑、警惕、紧张的心理,这对以后诚恳洽谈,互谅互让,友好地达成协议有重大作用。如果双方气氛冷淡,关系紧张,则意味着面谈不会取得什么结果。

行之有效的开场白

面谈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找出话题,等待时间越长,就越困难。当然,也不要一见面就打开话匣子。开场白可以打破与某人初次见面时的可怕沉默。

如:果想与人建立联系,就必须保持清醒,这比聪明更为重要。有时,你使川别出新裁或诙谐的语言,却可能起不到什么效果,相反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如果对方不了解你是谁,最好先作自我介绍。

你的开场白不外乎是一些常用的套话。比如:如果要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发表评论,可以先渲染一下气氛。

“这是一个精彩的晚会!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或者:

“参加这个会的人真不少,看样子许多地方都有人来。”提一些无确定答案的问题,争取得到对方的响应。如:

“今天的交通这么糟,你是怎样闯过来的?”

“您做什么工作?”

“您怎么认识我们主人的?”

或以轻松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我刚开始读研究生。”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年会。”

“我刚参加完一期商务礼仪研讨班回来。”

或问一些一般性的问题:

“您是哪儿的人?”

“您上班的地方远吗?”

“您打过高尔夫球吗?”

可以选定一句适合与朋友一起进行工作午餐时的开场白作为练习。例如,假定与一位卖主会面并共进工作午餐,在下述四种选择中任选其一(热情的评论、无确定答案的话题、自我介绍及一般性问题),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和别人面谈时,如果一个开场白没有奏效,可以另换一个。应付出多大努力使谈话进行下去主要取决于这次谈话的重要性。要是某人不爱讲话或者性格腼腆,就提一个无需确定答案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他总是能回答的。如果不能奏效,而且有很多人在场时,就尽快与另一个人攀谈。

尽快缩短感情距离

初次见面,交际双方都希望尽快消除生疏感,缩短相互间的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同时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那么,怎样通过交谈就能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1.通过亲戚、老乡关系来拉近距离

由于亲戚、老乡这类较为亲密的关系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应酬双方易于建立信任感。特别是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更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故而。若得知与对方有这类关系,寒暄之后,不妨直接讲出来,这样很容易拉近两人距离,使人一见如故。现在许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联谊会就是通过老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在一块,组织起来。同时也通过老乡会来相互帮助、联络感情、加强交流。毛泽东同志就常用这种“拉关系”的技巧。建国后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亲戚关系、有些瓜葛的,往往是刚一见着面,没说两三句话,他就爽直地和盘托出其问丝丝缕缕的关系,在“我们是一家子”的爽朗笑声中,气氛亲热了许多,使被接见者倍感亲切。

2.以表示感谢来加强感情

一个同学在跟一个高年级学生接触时的头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那个同学惊喜地说。接着两人的话题就打开了,气氛顿时也热乎了许多。那个高年级同学的确帮过许多人,不过开学之初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了。而这个同学则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对方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层。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对自己无意识中给别人很大的帮助感到高兴。见面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点出,无疑能引起对方的极大兴趣。因此,初次见到曾帮过自己的人时,不妨当面讲出,一方面向对方表示了谢意,另外无形中也加深了两人的感情。

3.从对方的外貌谈起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相貌或多或少地感兴趣,恰当地从外貌谈起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应酬方式。有个善于应酬的朋友在认识一个不善言谈的新朋友时,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个新朋友的相貌上。“你太像我的一个表兄了,刚才差点把你当做他,你们俩都高个头,白净脸,有一种沉稳之气……穿的衣服也太像了,深蓝色的西服……我真有点分不出你们俩了。”“真的?”这个新朋友眼里闪着惊喜的光芒。当然,他们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朋友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对方和自己表兄并提。无形中就缩短了荫人之间的距离,接着在叙说两人相貌时,又巧妙地给对方以很大的赞扬,因而使这个不善言谈的新朋友动了心,愿意与其倾心交谈。

4.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引起对方的兴趣

名字不仅是一种代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的象征。初次见面时能说出对方的名字已经不错了,若再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就更上一层楼。譬如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谐音地称道:“高屋建瓴,顺江而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意味深远呀!”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可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或者用一种算命者的口吻剖析其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这也未尝不可。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称道对方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利用表情和声调

一个很会说话的人,他所用的不仅仅是他的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些人一开口,别人就静下来听,而另一些人讲话时,听众仍各干各的,甚至打断他的话,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当然有许多复杂的原因。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的人懂得使用表情,使用眼、胸、肩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合他的口来吸引人,而有的人却不懂得。试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只是嘴在动,而身体的其他部位是绝对静止的,他会对听众有吸引力吗?

其实,从你出现到你开口说话的这段时间里,你都在说话,只是没有用口,而是用身体的其他部位。你的眼、手、脚等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出一种表情,而这种表情可使人准备听你的话,也可以使人不想听你的话,甚至使人对你产生一种厌恶感。

因此,一个会说话的人在开口之前,必须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向听众传达他对他们的敬意与好感,暗示出他将要说的话的基调和重要性。这是一次成功面谈的必要前奏。即便是在谈话的过程中。他突然站起来,或者是座位向对方移近一些,或者突然作一个不寻常的姿态,只要自然、得体,对他的说话的效果也大有帮助。

许多参加演讲比赛的人都很注重采用以上的办法。他们非常注意练习登台走路的姿态,练习怎样鞠躬、怎样注视听众,以此来使听众对他们产生兴趣,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他们身上来。他们的这些动作,一般都成功地为他们的语言铺平了道路。

有时,表情和动作不只是能增强语言的效果,而且能代替说话。会说话的人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弥补语言不足,表达难以言状的感情。一种表情、一种姿势、一声叹息和一声长叹,就常常被人们用来代替难以说出的语言。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位相当开朗的将领。有一天,一个特殊身份的人向他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而又难以作答的问题:“听说,你正在阴谋叛变,是么?”他听这句话之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坦然、爽朗地仰天一笑。他这一笑,体现出了他的堂堂正气,体现出问话者的荒唐,也体现出他不屑同捕风捉影的人争辩的风度。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只有恰当的表情,才能吸引听众。矫揉造作、自作多,情不仅无助于吸引对方,增强语言的效果,反而会使人产生一种厌恶感。

声调也可表达一定的情感,这恐怕是谁也不会否认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声调既可以表示热情,也可以表示冷漠;既可以表示非常有耐心,也可以表示厌倦:既可以表示谦虚谨慎,也可以表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

既然声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那么我们在言谈中就应该根据场合、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声调。如果你的声调与说话的内容和目的相冲突。那你的话无论多么重要。也不会产生什么效果。试想一想,如果你用演讲的声调对你刚刚认识的女朋友说“我爱你”,“我喜欢你”,“我昨天晚上梦见你”或“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等一类的话,结果会怎样呢?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适当的声调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我们懂得什么语调表达什么感情。一般地说,高声叫喊表示着粗野、不耐烦和狂妄自大;轻言细语表示精细、富有耐心和谦虚;吞吞吐吐往往被理解为惊慌;加重语气表示强调:说话不紧不慢表示沉着和胸有成竹;抑扬顿挫是为了吸引人……

一个善于使用声调来表达情感的人,往往都会熟练地使用各种声调。如果他想强调某一句话,就把这句话中的每一个字以加强的语气说出来,以引起别人的重视。当他看到听众跟不上他说话的速度时,他就会不紧不慢地叙述,使说者和听者能保持同步。当他看到听众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他就会有意地把嗓门提高一些,使听众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讲话上来……通过这种交替使用不同声调的方法,他就能使他的讲话生动形象而又受听众欢迎。

此外,在选择适当的声调表达情感的时候。还要注意声调与措词的一致性。比如,我们在说“对××表示热烈欢迎”的时候。“热烈欢迎”的声调不能太低。否则,就没有“热烈”的效果;在说“××因病去世”的时候,“去世”两个字声调不能太高,否则就不能表现出悲伤的气氛。

总之,我们在用声调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各种声调的含义,注意声调与说话内容的一致,注意声调与措词的一致以及声调之间的协调,而且还要注意声调、内容、措词的交叉运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讲话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关注对方的兴趣